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联合应用于潜伏期分娩镇痛对产程、分娩方式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无阴道分娩和腰硬联合麻醉禁忌证的初产妇,随机等分为两组(n=50).A组在宫口开至1~2 cm时采用腰硬联合分娩镇痛:蛛网膜下腔注入罗哌卡因3 mg,硬膜外腔连接自控镇痛泵,镇痛液为0.5 μg/mL舒芬太尼+0....  相似文献   

2.
目的:经盆底超声分析盆底康复锻炼对产妇盆底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到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生产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共76例,采用系统抽样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给予对照组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进行产后盆底康复锻炼,于产后8周进行盆底超声检查,对比两组产妇的超声检查结果、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分娩镇痛对足月初产女性产后盆底结构的近期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30名于产后6~8周接受经会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检查的足月初产女性,根据是否接受分娩镇痛将其分为分娩镇痛组(n=70)和对照组(n=160);对比观察组间一般资料、产程、静息态、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及盆底肌收缩状态下盆底超声参数,分析分娩镇痛对其盆底结构的影响。结果 分娩镇痛组与对照组受试者年龄、孕次、体质量指数(BMI)、新生儿体质量及产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息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组间膀胱颈位置、膀胱位置、子宫位置及直肠壶腹部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组间膀胱颈移动度及肛提肌裂孔面积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受试者肛提肌撕脱发生率及肛门内/外括约肌损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分娩镇痛对足月初产女性产后早期盆底结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9月我科分娩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将其等分为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组(观察组)与非分娩镇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情况、第1产程潜伏期、第1产程活跃期、第2产程和第3产程时间以及产程活跃期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在疼痛分级方面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第1产程潜伏期、活跃期及第2,3产程时间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可以缓解分娩时的疼痛,可以缩短产程时间提高顺产率,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5.
三种分娩镇痛方法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素萍 《华西医学》2010,(2):380-381
目的观察全程陪伴分娩、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潜伏期陪伴分娩加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分娩临床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150例,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n=50)由助产士全程陪伴分娩,不使用镇痛药;B组(n=50)为活跃期后使用罗哌卡因1g/L加芬太尼1.5mg/L;C组(n=50)为潜伏期陪伴分娩加活跃期后使用罗哌卡因1g/L加芬太尼1.5mg/L。观察镇痛效果、用药量、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对产程、新生儿的影响及产妇满意度。结果3组镇痛质量分数为A组〈B组〈C组(P〈0.01),用药总量为B组〉C组(P〈0.05),产妇满意率为A组〈B组〈C组,剖宫产率为A组〉B组〉C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量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潜伏期陪伴分娩加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分娩镇痛效果好,用药量少,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产妇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硬膜外自控镇痛辅以自由体位对初产妇产程与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250例待产的初产孕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5例。对照组行硬膜外自控镇痛+传统体位分娩,观察组行硬膜外自控镇痛+自由体位分娩,比较两组产程、住院时间、产后2h出血量、分娩结局、产后盆底功能、分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腰酸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各产程耗时、VAS评分、产后2h出血量及会阴侧切率、中转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产后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产后6周VRP、VSP、Ⅰ类纤维强度、Ⅱ类纤维强度及腰酸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平卧位相比,硬膜外自控镇痛+自由体位分娩可缓解减轻初产妇分娩疼痛、缩短初产妇产程,缓解分娩疼痛,改善分娩结局,促进盆底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产妇产程潜伏期和活跃期甲磺酸罗哌卡因混合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应,评价潜伏期镇痛的可行性.方法 300例无产科及硬膜外阻滞禁忌证的单胎孕初产妇,随机分为2组(n=150).潜伏期(L组):当进入产程,宫口开大2cm,进行分娩镇痛;活跃期(A组):当宫口开大≥3cm进行分娩镇痛.硬膜外穿刺成功后,两组分别单次给予0.134%、0.145%甲磺酸罗哌卡因与2μg/ml芬太尼混合液10~15ml.20分钟后行硬膜外自控镇痛,药物为0.145%甲磺酸罗哌卡因与2μg/ml芬太尼混合液,PCA量5ml,自控1.5ml/15min.行VAS评分和改良Bromage分级,记录产后产妇不良反应,对新生儿行Apgar评分.结果 两组镇痛效果均好.与A组比较,L组镇痛前VAS评分均降低.除A组2例改良Bromage分级Ⅰ级外,其他全部0级.产程两组较对照组缩短,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后1分钟时均在8分以上,出生后5分钟时均为10分.结论 分娩潜伏期应用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进行硬膜外镇痛效果确切,不影响产程及新生儿,不增加难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阴道超声在初产妇自然分娩后盆底功能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54例初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未发生PFD的54例自然分娩初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阴道超声检查的盆底功能。结果静息状态下2组初产妇肛提肌裂孔(左右径、前后径、面积)、肛提肌厚度(左侧、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动作、缩肛状态下,2组肛提肌裂孔、肛提肌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超声可准确评估初产妇自然分娩后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瑜伽联合产后盆底功能训练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于我院经阴道分娩的15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瑜伽联合产后连续性盆底功能训练。比较两组产后6个月的盆底肌纤维的收缩压情况、盆底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价、盆底功能障碍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6个月盆底肌纤维的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产后6个月的盆底功能评分(PFDI-20)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WHOQOL-BREF)高于对照组(P 0. 05),产后6个月时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瑜伽联合产后盆底功能训练能够提高初产妇盆底肌纤维收缩压,改善产妇生活质量和盆底功能,减少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潜伏期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妇泌乳的影响。方法 90例无产科并发症及硬膜外穿刺禁忌证的单胎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3组。潜伏期镇痛组当进入产程、宫颈口〈3 cm时进行硬膜外镇痛;活跃期镇痛组当宫颈口≥3 cm时进行硬膜外镇痛;对照组不用任何镇痛措施。结果各组间产程时间、中转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潜伏期镇痛组第一产程潜伏期VAS评分与活跃期镇痛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78.6,q=9.89、15.63,P〈0.01);潜伏期镇痛组及活跃期镇痛组第一产程活跃期与第二产程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80.2、126.3,q=12.36~18.32,P〈0.01)。各组产妇血清泌乳素水平均较产前明显增高(t=2.47~5.07,P〈0.01),潜伏期镇痛组产妇产后24 h的血清泌乳素水平高于活跃期镇痛组及对照组(t=2.48、4.51,P〈0.01);潜伏期镇痛组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短,与活跃期镇痛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46、3.84,P〈0.01)。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安全有效,可促进泌乳素分泌,有利于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三维超声断层显像(TUI)技术评价采用不同方式分娩后盆底结构的损伤情况。方法 将于产后6~7周时接受产后复查的初产妇60例(研究组) 进一步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研究组A,30例)和经阴道自然分娩组(研究组B,30例),选择同期健康未育妇女30名作为对照组。行三维超声扫查,分别在静息、加压和肛提肌最大收缩状态下获取容积数据;用QLab处理软件,以2.5 mm层间距获取3层轴位图像,测量最小生殖裂口(LH)前后径(L)、横径(W)、周长(P)、面积(A)、肛提肌厚度(T),并观察耻骨直肠肌连续性。结果 3种状态下,研究组A、研究组B的LH各径线均大于对照组,肛提肌T均值小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B的LH各径线及耻骨直肠肌离断率均大于研究组A,肛提肌T小于研究组A(P<0.05)。结论 产后6~7周时观察显示,经阴道自然分娩对盆底的损伤较选择性剖宫产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MRI评估宫颈癌子宫根治术(RH)后1、5年患者肛提肌变化。方法 前瞻性纳入30例接受RH的宫颈癌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及5年采集静息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盆底MRI,重建骨盆及肛提肌三维模型;测量并比较不同时间点肛提肌裂孔横径(LH-W)、前后径(LH-L)、肛提肌板角度(LPA)、肛提肌体积(LVOL),双侧肛提肌与耻骨联合下缘间距(LSG)、髂尾肌角度(ICA)及厚度(ICT)、耻骨直肠肌厚度、M线及H线长度的差异。结果 静息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双侧ICT及耻骨直肠肌厚度逐渐变薄、M线逐渐延长,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静息态下LVOL较术前减小(P<0.05);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双侧ICA及LPA均较术前增大而LVOL减小(P均<0.05)。结论 宫颈癌RH术后患者髂尾肌、耻骨直肠肌逐渐萎缩变薄,盆底支持能力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3.
超声评价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膈裂孔形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经会阴三维盆底图像重建技术评估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不同状态下盆膈裂孔及肛提肌形态变化的价值。方法 收集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40例(病例组)及同期妇科良性疾病患者各40例(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于静息、瓦氏、缩肛状态下在盆膈裂孔最小平面上,进行经会阴三维超声容积扫查,重建盆底图像并观测盆膈裂孔(LH)前后径(LH-M)、左右径(LH-N)、面积(LH-S)、周长(LH-L)、肛提肌厚度(T),对两组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静息、瓦氏、缩肛状态下病例组LH-M、LH-S、LH-L较对照组增大,LH-M、LH-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H-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缩肛状态下LH-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及瓦氏状态下,LH-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状态下肛提肌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瓦氏状态下和缩肛状态下右侧肛提肌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三维盆底图像重建技术可用于观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膈裂孔及肛提肌形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经阴式三维超声评价足月妊娠经阴道分娩中应用外源激素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90名足月经阴道分娩的产妇按使用外源激素情况分为自然分娩组、催产素组和前列腺素E2(PGE2)组,各30名。于产后42天进行超声检查,分别获得静息状态、瓦氏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图像,比较3组产妇盆隔裂孔前后径和面积。结果 自然分娩组和催产素组于静息、瓦氏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的前后径、面积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GE2组与自然分娩组、催产素组在静息、瓦氏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足月妊娠经阴道分娩中应用不同外源激素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存在差异,应用外源PGE2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大于应用催产素和自然阴道分娩;应用催产素对盆底功能的影响较自然阴道分娩无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各种二胎分娩方式对盆底肛提肌裂孔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生产的二胎产妇1606例,在产后42 d至2个月进行产后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测量静息状态下以及最大Va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根据2次妊娠分娩方式分为4组,均为经阴道分娩的为组1(1006例),均为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盆底超声在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障碍诊断及盆底康复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我院妇产科70例阴道自然分娩产妇与70例剖宫产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产后均实施盆底超声检查。比较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的盆底超声检查指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以盆底肌力诊断结果为参照,分析盆底超声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效能,并分析盆底超声与盆底肌力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将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中的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分别设为A组、B组,均实施盆底康复治疗,比较A组与B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超声检查指标、盆底肌力评分、阴道最大收缩压。结果 阴道分娩组的膀胱颈移动度、静息及Valsalva动作时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左右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8.57%,高于剖宫产组的2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盆底肌力诊断结果,盆底超声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67%、96.91%、97.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利用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观察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受到不同分娩形式所产生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病症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我院产科门诊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67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将患者分为剖宫产组(n=23)和经阴道顺产组(n=44)。利用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对两组患者分别在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及宫颈外口位置进行观察,计算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宫颈移动度,比较尿道漏斗形成率、膀胱膨出形成率以及类型、子宫脱垂形成率,对比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缩肛及静息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左右侧肛提肌的厚度,在缩肛情况下,对肛门内外括约肌及肛提肌是否存在撕裂进行观察。  结果  静息状态下的膀胱颈位置水平远低于剖宫产分娩组(t=-3.43,P < 0.05),Valsalva状态膀胱颈移动度及尿道旋转角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3.53、3.82,P < 0.05),膀胱膨出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分娩组(t=11.075,P < 0.05),静息、缩肛以及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4.17、2.95、2.80,P < 0.05)。两组间在膀胱膨出类型上,Ⅱ型膀胱膨出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个类型,且经阴道顺产组膀胱膨出三种类型发生率均高于剖宫产组(χ2=13.39,P < 0.05)。而静息状态下的宫颈外口位置、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状态下宫颈移动度、尿道漏斗形成、子宫脱垂、直肠膨出以及会阴体过度运动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状态下左右侧肛提肌厚度无明显差异,两组产妇均未发现肛门内外括约肌损伤及肛提肌撕裂。  结论  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能很好的动态观察到前、中、后盆腔脏器的各项指标,无论哪种分娩方式均可对盆底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相对于经阴道分娩,早期剖宫产分娩组在前盆腔以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方面较经阴道顺产组程度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探讨阴道分娩中不同助产方式对妇女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阴道分娩的产妇84名,按助产方式的不同分为会阴完整组32例、会阴侧切组30例、产钳助产组22例。分别获得静息状态、瓦氏动作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图像,比较3组妇女产后盆隔裂孔前后径和面积的差异。结果 会阴完整组和会阴侧切组于静息状态、瓦氏动作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的前后径、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会阴完整组和产钳助产组在静息状态、瓦氏动作和缩肛动作时的盆隔裂孔前后径、面积,静息-瓦氏和静息-缩肛时盆隔裂孔改变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产钳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大于自然阴道分娩,阴道分娩中,是否会阴切开对盆底功能损伤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三维超声监测肛提肌裂孔形态改变动态评估女性产后盆底器官脱垂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40例肛提肌裂孔形态改变研究对象作为此次研究组研究对象,收集40例同一时期的未孕女性为参照组。同时给予两组研究对象三维超声监测,分析三维超声监测在,女性提肌裂孔形态改变动态评估女性产后盆底器官脱垂的价值。结果:在三维超声监测下,可以知道在不同状态下研究组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状态下研究组的产后盆底器官脱垂情况对比,研究组与参照组研究对象的静息下直肠壶腹部组间没有明显差异,其自身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的静息下子宫颈、静息下膀胱、瓦氏动作下直肠壶腹部、瓦氏动作下子宫颈以及瓦氏动作下膀胱的两组研究对象的位置存在很大的差异,经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可以得到其自身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提肌裂孔形态改变研究对象经过三维超声监测,可以动态评估自身存在产后的盆地器官脱落情况,得到肛提肌裂孔的形态、大小以及变化趋势,实现疾病的良好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