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新生儿,对20例确诊有PDA的患儿,12例口服消炎痛进行治疗,8例未做治疗,观察两组PDA关闭情况并作对照分析.结果 12例PDA患儿经口服消炎痛治疗后9例闭合,3例未闭;8例未经药物治疗的PDA患儿,4例自然闭合,4例未闭.治疗组闭合率75%,对照组自闭率50%,治疗组闭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PDA效果较好,可避免部分患儿以后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对单纯性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方法是开胸行动脉导管结扎术,但对一些重症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或PDA合并心内畸形者,须在体外循环下闭合动脉导管。2002年我院在1例拟行房缺修补术中发现PDA,在深低温低流量灌注下缝闭动脉导管,再行房缺修补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超声诊断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燕 《海南医学》2008,19(12):82-83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上疑诊为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进行多切面扫查,仔细观察降主动脉起始处与肺动脉分叉处之间有无异常通道。结果118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76例单纯性PDA,2例PDA合并主动脉弓离断,18例PDA合并肺动脉高压,3例PDA合并肺动脉瓣狭窄,5例PDA合并室间隔缺缺,6例PDA合并房间隔缺损,3例PDA合并肺动脉瓣闭锁,3例PDA合并主动脉弓缩窄,2例PDA合并法洛氏四联征(F4)。结论超声对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诊断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海霞  李明霞 《中外医疗》2012,31(21):8+10-8,10
目的观察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确诊为PDA的新生儿患者在能进奶时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f美林100mE),第1次给予0.5mL/kg,第2、3次均O.25mL/kg,每次间隔24h,服完第3次后24h做心脏彩色多普勒,若未闭合,继续服第2个疗程。结果96例PDA的新生儿口服美林后有82例闭合,闭合率达85.42%。结论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多为早产儿,尤其是合并肺部疾患时更为常见。文献报道消炎痛关闭导管的有效率为79%。我科近年来采用消炎痛治疗PDA共5例,治愈3例。现将资料完整的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改良经肺动脉动脉导管闭合术治疗重症、复杂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方法:本组采用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经肺动脉行动脉导管未闭(PDA)缝合或补片修补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无灌注肺综合征,1例出现轻微精神症状,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此种方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成人巨大动脉导管以及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较为安全,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马元  鲁红  盛兰 《浙江医学》2017,39(11):891-89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查预测布洛芬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效果的价值。方法选取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动脉导管未闭合的新生儿155例,记录动脉导管的直径、血流速度,布洛芬常规治疗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分别比较动脉导管直径、血流速度与闭合率的关系。结果出生24h内动脉导管的血流速度与7d后动脉导管的闭合率呈正相关(r=0.219,P<0.01),而出生24h内动脉导管的直径与7d后动脉导管闭合率无关(r=-0.152,P>0.05)。动脉导管血流速度≥2.0m/s较<2.0m/s闭合率显著升高(字2=7.622,P<0.01),在早产儿组中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6.652,P<0.01)。结论对于动脉导管未闭合的新生儿(早产儿),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动脉导管血流速度预测布洛芬常规治疗后动脉导管的闭合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血流速度为2.0m/s是较好的分界点,≥2.0m/s时可以选择布洛芬常规方案治疗;<2.0m/s时应考虑增加布洛芬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  相似文献   

8.
我院于1993年9月开始应用深低温微流量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行动脉导管闭合术,治疗11例病人,包括重症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9例,PD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2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认为安全、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张家港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评估-转诊-干预体系,以实现新生儿先心病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方法由张家港市妇幼保健所牵头,与上海复旦附属儿科医院合作,建立张家港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评估-转诊-干预体系,由张家港市21家助产医院采用心脏听诊和经皮血氧饱和度测定开展先心病筛查,同时为初筛阳性先心患儿提供转诊绿色通道。结果 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共筛查17279名新生儿,初筛异常522例(3.02%);初筛阳性新生儿中共确诊心超异常242例(1.40%)。其中以房间隔缺(ASD)居多,共105例(39.33%),检出率为6.08‰;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ASD+PDA)次之,共98例(36.70%),检出率为5.67‰;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ASD+VSD)20例(7.49%),检出率为1.16‰。后期随访发现,6月龄内有32例房间隔缺损闭合(30.48%)、36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闭合(36.73%)、4例动脉导管未闭闭合(50%)、1例室间隔缺损闭合(50%);阳性患儿中有4例(1.64%)通过转诊绿色通道进行了及时手术,其中2例法洛式心脏病、1例室缺合并房缺、1例房缺。其他心脏病患儿119例(48.77%)进一步随访干预中。另有失访人数47人(19.26%),其中15人未进一步复查,32人电话未接或关机。结论张家港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评估-转诊-干预体系已成熟建立,新生儿住院期间心脏病筛查率达95%以上,提高了先心病患儿的手术救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灌注指数(PI)、灌注变异指数(PVI)在判断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否需要使用药物以及使用药物后关闭动脉导管情况的价值,从而指导临床治疗PDA。方法:选取2015年4-12月入住本院NICU的早产儿129例,根据出生后3 d内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PDA组(n=78)和正常早产儿组(n=51),再根据动脉导管封管的临床需要,将PDA组分为治疗组(n=47)、未治疗组(n=31)。比较三组PI和PVI,治疗组动脉导管闭合前后PI和PVI。结果:治疗组PI均低于未治疗组和正常早产儿组,PVI均高于未治疗组和正常早产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治疗组PVI高于未治疗组(P0.05),但未治疗组和正常早产儿组PI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导管闭合后,治疗组PI高于闭合前,PVI低于闭合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导管被药物封闭后,PI、PVI数据趋于正常早产儿,对该指标进行监测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Connexins异常表达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中的参与作用,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分析研究病例收集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先天性儿童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血清Cx40、Cx43及pCx40和pCx43的表达情况.以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结果:120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动脉导管未闭合(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患者缝隙连接蛋白mRNA及蛋白质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动脉导管未闭合患者无明显变化.结论: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可能与细胞间信号交流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自然闭合情况及用药后的闭合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0年~2012年在我院出生新生儿病房收治并有随访结果的单纯PDA早产儿140例,病例组92例,对照组48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比较用药前后动脉导管闭合情况。药物种类:布洛芬混悬液。剂量:按早产儿每公斤体重10 mg计算,口服1次/d,疗程3 d,3~7 d后复查彩超。结果:对照组闭合率为37.5%,病例组闭合率为79.3%,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上述结果分析,对照组自然闭合情况除与导管内径有关外,还与时间有关。而病例组经药物治疗后闭合情况略与导管内径有关,与时间无关,但闭合率仍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导管内径≥3mm时仍有闭合的可能,且闭合率高达71%。说明药物治疗效果较好,治愈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期复合治疗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护理.方法:2008年10月—2011年8月,我科对5例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了一期介入封堵PDA,随后择期行VSD手术治疗的分期复合治疗并给予相应的支持性护理.结果:5例患者一期介入封堵PDA,术后造影示无残余漏,复查超声心动图:PDA分流消失、肺动脉压下降.二期行VSD手术治疗,肺动脉压进一步下降为正常,均未出现心力衰竭和死亡.结论:分期复合治疗VSD伴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时完善的术前准备,严格的术后监护及营养支持、呼吸道管理等一系列护理措施对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手术取得满意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录的11例动脉导管未闭漏诊病例中,4例为单纯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2例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大室缺伴重度肺动脉高压,5例为法洛四联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其中法洛四联症合并的未闭动脉导管均为直径〈3mm细小导管。  相似文献   

15.
电视胸腔镜下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钳闭手术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电视胸腔镜下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钳闭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方法 10例新生儿患者,男女各5例,PDA直径(3.49±0.83)mm,术前肺动脉压(9.02±3.55)kPa;合并有肺炎、贫血、缺氧性脑病、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代谢性碱中毒等。在气静复合麻醉下全胸腔镜分离PDA,2枚钛夹钳闭PDA;所有病例均未留置胸腔引流管。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钳闭动脉导管,无导管或周围组织损伤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时间(29.3±8.2)min,术后用呼吸机辅助(19.36±29.23)h,住院天数(13.2±10.63)d。出院前心脏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复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胸腔镜下动脉导管钳闭手术方法应为新生儿、早产儿PDA合并心力衰竭需急诊或限期手术的首选治疗手段,并可取得理想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新生儿母亲妊娠期高危影响因素,为早期预防、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向。方法 将2018年9月~2022年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产科出生并且生后24h内转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254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生后1周内的心脏彩超结果分类,分为PDA组(n=151)与非PDA组(n=103),运用SPSS软件,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以此分析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母亲妊娠期的高危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胎儿宫内窒息史、1min Apgar评分、妊娠期贫血、胎膜早破、炎性指标高、羊水异常、产前使用地塞米松、产前1周使用抗生素及产前1周母亲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引起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高危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前使用地塞米松是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保护性因素,而妊娠期贫血、胎膜早破、炎性指标高,母亲产前BMI高是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危险因素。结论 妊娠期贫血、感染、...  相似文献   

17.
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肺动脉高压、粗大导管、成人导管血管壁弹性差者用导管结扎或切断缝合术,可造成导管破裂大出血,PDA合并其它心内畸形者,经正中切口一期完成手术有一定困难,出血危险性也很大.我院自1988年以来收治的41例PDA病人中合并上述情况者占12例,我们用深入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技术经肺动脉切口直接缝合动脉导管,取得较好效果,现将一些粗浅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足月新生儿动脉导管自然关闭的情况,以及是否进行早期人工干预的必要性.方法 将2007年3月~2007年12月间正常产检,孕期超声筛查胎儿心脏正常并在该院分娩的1 437名足月新生儿纳入研究,在新生儿出生后24~96 h内进行超声心动检查,对其中发现的单纯动脉导管开放的新生儿,在生后3月复查超声心动了解其闭合情况并电话随访其发育情况.结果 1 437例足月新生儿中发现单纯动脉导管开放的318例,生后 24 h动脉导管59.3%处于开放状态,48 h、72 h、96 h的比例分别为27.1%、15.2%、9.0%.11例失访,304例在生后3月内自然闭合,诊断PDA 3例,其发生率为1:475.男:女为1:2.结论 足月新生儿动脉导管在生后96周后仍有自然闭合的可能,如无临床症状,无须过度干预,但应注意随访,确定其闭合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新生儿PDA的52例患儿分为治疗组(35例)和未治疗组(17例),观察吲哚美辛对PDA治疗效果。结果吲哚美辛治疗组PDA关闭率(88.6%)明显高于未治疗组(52.9%),其中早产儿治疗组关闭率(91.3%)高于足月儿治疗组(83.3%)及早产儿未治疗组(30.3%),足月儿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早产儿PDA自闭率低于足月儿。结论口服吲哚美辛治疗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PDA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7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提出两者并存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