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31例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患者采取心理护理,膀胱功能训练,新膀胱贮尿,排尿控尿功能训练等措施。结果术后平均住院25d,出院时28例可日间控尿,16例可夜间控尿;随防6个月~3年,25例新膀胱贮尿、排尿、控尿满意,6例夜间熟睡时不能控尿。结论该类患者术前重点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术后注重新膀胱贮尿、排尿、控尿功能的观察与训练,有利于促进其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膀胱癌行仝膀胱全切后需进行尿流改道,回肠新膀胱术与传统的回肠代膀胱术相比,具有自行排尿,抗反流,无需配戴尿袋等优点,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4年5月对12例膀胱癌患者成功施行了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在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宣教和肠道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各引流管的护理和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以及指导患者定时排尿和进行盆底肌的训练。结果:18例患者手术成功,患者恢复良好,术后5~7 d恢复饮食,2周后拔除盆腔引流管,3~4周拔除膀胱造瘘管,5~6周拔除导尿管及双侧输尿管支架管。患者拔除尿管后,经过对新建膀胱进行排尿功能训练,2周后可自控排尿,仅1例患者夜间偶有尿失禁。结论: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配合围术期精心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改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全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癌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方法,已有近100年的发展过程,而术后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案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原位回肠膀胱被认为是尿流改道的金标准。本院于2005年11月~2007年6月为11例膀胱恶性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除术并采用改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进行尿流改道,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肿瘤之一,膀胱全切手术是治疗浸滑性膀胱癌的最有效方法,膀胱全切后尿流改道术的目的是保护肾功能的低压膀胱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正位排尿。目前临床多采用回肠膀胱术、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直肠膀胱术等手术方式。由于不同的术式涉及到尿流改道、尿路重建等问题,因而患者术后机体各方面会发生改变,如解剖结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癌行全膀胱及尿道切除回肠膀胱术(Bricker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膀胱癌患者,一期施行膀胱及尿道全切回肠代膀胱尿流改道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恢复良好,出现近期并发症5例,无远期并发症。26例均获随访1~10年,平均6.2年,5年生存率67.5%。结论对于膀胱癌侵犯尿道及前列腺无法保留尿道的患者,采取一期切除膀胱及全尿道回肠膀胱尿流改道术,操作简单易行,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推荐为此类患者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7.
膀胱切除和肠代膀胱术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筱艺 《护理与康复》2005,4(3):185-186
临床上对膀胱癌、无法手术修复的膀胱外翻、晚期神经源膀胱、挛缩的膀胱等施行膀胱切除术,用乙状结肠或回肠重建贮尿囊替代膀胱,与尿道吻合,使新膀胱贮尿、排空等均接近生理状态。过去多采用回肠膀胱或可控膀胱,开口于腹部作腹壁尿流改道,此种术式术后需配尿袋或自行导尿,给生活增加诸多不便。2002年开始本院使用改良低压去管回肠新膀胱、去带结肠膀胱、去管化右结肠尿囊术等,新贮尿囊容量大、内压低、无反流,术后能恢复类似正常的排尿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膀胱癌行回肠膀胱术9例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以来,我院为9例膀胱癌患者实施回肠膀胱术,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9例膀胱癌患者,45~66岁,均为男性.首次发病6例,术后复发3例.术前膀胱镜检查诊断为膀胱癌,CT报告:癌肿浸润深达膀胱肌层,无后尿道受侵.均行膀胱全切术+回肠膀胱术,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淋巴漏、尿囊漏尿各1例,经积极处理均痊愈.随访3~6个月,患者遗尿现象明显减少,贮尿、排尿、控尿功能趋于稳定.术后9~23个月B超及IVP检查未发现肾积水,膀胱造影无输尿管返流.  相似文献   

9.
戴灵芝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5):1003-1004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对浸润性和多次复发性膀胱癌的患者,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是最有可能治愈的方法。膀胱癌根治术后尿流改道的方式很多,各有优缺点。原位新膀胱术由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近10年内已作为尿流改道的首选术式。本院自2009年以来行回肠原位新膀胱术18例,现将术前术后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膀胱全切回肠代新膀胱术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本文总结了21例膀胱全切回肠代新膀胱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1例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回肠代新膀胱术,观察术后护理及新膀胱功能训练的效果。结果:21例患者术后均能自尿道正常排尿,排尿量290~550ml,未发生术后感染,随访9~22个月,21例患者新膀胱贮尿、排尿、控尿功能正常,B超及IVP检查未发现肾积水,膀胱造影无输尿管返流。结论:膀胱全切回肠代新膀胱是深受膀胱肿瘤患者欢迎的一种术式,术后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新膀胱功能的训练是手术和护理的关键,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膀胱癌患者均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并对20例术后患者的排尿情况、肾功能电解质、B超、肾图、膀胱造影及尿动力学、CT等检查进行随访。结果2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白天控尿良好19例(95%),夜间控尿良好17例(85%)。16例排尿通畅,4例排尿不畅。肾功能电解质正常,B超示:无上尿路扩张,膀胱造影未见膀胱输尿管返流。最大膀胱容量(390.5±20.7)mL,压力(16.5±0.7)cmH2O。最大尿流率(18.1±3.3)mL/s。残余尿14例阴性,6例〉50mL。20例患者无一例肿瘤复发。结论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是治疗膀胱癌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长期随访结果发现,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方法可致酸碱平衡及营养代谢障碍,另外回肠位置较高,必须有较长的系膜方可使膀胱位于盆腔且与尿道吻合处的张力不致过高.而乙状结肠位置靠近尿道,且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具有对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代谢影响较小,分泌黏液较少等特点.目的:采用长期随访形式比较膀胱癌患者采用回肠和乙状结肠再造膀胱的优劣.设计:回顾性分析.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对象:选择1995-01/2005-03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膀胱癌患者164例.行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96例(回肠组),男74例,女22例,年龄43~74岁;行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68例(乙状结肠组),男64例,女4例,年龄51~72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患者及家属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治疗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①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膀胱全切后,距回盲瓣15~20 cm处截取40~60 cm长带蒂回肠袢制作储尿囊,双侧输尿管吻合于两端预留肠管,储尿囊最低部与尿道残端吻合.②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膀胱全切后,截取30~40 cm长带蒂乙状结肠制作储尿囊.双侧输尿管同上法吻合于近端预留肠管.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留置单J管及尿管时间.以定期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控尿排尿能力、尿动力学分析结果以及术后早期与晚期膀胱相关并发症.结果:164例患者失访12例(7.3%).回肠组平均随访46个月,乙状结肠组为42个月.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控尿效果相近(P >0.05),原位回肠尿流改道组手术耗时较长,术后恢复较慢,新膀胱容量较大(t =2.56~3.08,P < 0.05~0.01).原位回肠尿流改道组术后早期及晚期膀胱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7%,29.2%,均高于乙状结肠组(9%,16%),其中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 = 5.426,P < 0.05).结论: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耗时短、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回肠新膀胱手术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近年 ,膀胱肿瘤外科治疗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 ,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保留了下尿路贮尿和控制排尿的功能 ,是泌尿外科行可控性尿流改道治疗膀胱肿瘤的方法之一。 1999年至 2 0 0 3年我们为 16例肿瘤患者施行了回肠新膀胱手术 (ileallconduit)。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我院应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初步经验。方法采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与回肠原位新膀胱重建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患者8例。腹腔镜手术中以超声刀及双极电凝行膀胱侧韧带、前列腺血管蒂及前列腺尖部切断止血,经腹壁小切口取出切除物,行回肠去管成形新膀胱,然后在腹腔镜下将新膀胱与尿道吻合。结果 8例患者手术成功,手术时间5~7小时;术中出血量约200~650 ml,其中2例输血400 ml;术后3~4天恢复饮食,2周拔除输尿管支架管,3~4周拔除导尿管;患者白天可基本控制排尿,2例夜间有尿失禁,3月后基本恢复控尿;2例术后尿漏,经引流两周左右治愈。结论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及原位新膀胱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较好的新膀胱功能等优点;回肠新膀胱和尿道吻合具有操作方便、缝合紧密等优点,可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5.
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护理4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浸润性和多次复发性膀胱癌的患者,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是最有可能治愈的方法。膀胱全切代膀胱术后尿流改道的方式很多,各有优缺点,非原位尿流改道术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原位可控“W”形回肠膀胱术的新膀胱在容景和功能上接近于正常膀胱,容量大,充盈时顺应性好,且无反流,既可以原位排尿,又有排空功能,提高了膀胱全切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1995—2004年共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41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位U型回肠膀胱术后膀肫训练及康复指导方法.方法:12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均行膀胱癌根治原位U型回肠膀胱术,术后给予规律、渐进、个体化膀胱训练和康复指导,随访观察患者储尿、控尿、排尿情况,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术后随访3~36个月,控尿能力良好10例.单次排尿最大量450 mL,平均270 mL,残余尿量0~50 mL,平均30 mL.尿流动力学检查新膀胱容量270~410(310士70)mL,光盈期膀胱内压9~18(12士5)cm H<,2>O,排尿期膀胱内压33~46(39士5)cm H<,2>O,最大尿流率17~22 mL/s.结论:原位U型回肠膀胱术后膀胱训练和康复指导有助于患者储尿,控尿、排尿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39例可控性膀胱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全切除术是治疗晚期膀胱癌的主要手段。在行膀胱全切除术的同时需要用盲升结肠去带重建贮尿囊。盲升结肠去带可控性膀胱术分为两种术式,一种是腹壁造口可控性膀胱术,另一种是原位可控性膀胱术。这两种手术方式取代了传统采用回肠或直肠代膀胱术永久佩带尿袋所带来的麻烦,使尿流改道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对39例膀胱癌患者施行全膀胱切除可控性膀胱术治疗,术后贮尿囊功能满意,术后随访28例,1~5年,除2例因肿瘤转移死亡外,其余均存活。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膀胱癌膀胱全切除后,一般应用游离肠段施行各种尿流改道手术,如回肠膀胱术,直肠膀胱乙状结肠腹壁造瘘术等。这些手术因改变了尿道的排尿生理状态,给病人带来不便。本文自1984~1988年1月对5例膀胱癌患者施行了保留前列腺被膜膀胱全切乙状结肠代膀胱术,克服了上述不足。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全组均为男性。年龄44~62岁。按膀胱癌移行上皮细胞分化程度分类:Ⅲ级3例,Ⅱ级2例。肿瘤组织侵及膀胱肌层或浆肌层。术前排除乙状结肠病变,并按一般结肠肿瘤术前准备进行。  相似文献   

19.
叶丽丽 《当代护士》2016,(10):63-64
目的探讨早期盆底肌训练对预防和治疗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5年1月60例膀胱癌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患者。按住院号顺序分组:单号为对照组,共28例采用常规护理,仅在术后4周拔除导尿管出现尿失禁时,行盆底肌训练。双号为实验组32例,除进行对照组的上述护理外,于术后1周留置导尿管期间即行盆底肌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周拔除导尿管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尿失禁的程度,尿失禁的持续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4周拔除尿管后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尿失禁的程度也低于对照组,尿失禁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进行盆底肌训练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缩短尿失禁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20.
报告了11例腹腔镜下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术前肠道护理和心理护理,术后各引流管的护理和并发症的观察,以及指导患者定时排尿和进行盆底肌的训练。患者拔除尿管后,经过对新建膀胱进行排尿功能训练,2周后可自控排尿。仅1例夜间偶有尿失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