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价传统肠外营养及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分为低氮低热量组(研究组)和传统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直接胆红素(DBI)、丙氨酸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以及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变化。结果 术后3d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浆TP和Alb均有下降(P<0.01),术后7d血浆TP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 Alb仍未达术前水平(P<0.01),但有升高趋势。术后3d两组患者TBI、DBI、ALT、AST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后7d研究组各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术后总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营养状态及肝功能,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术后营养状态、血糖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将60例符合标准的食管癌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低氮低热量组(研究组)和传统氮热量组(对照组),每组30例,均行开胸食管癌切除胸内吻合术。术后前5 d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按热量20 kCal/(kg·d),氮0.1 g/(kg·d)给予,对照组按热量35 kCal/(kg·d),氮0.2 g/(kg·d)给予。术后观察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1 d、术后第3、6天测定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术前和术后第1、3、6天查动脉血气测PaO2、PaCO2、乳酸浓度等指标,并在输注肠外营养开始后3 h测末梢血糖。结果: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6天两组各蛋白指标均较术前有所降低,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第1、3、6天的PaO2显著高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PaCO2、乳酸和末梢血糖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刀口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与传统氮热量相比营养状态相似,但能更好控制术后血糖水平,有利于降低肺损伤及降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以富含支链氨基酸(BCAA)的复方氨基酸为氮源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进行1周全胃肠外营养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应用35.9%BCAA注射液),和对照组(应用15.6%BCAA注射液)。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氮平衡测定及体重、双手握力、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血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C-反应蛋白等营养指标的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恢复正氮平衡早3d,研究组术后第3d、对照组术后第6d转为正氮平衡,第3d时,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术后第7d,研究组双手握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d,研究组血浆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富含支链氨基酸的复方氨基酸制剂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更有益于纠正负氮平衡,改善各项营养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加味通腑汤联合肠内外营养对胃癌术后早期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和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62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1例。在术后常规处理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在肠内外营养支持基础上给予加味通腑汤经鼻空肠营养管滴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术前1 d、术后3 d和术后7 d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白蛋白(albumin,Alb)、血清总蛋白(total serum protein,TP)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同时观察患者术后腹胀、恶心呕吐、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PA、Alb、TP、Hb均较术前1 d显著降低(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PA、Alb、TP、Hb均较术后3 d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PA、Alb、TP、H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联合加味通腑汤小肠内滴注,可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营养,促进恢复及预防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768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第1d即予以肠内营养.PN组术后第1d予以周围静脉营养支持.两组患者监测其术前1d、术后5d、术后8d的体重、血浆白蛋白、以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在体重、血浆白蛋白无明显差异.在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EN组明显优于PN组(P<0.01).结论 食管癌贲门癌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予以肠内营养,能很快纠正机体的负氮平衡状态,明显改善患者营养,并具有方法简单、安全、并发症少且费用低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高龄结直肠癌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56例65岁以上高龄结直肠癌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病人给予肠外营养,观察组术后24 h内给予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互补。比较2组病人术前及术后7 d尿素氮、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和血浆前白蛋白的变化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间营养费用。结果:术后7 d观察组血清TP和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且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间营养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Pa和并发症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可以提高血清TP和Alb水平,加快排气,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期间营养费用。  相似文献   

7.
早期肠内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术后24 h开始分别接受肠内和肠外营养,检测两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第10天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血清水平,并检测体质量和氮平衡变化.比较分析上述指标在组内营养支持前后及组间的差异.结果 术后第10天两组患者体质量、白蛋白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血清水平术后第10天均已恢复到术前水平,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术前均处于负氮平衡,术后第10天两组均恢复正氮平衡且EN组较PN组更显著(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42例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TPN)组、肠内营养(TEN)组和联合营养组(TPN TEN),每组14例.检测手术前后人体测量学指标及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并动态监测氮平衡变化,同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术后3个营养支持组的人体测量学指标和Alb、H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2~5天联合营养组组氮平衡改善较TEN组明显(P<0.01),联合营养组术后第6天即达到正氮平衡,联合营养组与TEN组的累计氮平衡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1).TEN组术后早期(12 h)经鼻肠导管营养液滴注后,6例出现腹胀,其中4例伴腹泻,而PN加EN组采用术后36-48 h或听诊可闻及肠鸣音(每分钟3次以上)后方开始输注肠内营养液,则可以较好地耐受.[结论]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EN时间应适当延长至36~48 h或听诊可闻及肠鸣音(每分钟3次以上)开始为宜,在肠内营养支持前可辅以经周围静脉的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早期联合营养(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支持对并发梗阻性黄疸胰头癌病人术后机体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95例伴有黄疸的胰头癌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联合营养支持组(治疗组)45例,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50例,治疗组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5例、胆肠吻合术20例,对照组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7例、胆肠吻合术23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第7天血清总胆红素(TBI)、前清蛋白(PA)、谷丙转氨酶(ALT)、血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TBI、ALT均低于术前(t=17.402~79.547,P<0.05),治疗组TBI下降比对照组快(t=-89.000,P<0.05).术后治疗组PA高于对照组(t=13.830,P<0.05),两组BUN、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PA高于行胆肠吻合术病人,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对照组早于治疗组(t=71.500,P<0.05),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早期联合营养支持可明显促进并发梗阻性黄疸胰头癌病人术后机体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3):243-246
目的:研究经全肠外营养(TPN)及肠外联合肠内营养(EPN)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弋矶山医院2013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的胰十二指肠肿瘤患者并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5例。按随机表法分为TPN组42例和EPN组43例。对比分析两组术后营养指标、肝功能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住院费用。结果:在术后恢复情况方面,EPN组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进流质时间比TPN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N组住院时间低于TP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及肝功能指标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PN组术后3 d白蛋白(ALB)水平与T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营养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直接胆红素(D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方式相对于全肠外营养能有效改善预后,更适合患者胃肠道且安全经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张文斌  姜海平 《广东医学》2005,26(4):528-529
目的 观察肝切除术后肠内营养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4 2例肝切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肠内营养组(EN组,2 1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2 1例) ,分别观察术前、术后2 ,8d的肝功能、肠蠕动恢复时间。结果 术后2d两组AST ,ALT ,TBIL均明显高于术前(P <0 0 5 ) ,而两组间术前、术后2dAST ,ALT ,TBIL和DBIL无明显差异;术后8dEN组AST ,ALT ,TBIL ,DBIL明显低于PN组(P <0 0 5 ) ;EN组肛门排气时间(6 1 95±6 94 )h明显短于PN(72 71±7 80 )h (P <0 0 1)。结论 与肠外营养组相比较,肠内营养可以明显改善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促进肠蠕动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进展期结直肠癌根治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应激反应等的影响. 方法 72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为肠癌组,24例肠外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肠癌组又分成早期肠内营养(EEN)、延迟肠内营养(DEN)和早期肠外营养(EPN)组.EEN、EPN组于术后第1 d给予肠内、外营养,共8 d;DEN组术后第4 d给予肠内营养,共5 d.术前1 d检测肠癌组和对照组、术后9 d检测EEN、DEN和EPN组营养、免疫和应激指标,观察肠道功能恢复、住院时间、感染性并发症及营养支持费用.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肠癌组术前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F)、CD3、CD4、CD4/CD8、IgA、IgM、IgG均显著降低(P<0.01),CD8和C反应蛋白(CRP)显著升高(P<0.01).术后9 d, EEN组的PAB、TF较DEN组显著升高(P<0.05),CD3、 CD4、CD4/CD8较EPN组和DEN组显著升高(P<0.01),CD8显著低于EPN组和DEN组(P<0.01),IgG、IgA、,IgM较DEN、EPN组显著升高(P<0.05,P<0.01);CRP较EPN组和DEN组显著降低(P<0.01).EEN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较DEN组和EPN组提前,住院时间缩短(P<0.01),营养支持费用和感染例数少于EPN组. 结论 对于进展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EEN比EPN和DEN更能维持营养状态,恢复免疫功能,降低全身炎症反应,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及缩短住院时间,且更能减少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及节约营养开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丙氨酰-谷氨酰胺(力太)强化的肠外营养在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临床效果的优越性.方法 44例接受手术的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强化肠外营养组和标准肠外营养组.手术前(术前3 d)以及术后早期(术后5 d)添加力太作为强化肠外营养.入院时、术前1 d、术后7 d测定体重、前白蛋白和白蛋白、肝肾功能、血淋巴细胞计数,以及统计术后感染性并发症、住院时间.结果 入院前、术前1 d两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强化组的体重、前白蛋白、白蛋白和血淋巴细胞较标准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组(P<0.05).住院时间稍有缩短,未发现有肝肾功能异常.结论 合并肠梗阻的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力太强化的肠外营养,和标准肠外营养相比,对增强营养纠正氮平衡、提高免疫降低感染率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行PD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早期肠外营养组)和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组),每组26例。观察患者术后TP、ALB、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患者均治愈,无一例患者死亡,两组患者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TP、ALB、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腔喂养管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有效,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进一步提高老年危重患者的早期肠外营养技术.方法 60例老年危重患者依不同营养措施随分为低热量组和常规组.低热量给予84~105 KJ/kg.d的肠外营养支持;常规组给予126~146KJ/kg.d的肠外营养技术,共14天.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期间的体重、血糖、血清蛋白质的变化.结果低热量组营养支持7天、14天血糖改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1);两组患者血清转铁蛋白营养支持后明显高于营养支持前(P<0.05);两组患者之间的血清蛋白质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老年危重患者早期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胃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习红  李慧诚 《广东医学》2006,27(9):1376-1377
目的探讨胃肠癌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40例胃肠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两组:营养组(n=22),对照组(n=18),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 d血浆白蛋白水平、PNI值、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营养组术后机体血浆白蛋白水平、PNI值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照组术后血浆白蛋白水平、PNI值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且营养组术后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改善(P<0.05),其CD4 /CD8 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能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机体免疫功能,有助于促进术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的比较,探讨肠内营养应用的疗效.方法:8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各40例,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检测其手术前1 d、术后第7 d的体重,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即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日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体重均下降,但EN组下降少于P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N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下降的数值明显小于PN组(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也早于PN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EN的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术后早期肠外营养对胃肠癌病人营养及免疫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肠癌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  4 3例胃肠癌病人术后随机分为两组 :营养组 (n =2 2 )术后 1d开始静脉营养支持 ,持续 7d ,对照组 (n =2 1)术后常规补液 ;观察病人术前及术后 7d血浆白蛋白水平、PNI值、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营养组术后机体血浆白蛋白水平、PNI值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而对照组术后血浆白蛋白水平、PNI值较术前明显下降 (P <0 .0 5 ) ;且营养组术后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改善 (P <0 .0 5 ) ,其CD4+ /CD8+ 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能维持病人术后营养状况 ,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有助于促进术后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取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87例老年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治疗组(HHPN+EN)43例和全胃肠外营养组(TPN)4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以及术后疲劳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第7天,TPN组CRP显著高于HHPN+EN组(P<0.05)。两组血清PA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但HHPN+EN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术后HHPN+EN组血清IgA、IgM显著高于TPN组(P<0.01);CD3+、CD4+/CD8+亦高于TPN组(P<0.05,P<0.01),CD8+则低于TPN组(P<0.05)。与TPN组比较,HHPN+EN组术后第7天疲劳评分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可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减轻术后疲劳,营养支持效果优于传统的静脉营养。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可能是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一种较为理想的营养支持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结肠癌患者手术后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结肠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根据患者营养状况,按热卡125.5 KJ/(kg·d)及氮0.2 g/(kg·d)给予肠外营养支持(parenteral nutrition,PN).术前(T1)及术后第8天(T2)监测人体测量学指标:体重、上臂肌围(MAM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及血浆清蛋白(Alb)和血红蛋白(Hb);临床上除观察全身情况及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外,重点观察和记录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状况、切口愈合情况以及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在术前(T1)及术后第8天(T2)营养支持前后体重、MAMC、TSF、Alb和Hb的各自差值均较对照组小(P<0.05),并发症少(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应用PN具有改善营养状态、增加手术耐受力、促进切口愈合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