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目前检出率在不断提高,动脉瘤一旦破裂危及患者生命。研究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因素与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有着直接的关系,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包括动脉瘤大小、位置、形状、有无子囊等,通过研究未破裂动脉瘤形态学因素可以有效的评估其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颅内动脉瘤的几何形态参数与其破裂风险之间的关系,以筛选出关键的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4例颅内动脉瘤病例,共52枚侧壁动脉瘤,其中36枚破裂动脉瘤,16枚未破裂动脉瘤。采用三维头颅CTA获得动脉瘤三维影像,测定动脉瘤大小及纵横比等二维形态参数及动脉瘤入射夹角等三维形态参数。运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Pearson相关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破裂动脉瘤组与未破裂动脉瘤组相比,入射夹角、动脉瘤长径和瘤高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破裂组动脉瘤的入射夹角明显大于未破裂组。同样,破裂组动脉瘤较未破裂组具有更长的瘤长径和瘤高。Pearson相关分析示动脉瘤入射夹角与动脉瘤破裂风险最为相关。结论动脉瘤入射夹角与动脉瘤破裂风险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的重要评估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临床-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53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利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特征;收集DICOM格式影像数据,利用3D Slicer软件对载瘤动脉进行三维重建与分割,利用radiomics插件提取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并利用LASSO算法筛选影响动脉瘤破裂的重要形态学特征;构建基于临床和形态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计算各模型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曲线下面积、准确度、精准度、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153例中,破裂动脉瘤43例(破裂组),未破裂动脉瘤110例(未破裂组)。与未破裂组相比,破裂组高血压病人占比较高(P<0.05)。与未破裂组相比较,破裂组动脉瘤形态学特征的伸长率、球形度明显缩小(P<0.05),而动脉瘤最小轴径、最大轴径、冠状面最大直径、最大三维直径、网格体积、表面积、表面积体积比和体素体积明显增大(P<0.05)。纳入分析的14个形态学特征经过LASSO回归与十折交叉验证选择最优lambda值0.023,最终筛选出6个最优形态学特征,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相关的动脉瘤形态学参数。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颅内动脉瘤(61例未破裂动脉瘤,53例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7个动脉瘤形态学参数[动脉瘤直径、动脉瘤高度与瘤颈宽度比值、动脉瘤高度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R)、长宽比、入射角度、载瘤动脉角度和颈体角度)与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关系。结果 动脉瘤长度越长,破裂风险越小(OR=0.470;95% CI 0.286~0.771;P=0.003);SR越大,破裂风险越大(OR=18.998;95% CI 2.851~126.607;P=0.002);颈体角度越大,破裂风险越大(OR=1.073;95% CI 1.023~1.125;P=0.004)。结论 SR、动脉瘤长度和颈体角度是判断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单发囊性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风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2-01—2016-01诊断为颅内单发囊性动脉瘤的5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比较2组CTA检查所示动脉瘤分布部位、瘤体高度、瘤体宽度、瘤颈宽度、瘤高与瘤颈比值(AR)、载瘤动脉直径、瘤高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R)、瘤颈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NPR)、入射夹角等参数。结果破裂组动脉瘤主要分布于后交通动脉及前交通动脉,未破裂组动脉瘤多位于大脑中动脉及后交通动脉,2组分布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破裂组瘤颈宽、AR及入射夹角均小于破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宽、AR及入射夹角为颅内单发囊性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破裂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与形态学差异,分析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镜像后交通动脉瘤病人(均为一侧破裂,一侧未破裂)的临床资料,均行3D—DSA检查,建立数值模型。将16个动脉瘤按是否破裂分组,分析破裂组与未破裂组之间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特征。结果破裂组动脉瘤平均擘面切应力(WSS)明显低于未破裂组(P〈0.05);而低壁面切应力面积(LSA)比率和体颈比值明显高于未破裂组(P〈0.05)。剪切震荡指数(OSI)、动脉瘤直径、大小比率、血管角度和动脉瘤倾角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后交通动脉瘤可能是研究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理想模型,血流动力学与形态学在判断动脉瘤破裂风险方面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若能明确其破裂风险,则有助于动脉瘤治疗方案的制定。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等临床指标均可影响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大样本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临床指标可预测其破裂风险,如女性、高龄、吸烟史和高血压史等均加大动脉瘤破裂风险。但动脉瘤的破裂风险不仅与临床指标相关,也与动脉瘤的形态关系密切。通过影像学检查,结合动脉瘤形态学指标,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A测量参数分析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DACAA)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45例DACA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A图像,分别记为破裂组、未破裂组,测量动脉瘤形态学相关参数。行两组间比较,阳性结果使用二元L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的形态学参数,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破裂组26例,未破裂组19例,两组间动脉瘤规则与否、瘤宽、血流入射角等动脉瘤形态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形态规则与否和血流入射角是其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当血流入射角> 112.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70,灵敏度为96.2%,特异度为94.7%。结论 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对判断动脉瘤破裂有意义,血流入射角> 112.7°是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的瘤壁存在炎性反应及微血管的增生,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导致颅内动脉瘤的渗出性增加,并认为是颅内动脉瘤不稳定的标志。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可以对颅内动脉瘤瘤壁的渗透性进行量化,进而对颅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进行评估。近年来,DCE-MRI开始逐步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病变的研究中,本文针对应用DCE-MRI预警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形态学分析被广泛用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评估和术前规划。三维视角较既往的二维视角更能精确体现动脉瘤的形态变化,但人工测量在三维视角下准确度较低且可重复性差,而人工智能在三维视角下的测量更有优势。但是,目前尚缺乏人工智能在三维视角下的动脉瘤形态测量方法。考虑到三维视角下的规范化测量对形态学参数的临床和科研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套三维视角下基于人工智能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形态学指标测量方法,以期推动动脉瘤研究的同质化和临床诊疗的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两种常见形态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颅内动脉瘤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并分类.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性.方法 联合应用Matlab、Ansys、Fluent等软件及自写程序对39例颅内动脉瘤进行数值模拟.结果 两类动脉瘤模型流人道的血流速度、动压及壁面切应力最高,流出道次之,瘤顶部最低;且A类(长宽比>1.8)动脉瘤破裂率明显高于B类(长宽比≤1.8).A类动脉瘤流人道侧壁和瘤顶部壁而切应力比值(WSS'sratio)明显大于B类动脉瘤;且与其长宽比成正相关.结论 颅内动脉瘤顶部的血流速度、动压及壁面切应力均最低,是其破裂的主要原因和部位.流人道和瘤顶部壁面切应力比值及动脉瘤的长宽比反映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其比值越大,破裂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分析不同类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为进一步建立未破裂动脉瘤精准治疗和预后评估方法奠定研究基础。方法纳入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22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接受FD治疗的不同类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4例, 收集患者术前和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 通过三维重建、有限元模拟和CFD方法测算动脉瘤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 包括动脉瘤颈口比(OsR)、颈比(NR)、面积比(ArR)、体积比(VoR)、壁面剪切应力(WSS)、标准化壁面剪切应力(NWSS)、血流流入量、相对流入量、动脉瘤平均流速、载瘤动脉平均流速、标准化流速、残余血流体积(RFV)以及入流集中指数(ICI), 并比较治疗前后差异。结果 6枚动脉瘤的OsR分别为0.225、0.267、0.265、0.389、1.000、1.000;NR分别为1.220、0.274、1.090、1.587、2.809、4.019;ArR分别为0.608、0.224、0.623、3.462、1.225和1.784;VoR分别为0.386、0....  相似文献   

13.
前交通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一旦破裂,往往症状剧烈,预后不良。近年来,随着影像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流体力学的兴起,前交通动脉瘤起始、发展、破裂过程中相关形态学特征及异常血流动力学变化逐渐被揭示。研究表明,前交通动脉瘤的最大径、纵横比、大小比等特征有助于预测破裂风险,大脑前动脉一侧A1段发育不良以及A1段、A2段夹角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血流动力学改变在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中起重要作用。该文对前交通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和异常血流动力学变化之间的联系进行综述,探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为前交通动脉瘤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以及新的思路。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91-96]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糖尿病和前循环动脉瘤破裂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80例颅内动脉瘤(IA)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来进一步判断糖尿病和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在单变量分析中,高血压(P=0.001),IAs家族史(P=0.007),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P=0.039),形态不规则(P=0.001),大小≥8 mm(P=0.006),糖尿病(P=0.005)可能存在统计学差异。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在破裂组和未破裂组中,糖尿病的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OR=1.68,95%CI:1.160~2.470,P=0.025)。结论 糖尿病可能会增加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和糖尿病导致的代谢紊乱相关血管病变、糖尿病相关基因(SLC2A9、TOX)的突变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8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对破裂组(150例)和未破裂组(34例)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首发症状多为头痛(82.0%)、头晕(81.3%),多见于40~60岁,男∶女为1∶1.2。以ACA最常见,AComA其次,ICA最低。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P=0.010)、吸烟(P=0.032)、嗜酒(P=0.038)、糖尿病(P=0.022)、瘤直径的大小(P=0.040)与颅内动脉瘤破裂有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是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好发于40~60岁,首发症状以头痛、头晕为主。年龄、糖尿病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可增加动脉瘤破裂的风险,相反,糖尿病能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中横窦分型与颅内动脉瘤形成及破裂的临床相关性,并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可能的新易感因素。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12月3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是否破裂分两组,即破裂动脉瘤(ruptured aneurysm group,RAG)组(230例)和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aneurysm group,URAG)组(115例),分析RAG组和URAG组的静脉窦解剖结构及横窦引流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动脉瘤是否破裂及多发性等临床特征,明确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的易感因素。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与患者的饮酒史、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瘤部位、大小及动脉瘤同侧的优势横窦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前交通动脉瘤(OR=2.214)、后交通动脉瘤(OR=2.932)、小动脉瘤(OR=3.841)、与动脉瘤同侧的优势横窦(OR=1.736)为未破裂动脉瘤发生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横窦优势侧更易形成颅内动脉瘤(P0.001)。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易感因素为前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小动脉瘤及与动脉瘤同侧的优势横窦;合并优势横窦患者的同侧颅内动脉系统更易形成动脉瘤,并可据此特征较准确的预测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如发生破裂出血可导致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 因此开发能够准确评估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不稳定性风险的预测模型至关重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逐步应用, 使用该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不稳定性风险进行预测成为可能。本文旨在介绍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预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不稳定性风险的现状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与对比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动脉瘤夹闭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共26个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13例(15个动脉瘤)和开颅动脉瘤夹闭10例(11个动脉瘤)两组,对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风险、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及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中动脉瘤均出现1例破裂,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及GOS评分均尚可,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动脉瘤夹闭术均可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应加强随访观察,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四维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Dynamic four-dimensional CTA,4D-CTA)测量,计算颅内动脉瘤心动周期内膨胀率,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与膨胀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微创神经外科一病区64例(其中未破裂动脉瘤24个,破裂动脉瘤40个)患者的完整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4D-CTA扫描并重建图像; 依据动脉瘤破裂与否,患者分为未破裂组、破裂组; 将1个心动周期的图像数据分成20个阶段,判断动脉瘤是否存在异常搏动点; 同时记录和量化每个阶段动脉瘤的形态特征,计算其体积变化率(膨胀率); 分析动脉瘤破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未破裂组中男女患者比例差异不大; 破裂组女性患者则占70%,女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男性; 破裂组吸烟史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破裂组; 破裂组瘤高(4.63±1.56)mm,瘤宽(4.72±3.68)mm,瘤颈宽(3.86±1.69)mm均大于未破裂组; 破裂组异常搏动点有29个(占72.5%)、膨胀率(14.56±6.25)%; 未破裂组异常搏动点13个(占54.2%)、膨胀率(10.21±3.26)%; 2组有明显差异(P<0.05)。此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破裂与吸烟史、纵横比、异常搏动点、膨胀率有关(P<0.05)。ROC分析中纵横比临界值为1.145(P=0.002),灵敏度为77.5%,特异性为58.3%; 存在异常搏动点与否的阈值为0.5(P=0.032),灵敏度为72.5%、特异性为45.8%; 膨胀率的临界值为9.775%(P=0.001),灵敏度为85.0%、特异性为54.2%。结论 借助4D-CTA能观察心动周期内颅内动脉瘤动态变化; 本研究成功量化了动脉瘤膨胀率,颅内动脉瘤破裂与膨胀率有关; 当膨胀率>9.775%,或纵横比>1.145,或存在异常搏动点时动脉瘤破裂风险将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评估MRA Fly-around重建在近颅底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4例经手术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病例术前应用东芝1.5 T MRVISART磁共振行3D TOF MRA检查,其后进行常规最大密度投影(MIP)和FLy-around重建.所有病例均接受了MSCTA检查.并在术后对2例病例进行了MRA复查.结果 MRA Fly-around重建发现动脉瘤14个,与手术和MSCTA相比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3.3%.MRA Fly-around重建能够清楚显示动脉瘤,而且可以去除骨影,消除骨质对动脉瘤观察的影响.术后MRA Fly-around重建动脉瘤夹局部可见伪影,影响对载瘤动脉局部的观察.结论 MRA Fly-around重建与常规MIP重建相比可以更好地描述动脉瘤及其与载瘤动脉之间的关系,在近颅底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可对DSA及CTA起到补充作用,但在使用钛制动脉瘤夹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中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