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AG)在诊断心肌桥(MB)-壁冠状动脉(MC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6例在北京市普仁医院接受64排螺旋CT CAG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MB-MCA检出率及患者临床表现、MB所在位置,以及各支发生率,MB的长度、厚度与 MCA狭窄程度的关系按是否存在MB进行分组配对,比较MB-MCA组和无MB-MCA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436例患者中76例发现MB(17.4%,76/436)。左前降支(LAD)段发生率最高(68.4%,52/76)。MCA狭窄程度与MB长度和厚度相关。LAD-MB-MCA组和无MB-MCA组比较,在冠状动脉斑块是否存在方面及在冠状动脉斑块引起MCA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64排螺旋CT CAG能准确显示MB与MCA的解剖关系,是初筛MB-MCA的一种优良诊断方法。MCA的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厚度相关。MB-MCA的存在和严重的狭窄程度意味着邻近LAD段的冠状动脉更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30例患者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结果:62例有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存在,其中49例发生在左前降支及其分支,11例发生在左回旋支及其分支,2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较好地显示壁冠状动脉与心肌桥的关系,有助于壁冠状动脉长度和心肌桥厚度的评价,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64排螺旋CT对心肌桥显示情况,分析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间我院心内科存在心肌桥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心肌桥进行定位、计数、长度/厚度测量,观察相应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硬化情况。结果64排螺旋CT共检查心肌桥109处,其中LAD中段比例最高(63.3%),心肌桥平均长度(17.4±2.5) mm,厚度(2.5±0.8) mm。桥前段冠状动脉硬化(87.3%)比较显著高于桥后段(1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9.1,P〈0.05)。完全型心肌桥发生冠状动脉硬化(80.3%)显著高于不完全型心肌桥(4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0,P〈0.05)。发生冠状动脉硬化者心肌桥长度为(17.6±2.6) mm,与未发生冠状动脉硬化者的(17.1±2.2)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P〉0.05)。结论64排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心肌桥,以LAD中段最常见;冠状动脉硬化与心肌桥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200例,统计心肌桥的检出率、部位、长度、厚度、壁冠状动脉近段和远段血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200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中发现心肌桥者53例,共计57处。对心肌桥检出率为26.5%(53/200)。发生于左前降支者52处,占91.2%(52/57),其它部位占8.8%(5/57)。重复心肌桥者4例,占7.5%。壁冠状动脉长度1.6 cm~4.7 cm,平均2.3 cm。心肌桥厚度为0 mm~6.1 mm,平均1.7 mm。心肌桥致管腔狭窄者6处,占10.5%(6/57)。34处(59.6%)出现远段单独或与近段同时成角。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的检出率高,并可以显示壁冠状动脉管腔和管壁情况及心肌桥的部位、长度、厚度,是一种无创、准确诊断心肌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6月本院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154例,对所有影像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在154例研究对象中发现50例(57处)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占32.47%)。壁冠状动脉的平均长度(20.15±8.20)mm,其中浅表型37处(64.90%),深厚型20处(35.10%)。于心肌桥的近心端发现粥样斑块21例。结论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清晰,在显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定位、长度、狭窄程度、心肌桥的厚度、近端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临床诊断心肌桥相关的冠状动脉病变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心肌桥伴冠心病的64排探测器CT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MDCT)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及与冠状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17例拟诊冠心病(CAD)者行64MD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获取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容积重组图像,诊断51处/47例心肌桥。测量肌桥的长度、厚度,分析各支粥样斑块性质和狭窄程度,判断血管硬化与心肌桥的关系。结果64MDCTA发现心肌桥51处/47例检出率为21.66%;肌桥位于左前降支者66.67%(34/51),心肌桥长度为5.6~27.6(15.3±8.6)mm;厚度为0.52~4.8(1.8±1.3)mm;22例可见血管硬化并狭窄征象,其中发生于前降支中段的34处中,13例近段管腔伴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管腔狭窄〈50%者11例(32.35%),〉50%2例。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无创性诊断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还可显示壁冠状动脉有无硬化狭窄,可为临床提供心肌缺血的原因和为治疗提供更具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收的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的58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观察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检出情况,并分析心肌桥厚度及长度和壁冠状动脉的关系。结果本组586例患者中共检出心肌桥患者53例,占9.04%,其中23例为深在型,30例为浅表型。研究组的冠脉狭窄程度轻度率、中度率及重度率与参考组相比均显著更高,正常率显著更低(P0.05)。结论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具有良好的价值,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共52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影像资料.结果 526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发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126例总计154段,检出率为24%(126/526).其中79例(63.0%)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壁冠状动脉近端血管粥样硬化多于远端.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更直接的显示心肌桥的位置及厚度、壁冠状动脉的长度及血管腔粥样硬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与心血管造影(CAG)对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由CTCA和CTA确诊的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的图像,观察壁冠状动脉的发生部位、长度、埋藏深度及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同时分析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埋藏深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46例患者中CTCA与CAG共同发现心肌桥62段,其中LAD心肌桥45段(占72.6%),LCX心肌桥7段(占11.3%),RCA心肌桥10段(占16.1%)。CTCA诊断壁冠状动脉平均长度为(6.8±2.5)mm,平均埋藏深度为(3.2±1.3)mm,平均狭窄程度(47.2±10.1%)。CAG诊断壁冠状动脉平均长度为(5.3±1.9)mm,平均埋藏深度为(2.9±1.4)mm),平均狭窄程度(57.3±11.2%)。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埋藏深度之间存在相关性,深埋型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表浅型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严重。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有力检查方法,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64排螺旋CT对心肌桥形态特征的显示情况,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医院影像中心接受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确诊为心肌桥的患者199例,均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观察心肌桥的64排螺旋CT特征,载心肌桥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硬化的情况。结果 199例患者共显示218处心肌桥,其中左前降支(LAD)中段发生率最高,为63.3%(138/218)。心肌桥长度及厚度均以LAD中段最大,分别为(18.4±3.9)mm和(2.9±0.8)mm。218处载心肌桥冠状动脉中124处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硬化,发生率为56.9%(124/218)。完全型心肌桥发生载心肌桥冠状动脉硬化的比例显著高于不完全型心肌桥[64.4%(85/132)比45.3%(39/86)](P<0.05)。心肌桥前段冠状动脉发生载心肌桥冠状动脉硬化124处,发生率为56.9%(124/218),高于心肌桥后段的9.2%(20/218)(P<0.05)。载心肌桥冠状动脉迂曲成角者冠状动脉发生率为62.8%(137/218),显著高于走行正常者的37.2%(81/218),迂曲成角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高于正常者[(26.5±7.5)%比(19.5±5.3)%](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心肌桥及壁冠状动脉的特征,是良好的影像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