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早期结直肠癌患者91例,其中42例患者接受EMR治疗(EMR组),49例患者接受ESD治疗(ES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不同直径病灶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结果 EMR组的总体手术时间、病灶直径≥2.0 cm患者和<2.0 cm患者的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D组(P<0.05);ESD组直径≥2.0 cm病灶的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5);EMR组的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均明显高于ESD组(P<0.05).结论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病灶直径≥2.0 cm的患者,ESD治疗效果更好,但其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且存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风险,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诊治的104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EMR),观察组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对照组少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灶直径比较对照组小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纵向切缘阴性率、横向切缘阴性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灶切除更彻底,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ESD)与黏膜切除(EMR)治疗早期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消化内科收治早期NET接受内镜手术治疗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EMR组和ESD组,各49例。患者分别接受EMR或ESD治疗后,组织病理学评价肿瘤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84、4.749、17.204,P均=0.000);EMR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切除病灶平均直径均优于ESD组(χ~2/P=6.282/0.012,4.141/0.042、t/P=4.132/0.000);ESD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EMR组高(χ~2=6.682,P=0.010);术后随访12个月EMR组4例患者复发再次行ESD治疗。结论 ESD有助于提高肿物彻底清除效果,临床治疗效果优于EMR,但手术安全性较差,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4.
蒲文凤  张涛  张彦  孙亮 《西部医学》2022,34(11):1665-1668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Ⅱ型食管胃交界处肿瘤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8月于我院因早期Ⅱ型食管胃交界处肿瘤行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D组(n=64)和EMR组(n=56)。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肿瘤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 EMR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ESD组(P<0.05)。EMR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36%)明显低于ESD组(18.75%)(P<0.05)。ESD组的R0切除率(92.19%)及整块切除率(95.31%),明显高于EMR组的76.29%与8036%(均P<0.05)。EMR组的局部复发率(12.50%)及远处复发率(10.71%),明显高于ESD组的1.56%与0.0%(均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Ⅱ型食管胃交界处肿瘤相对EMR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是手术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与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盘锦大众医院收治的114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7例.对照组行EMR术,试验组行ESD术,对比2组手术时间、病变完全切除率、整块切除率、炎性因子、并发症发生情况.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科2011年1月—2015年4月45例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2015年5月—2016年4月对27例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通过操作时间、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等对比,分析两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 72例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EMR手术时间11 min~27 min,ESD组手术时间28 min~87 min.术后复查EMR组有1例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予以ESD治疗.ESD组随访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2组均未发生穿孔,2组出血发生率相近.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操作时间上有明显优势,但是存在病灶残留、术后复发的缺点,黏膜内镜下剥离术虽然手术时间长,但是病灶切除完整彻底,更适合于早期贲门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由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最新技术。与EMR相比,ESD能整块切除病灶,可以提供完整病理标本,残癌复发率低的优点[1-2],而且其方法简单、创伤性小、患者痛苦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3]。本院自2009年始实施ESD手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至今共完成治疗2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5例患者,男16例,女9例,年龄34~72岁,平均61.4岁。所有病例术前均行染色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82消化道肿瘤(早期)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41例)与观察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41例),比较两组手术切除情况、复发情况以及手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完全切除率与整块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病灶切除效果明显,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宋超  张永欢  黄莉 《广西医学》2020,(22):2943-2947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以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G)的影响。方法选取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患者124例,随机分为ESD组与EMR组各62例,采用相应术式进行治疗。另选取6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ESD组和EMR组病变切除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复发率及术后1年、3年生存情况;比较ESD组、EMR组及对照组血清PGⅠ、PGⅡ水平以及PGⅠ/PGⅡ比值。结果 ESD组治愈性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均高于EMR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EMR组,术中出血量多于EMR组(均P<0.05)。术后7 d,ESD、EMR组PGⅠ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均较术前升高,PGⅡ水平较术前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和ESD组术后水平比较,EMR术后PGⅠ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降低,而PGⅡ水平升高(均P<0.05),但ESD组术后以上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D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EMR组,术后3年生存者比例大于EMR组(P<0.05)。结论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病灶切除情况、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性切除率为82.0%,高于对照组的48.0%,整块切除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5.9±12.8)min,长于对照组的(35.2±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为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的效果优于内镜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周海华  袁帅  石胜利  沈洁  徐建平 《海南医学》2016,(10):1662-166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消化道巨大息肉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复发率、出血率和穿孔率。结果 ESD组整块切除率为90.0%(27/30),复发率为0(0/30),出血率为76.7%(23/30),穿孔率为3.3%(1/30);EMR组整块切除率为13.3%(4/30),复发率为36.7%(11/30),出血率为33.3%(10/30),穿孔率为6.7%(2/30);经统计学分析显示,ESD组的整块切除率和出血率高于EMR组,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孔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在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方面有效性及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李文锋  许东波  陈龙 《中外医疗》2023,(3):57-60+65
目的 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90例,根据患者采取的手术类型分组,其中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46例,作为研究组,采取内镜黏膜下切除术4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大小及切除情况、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复发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病灶平均直径显著更大,整块切除率与完全切除率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更少,手术时间显著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18.18%)比较,研究组的复发率(2.17%)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8,P=0.029)。结论 对消化道肿瘤患者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完全切除率高,能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复发率,尤其适合对较大病灶的切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因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住院患者资料,依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组和ESD组,经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排除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癌组织分型等混杂因素,最终获得EMR组60例,ESD组61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应激反应指标(CRP、Cor、ACTH)及预后。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SD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标本直径、标本厚度、创面直径大小均显著大于EMR组(均为P<0.05),整块切除及治愈性切除直径≥2 cm病灶的病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血清CRP、Cor、ACTH水平均显著增加,且ESD组显著高于EMR组(均为P>0.05);术后随访,2年内两组消化道阳性症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对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均有较好疗效,ESD术虽更适合病灶最大径≥2 cm的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早期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内镜及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EMR(39例)和ESD(45例)治疗,分别对其整块切除、完全和不完全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穿孔、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利用卡方检验对两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在未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ESD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1),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论病灶大小及是否伴发溃疡,ESD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均远长于EMR组(P<0.05),且ESD组的术中出血率明显高于EMR组(P<0.05),但术后出血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ESD发生穿孔的风险性才高于EMR组(P<0.05);(3)ESD组术后患者均无局部复发,而EMR组术后患者分次切除病变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整块切除(P<0.05)。结论 ESD在治疗胃早期病变中整块切除和组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且术后几乎无复发。但ESD操作时间较长,术中存在较高的穿孔、出血风险性。  相似文献   

15.
姬朝霞 《甘肃医药》2022,(9):811-813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食管癌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观察组接受ES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长(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及侧切缘阴性率、垂直切缘阴性率、治愈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期食管癌患者采用ESD治疗,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与EMR相当,但前者切除效果更好,且复发率更低,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35例,采用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SD手术,平均病变直径(1.5±0.3)cm,平均手术时间(44.7±7.5)min,平均住院时间(2.4±0.3)d;术后均完全愈合,无复发或病变残留,并发症少。结论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有效的消化道肿瘤治疗方法,能降低术后病灶残留和复发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老年早期胃癌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ESD治疗的19例老年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后病理符合率,一次性完整切除率,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肿瘤残留和复发率。结果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ESD后病理有较大差异,19例病灶全部一次性完整剥离,手术时间40~220 min,平均80.5 min;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84.2%,未发生急性大出血、消化道穿孔、输血治疗及死亡病例;平均随访16.2个月,无局部残留、异时病灶发生。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合老年早期胃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王华欣  张桂琴  胡秀玲 《当代医学》2021,27(20):102-10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接收的97例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EMR组(n=49)与ESD组(n=48).EMR组实施EMR治疗,ESD组实施ESD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残留率及复发率.结果 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D组患者病灶直径≥2 cm的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组,治疗后ESD组残留率及复发率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和EMR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均有效,但ESD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且复发率较低,临床治疗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9.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4):349-351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6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23例接受ESD治疗的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治疗组,另23例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大小、平均手术时间、病灶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病灶平均直径、平均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EMR与ESD治疗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诊疗的50例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一般对象,并采取随机的方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观察组实施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对比两组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病灶切除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3个月复发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病灶切除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3个月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进行治疗过程中,采取ESD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治疗后复发情况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