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和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5例疑有下肢动脉狭窄患者,49例行3D CE-MRA检查,其中1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149例行CTA检查,其中20例行DSA检查。将每条下肢动脉分9个节段,分别对2组病例以DSA为金标准进行效果评价,对比2种检查方法差异。结果①3D CE-MRA与DSA对比,准确率94.4%,敏感性100%,特异性100%,2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2,P>0.05)。②CTA与DSA对比,准确率96.4%,敏感性100%,特异性100%,其中Ⅱ级以上狭窄准确率94.9%,敏感性100%,特异性97.6%,2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4,P>0.05)。结论3D CE-MRA与CTA在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诊断中均具有较高价值,二者能准确评价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是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39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AVM患者的VCTDSA和3D-DSA资料,比较二者的病变检出、部位、畸形血管团大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数目、颅内盗血现象及合并病灶,以3D-DSA为金标准评价VCTDSA诊断AVM的敏感性、特异性,并分析漏误诊原因.结果 39例AVM患者均为单发病灶,VCTDSA和3D-DSA均检出36个AVM.VCTDSA误诊1例小型AVM,漏诊2例微小AVM(直径小于1 cm);VCTDSA对AVM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00%、97.20%.VCTDSA不仅能够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还可同时显示27例3D-DSA无法显示的脑出血,且仅需一次扫描即可显示合并的动脉瘤,但对颅内血管的盗血不敏感.结论 VCTDSA是一种无创的可替代3D-DSA作为AVM常规筛查、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诊断脑血管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86例疑似脑血管狭窄而行MRA、颈动脉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者.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判断MRA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脑血管狭窄的准确性.结果 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RA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脑血管狭窄的敏感度为82.9%,特异度为75.0%,准确度为82.6%.而且Kappa检验显示,MRA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存在一致性,Kappa值为0.64(P<0.01).结论 DSA检查具有创伤性,风险较大且费用高,不适宜作为脑血管狭窄的首选检查方法.MRA联合颈动脉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其对脑血管狭窄诊断的准确度高,可作为脑血管狭窄首选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OF-MRA)对颅内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37例临床上具有脑缺血症状的患者同时接受3D TOF-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3D TOF-MRA诊断颅内血管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结果 经MRA和DSA检查的血管共407支,其中有402支具有一致性.狭窄率超过70%时,MRA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99.7%,阳性预测值为92.7%,阴性预测值为100.0%.结论 3D TOF-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上与DSA有很高的相关性,是一种可靠、无创的颅内血管狭窄评价方法,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先行头颈血管CTA检查,后行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有针对性地观察椎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分叉段(分叉上下各4cm)、大脑前动脉A1-2段、大脑中动脉M1-2段、椎动脉V1-5段(每例10段,共1000段)的CTA、DSA显示血管狭窄的情况、血管狭窄程度,以DSA显示结果为金标准,将两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在100例病例中,CTA及DSA影像均显示满意,与DSA相比较狭窄的总敏感度为99.2%(253/255),特异性为99.7%(743/745)。结论 CTA头颈部动脉狭窄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可靠、无创、有应用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血管超声检查在颈部动脉狭窄检测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方法 对68例患者408条颅外动脉血管同时进行血管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用四格表法分析血管超声检查对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的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超声与DSA诊断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 对轻度血管狭窄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45.0%、96.6%、94.4%;中度狭窄者分别为35.0%、99.5%、96.3%;重度狭窄者分别为47.6%、99.5%、96.9%;闭塞者分别为64.7%、99.5%、99.0%.与DSA比较,对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的Kappa值分别为0.409、0.467、0.591、0.723.超声对于狭窄诊断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66.7%、99.4%、83.1%,Kappa值为0.749.结论 血管超声检查技术对于轻度、中度、重度血管狭窄及闭塞的检出准确率、特异度均较高,但是灵敏度较低,轻、中、重度狭窄与金标准的吻合度一般,对闭塞的吻合度较高,提示超声对中度狭窄以上病变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5,(4):415-416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脑动脉瘤患者30例,均行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本组患者中30个动脉瘤均能够通过MSCTA与DSA明确显示,两种影像学诊断方式测量脑动脉瘤瘤颈与瘤体大小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MSCTA在瘤内情况、瘤壁钙化、颅内位置确定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而在动脉瘤测量中操作也更方便简单。结论:MS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具有与DSA相同的确诊作用,操作更简单,图像显示效果也更好,能够有效应用与脑动脉瘤筛查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苏逸娟  莫永祥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5):1385-1386,1389
目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颈动脉血管狭窄的金标准,本研究旨在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及与DSA的吻合程度.方法 选择42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TA和DSA检查,CTA后处理采用多维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和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CTA检查与DSA检查比较,颈动脉Ⅰ度狭窄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P<0.05),Ⅱ~Ⅳ度狭窄的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颈动脉Ⅰ度狭窄的敏感度(Se)69.2%、特异度(Sp)95.3%、符合率(π)85.5%、误诊率(α)4.7%、漏诊率(β)30.1%;Ⅱ度狭窄的Se 82.1%、Sp 97.6%、π 91.3%、α 2.4%、β 17.9%;Ⅲ及Ⅳ度狭窄的Se 93.3%、Sp 98.1%、π 97.1%、α 1.9%、β 6.7%.结论 颈部血管CTA检查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DSA检查吻合程度好,是一种有效、安全、无创的检查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高频彩超联合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颈部动脉狭窄的患者影像检查对比分析。结果 35例患者高频彩超确诊颈部动脉狭窄31例(31/35),CTA确诊颈部动脉狭窄32例(32/35),二者联合检查确诊34例(34/35),联合检查诊断符合率高于单一检查。结论高频彩超联合CTA可提高颈部动脉狭窄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韩飞 《中国医药导刊》2012,(10):1720-1721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57例颈动脉狭窄者行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CTA诊断结果和DSA诊断结果的符合情况,评价CTA临床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结果:DSA检查诊断总符合率为96.5%(55/57),CTA检查诊断总符合率为87.8%(50/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SA对于颈动脉狭窄I级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显著高于CTA检查的7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颈动脉狭窄Ⅱ级、Ⅲ级及Ⅳ级的诊断符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准确判断是指导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颈动脉CTA作为一种微侵袭性检查技术,在检查颈动脉狭窄的程度、长度及血管内表面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对颈动脉狭窄的早期准确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SCTA及DSA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6例224支颈动脉(颈总、颈内)中,DSA检出156支狭窄,SCTA检出159支狭窄;以DSA为标准,S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7.44%,特异度为89.71%,阴性预测值为93.85%,阳性预测值为95.60%,Kappa值为0.882 4,SCTA与DSA诊断颈动脉血管狭窄的结果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SCTA是颈动脉病变检查较为安全可靠一种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椎动脉进行MSCTA定量分析,探讨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对发病的影响。【方法】对693例临床诊断或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病例组)和5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头颈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超薄层重建,结合三维血管成像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高级血管分析(AVA),得到两组双侧椎动脉正常管腔的直径和横截面积。【结果】病例组693例患者中双侧椎动脉发育正常660例(95.2%);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33例(4.8%)。对照组51例(100.0%)健康体检者双侧椎动脉均发育正常。对病例组椎动脉发育正常患者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椎动脉进行直径和横截面积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病例组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的发育不良侧椎动脉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相应椎动脉进行直径和横截面积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研究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病因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胆囊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87例应用64层螺旋CT进行腹部血管成像患者的资料,将其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和胆囊动脉重建,了解64层螺旋CT显示胆囊动脉的能力,观察胆囊动脉起源、分支及其与胆囊三角的解剖关系。结果:64层螺旋CT清楚显示了84例患者的胆囊动脉起源、分支及其走行,占全部病例数的96.55%。胆囊动脉正常起源76例(90.48%),起源变异8例(9.52%);单支胆囊动脉78例(92.86%),双支及以上6例(7.14%);胆囊动脉Ⅰ型74例(88.10%),Ⅱ型8例(9.52%),Ⅲ型2例(2.38%)。结论:64层螺旋CT胆囊动脉成像能够充分显示胆囊动脉的起源、分支及其走行,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评估胆囊动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以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研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row 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评价64-row C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OVID循证医学数据库、PubMed、中国期刊网中的中、英文文献。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诊断试验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数据分析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检验异质性,并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对所有研究进行加权定量合并,计算汇总敏感性(Se)、汇总特异性(Sp)及95%可信区间(CI)。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  共纳入69篇文献,均存在异质性,按照随机效应模型,汇总Se=0.92,95%CI=(0.91,0.92);汇总Sp=0.95,95%CI=(0.95,0.96);SROC曲线下面积为98.60%。结论  64-row 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Se和Sp,是一种高效、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增强扫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意义。方法80例患者分别行EBCT增强扫描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G),分别由2位不知造影结果的医师进行阅片,并以CAG结果作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BCT判断近段血管狭窄(管腔狭窄≥50%)的灵敏度是:左主干(LM)100%,右冠状动脉(RCA)93%,左前降支(LAD)90%,左回旋支(LCX)81%,判断远段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RCA67%,LAD43%,LCX46%(P<0.05)。结论EBCT增强扫描及其三维重建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通过经静脉增强造影,EBCT可以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并判断管腔的狭窄,尤其是近段的重度狭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CT血管成像技术,评价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我院84例行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间隔时间不超过3个月)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以节段狭窄积分定量计算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价其与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 患者的冠状动脉节段狭窄积分与其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450和0.475,P<0.05).结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与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电子束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 0 0 1 12 /2 0 0 2 0 7西京医院行电子束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 (EBA)和冠脉造影 (CAG)检查的患者 2 4 (男2 0 ,女 4 )例 ,年龄 5 2~ 77(平均 6 1.8)岁 ,两项检查的时间间隔不超过 1mo,期间未行冠脉介入治疗 .1.2 方法 选用美国ImatronC 15 0型EBCT扫描仪 ,采用增强单层容积扫描模式 ,心电门控触发 ,扫描层厚 3mm床进2mm·s-1,曝光时间 10 0ms,造影剂均采用Omnipaque30 0非离子型造影剂 ,总量 10 0~ 15 0mL ,流率 3.0~ 3.8mL·s-1,扫描延迟时间为 15~ 2 0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2011年1至11月本科收治的7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检查,然后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本组79例患者CTA共检出46例52个动脉瘤,DSA检出48例55个动脉瘤;CTA检出非动脉瘤病灶52个,DSA检出非动脉瘤病灶56个。以DSA为“金标准”,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为94.5%(52/55),特异度为92.9%(52/56)。结论:使用CTA检测脑动脉瘤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双源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以侵入性的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研究双源CT(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估其在冠心病筛选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冠心病患者(包括30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先后进行DSCT和ICA检查,两项检查之间间隔不超过3个月.以ICA为金标准,评价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诊断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200例冠心病患者中,158例经ICA证实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管腔狭窄≥50%),而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161例,其诊断有意义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8.1%(155/158),特异性为85.7%(36/42).评估的2 000段冠状动脉中,ICA证实326段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管腔狭窄≥50%),DSCT诊断326段,敏感性为96.3%(314/326),特异性为99.3%(1662/1674).两者结果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DSCT对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诊断有极高的阴性预测值(均>99%). 结论与ICA相比,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尤其是无钙化的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极高的阴性预测值,且适用人群大为增加,因此,可以考虑将DS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冠心病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以侵入性的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研究双源CT(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估其在冠心病筛选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冠心病患者(包括30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先后进行DSCT和ICA检查,两项检查之间间隔不超过3个月。以ICA为金标准,评价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诊断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200例冠心病患者中,158例经ICA证实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管腔狭窄≥50%),而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161例,其诊断有意义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8.1%(155/158),特异性为85.7%(36/42)。评估的2 000段冠状动脉中,ICA证实326段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管腔狭窄≥50%),DSCT诊断326段,敏感性为96.3%(314/326),特异性为99.3%(1662/1674)。两者结果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DSCT对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诊断有极高的阴性预测值(均>99%)。 结论 与ICA相比,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尤其是无钙化的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极高的阴性预测值,且适用人群大为增加,因此,可以考虑将DS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冠心病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