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使用Meta 分析的方法评价神经内镜辅助的微血管减压术(EA-MVD)与显微镜下微 血管减压术(M-MV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1992 年1 月— 2018 年1 月EMBase、 Medline、Cochran 图书馆、维普、CNKI、万方等数据库,以检索有关EA-MVD 与M-MVD 的研究。应用 RevMan 5.3 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 分析。结果 共纳入11 个研究,总计患者1 040 例。 Meta 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M-MVD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 后1 年复发率高于EA-MVD组,而术后治愈率、术后1 年治愈率低于EA-MVD 组,OR 合并值(95% CI)分 别为2.75(1.99~3.81)、9.10(2.41~34.33)、0.38(0.26~0.55)、0.36(0.20~0.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EA-MVD 与M-MVD 相比,术后总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有效性具有明显优势,手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球囊压迫术、微血管减压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方法以收治的8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微球囊压迫术23例(微球囊组),接受射频热凝术治疗26例(射频组),接受微血管减压术36例(微血管减压组)。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7 d,术后6、12和24个月时的三叉神经疼痛程度,并随访≥24个月的复发情况,比较3种手术方法治疗的复发率差异。结果组内比较,各时间点3组患者N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时间变化各组间NR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术后24个月时:微球囊组NRS评分与射频组和微血管减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NRS评分高于微血管减压组(P0.01)。随访期:微球囊组、射频组和微血管减压组复发率分别为5/23例(21.74%)、6/26例(23.08%)和2/36例(5.56%),组间总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0)。Mantel-Cox分析示微血管组复发周期较微球囊组和射频组延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微球囊组、射频组和微血管减压组术后12个月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34.78%、15.38%和2.7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微血管减压术、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改善临床症状均疗效显著,微血管减压术在降低术后复发率、延长复发周期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TN)的短期疗效及并发症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5-2015-04入院行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的2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研究组,n=22)和同期行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的30例患者(对照组,n=30)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短期疗效,记录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分析治疗前后睡眠质量与疼痛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为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SQI评分及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具有短期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可在促进TN患者病情转归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微血管减压术(MVD)与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疗效。方法 通过电脑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中、英文数据库,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7月。选取包含MVD与伽玛刀治疗原发性TN的临床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项回顾性研究,共计1335例病人,其中675例病人采用MVD,660例病人采用伽玛刀治疗。在治疗后1个月、6个月,MVD较伽玛刀有更高的缓解率(治疗后1个月:OR=24.78,95%CI 14.96-41.05,P 0.00001;治疗后6个月:OR=5.87,95%CI 2.70-12.76,P 0.00001)。与伽玛刀比较,MVD有更高的长期缓解率(OR=1.93,95%CI 1.32-2.84,P=0.0007)和长期治愈率(OR=4.49,95%CI 2.40-8.39,P 0.00001)。MVD比伽玛刀有更高的总并发症发生率(OR=1.45,95%CI 1.01-2.09,P=0.04),然而在术后面部麻木、听力下降、感染方面,两种治疗方式无差异。MVD较伽玛刀有更低的复发率(OR=0.35,95%CI 0.19-0.66,P=0.001)。结论 与伽玛刀相比,MVD在治疗原发性TN方面,起效快且有更高的长期缓解率、长期治愈率与更低复发率,但也有较高的总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01—2016-01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射频热凝术治疗的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2组患者随访1~18个月,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手术并发症与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术后随访结果显示,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面部感觉减退或麻木、听力下降或耳鸣、恶心呕吐、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为4.2%,对照组复发率为1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均能取得显著的疗效,但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后患者的复发率更低,应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与责任血管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均采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资料。根据不同的责任血管类型,将病例分为两组:特殊组(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 19例,普通组(责任血管不含椎基底动脉) 90例。分析两组病人手术并发症、术后近期与远期疗效。结果特殊组病人术后远期疗效比普通组差(P=0.002),两组病人术后近期疗效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三叉神经痛病人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是术后远期疗效差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OR=355.844,95%CI:1.438~88027.285)。结论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的三叉神经痛病人远期疗效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0-07—2014-09我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28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改良组(n=71)和常规组(n=57),常规组给予常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改良组给予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记录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检测术前后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常规组比较较短[(2.76±0.52)h、(7.23±1.59)d vs(3.87±0.64)h、(9.85±2.7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改良组(17.98±2.94)cm3显著大于常规组(17.10±1.67)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总有效率95.77%高于常规组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04%较常规组19.3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发率(1.41%vs 5.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佳,能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神经内镜术及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2009~2019年知网、万方、维普、Pub 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找出对比神经内镜术及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疗效的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进行筛查和数据提取,并应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其中神经内镜组457例,钻孔引流组51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钻孔引流组相比,神经内镜组总体治愈率更高(OR=6.94,95%CI=[4.01,12.01],P0.01)、复发率更低(OR=0.15,95%CI=[0.08,0.25],P0.01)、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更低(OR=0.35,95%CI=[0.22,0.54],P0.01)、住院时间更短(MD-1.71,95%CI=[-1.86,-1.56],P0.01)、手术时间更长(MD16.60,95%CI=[7.81,25.40],P0.01);两者在术后出血发生率(OR=0.36,95%CI=[0.11,1.15],P0.05)、术腔积气积液发生率(OR=0.66,95%CI=[0.41,1.05],P0.05)、感染发生率(OR=0.41,95%CI=[0.16,1.04],P0.05)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现有文献证据表明,与钻孔引流术相比,神经内镜术总体治愈率更高、手术时间更长,并且能有效降低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长,但两种治疗方式在改善术后术腔积液积气、出血及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不适合手术治疗的脑动静脉畸形(BAVM)行血管内栓塞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现有病例证据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检索Pub Med数据库,获取2010年以来用英文或中文发表的相关文献和数据,对血管内栓塞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两种治疗方法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有10篇符合要求的文献纳入Meta分析,总计脑动静脉畸形患者493例,其中血管内栓塞组267例,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组22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内栓塞组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组治疗BAVM完全闭塞率的比值比(OR=0.30,95%CI:0.15~0.63),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OR=1.20,95%CI:0.63~2.2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治疗后病死率(OR=1.32,95%CI:0.51~3.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结论血管内栓塞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作为BAVM的起始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较血管内栓塞治疗后闭塞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术中亚低温对开颅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及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6年8月。收集在开颅手术中使用亚低温的随机对照研究(RCT)。采用Rev Man5.3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评价。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包括1306例病人,其中亚低温组657例,正常体温组649例。低温组患者在预后良好、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及死亡状态五个方面与正常体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合成结果分别为:[OR=1.24,95%CI(0.97~1.58),P=0.08]、[OR=0.97,95%CI(0.73~1.30),P=0.86]、[OR=0.77,95%CI(0.50~1.18),P=0.23]、[OR=1.35,95%CI(0.32~5.65),P=0.68]、[OR=0.71,95%CI(0.47~1.09),P=0.12];术后并发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DO2水平在亚低温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术中应用亚低温不能改善颅脑手术患者预后,不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纳洛酮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sTB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VIP)、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等。纳入纳洛酮对比安慰剂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个RCT,共2 3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早期疗效方面,纳洛酮组对比安慰剂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心率异常发生率优势比(OR)为0.30,0.21,0.43,95%可信区间(95%CL);P0.00001,血压异常发生率[OR=0.25,0.17,0.36,95%CI;P0.00001],高颅压控制率[OR=0.35,0.23,0.54,95%CI;P0.00001];②中期疗效:两组患者GCS评分、GOS评分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0 d GCS评分[OR=1.76,1.55,1.97,95%CI;P0.00001],语言、运动障碍发生率[OR=0.65,0.43,0.98,95%CI;P=0.04],重残率[OR=0.47,0.30,0.73,95%CI;P=0.0001];③随访死亡率:纳洛酮组明显低于安慰剂组,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OR=0.51,0.38,0.67,95%CI;P0.00001]。结论国内现有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纳洛酮在早期能有效降低呼吸异常、血压异常的发生率,还能有效控制颅内高压症状,在远期可显著改善患者GOS评分、降低死亡率。纳洛酮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TON)不同手术时机的疗效。方法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采用计算机检索1991年1月至2017年1月Medline、EMBase、Cochran、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TON的观察性研究文献,根据手术时机分为3 d组和3 d组。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包括TON 879例。Meta分析显示:3 d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3 d组(OR=2.53,95%CI:1.34~4.76,P=0.004);而且,3 d组术前未失明病人有效率明显高于3 d组(OR=2.31,95%CI:1.12~4.79,P=0.02);对于术前失明病人,两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6)。结论对于未失明TON病人,建议尽早手术;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02—2015-12我院收治的155例PTN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n=76)与对照组(n=79)。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肉毒素封闭治疗,观察组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统计2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2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37%)高于对照组(86.08%),且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26%)与对照组(3.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TN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术后周围部分脑池容积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10—2017-02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86例PTN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对照组行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观察组行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2组术后均随访3个月。对比2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睡眠质量(PSQI)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1)临床疗效: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并发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5%(2/43)比18.60%(8/43)]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池容积:手术前观察组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脑池容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手术前观察组PSQI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PTN疗效显著,有利于增加患者术后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有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与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08—2016-01安阳市人民医院82例ITN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研究组采用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统计对比2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手术前后2组三叉神经周边部分脑池容积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5.12%(39/41)高于对照组78.05%(3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三叉神经周边部分脑池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三叉神经周边部分脑池容积均较术前增大,且研究组三叉神经周边部分脑池容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2.20%(5/41)低于对照组31.72%(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优于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可减少手术用时及康复用时,改善三叉神经周边部分脑池容积,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对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手术(MVD)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接受治疗的33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关于AMR监测与面肌痉挛MVD术后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采用Rev Man5.3荟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优势比(OR)对术中AMR变化程度与术后疗效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AMR消失组,显著变化组,未消失组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6.6%,50%,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荟萃分析显示AMR消失组的术后治愈率是AMR未消失组的2.94倍[OR=2.94,95%CI为(2.03~4.27)]。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进行AMR监测可有效提高手术治愈率,应将AMR作为面肌痉挛MVD术中常规电生理监测项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微血管减压术与经皮三叉神经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案将11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为观察组(61例)与对照组(54例),观察组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接受经皮三叉神经热凝术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结果 (1)2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颅内血肿、脑梗死、脑脊液漏、假性脑脊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面部麻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脑水肿及脑神经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尽管手术操作复杂,但其复发率较低,可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术式。经皮三叉神经热凝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患者创伤小、某些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主要适用于合并其他器官疾病的年老体弱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常见颅神经疾病的并发症和临床疗效. 方法 对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9月至2011年5月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66例面肌痉挛和4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行微骨孔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后对2种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并发症发生情况有无差异;对患者进行至少3月以上临床随访,明确术后3d和术后3月颅神经症状消失情况有无差异. 结果 面肌痉挛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发热发生分别为51例、14例,面瘫发生分别为7例、1例,听力障碍发生分别为4例、2例,切口脑脊液漏发生分别为5例、2例,颅内感染发生分别为3例、2例;2种疾病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6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后3d颅神经症状消失109例,术后3月颅神经症状消失153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为92.2%;44例患者在术后3 d~3月间颅神经症状消失,存在颅神经症状延迟治愈情况.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3d颅神经症状消失40例,术后3月颅神经症状消失42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为93.3%.结论 微骨孔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在手术操作并发症发生上无明显差异,且该手术方式疗效确切,面肌痉挛患者可在术后短期内逐渐获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1—2015-01收治的9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随访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50例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0%vs 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P0.01)。观察组术后2例出现面部轻微麻木感,未特殊处理自行缓解;3例出现恶心呕吐症状,2例并发脑脊液漏而出现切口的延迟愈合。对照组出现眩晕2例,恶心呕吐3例,药疹2例,共济失调2例,但症状均不严重,经减量或停药消除。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36个月随访发现,观察组复发2例(4.0%),对照组复发10例(20.0%),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的基础治疗,患者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全程护理对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并发症、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6-05—2018-04收治的1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观察对象,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全程护理。对比2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前后负性情绪、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P0.05);2组护理前负性情绪得分及生活质量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负性情绪得分及生活质量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程护理能有效降低三叉神经痛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患者并发症,并改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