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全小肠移植术后肠功能的恢复和营养支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肠移植是治疗不可逆性肠衰竭的理想方法,合理安排与实施肠内与肠外营养,对移植肠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手术1-2d后血液动态学平稳,即可开始静脉营养。第3-4天后肠蠕动恢复,即可开始肠道营养,肠道灌注结晶氨基酸类或多肽类要素膳添加谷氨酰胺和中链脂肪酸,有利于肠功能的恢复。完全口服饮食并停止静脉营养,是小肠移植治愈肠衰竭的真正目的。国内首例全小肠移植病人,术后100d肠功能恢复良好,表现为移植肠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工程》2015,(7):852-854
目的探讨大鼠肠缺血最适缺血时间,筛选适用于研究肠缺血再灌注(II/R)损伤机制的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A组为假手术组,B至E组肠缺血时间分别为45 min、60 min、75 min、90 min,每组12只。肠缺血模型采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法。夹闭相应时间后取出动脉夹恢复血供,3 h后断头处死小鼠,取出肠组织,观察小肠黏膜的损伤并检测凋亡及Bcl-2的蛋白表达。结果 90 min组再灌注3 h后有2只大鼠死亡;再灌注30 min后各组大鼠MAP均明显下降,至3 h时降至最低;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肠含水率和Chui's评分均明显增大(P<0.05);随着肠缺血时间的增加,细胞凋亡随之增加,在缺血时间为75 min时细胞凋亡达到高峰;肠缺血显著降低Bcl-2蛋白表达水平,且肠缺血时间延长,蛋白水平随之呈降低趋势(P<0.05),肠缺血75 min时蛋白水平最低。结论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小肠黏膜的损伤越严重,但凋亡在缺血75 min达到最高,是最适合研究II/R损伤凋亡相关机制的SD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如何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肠镜检查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66例患者中年龄≥65岁53例,占80.3%.首发症状均有腹痛,首发时间以夜间居多(42.4%,28/66),疼痛部位以下腹部常见(53.0%,35/66).粪潜血试验均为阳性,血浆D-二聚体升高达84.0%(42/50).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阳性率43.9% (29/66).19例经腹部CT确诊,2例经选择性腹腔血管造影确诊,45例经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结论 急性缺血性肠病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可结合心脑血管疾病病史、血浆D-二聚体水平来辅助诊断,及时完善腹部CT、肠镜、病理组织学等检查,以促进受损肠道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营养支持治疗和综合治疗改善营养状况的方法。方法对6例临床确诊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发生营养不良的患者给予营养支持治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结果经过充足能量、高蛋白、低脂肪、低纤维、低盐的中链甘油三酯饮食的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改善的趋势,住院阶段体重平均增加(4.5±1.9)kg,血清白蛋白由(19.8±2.9)g/L升至(32.7±2.2)g/L(P=0.056),血清总蛋白由(41.5±5.9)g/L升至(56.0±7.1)g/L(P=0.08),前白蛋白由(189.7±24.7)mg/L升至(275.3±42.8)mg/L(P=0.26)。结论以充足能量、高蛋白、低脂肪、低纤维、低盐的中链甘油三酯饮食的营养支持治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方法可能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炎性肠病患者多伴有营养不良症状.炎性肠病患者长期处于自身无法供给身体所需的必要营养物质状态中,其肠粘膜、胃部等相关组织器官的功能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营养支持是治疗炎性肠病患者营养不良的手段,不同的实施方法的治疗成果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本文从炎性肠病患者的营养需求入手,对炎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进展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8.
药物联合肠外营养治疗克罗恩病并发肠-皮肤瘘病人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 对准备进行择期手术治疗的炎性肠病(IBD)病人进行暂时性肠内营养(EN)或肠外营养(PN)疗法的临床研究指出强化性营养治疗,可使部分用传统内科治疗无效的病人病情得到缓解,而免于手术治疗[1-3].现介绍1例重症克罗恩病并发肠-皮肤瘘,经营养支持治疗,使病情迅速得到缓解,而免于手术治疗的病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照手术或病理结果,回顾性研究确定CT诊断在急性肠梗阻合并肠缺血的价值。方法 收集5年时间内共142例小肠梗阻病人,144次CT扫描资料。由二名放射医生共同分析CT表现。着重分析下列肠缺血的CT征象:肠壁的强化减弱,肠壁增厚,肠系膜积液,肠系膜静脉扩张与腹水。一旦发现肠壁强化减弱,或具备另外二条以上CT征象,即可诊断肠缺血。CT结果73例与外科手术对照,71例临床追踪证实。结果 24例手术发现肠缺血。其中23例CT诊断正确(敏感性96%)。假阳性9例(特异性93%)。肠壁强化减弱征象的敏感性48%,特异性为100%。肠壁增厚敏感性38%,特异性78%,肠系膜积液的敏感性88%,特异性90%。肠系膜静脉扩张的敏感性58%,特异性为79%,腹水的敏感性75%,特异性76%。结论 螺旋CT是诊断急性肠梗阻合并肠缺血的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IBD)是以反复发作的慢性肠道炎症为特点的一组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我国IBD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而营养不良好发于IBD患者,尤其是CD患者。合理膳食,补充微量元素、钙、维生素D和益生菌等,有利于病情缓解和控制。营养支持疗法不仅可以改善营养状态,对于CD患者也具有一定的诱导和维持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尿失禁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广州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59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尿失禁发生的因素。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尿失禁的发生率为37.7%。多因素分析显示,BI评分、病变部位、患者文化程度、照顾者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BI评分低、额叶病变、颞叶病变、患者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护工陪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易发生尿失禁,临床工作中对高危人群予以重点关注,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营养支持在急性肾功能衰竭 ( ARF)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对 12例 ARF病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全肠外营养 ( TPN )治疗 ,并对 ARF的二种临床类型 (单纯型 3例和表现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的 9例 )采用不同的 TPN方案 ,二组的热量分别为 10 4.6~ 12 5 .5 k J/ ( kg· d)和 12 5 .5~ 146 .4k J/ ( kg· d) ,非蛋白质热量 ( k J)∶氮量 ( g)分别为 6 0 0~ 10 0 0∶ 1和 2 0 0~ 30 0∶ 1。检测每天的血肌酐 ( Cr)、血尿素氮 ( BU N)及 TPN治疗前、治疗一周后的血清前白蛋白 ( PA)、转铁蛋白 ( TF)、白蛋白 ( Alb)浓度。 结果 :TPN治疗一周后的血 Cr、BU N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 P<0 .0 1) ,并接近正常水平 ,血 PA、TF、Alb均较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全部病人存活 ,无一例行血液透析。 结论 :有效的肠外营养支持可改善 ARF病人的肾功能和预后 ,充足的热量和必需氨基酸的供给是 ARF营养治疗的基础 ,但根据不同临床类型对氮源和热量作适当调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急性胰腺炎的全肠外营养与生长抑素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在禁食、胃肠减压和预防感染的基础上 ,加用生长抑素和全肠外营养对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影响。 方法 :将 1990年 1月至 1994年 12月底收治的急性胰腺炎 2 6例 ,归为A组。自 1995年以来收治的急性胰腺炎 2 8例 ,归为B组。两组胰腺炎的病因和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别。B组病人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和生长抑素治疗。 结果 :A组病人入院时血清白蛋白为 (30 .0± 1.2 ) g/L ,治疗 15天后 ,白蛋白仍在 (30 .4± 0 .8) g/L。B组病人于入院后即行全肠外营养支持 ,时间为 (17± 6 )天 ,施他宁使用时间为 (7± 2 )天。其血清白蛋白入院时为 (2 9.0±1.3)g/L ,治疗 15天后 ,白蛋白上升至 (35 .7± 0 .9) g/L ,明显高于入院时 (P <0 .0 1)。B组病人的病死率及住院日、中转手术率、淀粉酶的恢复天数较A组病人有明显改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 结论 :在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原则的基础上 ,通过加用全肠外营养和生长抑素可最大程度地抑制胰腺的分泌 ,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病死率 ,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的营养支持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就诊的6例HLAP患者9次急性胰腺炎发作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禁食、尽早开始营养支持和降脂治疗后,所有患者的病情均好转.3例重症HLAP患者留置空肠营养管,管饲低脂肠内营养和降脂;3例轻症患者低脂饮食和口服降脂药.所有患者的血三酰甘油水平均明显下降,由(25.30±20.48)mmol/L降至(5.41±4.55)mmol/L,随诊3~24个月无复发.结论 HLAP患者宜根据病情个体化选择营养途径,合理搭配肠内营养制剂和降脂药物.重症HLAP宜早期留置空肠营养管,以保证肠内营养和降脂药物的使用,保护肠黏膜屏障,减少血糖波动.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strategies of nutritional support for patients with hyperlipidemic acute pancreatitis (HLAP).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six HLAP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1998 to December 2009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Results The disease conditions of all patients were improved after fasting and early nutritional support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hree cases with severe HLAP received enteral nutrition via a nasojejunal tube. Another three patients with milder HLAP obtained low-fat diet and orally administered lipid-lowering drugs. The plasma triglyceride levels decreased from (25.30 ± 20. 48 ) mmol/L to (5.41 ±4.55) mmol/L. No relapse was noted during follow-up (range: 3 -24 months). Conclusions The approaches of nutritional support for HLAP patients should be customized based on the specific disease conditions,and the enteral nutrition and lipid-lowering drugs should be reasonably and carefully designed and applied. For severe HLAP, nasojejunal tube should be maintained in the early stage to ensure the application of enteral nutrition and lipid-lowering drugs, protect the integrity of gut mucosal barrier, and decrease the fluctuation of blood glucos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粪便中巨单胞菌属和大肠杆菌属对AIS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0例为AIS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0例为健康组,通过16S测序技术分析AIS患者粪便中巨单胞菌属和大肠杆菌属相对丰度,通过ROC分析考察巨单胞菌属和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Mg2+浓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为改善其预后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以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0日在山东省4家医院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调查对象,收集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疾病史、血生化指标、入院血压水平等资料.研究结局定义为出院的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10分或者死亡.按NIHSS(NIH卒中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死亡/NIHSS≥10及NIHSS<10组.血清Mg2+浓度按四分位数分为4个水平.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清Mg2+浓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死亡/NIHSS≥10组的血清Mg2+浓度、发病至入院时间低于NIHSS< 10组(P<0.05);入院时收缩压水平高于NIHSS< 10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空腹血糖受损及心房纤颤史的百分率均高于NIHSS< 10组(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清Mg2+浓度第4分位(最高水平)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死亡/NIHSS≥10的危险性(RR=0.47,P<0.05);调整血清Ca2+、K+水平等其他因素后,血清Mg2+第4分位和第3分位水平均可降低发生死亡/NIHSS≥10的危险性(RR值分别为0.39和0.54,P<0.05).无论是否调整其他因素,血清Mg2+浓度与发生死亡/NIHSS≥10的危险性均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趋势检验P<0.05).结论 高浓度的血清Mg2+可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死亡/NIHSS≥10的危险性,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南通市城郊失地农民医疗保障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南通市失地农民医疗保障现状及对现行保障制度的评价,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南通市6个拆迁安置小区,采用入户调查的方法,对失地农民进行面对面访谈。结果失地农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3.0%,商业医疗保险参保率为14.3%。失地农民对城镇居民医保政策的知晓率低,对定点医疗机构评价不高。结论建议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加大城镇居民医保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建设,加快全科医生培养,切实提高失地农民医疗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众多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是最持久、最强有力但也是可以控制的因素。尽管大量循证医学系统评价已证实,在脑梗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成功有效地调控血压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复发率,然而对于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调控,尚无统一意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 于2011年6月~2013年12月在中国7省14家医院纳入AIS首发病人,建立研究队列。在患者入院24 h内采集静脉血样本,检验HP-IgG含量,并在发病后1年时进行随访,调查和收集不良预后信息。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HP-IgG水平和AIS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AIS患者1 150人,HP-IgG M(P25,P75)为10.14(7.39,15.05)ng/L。患者病后至1年时死亡、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以及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83%、7.90%、3.72%和11.43%。应用Cox回归模型调整多因素后,以G1为比较组,G4组发生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升高,HR(95%CI)值分别为3.43(1.26~9.36)和5.45(1.57~18.90);G2组、G3组、G4组发生死亡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升高,HR(95%CI)值分别为1.84(1.02~3.34)、2.00(1.12~3.56)和1.97(1.10~3.55);且随着HP-IgG水平升高,发生死亡、心血管死亡以及死亡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升高(均有P<0.05)。结论 HP感染是AIS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高水平的HP-IgG能增加AIS发病1年后死亡、心血管死亡以及死亡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