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宝晨  刘会玲 《河北医学》2004,10(6):531-533
目的 :总结分析中老年人心律失常的特点及与病种的关系 ,探讨引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按照总体设计 ,对就诊和体检的中老年人心电图及有关资料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 :老年组 (≥ 6 0岁 )和老年前期组 (即中年组 ,4 5~ 5 9岁 )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类型及与病种关系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仅在心房纤颤、室性早搏、左前分支阻滞三个方面 ,老年组较老年前期组略有增加。结论 :两组有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的约占本组总人数的 2 0 %。冠心病是引发中老年人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是减少中老年人心律失常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老年人心律失常特点及与冠心病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东烨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9):880-881
目的总结分析中老年人心律失常特点及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引起心律失常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按照总体设计,对3年来就诊及体检的中老年人心电图及有关资料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中年组(45岁~59岁)和老年组(≥60岁)心律失常率、其他改变率、正常率间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中、老年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组各类心律失常构成率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冠心病是引起中老年人心律失常的主要诱因。改善心肌供血及供氧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减少中老年人心律失常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杨俊生  王军 《华夏医学》2007,20(3):441-442
目的:对老年患者血液透析中出现的急性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及非老年组(〈65岁),比较两组原发病因、脏器功能情况及各种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老年组低血压、心律失常、肌肉痉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高血压的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老年组合并冠心病、心包积液、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情况高于非老年组(P〈o.05)。结论:老年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易出现的急性并发症有低血压、心律失常、肌肉痉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QTc离散度(QTcd)与冠心病变程度及并发严重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冠心病患者62例,依24h动态心电图资料,经冠脉造影后依其狭窄支数分为2支以上狭窄组与1支狭窄组。分别对每例12导联心电图测量其QTc离散度。结果: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组的QTcmax、QTcmin及QTcd较无心律失常组明显延长,呈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冠脉2支以上狭窄组QTcmax、QTcmin及QTcd较1支狭窄组显著延长,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QTc离散度是冠心病并发严重性心律失常及冠脉狭窄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0例不明原因疑诊为冠心病的心律失常患者按年龄<60岁分为对照组和老年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记录心律失常类型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情况。结果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率为66.7%,年轻组为27.3%。老年组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病变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部分不明原因心律失常与冠心病有关,但冠心病不能作为心律失常的唯一原因。  相似文献   

6.
杜萍  王才云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1):1031-1033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SMI)的动态心电图特点及护理。方法对我科冠心病患者老年组80例,老年前期组30例有缺血性ST段改变的动态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组SMI的发生率、ST段的下移阵次、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高于老年前期组,其时间分布与心率的关系无明显差别(P〉0.05),其发作时间以白天为主,且与身心活动有关。结论老年SMI在老年冠心病中十分常见,其发作隐匿,易被忽视,从而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脏猝死的危险性。所以,对老年SMI患者更应该引起重视,采取针对性治疗及护理措施,避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55岁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 I)特点。方法: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55岁,152例)和老年组(≥75岁,109例),比较2组间发病的危险因素、PC I治疗特点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评价2组间PC I治疗疗效。结果: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中男性、有阳性家族史、吸烟、高脂血症者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冠心病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检出率高于中青年组(P〈0.01)。冠脉造影结果显示:中青年组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且多为局限性狭窄,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狭窄病变、钙化病变明显多于中青年组(P〈0.01);双支血管病变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支架置入情况相比,中青年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严重并发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吸烟、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是中青年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以单支血管病变居多,三支血管病变少见,弥漫性狭窄、钙化病变亦少见。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  相似文献   

8.
报告193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经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其中老年组(60岁以上)104例,非老年组(59岁以下)89例。两组共检出心律失常166例(86%),其中老年组为98例(94.2%),非老年组为68%(76.4%)。两组均以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为主,但复杂性心律失常、矩阵室速、传导阻滞、房颤主要见于老年组。本文还观察到肺心病心律失常还与合并冠心病、肺性脑病、肝肾功能不全、多脏器损害、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老年高血压并发髋部骨折患者同步监测的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评估心脑血管事件相关风险。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2年1月在四川省骨科医院住院的65岁及以上老年高血压并发髋部骨折患者162例,分为低龄老年组(65~79岁)84例和高龄老年组(≥80岁)78例,对每位患者行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同步监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收缩压增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龄老年组平均舒张压在24 h、日间及夜间均高于高龄老年组(P<0.05);低龄老年组出现平均脉压差大、血压节律紊乱、低心率变异性、频发早搏、阵发性室上速及无症状心肌缺血人数均少于高龄老年组(P<0.05);低龄老年组24 h平均心率慢于高龄老年组(P<0.05)。结论 高龄老年组患者血压节律紊乱更突出、心律失常发生率更高,需动态监测血压及心电图,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针对性调整,从而积极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中青年(小于5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病变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年龄小于50岁33例作为中青年组,年龄大于60岁33例作为老年组,观察两组心电图改变和冠心病危险因素对其影响,结果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变以前壁,前间壁部位梗死率最高占57.6%,老年组为33.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年组中有冠心病家族史者明显增多,与老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青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正常中老年人群和不同分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28例不同分级的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78例)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23.46%,高于中老年正常人群(P<0.05),男、女患者无性别差异。II、II、II级高血压者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0.38%2、1.57%3、7.5%,III级高血压患者的血清尿酸均值及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I级和II级(均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寻找一种检测中老年女性骨折风险阈值的简易方法。方法 :青壮年组女性 2 3例 ,中老年非骨折组31例 ,中老年骨折组 39例 ,分别检测血清生化指标 ,并对第 3腰椎作放射学测定 ,计算其前缘与后缘高度比值(Ha3/Hp3)、中央与后缘高度比值 (Hm3/Hp3) ,以及第 3腰椎和第 4腰椎后缘高度比值 (Hp3/Hp4) ,将数据作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中老年骨折组的Ha3/Hp3和Hm3/Hp3分别集中在 81~ 90 %和 76~ 85 %范围 ,明显低于中老年非骨折组及青壮年组 (P <0 .0 1)。结论 :Ha3/Hp3≤ 90 % ,或者Hm3/Hp3≤ 85 % ,可作为中老年女性骨折风险的阈值 ,用于普查 ,具有积极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5例住院治疗的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测量其骨密度(BMD)值,据此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合并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组(OP)和正常骨密度组(NOP)。比较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并对胆红素和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及BM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中老年男性T2DM合并OP的患病率为57.6%,统计学分析显示OP组与NOP组糖尿病病程、年龄、BMI、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和尿素氮(BUN)水平存在显著差异,TBIL与骨质疏松患病率呈负相关,与各部位BMD呈显著正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TBIL水平是中老年男性T2DM患O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胆红素轻度升高是中老年男性T2DM 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重要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PU)与中青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其异同,为临床医师诊治该病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胃镜或手术病理确诊的老年消化性溃疡351例(老年组)与中青年消化性溃疡351例(中青年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的临床症状、并发症、溃疡部位、性状、大小、伴发疾病及治疗与转归等因素.结果 (1)临床症状:与青年组相比,老年消化性溃疡症状不典型(80.3%vs 73.0%),常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46.7%vs 29.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典型上腹痛者低于中青年组(19.7%vs 37.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常见并发症:老年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46.7%vs 29.6%),以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溃疡灶部位:老年组胃溃疡、高位溃疡较中青年组增多(P<0.05);(4)溃疡性状与大小:老年组巨大溃疡(≥2.0 cm)患者多于中青年组(15.1%vs 4.3%,P<0.05);但HP感染无明显差异(90.3%vs 90.9%,P>0.05);(5)伴发病:老年组患者伴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胆结石、胆囊炎、痛风等慢性疾病者较中青年组多见(47.0%vs 15.7%,P<0.05);(6)治疗与转归:老年组因并发症死亡者明显高于中青年组(14.0%vs 3.8%,P<0.05).结论 老年消化性溃疡较中青年消化性溃疡具有症状不典型、发病部位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早确诊、早治疗对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农村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1年8月,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某农村社区178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78例患者中服药依从性好的占76.40%,其中中年人相对较差;非药物治疗依从性相对较差,其中不能做到合理饮食的占54.49%,定期复查依从性差的占67.98%,运动依从性差的达87.08%。结论对农村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加强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宣教,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患者健康行为信念,提高治疗依从性,防止疾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致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中老年食蟹猴糖尿病模型造模前后的体重、血糖和血脂等指标的变化。方法5只健康中老年食蟹猴,根据年龄分为两组:低剂量组(按体质量计,50 mg/kg STZ)4只和高剂量组(按体质量计,100 mg/kg STZ)1只。通过静脉快速推注STZ的方法来诱导中老年食蟹猴发生糖尿病,造模前后对动物体重、血糖和血脂等指标进行跟踪检测。结果通过静脉快速推注STZ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升高血糖并持续保持高血糖的状态,在外源胰岛素注射干预的情况下造模动物最长存活可达233 d,发病过程中出现了“三多一少”的糖尿病典型症状,并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生。结论尽管与人类糖尿病的病理过程存在一定差异,造模发病较为急促,成模率较高,但STZ静脉注射诱导中老年食蟹猴发生糖尿病能够为人类糖尿病的基础研究及相关药效学评价提供食蟹猴动物疾病模型,仍具有一定的科研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成都市中老年农转非居民抑郁症状流行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选取本市1 645名45岁及以上中老年农转非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特征的中老年农转非居民抑郁症状;采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家庭和个体)分析其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果成都市中老年农转非居民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4.5%。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慢性病患病情况、吸烟、饮酒、社会支持、家庭平均月收入、移居年限之间,其抑郁症状有所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水平模型结果显示,中老年农转非居民抑郁症状在家庭水平存在聚集性。家庭水平的经济条件和移居年限,个体水平的年龄、慢性病、吸烟、社会支持是影响其抑郁症状的主要因素。结论中老年农转非居民抑郁状况不容乐观,应积极采取针对性预防与干预措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探讨老年人的监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与增龄的关系。方法:测定60岁以上老年人与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各150例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并比较两者异常的项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老年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老年组与中青年组的血液黏度有一定的差异,且显示随年龄的增长血液黏度相对增高,提示对老年人进行血液流变学监测,有利于老年人相关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