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1 0月 ,我科实行改良的方法治疗鼻中隔偏曲 2 7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介绍如下。临 床 资 料1 一般情况 本组男 1 9例 ,女 8例 ,年龄 1 6岁~ 5 0岁 ,以 2 0岁~ 3 0岁最多见 ,有 2 3例。其中软骨部弯曲1 2例 ,骨部弯曲 9例 ,联合弯曲 (软骨及骨部 ) 6例。鼻出血 (单侧 ) 1 1例 ,鼻塞 (单侧 ) 1 4例 ,其它 2例。2 手术步骤1 )于鼻中隔一侧粘膜在凸侧面前方 3mm处作弯向后的弧形切口。如中隔软骨前端明显偏曲 ,切口可前移至中隔小柱稍后方。2 )分离同侧中隔粘软骨膜和粘骨膜 ,直达中隔明显偏曲或棘、嵴突前方 ,…  相似文献   

2.
陈昭强 《浙江医学》2002,24(2):101-102
鼻中隔偏曲在影响鼻腔通气、鼻窦引流时,需要做矫正手术。根据鼻中隔偏曲的不同情况(C型偏曲、S形偏曲、棘突或嵴突),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经典的鼻中隔矫正术(Killian手术)是在粘软骨膜及粘骨膜下将鼻中隔软骨的大部及偏曲的筛骨正中板和犁骨加以切除。我科近3年来对11例以软骨偏曲为主的C形鼻中隔偏曲患者采用粘膜下软骨切割离断而非切除的方法来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鼻中隔软骨部呈C形向一侧偏曲且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37岁。术前主要症1…  相似文献   

3.
习用的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Killian手术),是在鼻中隔粘软骨膜上作“(”切口。其缺点是在畸形复杂或结缔组织增生粘连的情况下,因手术野和视野的局限性,难以矫正完全,并因粘膜剥离困难,往往会留下粘连区,此时钳除偏曲的软骨质,易造成粘膜损伤或引起鼻中隔穿孔。此外,手术切除的软骨部分较大,影响鼻的正常呼吸机能。对于鼻发育未完全的儿童,手术更是禁忌。故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已不应再视为鼻中隔偏曲处理的常规手术。 10年来,我们开展了鼻粘膜下矫正术。其特点是:手术野大,鼻中隔各部暴露充分,操作方便。视野清楚,在明视下剥离,  相似文献   

4.
笔者于 1997年 7月至 1999年 6月采用自制的鼻前孔撑开器行鼻中隔偏曲粘膜下矫正术 10例 ,现将有关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采用 0 .9mm直经牙用不锈钢丝制成的鼻前孔撑开器 ,形似开睑器。 10例患者中 ,男 8例 ,女 2例 ,年龄19~ 52岁。大多以鼻塞、鼻衄、头痛为主诉 ,其中 C型偏曲 8例 ,S型偏曲 2例 ,有 7例伴有骨嵴。局麻后 ,用2个自制的鼻前孔撑开器上下左右撑开前鼻孔 ,在中隔左侧皮肤粘膜交界处作一 L型切口 ,上起自鼻中隔前端顶部 ,下至鼻中隔底部 ,并适当向鼻腔底部延长 ,剥离中隔左侧的粘软骨膜、粘骨膜 ,用剥离器离断鼻中隔软…  相似文献   

5.
陶廷富  孙军等 《实用新医学》2001,3(12):1071-1073
目的:观察鼻内窥镜下鼻中隔重建术对矫正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方法:21例鼻中隔偏曲患分别合并有鼻阻(10例),头痛(9例),鼻出血(5例),血管运动性鼻炎(3例),慢性化脓性鼻窦炎(4例)。其中包括18岁以下儿童4例,手术在鼻内窥镜下,根据不同的偏曲类型和部位分别采用不同的粘膜切口,术中保留中隔软骨,骨性偏曲予以切除,软骨偏曲采用不剥离对侧粘骨膜的情况下,四周切断或“田”字型切开办法矫正,21例中8例同时施行了下鼻甲部分切除术,4例在全麻下同时施行了 双侧全筛开放术。结果:21例中隔粘膜切口一期愈合,无出血,感染,中隔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分别随访3-6个月,全部病例症状消失。结论:鼻内窥镜下鼻中隔重建术,在直视下操作,术野清晰,手术简便,并发症少,适应证宽,可以替代传统的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矫正鼻中隔偏曲。  相似文献   

6.
周琦 《自贡医药》1997,19(3):23-23
本文报导了采用鼻中隔粘骨膜剥离填塞术治疗梨氏区出血病例204例,手术主要步骤是将梨氏区粘骨膜剥离,形成-粘骨膜袋,将明胶海绵填入鼻中隔软骨与骨膜之间,将切口对合,此手术是利用伤口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与周围组织粘连,局部毛细血管闭塞而达止血目的,此手术方法简单,不需特殊设备,病人痛苦小,无严重并发症,疗效肯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中隔粘膜下剥离划痕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对12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采取鼻中隔粘膜下剥离划痕术进行治疗,让患者取坐位,常规鼻腔粘膜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于鼻中隔左侧皮肤与粘膜交界处作"L"形切口,在粘骨膜下分离左侧鼻中隔粘膜,向后剥离至中隔后端,向下剥离至鼻腔底,向上尽量剥离[2]。再距粘膜切口稍后处约1~2 mm切开鼻中隔软骨,分离对侧粘骨膜,范围同左侧。于鼻丘下缘水平的中隔粘膜上作一横切口,其后作一纵切口,长约1~1.5 cm。注意所有切口勿相连,左右侧两中隔粘膜切口亦不在同一部位以防穿孔。合并有鼻息肉者先行鼻息肉切除术,有鼻中隔偏曲者同时行粘膜下矫正术。术后双鼻腔凡士林纱条填塞压迫止血24~48小时。术后应用息斯敏、仙特敏、酮替芬等抗组胺药物。结果:120例中治愈100例,治愈率为83.3%,好转18例,好转率15.0%,无效2例,总有效率98.3%。结论:鼻中隔粘膜下剥离划痕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具有尖锥样骨棘的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鼻中隔粘(软)骨膜两面均完整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随机把鼻中隔偏曲有明显骨棘或骨嵴病例53例分为两组,分别采取不同手术方式:A组按鼻内镜下常规由前向后剥离法,B组采用骨棘四方剥离无张力卸除术式。结果:A组术后鼻中隔穿孔1例,B组无穿孔病例;凸面剥破率B组显著优于A组。结论:对于明显骨棘或骨嵴的鼻中隔偏曲病例,采取鼻内镜下骨棘四方剥离无张力卸除术式可以做到鼻中隔两面均完整不破,最大程度减少发生鼻中隔穿孔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报道侵犯颅底并有颅底骨质破的鼻窦肿瘤8例,在手术切除肿瘤后均采用同侧鼻中隔软骨膜瓣及下鼻甲粘膜骨膜瓣覆盖颅底缺损的鼻腔面。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就近取材,旋转的粘骨膜瓣易成活,对鼻腔粘膜的生理功能破坏不严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带蒂鼻底粘骨膜瓣加自体中鼻甲粘骨膜片修补鼻中隔较大穿孔的疗效。方法分离鼻中隔一侧穿孔周围的粘软骨膜及骨膜,切取自体中鼻甲粘骨膜片,用自体中鼻甲粘骨膜片覆盖一侧鼻中隔穿孔。再分离鼻中隔对侧穿孔周围的粘软骨膜及骨膜,制备带基蒂的鼻底粘骨膜瓣,将带蒂鼻底粘骨膜瓣向后、上旋转,覆盖鼻中隔穿孔。结果13例鼻中隔穿孔均一期愈合,双侧鼻腔通气良好,鼻部症状完全消失。随访6-36个月,鼻中隔未见再穿孔。结论采用自体带蒂鼻腔底粘骨膜瓣加自体中鼻甲粘骨膜片修补鼻中隔较大穿孔,取材方便,无需再作切口,成功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采用对侧辅助切口结合岛状鼻中隔软骨瓣矫正复杂性鼻中隔偏曲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1例复杂性鼻中隔偏曲患者,均采用左侧皮肤黏膜交界处纵切口,同时右侧鼻底行小横切口,首先剥离双侧鼻底部黏膜,而后剥离鼻中隔黏膜,使二者在棘突尖端"会师",彻底松解双侧黏膜后矫正骨性偏曲。软骨四周进行减张制作岛状鼻中隔软骨瓣矫正软骨部偏曲。结果:21例患者术后鼻中隔外观居中,通气良好,无1例发生鼻中隔穿孔、塌鼻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对侧辅助切口、进行上下"会师"剥离、制作岛状鼻中隔软骨瓣能够使鼻中隔矫正手术更加安全和有效,适用于复杂鼻中隔偏曲患者。  相似文献   

12.
报道侵犯颅底并有颅底骨质破坏的鼻窦肿瘤8例,在手术切除肿瘤后均采用同侧鼻中隔软骨膜瓣及下鼻甲粘膜骨膜(下称粘骨膜)瓣覆盖颅底缺损的鼻腔面。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就近取材,旋转的粘骨膜瓣易成活,对鼻腔粘膜的生理功能破坏不严重等优点。术后经随访观察无脑脊液鼻漏,脑膜炎,脑疝,鼻中隔穿孔及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故认为是修补颅底中,小型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 ,而鼻中隔偏曲粘骨膜下纠正术是当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Nd- YAG激光手术治疗在耳鼻咽喉 -头颈外科已广泛应用 ,笔者自 1996~ 2 0 0 0年探索对矩状突型鼻中隔偏曲及鼻中隔结节行“激光手术”治疗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5 8例 ,男性 44例 ,女性 14例 ,年龄 2 5± 5 .5 (15~ 5 0岁 )。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鼻衄、反射性头痛 ,鼻腔过敏等症状 ,经检查证实为非生理性鼻中隔偏曲。根据手术需要 ,笔者对矩状突型鼻中隔偏曲进行分类 :单侧矩状突 (对侧平直光滑 ) 2 9例 ,…  相似文献   

14.
1998年 8月至 2 0 0 2年 12月我们用改进后的手术方法为茎突综合征 6例患者施术 ,男 3例 ,女 3例 ,2 9~ 4 4岁 ,平均 36岁。病程 2~ 6 0个月 ,平均 2 4个月。右侧发病 2例 ,双侧 4例 ,均无扁桃体手术史。患者取坐位 ,摘除扁桃体后于茎突尖部作一长约 5mm的纵形切口 ,用尖刀从尖端切开茎突骨膜 ,鼻中隔黏膜剥离子剥离尖端骨膜 ,然后用茎突咬骨钳套入茎突尖部向上直至根部 ,到位后咬断取出茎突 ,因手术切口小不必缝合 ,术中基本无出血 ,周围组织创伤小。 6例均无并发症 ,效果满意。  讨 论 茎突综合征临床少见 ,传统手术切口长 ,需缝合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取改良双向切口术式矫正复杂鼻中隔偏曲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3年来采用此术式矫正82例双向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采用此术式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82例患者鼻中隔矫正术中黏膜无1例撕破,黏骨膜完好率100%。结论采用改良双向切口术式矫正复杂鼻中隔偏曲对于预防术中黏软骨膜破损具有明显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鼻中隔粘骨膜下切除矫正术是矫正鼻中隔偏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作者曾给10例行“鼻中隔粘骨膜下切除矫正术”不满意者行再次矫正术,效果满意。体会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男性7例,女性3例;均因鼻中隔偏曲曾行“鼻中隔粘骨膜下切除矫正术”,最短者为术后3周,最长者为术后2年;术后均感鼻塞无明显改善,其中一例术后仍感头痛。检查:1例为高位偏曲,鼻中隔方形软骨大部分已切除,但由于高位偏曲未纠正,鼻中隔仍偏向于左侧鼻腔。1例是鼻中隔软骨部距状突,  相似文献   

17.
鼻中隔偏曲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疾病,以往治疗方法为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或鼻中隔矫正术,以达到消除症状、恢复鼻功能之目的.鉴于以往方法在治疗鼻中隔偏曲类型为矩状突(棘突)或嵴的患者时多有发生患处粘软骨膜或粘骨膜撕裂、穿孔等并发症,且手术费时、费力、患者痛苦较大等弊端,我们采用鼻中隔矩状突或嵴凿削术,经观察比较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实验组为1998年6月~2000年6月间收治的32例患者,鼻中隔偏曲类型为矩状突(17例)或嵴(15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28岁.全部患者均有鼻塞、头痛、鼻出血或邻近部位受累症状.对照组为1996年5月~1998年5月收治的上述类型的鼻中隔偏曲患者,采取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或鼻中隔矫正术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33岁,矩状突13例,嵴15例.  相似文献   

18.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50例中 ,男 36例 ,女 14例 ;年龄 18~ 30岁 ,平均 2 7岁。单纯鼻中隔软骨部偏曲 2 2例 ,合并骨部偏曲 2 8例 ,50例均有鼻塞。1.2 手术方法  1按常规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大块切除软骨及偏曲的骨部 ,骨部偏曲部分也可咬碎不取出。 2将切除的软骨修剪整平。如垂直或水平窄条状或周边楔状切除 ,或仅线形切开 ,以减低偏曲张力 ,偏曲骨片用咬钳压平。 3将整复后的软骨或骨片植入鼻中隔粘—软骨膜及粘—骨膜下 ,软骨尽量靠近粘膜切口。如有粘膜破损时则放在破损处。切口缝合二针。鼻腔予以填塞。2 术后观察2 .1 …  相似文献   

19.
采用硬腭前份粘骨膜后翻瓣修复腭裂55例,修复裂隙宽度1.2cm~2.2cm,制取瓣最大面积2.5cm×2.0cm,软腭后退达0.5cm~1.5cm。此瓣利用硬腭前部粘骨膜修复软硬腭交界处的鼻咽侧缺损,硬腭前部覆盖不足则采用两大腭瓣(或单瓣)延长至同侧龈前庭粘膜的方法弥补。术后采用纤维内窥镜经鼻腔观察此瓣成活良好。术后取5岁~7岁年龄组患儿21名与正常同年龄儿童65名比较,口腔压力测定经t值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口腔压力方面基本达到正常儿童水平,建立了良好的腭咽闭合。  相似文献   

20.
我院做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已30年,计500多人次,有效地解决各种类型的鼻中隔偏曲。现就以下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体会。(一)切口应作在哪一侧关于鼻内切口应作在哪一侧?直到目前,尚无定论。最初 Killian(1904)提出切口作在左侧,主要理由是便利右手持刀者的操作。我院在1970年以前的20年中,一律作左侧切口。但发现对重度右偏病例在分离凸面后段粘软骨膜及咬除曲骨时深感不便,而对左偏病例觉得手术操作顺利。自1970年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