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6 毫秒
1.
更年期抑郁患者的脑电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更年期抑郁患者安静闭眼状态下脑电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用近似熵(ApEn)对18名更年期抑郁患者和18名同年龄段正常妇女在安静闭眼状态下的脑电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安静闭眼状态下更年期抑郁患者大脑皮层的大部分区域ApEn出现增高.结论脑电非线性分析可以相对客观和准确地观测到更年期抑郁患者的皮层变化.  相似文献   

2.
脑电非线性分析在心算和定向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心算和定向测试过程中脑电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脑电非线性分析在认知过程研究中的作用.方法用关联维数(D2)、近似熵(ApEn)对30名健康成年人在安静闭眼、闭眼心算和闭眼定向3种状态下的脑电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认知作业过程相对于安静状态,D2和ApEn明显增高( P<0.01);不同作业状态大脑功能活动的复杂度和参与的脑区不同;脑电非线性分析可以清晰展示认知过程中激活脑区的分布情况,及与认知作业相关的脑区活跃程度的变化.结论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适用于认知过程脑功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似熵是一种描述信号复杂件和规律性的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只需较少数据就能度量信号的复杂性.目的:探讨不同思维状态下脑电近似熵的变化规律,以及近似熵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近似熵对20名健康成年人在安静闭眼、安静睁眼、闭眼记忆、闭眼心算和图片识别5种状态下的脑电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近似熵值在闭眼计算和闭眼记忆思维状态高于安静闭眼状态,在图片识别状态下高于安静睁眼状态(P<0.01);近似熵在安静闭眼和安静睁眼状态下各导联处于较低水平,在闭眼心算和闭眼记忆思维状态下各导联处明显增加.说明不同思维状态和不同导联部位对近似熵均有影响;近似熵在认知作业过程下较安静状态增高,并且不同思维状态下大脑功能活动的复杂性不同.因此脑电近似熵分析适用于认知过程脑功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有助于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意识障碍患者脑电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应用脑电非线性分析来定量评估其意识障碍程度。方法:本研究包含30例严重颅脑外伤或卒中的意识障碍患者,所有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8分。依次采集患者安静闭眼、声音刺激和痛觉刺激三种状态下的脑电信号,并计算了三种状态下的脑电信号的关联维数、近似熵和复杂度非线性指数。结果:安静闭眼状态下,关联维数、近似熵和复杂度非线性指数分别保持在2.84、0.53、0.26的低水平,声音刺激和痛觉刺激与安静闭眼状态相比,脑电非线性指数几乎无变化。结论:脑电非线性分析能够实时监测和直接度量意识障碍患者大脑皮质受抑制的程度。脑电非线性指数监测有可能成为一种观察临床促醒措施疗效的新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近似熵和互近似熵脑电非线性分析方法评价意识障碍程度,研究其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本研究病例组由30例严重颅脑外伤或卒中的意识障碍患者组成,所有患者经临床以及神经电生理方法评估.30例正常意识状态的腩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依次采集安静闭眼、声音刺激和痛觉刺激三种状态下的脑电信号,并计算脑电信号的近似熵和互近似熵非线性指数.结果:三种状态下,病例组的非线性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在声音刺激和痛觉刺激状态下,近似熵和互近似熵非线性指数明显高于安静闭眼状态.病例组声音刺激和痛觉刺激与安静闭眼状态相比,脑电非线性指数几乎无变化.结论:近似熵和互近似熵非线性指数均能够直接用于评估意识障碍患者大脑皮质受抑制的程度.互近似熵能够同时反映大脑功能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特点,脑电非线性分析能提供有关意识觉醒和知晓水平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在视觉记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图形记忆任务过程中脑电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脑电非线性分析在记忆过程研究中的作用。方法用关联维数(D2)对30名健康老年人在安静睁眼、图形记忆任务过程中的脑电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相对于安静状态,记忆过程D2值升高(P〈0.05);不同记忆过程大脑功能活动的复杂度和参与的脑区不同。脑电非线性分析可以清晰展示记忆过程中激活脑区的分布情况,以及与记忆相关的脑区活跃程度的变化。结论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适合于研究记忆过程中脑功能活动的变化规律和大脑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脑电非线性分析观察吞咽失用症的大脑皮质电活动变化。方法:利用脑电非线性分析观察1例左侧额颞顶梗死后吞咽失用患者卒中后4周,安静闭眼、反射性吞咽、自主性吞咽3种状态下的大脑皮质电活动,同时进行吞咽失用的功能评价;计算脑电图非线性指数的近似熵(ApEn);记录3种状态下6名健康者的脑电图(EEG)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脑电显示,与安静闭眼比较,正常对照组反射性吞咽时C3、C4、P3、P4、T6的ApEns值显著增高,自主性吞咽时除上述导联ApEn值增高外,F4和T5的ApEns值也显著增高。自主性吞咽时F4、T6的ApEns值比反射性吞咽增高。吞咽失用患者反射性吞咽时C3、P3的ApEns值增高,T6的ApEn值降低;自主性吞咽时,T6的ApEn值降低;自主性吞咽时的C3、P3、T5的ApEn数值比反射性吞咽时低。结论:吞咽失用患者自主性吞咽时左侧中央、顶、后颞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不但没有升高,反而比安静闭眼和反射性吞咽时还低,符合吞咽失用的临床特征。应用脑电非线性分析可以观察到吞咽失用症吞咽任务相关的大脑半球的脑电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气郁结证患者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15例肝气郁结症患者和15例正常受试者按年龄、性别配对,用参数PD2对安静闭眼、安静睁眼、睁眼心算3种状态下的脑电数据进行分析。结果3种状态下肝气郁结证患者大脑皮质的PD2较正常人增高,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并随刺激条件的增多,两者之间PD2的差异逐渐缩小。结论脑电非线性分析能相对客观和准确地观测到肝气郁结证患者大脑皮质的变化,可用于肝气郁结证脑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针刺对意识障碍患者皮质作用的脑电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针刺对意识障碍患者皮质的即刻作用。方法:分别对30例意识障碍患者的安静闭眼、针刺患侧、针刺健侧三种状态下的脑电进行采集,利用脑电信号的关联维数、近似熵和复杂度非线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意识障碍患者在三种状态下的脑电非线性指数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脑电不同部位之间差异亦没有显著性(P〉0.05)。但多数患者的关联维数在针刺状态较其安静闭眼状态呈现上升趋势。结论:针刺在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作用,但是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而言,单次针刺对皮质的即刻作用可能严重受影响:脑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针刺对皮质的即刻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脑电非线性分析方法评价意识障碍程度,研究其在意识障碍苏醒预测中的作用。 方法:本研究包括37例严重颅脑外伤或脑卒中的意识障碍患者,其中持续植物状态(PVS)21例,最小意识状态(MCS)16例,均经临床及神经电生理方法评估。依次采集所有患者安静闭眼、声音刺激和疼痛刺激三种状态下的脑电信号,并计算脑电信号的复杂度、近似熵和互近似熵非线性指数。入院后6个月用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定患者预后。 结果:三种状态下,PVS组非线性指数均低于MCS组。3例PVS和7例MCS患者入院6月后GOS达到3分。苏醒患者和未苏醒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和常规脑电图无明显差异。在疼痛刺激状态下,苏醒患者脑电非线性指数明显高于未苏醒患者。结论:脑电非线性分析能够定量评估PVS和MCS患者大脑皮质受抑制的程度。脑电非线性指数可能在PVS和MCS苏醒预测中存在价值,对疼痛刺激有良好反应可能意味着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及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塞血浆MMP-9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90例病例中脑出血为30例,脑梗塞60例;将脑梗塞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东菱迪芙治疗组30例,采用ELISH方法监测各组入院时,治疗5d末的血浆MMP-9含量。结果(1)急性脑梗塞患者MMP-9在发病24h内迅速上升,发病5d末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2)脑出血患者5d内MMP-9含量明显高于脑梗塞组,与脑水肿体积大小呈正相关。(3)东菱迪芙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发病5d末的MMP-9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MP-9含量在脑梗塞的早期即开始升高,其水平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塞不会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血浆MMP-9水平可反映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的严重程度。动态测定MMP-9可以预测在脑梗塞治疗过程中并发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背景:对于脑卒中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较多,但对二者比率及其意义无深入研究。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动态变化。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神经病学实验室。对象:于1999-09/2001-12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患者中选出急性脑梗死216例,男133例,女83例。脑出血112例,男68例,女44例。健康对照组106人,其中男63人,女43人,选自健康查体人员。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了328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病程1~3d,1,2,4,8,12周和健康对照组106人的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含量。主要观察指标: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含量及一氧化氮与内皮素的比值。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急性期(1~3d内)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明显下降并达最低值,以后逐渐上升,4周左右接近正常水平;内皮素则在急性期明显上升,2周时达峰值,其后缓慢下降,恢复期仍维持在较高水平,4~8周时才接近正常水平。②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急性期一氧化氮/内皮素于病程1~3d时已有明显下降(P<0.05),1周时下降至波谷(P<0.001),2周时已回升至正常水平;脑出血组急性期一氧化氮/内皮素下降更为明显,1~3d即显著下降(P<0.001),1周时降至波谷(P<0.001),然后逐渐上升,病程中波动较大,8周时才上升至正常偏高水平;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间一氧化氮/内皮素动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一氧化氮、内皮素这两种效应相反的血管作用物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含量改变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含量的变化特点,探索OSAS相关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为临床抗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36例OSAS患者、32例伴有OS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36例不伴有OS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测定其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其极性相似总磷脂(AP)的含量变化,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8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发病24 h血浆LPA及AP含量,伴OSAS的脑梗死组患者[LPA:(3.78±0.56)μmol/L;AP:(7.63±1.38)μmoL/L]显著高于OSAS组[LPA:(3.17 ±0.65)μmol/L;AP:(6.60 ±1.20)μmoL/L]、不伴OSAS的脑梗死组[LPA:(3.40±0.59)μmol/L;AP:(6.41±1.37)μmol/L]和健康对照组[LPA:(2.76±0.45)μmol/L;AP:(4.52±0.83)μmol/L](P均<0.01),OSAS组及不伴OSAS的脑梗死组患者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发病后7 d,伴OSAS的脑梗死组血浆LPA及AP含量仍显著升高[LPA:(3.08 ±0.58)μmol/L;AP:(6.15 ±1.14)μmol/L](P均<0.01);发病后21 d,伴OSAS的脑梗死组、OSAS组、不伴OSAS的脑梗死组血浆LPA含量无差异,伴OSAS的脑梗死组血浆AP[(5.04±0.83)μmol/L]仍高于不伴有OSAS的急性脑梗死组[(4.57±0.94)μmol/L]及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OSAS患者血浆LPA、AP含量显著升高,持续时间长,提示其体内血小板处于活化及脑缺血缺氧状态,OSAS相关性脑梗死患者尤为明显,故其抗栓治疗的时间窗应较长.  相似文献   

14.
龚家俊  王文敏 《新医学》2021,52(5):371-375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CCS)的临床特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150例急性脑卒中后患者,分为脑梗死组52例、脑出血组5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组47例。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实验室检查以及在内科基础上进行保护心肌治疗。治疗完成后,比较2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CCS的发病率、心肌酶变化,并随访6个月,比较有无CCS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脑出血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的心律失常及入院第3日心肌酶异常发生率均高于脑梗死组(P均< 0.017)。脑梗死组、脑出血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CS发生率分别为6%、20%、38%,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的CCS发生率高于脑梗死组(P < 0.017)。随访6个月,发生CCS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为58%,高于未发生CCS患者的20%(P < 0.001)。结论 急性脑卒中尤其是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较易出现CCS,造成患者的不良预后,需重视对该类患者心功能的监测,若患者出现CCS,应立即调整治疗方案控制CCS病情,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垂体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动态测定110例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及睾酮(T)的水平,分析其与病程、病情、梗死部位、梗死灶数量及梗死范围的关系。结果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FSH、LH、E,水平下降,T升高,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为P〈0.01);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期中、重型组血清FSH、E2、T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型组(均为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存在垂体促性腺激素、性激素水平的紊乱,其随着疾病的恢复逐渐趋于正常,且这种紊乱不受梗死部位、梗死灶数量及梗死范围的影响,而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