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索自然灾害对口岸传染病流行规律和传播风险的影响,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方法通过分析常见自然灾害对传染病流行的影响,以及给口岸带来的传播风险,提出检验检疫部门应采取的针对性防控措施。结果检验检疫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体系,建设预警机制,强化专业人才培养,不断跟踪检疫新技术发展,以适应复杂的疫情形势。结论完善的综合防控体系有助于口岸应对自然灾害中传染病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刘俊杰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4,(2):153-155
目的总结发生自然灾害后传染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为做好类似的突发事件卫生防病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分析自然灾害后传染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制定防治对策。结果总结出6点措施:(1)防疫卫勤力量是前提条件;(2)消毒杀虫是关键环节;(3)卫生监督是基本手段;(4)健康教育是重点抓手;(5)免疫接种是保护措施;(6)疾病监测是基础工作。结论发生自然灾害后容易引发传染病暴发流行,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可防止疫情的蔓延。 相似文献
3.
4.
5.
潜江市月波村肠道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发病率14.76%,病例构成以10岁以下儿童最多,其次为老人,男女之比为1.011。病种以肠炎最多,占48.26%,其次为痢疾,占27.91%,伤寒占14.53%。该村肠道传染病流行的原因是由于饮用水源受工业污染,村民饮用未经处理的坑塘水所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自然灾害日渐增多,而灾后往往发生大量的人口流动以及由此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了解灾后流动人口的传染病流行特点对预防和控制其发生和流行至关重要.此文对近年来国外灾后流动人口传染病的流行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连市气象因素对肠道传染病发病时间分布的影响,为有关部门制定肠道传染病防治对策及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肠道传染病中选择细菌性痢疾作为研究病种,气象因素与细菌性痢疾发生的关系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同时应用圆形分布法探讨肠道传染病发病的时间规律。结果分析1981-2010年大连市气象资料显示,30年间最高气温共上升0.80℃,最大风速共下降5.23m/s、日照时数共减少23.98h;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连市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数主要由前3个月的日照时数、前1个月的平均最高气温、前3个月的最大风速和前1个月的平均气压所决定,回归系数分别为0.785、8.726、10.633和7.479;应用圆形分布法计算不同年代的发病高峰日和高峰期,结果显示除2001-2005年外,30年间大连市细菌性痢疾每5年发病高峰时点逐渐前移,同时发病高峰期逐渐延长,共延长36d。结论大连市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与气象因素有关,且气象因素影响大连市肠道传染病发病的时间分布规律,表现为随着气温的升高、日照时数的减少和风速的下降,大连市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高峰日前移,高峰期间也有所延长,因此大连市肠道门诊开放的时间应根据气象特点做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8.
10余年来随着改革与开放,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民生活水准和精神文化素养有大幅度的提高.1989年《传染病防治法》的颁布,使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从行政管理走上法制管理的轨道.历来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的发病率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丹东地区农村肠道传染病的影响因素,为农村肠道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丹东地区按照整群抽样,在2016—2018年抽取300户居民进行农村环境卫生及居民生活方式问卷调查,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调查对象年龄以≥60岁年龄组最多,为124例,占41. 33%,其余各年龄组病例数依次为(45~59)岁年龄组120例(40. 00%),(30~44)岁年龄组52例(17. 33%),(15~29)岁年龄组4例(1. 33%)。卫生厕所覆盖率81. 5%(33 802/41 48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水类型与厨房苍蝇是近两周患肠道传染病的影响因素(P0. 01)。结论农村采用集中式供水和改善厨房卫生状况对控制和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某部在预防肠道传染病工作中的一些基本经验,主要做法是:(1)积极传递表信息,及早防治;(2)认真调查研究,抓好普查着治工作;(建立完善的防病网络体系,加强组织保障;(4)坚持卫生宣传教育,强化自我保健意识(5)重点抓好饮食、饮水卫生,把住“病从口入”关。由于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使得该部队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由1991年的7.3%下降到1994年的3.1%,从而保障官兵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自然灾害不断增加,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某些传染病流行,有些地方还出现社会动荡。自然灾害对生物媒介的生长繁殖有重要影响,且与灾后发生疟疾的传播密切相关。了解自然灾害对疟疾的影响,对预防和控制与自然灾害相关的疟疾至关重要。现就近年来自然灾害对疟疾的影响、危险因素及监测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洪涝、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人与生活环境间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往往会带来次生传染病的流行,是千百年历史上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灾害纪实.然而,改革开放后,我国多次灾害后传染病控制的事实证明,大灾之后无大疫,关键是将传染病的防控作为救灾抢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预防为主,强化灾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襄阳市2007-2011年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该类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襄阳市2007-2011年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资料.结果 襄阳市2007-2011年9个县级单位共报告法定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6种2 520例,年均发病率9.24/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20.31/10万、11.63/10万、7.66/10万、4.50/10万和2.17/10万,发病率逐年下降;病死73例,年均死亡率0.27/10万、病死率2.90%.发病数居前3位的病种为:疟疾(2 147例)、流行性出血热(286例)和狂犬病(61例),占全部病例的98.97%.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单位为枣阳市(20.78/10万)、襄州区(12.04/10万)和老河口市(11.93/10万);疟疾发病集中在枣阳市、襄州区和老河口市,流行性出血热以宜城市为最;5~9月为流行期;30~ 60岁年龄段高发,职业以农民为主;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结论 襄阳市法定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和病媒生物,以预防和控制该类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05 - 2015年合肥市自然疫源性疾病(Natural Focus Infection Disease,NFID)的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合肥市2005 - 2015年(含2005 - 2010年巢湖市和庐江县)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的NFID病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5 - 2015年合肥市报告乙类、丙类和其他类NFID15种1 527例,死亡55例,年均发病率为1.97/10万,年均死亡率0.07/10万,以乙类为主(81.53%),其他类次之(16.63%)、丙类最少(1.83%)。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地区是肥东(4.08/10万)、长丰(2.20/10万)和蜀山(2.11/10万)。季节分布呈双峰特点,6 - 8月份为大高峰,10 - 11月份是小高峰。乙类、丙类的流行高峰分别为6 - 8月份和10 - 11月份,其他类是10 - 11月份。病例集中在35~49岁年龄组,40~49岁和60~74岁2个年龄组发病率高。发病率男女比为2.72∶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男女比先升后降,30~39岁组最高(>7∶1)。职业以农民、民工居多,分别占38.57%和14.15%。结论 近年来,合肥市NFID发病呈上升趋势,疾病谱也有改变。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多部门协作,加强媒介生物与宿主动物的监测,有助于控制疾病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实施农村改厕控制肠道传染病效果,为改进改厕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萍乡市安源区农村地区2008-2012年肠道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安源区农村地区改厕覆盖率由2008年的24.41%上升到2012年的49.75%,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由2008年的378.63/10万下降到2012年的248.67/10万,改厕地区与未改厕地区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04,P0.01)。结论农村改厕项目的实施,有效降低了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应继续加大改厕力度,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维生素A是人体生长发育重要的营养素之一,不仅参与机体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正常视觉反应,也维持黏膜上皮完整性,在肠道感染和呼吸道感染中发挥辅助抗感染作用.本文将对维生素A缺乏与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分析全球各地域主要传染病的时空分布及其输入传播风险,为境外传染病输入传播风险的评估与防控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方法 系统收集全球2000年以来重要传染病流行及暴发疫情信息、中国大陆2014-2016年入境人群的传染病主动监测信息、全球国际航班及客流量信息、人口与环境等多源信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全球重要传染病疫情时空分布数据库,集成时空分析、概率风险评估等模型与地理信息可视化技术建立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结果 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60种重要传染病分布及暴发疫情信息以及42种入境传染病主动监测数据,系统集成的时空分析模型可用于快速评估全球各区域主要传染病的种类及其潜在威胁,并展示各省份入境人群的传染病输入感染特征与疾病负担,概率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模拟评估全球不同区域出现传染病暴发疫情后经航空途径输入我国各区域的风险。结论 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为境外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侦察与输入传播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将有助于我国境外输入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深圳市散发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和疫源地分布,及其主要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方法 在深圳市12个不同生态环境地点调查广州管圆线虫不同宿主分布和感染情况,采用匀浆沉淀镜检法对各调查点捕获的中间宿主进行解剖,以确定中间宿主的感染率和感染度.用鼠笼捕获鼠类,解剖鼠体,在鼠心脏和肺动脉血管寻找广州管圆线虫成虫,从野生螺体内分离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进行实验室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的循环,完成实验室生活史的循环证实现场调查的结论.结果 在12个调查点中有4个区域发现褐云玛瑙螺阳性,分布在深圳市西南部,感染率平均为31%,螺的感染度与其体重相关,螺体重≥55 g的个体平均感染度显著性高于<55 g的个体(P<0.05);阳性螺区域终末宿主褐家鼠和黄胸鼠均有感染,感染率平均为12%,雌鼠的感染率显著高于雄鼠(P<0.01).结论 深圳市存在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疫源地内广州管圆线虫在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之间广泛传播,自然疫源地是深圳市散发广州管圆线虫患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