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基于CT淋巴管成像(CTL)对特发性乳糜尿进行分型,观察其临床与影像学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特发性乳糜尿患者的CTL图像,评价有无淋巴反流、淋巴瘘及颈部/腋下异常对比剂分布;根据对比剂异常分布范围将其分为单纯型(仅泌尿系统受累)与复杂型(伴其他部位受累),比较不同分型乳糜尿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差异。结果37例特发性乳糜尿中,单纯型27例、复杂型10例。相比单纯型,复杂型发病年龄小、病程短,淋巴反流占比高(P均<0.05);而患者性别比例、临床分级、肾脏受累范围及程度、淋巴瘘及颈部/腋下异常对比剂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复杂型特发性乳糜尿较单纯型发病年龄小、病程短,淋巴反流占比高。CTL可观察异常淋巴管所在部位、分布和范围,有助于探讨发病机制及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CT淋巴管成像(CTL)诊断原发性乳糜尿的价值。方法 分析37例原发性乳糜尿,比较CTL与直接淋巴管造影(DLG)所见淋巴管形态、淋巴回流,泌尿系统、胸腹盆部淋巴管异常及腹盆腔、腹膜后、肺、纵隔及骨骼等其他异常;以Kappa检验评价二者诊断原发性乳糜尿的一致性。结果 CTL显示对侧髂淋巴反流、对侧腰干反流及支气管纵隔干反流优于DLG(P均<0.05),诊断一致性中等(Kappa均>0.40);二者显示同侧及对侧肾脏淋巴反流几乎完全一致(Kappa均>0.80),而CTL能进一步显示肾脏及肾周异常淋巴管分布;DLG显示颈干及锁骨下干反流优于CTL(P<0.05),二者显示同侧髂、腰干及腹膜后淋巴管纡曲扩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诊断一致性中等及以下(Kappa均<0.50)。CTL显示对比剂异常反流至胸部14例、腹盆部36例,5例复杂性淋巴管畸形及8例淋巴管瘤等;DLG仅显示7例胸部及5例腹盆部对比剂异常反流。结论 CTL显示肾脏反流、肾周异常淋巴管分布及对侧髂、腰干反流具有重要价值,而DLG显示胸导管末端反流更具优势;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增强MR淋巴成像(MRL)与直接淋巴管造影(DLG)术后CT对定位诊断乳糜尿患者淋巴管-泌尿系瘘道与胸导管异常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乳糜尿患者MRL及DLG后CT资料,观察MRL所示肾淋巴管及其他腹膜后淋巴管扩张、胸导管扩张和胸导管周围纡曲淋巴管,DLG后CT所示肾淋巴管和泌尿系对比剂反流、髂干和胸导管出口区淋巴管对比剂反流,判断淋巴管-泌尿系瘘道位置和胸导管梗阻相关征象。结果 MRL显示19例(19/24,79.17%)淋巴管-泌尿系瘘道,位于双肾2例,左肾6例,右肾10例,膀胱1例。DLG后CT显示24例淋巴管-泌尿系瘘道,位于双肾6例,左肾7例,右肾10例,膀胱1例。MRL与DLG术后CT的一致性中等(Kappa=0.601,P<0.001),判断单侧肾脏水平淋巴管-泌尿系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63,P<0.001),MRL敏感度68.97%,特异度100%。2例DLG及术后CT对比剂未达胸导管颈段,MRL显示其中1例颈段胸导管。MRL发现2例DLG术后CT漏诊的合并单侧双肾盂输尿管畸形。结论 MRL可作为无创显示乳糜尿患者淋巴管-泌尿系瘘道的初步检查方法;联合DLG术后CT能为评估淋巴管-泌尿系瘘及胸导管梗阻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淋巴管造影对直接淋巴管造影术后乳糜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乳糜尿患者的核素淋巴显像、直接淋巴管造影、CT淋巴管造影并经手术证实的所有资料.结果 11例乳糜尿患者中,核素淋巴显像发现胸导管扩张8例,腰干增宽5例,肾盂显影7例;直接淋巴管造影发现胸导管扩张10例,腰干淋巴管纡曲、扩张11例,对侧腰干、腹膜后淋巴管反流4例,向肾盂反流10例;CT淋巴管造影发现胸导管扩张9例,右淋巴管扩张1例,腰干、腹膜后、髂、盆腔淋巴管纡曲、扩张11例,对侧腰干、腹膜后淋巴管反流10例,肾盂、肾窦反流11例.结论 CT淋巴管造影可以发现更多病变淋巴管,并清晰显示其周围解剖关系,对核素淋巴显像和直接淋巴管造影的低空间分辨力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5.
直接淋巴管造影后MSCT诊断乳糜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后MSCT诊断乳糜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乳糜胸患者的DLG及DLG后MSCT成像资料,将MSCT与DLG影像相对照。结果 DLG后MSCT显示造影侧髂及腹膜后淋巴管扩张、纡曲30例(100%),与DLG相吻合;出现对侧髂腰部反流和腹膜后淋巴管扩张13例(43.33%),DLG显示9例(30.00%,P=0.13);出现腹腔反流4例(13.33%),DLG显示3例(10.00%,P=1.00);胸导管出口受阻20例(66.67%),DLG显示22例(73.33%,P=0.50);胸导管部分未显影9例(30.00%),DLG显示8例(26.67%,P=1.00);对比剂入血10例(33.33%),DLG显示4例(13.33%,P=0.07);对比剂漏出至胸腔8例(26.67%),DLG显示1例(3.33%,P=0.02)。两种检查均显示1例(3.33%)肺内淋巴管扩张(P=1.00)。结论 DLG后MSCT成像与DLG互为补充,可为乳糜胸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淋巴管瘤CT淋巴管造影(CTL)及常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病理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为骨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9例均接受直接淋巴管造影及造影后CT平扫,16例接受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其CTL和常规CT表现。结果 骨淋巴管瘤CT表现为骨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影,多位于脊柱(n=71)及骨盆(n=73)。79例中,囊状病变37例,筛网状病变18例,24例二者均存在;28例患者所有骨病变均可见硬化边,47例患者部分骨病变可见硬化边,4例患者所有骨病变均未见硬化边。骨内病变增强CT扫描均未见强化。CTL检查中,24例病变内可见碘化油沉积。结论 骨淋巴管瘤CTL及常规CT表现较具特征性,且常伴淋巴系统其他异常改变,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和MSCT诊断乳糜性心包积液淋巴回流障碍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乳糜性心包积液的DLG及造影后MSCT资料;7例伴乳糜胸,其中1例伴乳糜痰;8例接受胸导管梗阻解除术.结果 9例DLG和MSCT均表现为胸导管出口梗阻;5例合并心包区反流,其中4例通过扩张的支气管纵隔干反流.8例接受胸导管出口梗阻解除术,术后病情好转.结论 DLG和MSCT可显示原发性乳糜性心包积液胸导管及属支异常,并能显示心包腔与淋巴系统的异常交通,后者可能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后CT淋巴管成像(CTL)及平扫CT诊断乳糜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乳糜痰患者CTL及胸部平扫CT资料,观察淋巴管异常及胸部其他异常表现。结果 17例CTL均见碘化油异常沉积,分布于颈根部、纵隔区、胸腔和胸壁,以颈静脉角区最为常见,部分可见肺部碘化油反流及多处淋巴管扩张;胸部平扫CT显示肺、胸膜、纵隔及心包等多处异常,以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最为常见。结论 CTL对诊断乳糜痰有一定价值;胸部平扫CT可显示乳糜痰患者肺及胸部其他结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和增强CT对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L)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IL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接受直接淋巴管造影后再接受腹盆部CT平扫,4例于淋巴管造影前接受腹部增强CT检查,5例淋巴管造影及CT平扫后接受腹部增强CT扫描。结果患者中肠壁增厚、肠腔扩张15例,肠系膜水肿21例,胸、腹腔积液16例。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显示不同程度淋巴管异常:对比剂漏入肠腔或分布于肠壁7例,肠系膜淋巴管扩张10例、碘油分布于胃壁1例、对比剂反流至肝门、脾门、胰腺周围、对侧髂淋巴管及胸腔21例。9例增强扫描患者中,肠壁分层强化呈"晕轮征"3例,肠黏膜明显线状强化7例。结论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和增强CT对IL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观察胸、腹腔积液及脏器情况,并可用于复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直接淋巴管造影及造影后CT成像在合并乳糜性胸、腹腔积液的淋巴管肌瘤病(LAM)诊治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我院经病理或影像学典型表现证实的12例LAM患者的直接淋巴管造影及造影后CT资料,并与手术相对照。 结果 CT示12例LAM均伴有乳糜性胸腔积液,5例伴有腹腔积液,2例伴有盆腔积液。12例LAM直接淋巴管造影及造影后CT均不同程度出现腹膜后和(或)髂淋巴管扩张,5例于直接淋巴管造影时出现胸导管扩张,1例胸导管回流不畅,5例胸导管未显影,1例部分显影。12例LAM中11例接受手术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 结论 直接淋巴管造影和造影后CT成像可为合并乳糜性胸、腹腔积液的LAM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分析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的多层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2000年1月~2005年6月经病理学证实的6例PAP的多层CT表现,并与病理学改变相对照,探讨PAP的影像病理学联系及多层CT表现特征。结果 6例(100%)患者多层CT表现为双肺散在分布毛玻璃样高密度影,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呈地图样表现,病理学活检见肺泡腔内蛋白质样物质沉积,其中4例(66%)小叶间隔增厚,可见间隔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HRCT呈铺路石样表现。所有病例未见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PAP的多层CT表现能够反映其病理学特征,边界清楚的毛玻璃样高密度影,呈地图样及铺路石样表现能高度提示PAP诊断。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女,56岁,间断左上腹隐痛1年余;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脾脏肋缘下5 cm。肿瘤标志物:CA-125 48.334 U/ml, 甲胎蛋白793.152 ng/ml。腹部超声:左上腹脾胃间隙内11.4 cm×14.7 cm不均匀回声占位,外形尚规则,部分边界不清,CDFI见彩色血流信号。腹部CT:平扫脾脏前部9.7 cm×12.5 cm×14.0 cm近球形混杂密度肿块,边界不清,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肺组织胞浆菌病的胸部CT表现及其治疗期间动态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急性肺组织胞浆菌病患者,观察其首次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征。结果首次胸部CT于10例(10/10,100%)均见多发肺结节,周围伴晕征;其中4例(4/10,40.00%)病变弥漫分布(弥漫分布组),6例(6/10,60.00%)散在分布(散在分布组)。10例中,4例(4/10,40.00%)见斑片或大片状影,3例(3/10,30.00%)见片状磨玻璃影。10例(10/10,100%)纵隔淋巴结均增大,8例(8/10,80%)伴肺门淋巴结增大;4例(4/10,40.00%)存在小叶间隔增厚;5例(5/10,50%)出现浆膜腔积液。弥漫分布组与散在分布组间组织胞浆菌暴露时长、住院时长及首次CD4+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3、-2.35、-2.34,P均<0.05)。治疗过程中,2例(2/10,20.00%)病变持续吸收好转,8例(8/10,80.00%)先后出现病变进展;治疗3个月后病变均好转。结论急性肺组织胞浆菌病的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治疗前及治疗过程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