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了解rhG—CSF对单核细胞鞘氨醇激酶(SphK)活性的影响。应用黏附法分离献血员和rhG—CSF动员第5天供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并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单核细胞富集效率,应用RT—PCR检测两种来源单核细胞G—CSF受体和SphK的表达情况,并应用γ^32 P—ATP掺入法测定rhG-CSF处理的单核细胞胞浆SphK活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献血员和rhG—CSF动员后供者的单核细胞均表达G-CSF受体和SphK;rhG—CSF处理献血员单核细胞对细胞SphK活性无明显影响;rhG—CSF处理供者动员后单核细胞使sphK活性增加(39.6—87.2)%(P〈0.05),且呈与剂量无明显关系的瞬时效应。结论:rhG—CSF能增加rhG-CSF动员后单核细胞的SphK活性。  相似文献   

2.
应用重组人粒系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健康供者进行动员并采集造血干细胞用于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对影响外周干细胞动员和采集效果的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探讨最佳动员方案及采集时机。采取回顾性方法分析了431例健康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效果,并进一步分析了供者一般特征、rhG—CSF动员天数、每日皮下注射次数、剂量与采集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rhG—CSF在动员中平均应用剂量为5.7μg/(kg·d),平均采集1.7次,收获单个核细胞数平均为9.57×10^8/kg,CD34^+细胞平均为4.91×10^6/kg。绝大多数供者不良反应轻微。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采集效率主要与供者体重指数,采集天数相关。rhG—CSF动员第5天采集的供者,其MNC数、CD34^+细胞数及第一次单采成功率均优于其他时间采集的供者。同时,本组供者应用rhG—CSF剂量较小且剂量范围较窄,rhG—CSF剂量不如采集时间对采集物质量的影响明显。结论:小剂量应用rhG—CSF动员并于第5天开始采集是健康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的较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索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作用。16例预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rhIL-11联合rhG—CSF动员)及对照组(rhG—CSF动员),两组均在动员性化疗后血象下降至最低值有回升迹象时应用rhIL—11及rhG—CSF;rhG—CSF5μg/(kg·d)动员中位时间5.5天,rhIL—1150μg/(kg·d)动员中位时间4天;动员后观察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及干细胞采集物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CFU—GM集落数的变化;按常规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观察粒细胞及血小板植活时间及单采血小板输注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及对照组动员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及干细胞采集物单个核细胞、CD54^+细胞及CFU—GM集落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实验组中性粒细胞数≥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0.5天,对照组中为13天.实验组比对照组提前2.5天(P〈0.05)。实验组血小板数≥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1.5天,对照组为13天,实验组比对照组提前1.5天(p〈0.05)。实验组输注单采血小板中住数为3.5单位,对照组为5单位,实验组比对照组减少1.5单位(P〈0.05)。实验组使用动员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低热、乏力、感冒样症状、食欲不振、头晕、肌肉酸痛等,对照组仅出现低热,患者对以上症状均可以耐受,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结论:rhIL—11联合rh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安全有效,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较快,单采血小板输注量少。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讨健康供者体内应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采集骨髓对外周血采集物成份的影响。62例健康供者皮下注射rhG—CSF5μg/(kg·d),连用5天,其中31例供者在第4、5天分别采集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A组);另31例供者于第4、5天均单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供者外周血采集物中的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CD14^+、CD34^+细胞以及CD3^+CD4^-CD8^-T细胞的数量。结果显示,A组供者每微升外周血采集物中单个核细胞中CD3^+、CD3^+CD4^+、CD3^+CD8^+、CD14^+、CD34^+细胞以及CD3^+CD4^-CD8^-T细胞的中位含量分别1.56×10^5μ1、8.56×10^4μl、6.12×10^4μl、3.38×10^4μl、2.27×10^4μl、3.83×10^4μl、744μl及3588μl,与B组的1.40×10^5μl、7.34×10^4μ1、5.32×10^4l、3.06×10^4μl、1.83×10^4μl、3.21×10^4μl、554μl及3120μ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外周血采集物中CD4^+细胞与CD8^+细胞的比值[1.52(0.54—2.87)]、单核细胞与CD3^+细胞的比值[0.57(0.15—1.64)]以及CD3^+CD4^-CD8^-T细胞与CD3^+细胞[0.064(0.018—0.673)]的比值与B组[1.68(0.31—3.35)]、[0.59(0.18—1.25)]、[0.063(0.021—0.13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供者体内应用rhG—CSF后采集骨髓对外周血采集物成份无影响,对rhG—CSF动员的同一健康供者可单独采集骨髓、外周血采集物或同时采集两种采集物以满足临床移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人体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在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过程中给予的rhG—CSF可以使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发生改变,并影响移植后GVHD的发生。rhG—CSF主要通过对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作用而间接影响T细胞,其中单核细胞分泌的大量IL—10对调节T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增殖和细胞毒效应具有重要作用IL—10作用于T细胞后引起的SOCS3表达显著增高可能在相关的信号转导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综述重点阐述rhG—CSF在动员过程中对T细胞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rhG CSF体内应用诱导健康供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对 15例病人进行了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借助三色和四色荧光标记技术 ,对供者rhG CSF动员前后外周血T细胞上共刺激分子CD2 8的表达、树突状细胞 (DC)亚群以及CD8 CD2 8- 抑制性T细胞的变化进行了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显示 ,rhG CSF动员后外周血采集物中CD3 CD2 8 细胞的相对数显著升高 (P <0 .0 1) ,CD2 8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降低 (P<0 .0 5 ) ;CD8 CD2 8 细胞的相对数也显著升高 (P <0 .0 1)。但在T细胞上CD2 8总体表达的相对荧光强度无变化 (P >0 .0 5 )。动员前外周血中DC2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骨髓 (P <0 .0 1) ,动员后采集物中DC2的数量较动员前和正常骨髓均有显著增加 (P <0 .0 1) ,DC的数量也显著增加 (P <0 .0 1) ,DC1 DC2比值倒置 (P <0 0 1) ,而DC1在动员前后无变化 (P >0 .0 5 )。CD8 CD2 8- 细胞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较动员前明显增加 (P <0 0 5 )。结论 :rhG CSF体内应用后 ,采集物中DC2和CD8 CD2 8- 抑制性T细胞数量的增加可能是外周血T细胞免疫耐受产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rhG-CSF对健康供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对健康供者的影响。方法 :1998年 1月至 2 0 0 3年6月年间 2 2例接受rhG CSF 10 μg·kg-1·d-1动员的健康供者 ,观察动员及分离过程的不良反应 ,检测动员前后血常规、CD3、CD4、CD8细胞比例 ;采集物进行单个核 (MNC)、CD3 4+细胞计数 ;所有供者随访至 2 0 0 3年 10月 3 0日。结果 :2 2例供者在rhG CSF动员过程中出现 1~ 2级 (按WHO急性毒副作用分级标准 )肌肉或骨痛 ( 4 5 5 % )、头痛( 2 2 7% )、食欲减退 ( 5 0 % )等副作用 ,无需终止动员。动员后白细胞较动员前显著升高 ,停止动员后 7d基本恢复至动员前水平。血红蛋白及血小板、CD3 +、CD4+、CD 8+和CD 4/CD8比值于动员前、动员第 4天及停止动员后 7d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绝大多数健康供者可耐受rhG CSF剂量为 10 μg·kg-1·d-1的短程动员和PBSC采集过程 ;rhG CSF对健康供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CD4+ T细胞主要通过其表面的S1P1受体与外界的第一信使1磷酸鞘氨醇(S1P)相互作用调节免疫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供者外周血CD4+ T细胞S1P1表达的影响。17例allo-HSCT供者于rhG-CSF动员前及动员后第4天采集外周血,使用磁珠分选法纯化CD4+ T细胞,提取微量RNA,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S1P1的表达。结果显示,rhG-CSF动员前后CD4+ T细胞均表达S1P1,且动员后S1P1在CD4+ T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动员前。结论:rhG-CSF动员使allo-HSCT供者外周血CD4+ T细胞S1P1的表达明显下调。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rhG-CSF动员对供者T细胞增殖和细胞毒的影响,在rhG-CSF动员前和动员后第5天抽取供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NC),在PBMNC中加入CD3单克隆抗体和rhIL-2以激活T细胞,培养96小时后检测T细胞增殖率和细胞毒性,并进一步对动员前后激活的T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as表达率,用RT-PCR检测穿孔素(perforin)和Fas配体(FasL)mRNA表达情况,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细胞的γ干扰素(IFN-γ)分泌情况。结果发现,供者外周血T细胞增殖能力在应用rhG-CSF后下降(68.5±15.1)%(P<0.05);动员后CD3单克隆抗体和rhIL-2激活后T细胞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性均比动员前细胞有显著减弱(P<0.05);动员前后T细胞在激活后的Fas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10);动员前后T细胞在激活后均表达perforinmRNA,不表达FasLmRNA;动员前T细胞激活后分泌IFN-γ的能力明显高于动员后(P<0.01)。结论:rhG-CSF动员致使供者T细胞在CD3单克隆抗体与rhIL-2激活后的增殖率和细胞毒性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动员对健康供者血液系统的近期影响及毒副作用。方法 对 75 3例次健康供者G CSF动员后的毒副作用进行临床观察和对 5 0例Allo PBSCT健康供者G CSF动员前、采集前、采集后分别进行相关血液分析。结果 少数供者有不同程度的头痛、低热等综合症 ,停用G CSF后症状消失。G CSF动员后第 5天供者白细胞、单个核细胞 (MNC)和CD3 4 + 细胞明显升高 ,CD3 4 + 和MNC细胞第 7~ 8天几乎回到基础水平 ;WBC第 1 5天恢复到基础水平 ;G CSF动员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血小板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是血小板下降的主要原因 ,G CSF对血小板的生成也有一定影响 ,大多数供者停药后 1 0d恢复到基础水平。结论 G CSF用于PBSCT的健康供者是安全的 ,但少数供者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时间较长 ,个别供者WBC 4个月后未恢复到基础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中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对淋巴功能相关抗原1/细胞间黏附分子1信号途径诱导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影响,验证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对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细胞间黏附分子1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 方法:选择2006—06/2007—06在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进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10例健康供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μg,(kg·d)进行动员,在动员前1天和动员后第5天取供者外周静脉血,用miniMACS磁珠分选系统分离纯化CD4+T淋巴细胞,分别用CD3单克隆抗体OKT3+细胞间黏附分子1、佛波酯+离子霉素刺激活化CD4^+T淋巴细胞,用双色荧光标记检测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激活后活化标记CD69,CD25的表达;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动员前后OKT3+细胞间粘黏附分子1、佛波酯+离子霉素刺激CD4^+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变化。 结果:①纯化后CD4^+T淋巴细胞纯度均在90%以上。②动员后OKT3+细胞间黏附分子1组、佛波酯+离子霉素组CD4^+T淋巴细胞活化标记CD69和CD25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动员前(P〈0.01)。②动员后OKT3+细胞间黏附分子1组、佛波酯+离子霉素组CD4^+T淋巴细胞增殖率均明显低于动员前(P〈0.05)。 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可能抑制了淋巴功能相关抗原1/细胞间黏附分子1协同刺激信号,从而使CD4^+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2.
T淋巴细胞极化和迁移的过程需要依赖细胞表面的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与其配体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结合。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供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极化和迁移的影响。采集10例allo-HSCT供者于rhG-CSF动员后第5天和1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使用免疫磁珠分选法纯化CD4+T细胞,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D4+T细胞接受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理(SDF-1d)和ICAM-1信号刺激后细胞的极化和迁移能力。结果显示,rhG-CSF动员后供者CD4+T细胞的极化比例为(32.424-4.91)%,健康人志愿者为(56.55±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hG-CSF动员后供者CD4+T细胞的迁移速率为(7.06±1.44μm/min),健康志愿者CD4+T细胞的迁移速率为(9.05±1.91μm/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G-CSF动员能明显抑制供者CD4+T细胞的极化和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观察rhG-CSF动员对外周血和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上CXCR-4表达的影响,应用三色荧光标记技术对动员前后骨髓和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上CXCR-4的表达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G-CSF动员显著增加了外周血MNC及骨髓CD34+细胞上CXCR-4的表达,骨髓MNC及外周血CD34+细胞上CXCR-4的表达无变化,稳态骨髓(SS-BM)中CD34+细胞比例与G-BM、G-PB中CD34+细胞比例呈正相关,与采集到的骨髓及外周血中CD34+细胞/公斤也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结论:G-CSF体内应用后CD34+细胞上CXCR-4表达的变化可能是动员机制的一部分,CXCR-4的高表达可能有利于MNC的植入,SS-BM中CD34+细胞的含量可作为动员效果好坏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G-CSF对供者外周血CD34+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健康供者外周血CD34+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变化,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机制及其对供者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15名健康供者在接受G-CSF10μg.kg-1.d-1动员前(Pre-G)、动员d4和停止动员后7d(Pro-G)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及其表面黏附分子非常延迟抗原-5(VLA-5,CD49e)和L-选择素(CD62L)的表达情况。结果G-CSF动员后供者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较动员前增高5-10倍,停止动员后恢复至动员前水平。G-CSF动员后CD34+CD49e+细胞比例(97.74%)明显高于动员前(79.95%),停止动员后7d CD34+CD49e+细胞比例基本恢复至动员前水平;CD34+CD62L+细胞比例在G-CSF动员过程中无明显改变;CD34+细胞表面CD49e与CD62L的平均荧光强度于动员后呈减弱趋势,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G-CSF动员后d4可显著增加供者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可致CD34+CD49e+细胞比例一过性增加,但不影响CD34+CD62L+细胞群的比例。  相似文献   

15.
中剂量rhG-CSF动员对供者外周血免疫细胞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研究观察12例健康供者在使用10μg/(kg·day)rhGCSF动员前后白细胞总数变化。应用外周血涂片瑞氏染色对白细胞进行形态学分类,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动员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发现,动员前1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6.25(4.7-7.8)×109/L,其中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07(1.63-3.1)×109/L,单核细胞中位数为0.163(0.078-0.414)×109/L;动员第5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37.47(24-72.57)×109/L,其中淋巴细胞中位数为3.22(1.46-5.31)×109/L,单核细胞中位数为1.2(0.706-3.627)×109/L。供者外周血白细胞的增加为动员前的6.26±2.14倍(P<0.01),其中淋巴细胞的增加为动员前的1.45±0.76倍(P<0.05),单核细胞数增加为动员前的7.48±4.41倍(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动员前CD3 T淋巴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46.96%[(32.36-57.45)%],动员后为40.94%[(25.31-48.9)%];动员前CD4 /CD8 淋巴细胞比例为1.27±0.46,动员后为1.36±0.51;动员前CD4 CD8 T淋巴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0.41%[(0.16-1.51)%],动员后为0.49%[(0.09-2.0)%];动员前CD16 CD56 NK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13.98%[(4.08-25.08)%],动员后为16.65%[(12.06-33.05)%];动员前CD3 CD16 CD56 NK-T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2.75%[(0.37-6.38)%],动员后为3.13%[(0.46-5.95)%];动员前CD20 B淋巴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9.28%[(5.97-16.33)%],动员后为9.94%[(7.36-20.41)%];动员前CD14 单核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12.48%[(3.54-19.35)%],动员后为29.52%[(16.51-36.76)%]。动员后CD14 单核细胞在PBMNC中的比例比动员前增加2.87±1.51倍(P<0.05);动员前后T淋巴细胞、NK细胞、NK-T细胞、B淋巴细胞在PBMNC中的比例以及动员前后CD4 /CD8 淋巴细胞比均无显著变化(P>0.10)。结论:rhGCSF动员引起的单核细胞增加可能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相关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