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MRI与3D-DSA三维影像融合联合电生理监测在脑动静脉畸形伴癫痫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癫痫患者的MRI与3D-DSA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进行影像融合,对病灶进行精准定位,联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完成脑动静脉畸形及致痫灶显微切除术。结果 本例通过MRI与3D-DSA影像融合,精确定位显示病灶范围,术中实时导航找到主要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成功切断主要供血动脉,完整切除畸形血管团,同时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定位脑功能区及致痫灶,术后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复查DSA示畸形无残留,脑电监测颅内未见异常放电。结论 MRI与3D-DSA影像融合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联合应用,可以既能完全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病灶,又能同时清除致痫灶,保护脑重要功能区,为重要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继发癫痫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显微外科手术联合术前栓塞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颅内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联合术前血管栓塞治疗(研究组),20例单纯采用手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疗效。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GOS评分、神经功能缺失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Ⅳ级颅内AVM研究组全切率89.3%,对照组为58.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V级颅内AVM 2组全切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联合术前栓塞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化转移-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T-MRA)联合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儿童颅内隐匿性动静脉畸形(AVM)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96例疑似AVM患儿,均行MRI、3D-TOF-MT-MRA检查,由两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对MRI、3D-TOF-MT-MRA检查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客观评价,分析两种方法图像质量的一致性,比较两种方法图像质量。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MRI、3D-TOF-MTMRA单独及联合诊断AVM、联合评估Spetzler-Martin分级的价值。对确诊的AVM患儿拟行伽玛刀治疗,比较MRI联合3D-TOF-MT-MRA与DSA评估术前定位影像效果评分、勾画治疗靶体积。结果 3D-TOFMT-MRA图像的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均高于MRI图像(P<0.05);3D-TOF-MTMRA图像的血管可视化、饱和伪影评分均高于MRI图像(P<0.05);两名医师对MRI图像的血管可视化、饱和伪影评分评估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值ICC分别为... 相似文献
4.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6,(6)
目的探讨3D-DSA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及其在脑动静脉畸形(AVM)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例脑AVM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行3D-DSA、MRI和MRA检查,在Philips大平板DSA机(Allura Xper FD20)的后处理软件Interventional tool上进行DSA-MRI融合,并做术前评估。结果融合过程中,采用MRA-DSA图像进行人工配准的方法更可靠、易行,经上述方法处理得出的DSA-MRI融合影像,可清楚显示AVM的血管构筑及其与脑组织、血肿的空间位置关系。结论 3D-DSA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对显示脑AVM与脑组织的位置毗邻关系有重要价值,对AVM的术前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6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s)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AVMs在MRI图像上表现为蜂窝状和条索状的信号缺失改变。本结果发现,MRI不仅能清楚地显示颅内AVMs的大小、部位、深度、供应动脉及引流静脉,而且还能显示AVMs与其周围脑组织和脑室系统的关系以及有无出血或血肿等情况。MRI对颅内AVMs的诊断明显优于CT扫描,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栓塞治疗是现代微侵袭神经外科对该病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我院近期对10例AVM病人实施了栓塞治疗,总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2例。年龄16~48岁。首发症状头痛6例,癫痫发作3例,外伤后局部血管异常搏动1例。2例急起发病,8例缓慢起病。病程4d~20年。病灶部位幕上9例,幕下1例。1.2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行CT检查。其中2例示颅内血肿,1例示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示颅内占位,4例无异常。行MRI检查者6例,其中4例示AVM,2例示颅内占位;行MRA检查者2… 相似文献
7.
向阳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6(3):158-158
我科近年应用新型非粘性液栓塞剂Onyx对1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进行栓塞治疗,术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早期发现并发症,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是一团发育异常的病态脑血管,其体积可以随人体发育而长大。由一支或几支弯曲扩张的动脉供血和静脉引流而形成的一个血管团,小的直径不及1cm,大的可达10cm。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颅内出血、头痛、神经功能缺失、癫痫等。我科自2001年1月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27例颅内AVM行单纯外科切除手术,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9.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3)
目的回顾总结72例脑动静脉畸形(CAVM)的治疗经验,探讨术前部分栓塞病灶在显微手术切除Ⅲ-Ⅴ级CAVM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72例CAVM分为24例栓塞加手术组(Ⅲ-Ⅴ级17例)和48例单纯手术组(Ⅲ-Ⅴ级6例)。对术前资料包括:性别、年龄、Spetzler-Martin分级(S-M分级),术后资料GO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的治疗效果。结果 24例行26次栓塞,平均每次栓塞2支,共52支供血动脉被栓塞,无栓塞相关并发症。全切69例,残留3例。恢复良好61例,轻残6例,重残3例,植物状态1例,术后死亡1例。术后无新增神经功能障碍,癫痫7例6例消失,1例改善。两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Ⅰ-Ⅱ级CAVM显微手术切除是主要手段,Ⅲ-Ⅴ级者术前栓塞能降低或改善S-M分级,减少手术风险。显微手术切除联合术前栓塞是对Ⅲ-Ⅴ级CAVM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前MRI与Dyna-CTA三维影像融合对微血管减压手术难易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将5例拟接受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术前行Dyna-CTA与MRI融合,了解责任血管的走向及其与绒球小结叶的相对关系,并对绒球小结叶凸起程度、后颅窝扁平程度等影响手术难易程度的参数进行测量评估,与显微镜下手术操作时间作比较。结果 所有5例患者术中所见与融合后影像特征相符。责任血管与绒球小结叶的相对关系、术侧绒球小结叶凸起程度、后颅窝扁平程度是影响手术难易程度的重要因素。结论 术前MRI与Dyna-CTA三维影像融合为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前评估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能够有效预测微血管减压术的难易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总结72例脑动静脉畸形(CAVM)的治疗经验,探讨术前部分栓塞病灶在显微手术切除Ⅲ-V级CAVM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72例CAVM分为24例栓塞加手术组(Ⅲ一V级17例)和48例单纯手术组(Ⅲ-V级6例)。对术前资料包括:性别、年龄、Spetzler—Martin分级(S-M分级),术后资料GO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忻,比较两组病例的治疗效果。结果24例行26次栓塞,平均每次栓塞2支,共52支供血动脉被栓塞,无栓塞相关并发症。全切69例,残留3例。恢复良好61例,轻残6例,重残3例,植物状态1例,术后死亡1例。术后无新增神经功能障碍,癫痫7例6例消失,1例改善。两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Ⅱ级CAVM显微手术切除是主要手段,Ⅲ-V级者术前栓塞能降低或改善S—M分级,减少手术风险。显微手术切除联合术前栓塞是对Ⅲ-V级CAVM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影像融合和三维表面重建影像后处理技术的术前模拟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21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头颅CT、3.0 T MRI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利用iPlan软件将所有影像学数据配准融合并重建出三维模型,根据模型评估AVM的位置、范围、与功能区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位置,然后与术中所见进行比对,并在显微镜下切除AVM。术后行头颅MRI和DSA随访,同时检测患者的四肢活动、语言功能及视力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前模型的重建,其中20例利用模型在术中成功辨认AVM、功能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位置;1例因术野内无明显粗大的血管且脑内血肿造成脑沟受压,脑沟回形态不清晰,无法完成比对。术前模型与术中评估的符合率为95.2%(20/21)。21例患者中,AVM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1例。5例因出血导致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中,4例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因出血导致偏盲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视野缺损有所改善。1例因术后再出血,出现肢体活动障碍,于2周后恢复正常。2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8±6.7)个月(3~25个月),行影像学复查均未发现再出血。4例癫痫起病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无发作,1例于术后3个月内仍有发作,经调整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发作停止。结论利用影像后处理技术有助于在术前对AVM的位置、范围、与功能区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位置作出准确评估,可提高AVM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栓塞与手术切除联合治疗巨大脑动静脉畸形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为防止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症,解决巨大脑动静脉畸形(直径>6.0cm)手术切除的困难,降低手术死亡率。方法:术中首先分次结扎供应动脉近端,注入IBCA1.0ml+5%葡萄糖1ml。分离畸形血管团,最后将其全切。术后常规复查脑血管造影。结果:26例巨大AVM′s栓塞后手术全切,无手术死亡。术后短期神经功能缺损加重7例,随访6~36月(平均19.5月),24例恢复正常工作和学习。结论:栓塞与手术切除联合治疗巨大动静脉畸形是治疗巨大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融合在脑深部血管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共使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融合行脑深部直视显微手术治疗的5例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烟雾病合并脉络膜后动脉末梢分支动脉瘤1例,动静脉畸形合并静脉瘤2例,大脑前动脉A2段与腁周动脉外伤性多发假性动脉瘤1例,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行脑血管造影获得平板DSA三维影像数据和MRI层厚2.0 mm三维断层影像数据,手术中将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通过Dicom接口输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融合,在神经导航引导下行显微直视手术切除、夹闭或电灼病灶,术后均复查DSA或320-CTA。结果 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切除病灶。术后4例患者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1例出现脑分裂综合征。结论 在脑深部血管微小病变手术中,使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能够精准找到脑深部微小血管病灶并看清楚病灶与周围脑结构的解剖关系,以最小手术损伤完整、彻底的切除脑深部血管微小病灶。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诊断明确为AVM的6例患者,术前均行MRI与3D-DSA检查,并行MRI与3DDSA影像融合。根据MRI与3D-DSA融合图像进一步制定手术方案行显微直视手术切除。结果所有患者MRI与3D-DSA融合图像不仅可清楚的显示AVM与周围神经结构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对部分合并微小动脉瘤或小血管畸形的患者可清晰的显示病变在血肿或脑组织之间的位置。所有患者行显微直视手术切除术后均恢复良好,复查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畸形血管团残留。术后6例患者均行MRI随访,AVM均无复发,同时未有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及再出血。结论 MRI与3D-DSA融合图像可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AVM提供更多重要信息,有效的辅助AVM手术的术前规划。 相似文献
19.
梁玉敏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4,(3)
作者总结10例因颅内出血(ICH)致急性神经系统症状恶化的AVM病人急诊手术经验,对其围手术期治疗及手术处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临床资料 男女各5例,年龄:28~66岁,平均43.5岁;自发性出血2例,表现为昏迷及去脑强直;出血继发于血管内栓塞治疗后8例,4例于栓塞时发生,余4例分别发生于栓塞后1、2、24及72小时,该8例出血时表现为突发性意识状态恶化、偏瘫或去脑强直。病人入院或病情突变后立即CT检查,均 相似文献
20.
脑动静脉畸形的显微手术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显微手术治疗的经验和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近8年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44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人均进行了畸形血管团显微切除手术(合并有血肿的同时行血肿清除术),其中42例为全切除,2例为次全切除.术后病人都良好生存,其中1例病人术后早期出现阻塞性脑充血.结论 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畸形血管团是根治AVM、预防出血的可靠方法,详尽的影像放射学资料是术前设计手术方案所必备的,熟练的显微手术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