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旭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22(2):112-113,125,131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重点探讨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正确性.方法:100例肝脏肿瘤[38例肝血管瘤,28例原发性肝癌,23例肝转移瘤,4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5例肝脓肿,2例肝母细胞瘤]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一次屏气完成全肝扫描,观察肿瘤三期强化的方式和特征.结果:38例肝血管瘤准确定性36例,2例诊断不典型血管瘤可能;28例肝癌误诊4例;23例肝转移瘤中多发性转移瘤无1例误诊,1例单发转移瘤误诊;4例FNH中有1例误诊为纤维板障型肝癌;肝脓肿及肝母细胞瘤均诊断明确.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是肝脏肿瘤鉴别诊断的最佳方法,应作为肝脏肿瘤的常规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早期肝癌的各期增强图像的特点,以期提高临床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方法以本院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直径3cm以下的115例肝占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早期肝癌患者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各期图像的特点,其中肝细胞癌42例,肝转移癌37例,肝血管瘤36例。结果三组病例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肝细胞癌在动脉期多表现为高密度强化,比例显著高于肝转移癌(P0.001);而在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多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比例亦显著高于肝转移癌和肝血管瘤(P0.001)。结论 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是诊断早期肝癌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hepatic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FNH患者及肝细胞癌患者各30例,均接受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肝细胞癌与FNH大小及分布情况,比较肝细胞癌与FNH的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特征。结果 1 FNH位于肝包膜下16例(53.33%),显著高于肝细胞癌(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细胞癌平扫表现为等或略低密度,内部可显示低密度囊变坏死区及高密度出血。FNH平扫表现为等或略低密度,其中心显示星芒状低密度区。肝细胞癌及FNH呈快进快出强化,FNH中心星芒状瘢痕区域于延迟期强化。与肝细胞癌比较,FNH存在中心瘢痕的比例更高,伴有门静脉癌栓及肝硬化的比例更低,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FNH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吴文娟  王成达 《肝脏》2013,18(1):15-1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 DWI)结合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5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MR DWI及增强表现,所有病变均经临床追踪或手术病理证实,包括肝细胞癌11例、胆管细胞癌8例,转移瘤9例、海绵状血管瘤13例、肝囊肿15例。结果肝细胞肝癌典型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胆管细胞癌多为门脉期及延迟期轻度强化,转移瘤多呈环形强化,海绵状血管瘤多呈逐渐强化,少数较小病灶为动脉期强化,并持续至延迟期,肝囊肿无明显强化。在MR DWI上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转移瘤多为稍高信号,海绵状血管瘤为明显高信号,肝囊肿呈低信号。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转移瘤弥散系数(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低于血管瘤与肝囊肿囊内ADC值(P<0.05),肝囊肿ADC值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MRDWI在肝脏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增强扫描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肝外胆管癌患者,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及重建薄层图像。结果 11例肝门部胆管癌位于左肝管3例、右肝管2例,肝总管端6例。11例均有肝内胆管呈蟹足状,藤状改变。肝门区均见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早期肿块强化不明显,肿块内呈低密度影3例。延迟扫描胆管癌肿块全部强化者9例,呈不均匀强化者2例;9例胆总管癌均显示扩张胆总管突然中断或变形,其中4例管壁可见环形不均匀增厚,管腔狭窄,2例腔内见结节状软组织影,2例腹膜后见肿大淋巴结。结论 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是诊断肝外胆管癌的理想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增强多期扫描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GE的64排128层Lightspeed VCT对临床怀疑肝脏肿瘤的120例病人(225个病灶)进行了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扫描,分析比较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结果 64排128层螺旋CT肝脏增强多期扫描,肝脏血管增强后与增强前的密度差在91.9Hu以上,三期综合显示全部病灶(100%)。100%显示肝动脉(120/120),门静脉显示为97.5%(117/120),肝静脉显示95.8%(115/120)。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明显优于单期和双期扫描,多期相设置及血管成像技术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肝细胞癌的螺旋CT诊断 (一)CT诊断要点1. 平扫及常规增强扫描的CT特征肝细胞癌在CT平扫和常规增强扫描上,多呈结节状或肿块状的低密度灶。以下的CT特征在肝细胞癌诊断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脏》2017,(1)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多期扫描对于诊断肝细胞癌(HCC)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67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CT平扫和动态多期扫描,对比结果。结果经过多期扫描,58例患者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检出率都大幅高于CT平扫的检出率。结论通过螺旋CT动态多期扫描,可以得到肝脏在3个时期,即动脉期、延迟期、门静脉期的影像学资料,多期扫描可以大幅提高肝细胞癌的检出率及对病灶定位的准确率,适于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8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多层螺旋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和后处理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8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呈低密度12例,等或稍低密度6例。其中5例可见更低密度疤痕向周围呈辐射状分布。在增强时,除8例动脉期未强化疤痕外,10例病灶呈明显的均匀强化,其中9例病变中央或病灶周围肝实质内见扭曲、增粗的血管影。门脉期所有病变强化程度逐渐下降,8例疤痕均见延迟强化,3例周边见增粗的引流静脉。延迟期13例病灶为等或稍低密度,5例为稍高密度。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特别是多层螺旋CT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能较全面地显示大多数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的病理学特征及血供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CT,MDCT)行增强后多期扫描检查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灶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莱芜市人民医院治疗的HCC患者64例,采用MDCT进行多期扫描。结果 MDCT多期扫描病灶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平扫(P0.05);多期扫描模式中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7.37%和90.79%,明显高于门静脉期的77.63%(P0.05);门静脉期肝脏、肿瘤密度值及密度差值分别为(104.01±12.29)Hu、(88.13±12.24)Hu和(17.80±2.47)Hu,明显高于其他扫描模式(P0.05);HCC病灶典型表现为"快进快出",即动脉期多呈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或低密度;本次研究的76个病灶中,以高-低-低密度表现为主,占68.42%。结论大部分HCC具有典型的强化特征,MDCT行肝脏增强后多期扫描能有效诊断HCC,对病灶检出和定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CT灌注成像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在鉴别肝脏结节性病变性质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脏结节性病变患者50例,使用CT灌注成像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检查,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总肝灌注量(TL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记录不同病灶超声造影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结果 肝血管瘤HAP为(0.7±0.2)mL·min-1·mL-1,与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比,差异显著【分别为(0.4±0.2)mL·min-1·mL-1和(0.3±0.2)mL·min-1·mL-1,P<0.05】,HPP为(0.6±0.2)mL·min-1·mL-1,与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比,差异显著【分别为(0.2±0.1)mL·min-1·mL-1和(0.4±0.1)mL·min-1·mL-1,P<0.05】, TLP为(1.4±0.4)mL·min-1·mL-1,与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比,差异显著【(0.7±0.3)mL·min-1·mL-1和(0.8±0.4)mL·min-1·mL-1,P<0.05】,而肝细胞癌HAPI为(0.7±0.2)mL·min-1·mL-1,与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比,差异显著【分别为(0.4±0.1)mL·min-1·mL-1和(0.5±0.2)mL·min-1·mL-1,P<0.05】;肝细胞癌动脉期病灶均呈环状高回声增强、延迟期均为低回声、造影模式呈“快进快出”,肝转移瘤动脉期多呈均匀增强、门脉期偶见弥漫增强、延迟期多为低回声,造影模式呈“快进快出”,而肝血管瘤动脉期多呈周边环形缓慢增强、门脉期偶见向心增强、延迟期多呈等回声,造影模式呈“慢进慢退”;超声造影肝细胞癌增强时间为(13.2±4.0)s,与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15.6±2.4)s和(18.7±3.2)s比,差异显著(P<0.05),肝细胞癌达峰时间为(19.2±3.4)s,与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28.3±5.9)s和(67.3±24.2)s比,差异显著(P<0.05),而肝血管瘤开始消退时间为(307.4±75.6)s,与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的(39.1±4.2)s和(35.4±6.8)s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诊断肝脏结节性病变安全无创、方便快捷、应用价值高,能为肝脏结节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0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在螺旋CT(SCT)上的各种表现和病理特点,进一步提高CT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CT全肝平扫后行增强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结果 CT平扫9个病灶为低密度,1个病灶为略高密度。动脉期所有病灶均强化,7个病灶可见中心血管影。门脉期及延迟期8个病灶持续强化。结论 SCT能显示HAML的某些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3.
《肝脏》2016,(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选取45例FNH患者及45例肝细胞癌(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FNH和HCC的大小、分布情况、CT平扫及增强的扫描特征。结果位于肝包膜下的FNH的比例高于HCC(P0.05);CT平扫显示,FNH密度略低,中心部表现为星芒状低密度区,HCC密度略低,内部呈现低密度囊变坏死和高密度出血。FNH及HCC均为快进快出强化,FNH在延迟期的中心星芒状瘢痕区域得到强化;FNH的中心瘢痕比例高于HCC(P0.05),而门静脉癌栓和肝硬化的比例低于HCC(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能清晰地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影像学特征,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与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的价值。方法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8例肝占位患者,分别行MRI和CT增强扫描检查,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三名医师诊断评分之间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影像学检查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在98例肝占位患者中,病理学检查诊断HCC 86例,再生结节10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在86例HCC患者中,存在97个病灶,其中32个病灶1.0 cm;在32个1.0 cm的HCC病灶中,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31个(96.9%),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仅发现26个(81.3%,P0.05),其余65个超过1.0 cm的病灶均被两种扫描方法发现和诊断;ROC曲线分析发现,MRI动态增强扫描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962和0.824,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t=3.106,P0.05),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9.0%、91.0%和96.2%,显著优于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分别为93.8%、72.0%和85.3%,x2=19.587,P0.05)。结论 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更清晰地反映HCC病灶的细微形态特点和强化特征,对于诊断小HCC的价值优于CT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脏神经内分泌癌(HNEC)的CT及MRI特征,以期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37例HNEC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其表现特点。结果原发性HNEC常为单发,CT表现肿瘤平扫为低密度或混杂低密度占位,肿瘤合并出血时其内见斑片状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肿瘤实性部分门脉及平衡期CT值略高于动脉期;磁共振DWI多呈均匀或厚壁样稍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部分病变内见高信号囊变区,T1WI呈稍低信号,部分病变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度均匀强化或边缘强化,部分病变内可见粗大供血动脉,门脉及延迟期呈等或稍低信号,部分病变可见完整或不完整假包膜,肿瘤周围门脉及肝静脉受压移位,但无癌栓形成。转移性HNEC常为多发、体积较大,CT平扫呈稍低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多呈边缘轻中度强化或不均匀强化,门脉及平衡期相对肝实质呈等或稍低密度;磁共振检查DWI多呈环形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 T1WI呈稍低信号,大部分病变内见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门脉及延迟期多数可见偏心靶环征,部分门脉血管内可见癌栓。结论 HNEC可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韩雪凤  井桂银  葛尚 《肝脏》2023,(10):1199-1203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联合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HHE)与肝细胞癌(HC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4月—2022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42例HHE患者(共51个病灶)与60例HCC患者(共65个病灶)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比较HHE与HCC患者病灶CT平扫影像学资料,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MRI、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及二者联合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MRI、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及二者联合对HEE与HCC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MRI检测结果:42例HHE患者检测出46个病灶,病灶检出率为90.20%,60例HCC患者检测出60个病灶,病灶检出率为92.31%。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检测结果:42例HHE患者检测出41个病灶,病灶检出率为80.39%,60例HCC患者检测出54个病灶,病灶检出率为83.08%。HCC患者病灶圆形、边界模糊、单发病灶高于HHE患者病灶(P<0.05),HHE与HCC患者病灶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肉瘤样肝细胞癌的临床与CT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类肝脏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肉瘤样肝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CT特征性表现.结果:8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0岁,均出现上腹部胀痛,其中6例(6/8)出现发热,但血常规提示WBC计数正常,HBsAg均为阳性,血清甲胎球蛋白2例正常,余6例平均约123 g/L,肝功能均为Child-Pugh A级.7例无肝硬化基础.8例肉瘤样肝细胞癌均为巨块型,直径约5-10cm,以单发、团块状、囊实性病变为主,多无肝硬化背景(7/8例).6例CT平扫表现为囊实性低密度影,其内见条状分隔影(2例)及散在分布的条状、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4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余2例CT平扫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3例可见门静脉癌栓.结论:肉瘤样肝细胞癌的临床与CT特征具有肝细胞癌及肉瘤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与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对高血供肝内胆管癌(ICC)和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科诊治的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接受MS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以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作为金标准,评估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经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在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诊断ICC 12例,HCC 58例;MSCT检查显示HCC病灶动脉期强化、静脉期强化减退,延迟期持续强化减退;MRI多期扫描检查显示39例HCC患者病灶呈快进快出型强化,17例患者病灶呈快进慢出型强化,2例患者病灶呈慢进慢出型强化。MRI多期扫描发现9例ICC患者病灶呈慢进慢出型,3例患者病灶在动脉期和门脉期未出现明显强化,延迟期逐渐呈均匀性强化;MRI诊断HCC患者56例(96.6%),与CT诊断的53例(91.4%)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诊断ICC患者9例(75.0%),显著高于CT诊断的7例(58.3%,P<0.05)。结论 在富血供的PLC患者,ICC和HCC的影像学表现有所差异,应用MRI增强扫描有利于提高对ICC的诊断检出率,值得临床积累经验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与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的价值。方法 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8例肝占位患者,分别行MRI和CT增强扫描检查,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三名医师诊断评分之间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影像学检查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98例肝占位患者中,病理学检查诊断HCC 86例,再生结节10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在86例HCC患者中,存在97个病灶,其中32个病灶<1.0 cm;在32个<1.0 cm的HCC病灶中, 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31个(96.9%),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仅发现26个(81.3%,P<0.05),其余65个超过1.0 cm 的病灶均被两种扫描方法发现和诊断;ROC曲线分析发现,MRI动态增强扫描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962和0.824,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t=3.106,P<0.05),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9.0%、91.0%和96.2%,显著优于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分别为93.8%、72.0%和85.3%,x2=19.587,P<0.05)。结论 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更清晰地反映HCC病灶的细微形态特点和强化特征,对于诊断小HCC的价值优于CT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多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PLC)肝内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的肝细胞癌(HCC)患者36例,分别行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自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在36例HCC患者中,共检出病灶48个;检出3 cm小肝癌14例,病灶16个,3 cm巨块型肝癌9例,病灶32个;CT动脉期检出43个(89.6%)病灶,门脉期检出39个(81.3%)病灶,延迟期检出40个(83.3%)病灶,而MRI动脉期检出46个(95.8%)病灶,MRI门脉期检出率为52.1%,延迟期检出率为85.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x~2=14.376,P0.05);MRI扫描对PLC病灶包膜的显示优于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个病灶中,经CT增强扫描确诊41个(85.4%),经MRI增强扫描确诊44个(9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24,P0.05)。结论 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够充分显示PLC病灶的强化特征,其诊断效能难分伯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