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青少年中医治疗的针刺穴位选用规律,为针灸治疗该病提供临床选穴参考。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58年—2016年以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QVIP)中针灸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110篇,将纳入文献中腧穴分类整理,设计资料提取表,统计各穴位出现的频数,对最后纳入腧穴按照其穴位、所属归经、所属部位分类,分别进行相关数据处理。结果:主穴共19个,以睛明、攒竹、四白、合谷、风池、太阳为主,其所属经脉主要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所在部位主要为头颈部,共463次,占65.76%。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共192次,其中选用最多的腧穴为合谷(48)。结论:针刺治疗青少年近视以睛明、攒竹、四白、合谷等膀胱经、胆经、胃经的穴位为主,采用远近配穴法即局部取穴配合远端取穴。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刮痧疗法治疗高血压病的循经和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从建库至2022年1月31日刮痧治疗高血压病的全部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文献并提取处方,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SPSS 23.0、SPSS Modeler 18.0、Cytoscape 3.9.1软件统计高频腧穴、经脉、穴位归经并进行腧穴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核心处方分析。结果:共纳入33篇文献,涉及腧穴91个,共使用384频次,核心处方为百会(90.91%)、风池(81.82%)、太冲(63.64%)、曲池(51.52%)、太阳(51.52%)和足三里(48.48%),经脉选择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少阴肾经为主。结论:刮痧疗法治疗高血压的循经选穴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刮痧治疗高血压病的循经、选穴配伍规律具有可行性,结果可供临床实践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腧穴谱开展研究,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制定文献检索标准与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在中国四大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然后用Microsoft Excel(2022)提取第一作者所在省份、发表时间、实验组及对照组干预措施、留针时间、选穴频次、腧穴归经、腧穴属性、腧穴类型、取穴部位、选穴原则、配穴方法等信息进行文献资料分析。结果:最终检索出符合标准文献38篇,留针时间大部分为30min,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百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经脉为督脉。结论:腧穴选用频次排名前3的依次为百会(65.8%)、四神聪(42.1%)、足三里(34.2%),经脉选用频次前3的依次为督脉(31.7%)、足太阳膀胱经(12.2%)、足少阳胆经(12.2%),特定穴中选用频次最高为交会穴(81.6%)。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与分析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1915年至2013年7月 CNKI 期刊数据库及1990年至2013年7月万方数据库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随机对照(RCT)文献,对所用腧穴进行统计归纳分析。结果纳入文献207篇,涉及84个腧穴,使用总频次1154次,其中风池171次、颈夹脊149次、百会110次;涉及主穴63个,使用频次848次,以风池164次频次最高;配穴60个,使用频次306次,以足三里23次频次最高。十四经脉腧穴均有涉及,其中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选用最多,为14个;而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足少阳胆经,总使用频次233次。主穴重视局部腧穴,配穴以远端腧穴为主,五输穴、原穴、络穴、交会穴、下合穴等特定穴运用广泛。结论循经局部取穴是针灸治疗 CSA的重要方法,配穴远端取穴是针灸治疗不同中医证型 CSA 患者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针灸大成》中治疗常见脾胃病的针灸处方及选穴规律,以期为针灸治疗常见脾胃病提供选穴参考。方法:通过人机结合的检索方式,以《针灸大成》全文中常见脾胃病的针灸穴位处方为检索对象,整理总结其处方穴数、常用腧穴、腧穴归经、腧穴分布、特定穴应用情况,并对以上参数进行描述性统计的频次分析。结果:共纳入针灸穴位处方共169个,其中涉及不同腧穴共100个,穴位使用总频次为451次,共涉及十四条经脉,穴位分布涉及全身五大部位。单穴处方使用频次最高,高达63次(频率37.2%);常用腧穴排名前十依次为:足三里、中脘、公孙、内关、三阴交、天枢、膻中、太白、气海、照海;最常使用任脉,共出现90次(频率20%),其次为足太阴脾经出现79次(频率17.5%);腧穴部位最多分布在下肢,频次为179次(频率39.7%);特定穴出现频次共588次(频率91.9%),其中以五腧穴频次最高,使用总频次为174次(频率27.4%)。结论:《针灸大成》治疗常见脾胃病多使用单穴处方,选穴多取任脉、足太阴脾经,以局部及本脏腑经脉取穴为重,多使用经穴、特定穴。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中文文献选穴规律。方法:对2013年8月-2018年8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符合针灸治疗为主或针灸联合其它疗法治疗踝关节扭伤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总结其选穴规律。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有50篇,主要使用穴位103个,应用分层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前17个穴位之间可能存在内在规律,结果阿是穴居首位,其余依次是足少阳胆经穴(丘墟、阳陵泉、悬钟、足临泣)、足少阴肾经穴(照海、太溪、然谷)、足阳明胃经穴(解溪、足三里)、足太阳膀胱经穴(申脉、昆仑)、足太阴脾经穴(商丘、三阴交)、手少阳三焦经穴(阳池)、手太阳小肠经穴(养老)、经外奇穴(小节穴),故腧穴以阿是穴、胆经、肾经为主,配合胃经、膀胱经、脾经、三焦经、小肠经及经外奇穴。结论: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将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阿是穴与辨经取穴相结合,重视运动针法和交叉取穴的应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在治疗方法上,以针刺治疗为主,而艾灸治疗该病临床报道较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现代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为临床选穴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收集符合标准的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文献,对针灸处方腧穴的频次、归经、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临床上针灸取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78篇,合计穴位66个,总频次为829次,涉及12条经脉。结论:现代文献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取穴为关元、三阴交、气海、中极、子宫,经脉以任脉、足太阴脾经为主,主要分布在胸腹部,特定穴以募穴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取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筛选针灸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相关文献,依据标准方案提取针灸处方,建立针灸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处方信息数据库;基于R语言对数据库取穴频次、聚类和关联等情况进行规律挖掘。结果:共收集78篇文献,提取87个处方;干预措施包括艾灸、针刺联合中药及3种以上干预措施联合运用;使用频次>25次的高频腧穴依次为肺俞、足三里、肾俞、大椎和脾俞;经脉使用频次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阴肺经、任脉和督脉为主;特定穴频次以背俞穴和五腧穴为主。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形成以大椎-脾俞-肾俞-肺俞-足三里为基础的核心腧穴组合。结论:针灸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以肺俞、足三里、肾俞、大椎和脾俞为核心腧穴组合,针刺、艾灸、中药结合多种疗法综合运用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和分析以穴位刺激作用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文献的取穴规律。方法:制定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以及文献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中国中医药数据库、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时间为建库至2016年5月,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45篇,对其取穴规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以穴位刺激作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腧穴主要取于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阴脾经;使用频次前十的腧穴依次为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关元、脾俞、阴陵泉、合谷、中脘、太冲;穴位所在部位以腰背部、下肢部、胸腹部为主。结论以穴位刺激作用治疗糖尿病肾病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相结合,穴位多选用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关元等,主要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配穴则以辨证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穴位按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选穴规律及手法, 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有关穴位按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 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4月27日。建立Excel专题数据库再通过SPSS 25.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04篇, 穴位49个。下肢常用腧穴为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涌泉等, 上肢常用腧穴为合谷、曲池和内关, 躯干常用腧穴为关元、中脘和肾俞;特定穴以五输穴频次最高占59.40%(335/564);经脉以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为主, 其中足太阴脾经频次最高占22.7%(128/564)。对按摩穴位及手法分析各得到3个有效聚类。结论经分析高频腧穴主要分布在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3条经络, 未来可对选穴及按摩手法进一步规范并辅以循经穴位按摩探讨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归纳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所用到的治法、经络及穴位,以期为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和国家及各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查找国家及各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适宜技术最新版本相关文件,提取治法、经络及穴位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治法主要分为针刺、艾灸、推拿、其他疗法四大类,共涉及经络12条,总使用频次为54次;共用穴位66个,总使用频次242次。针刺共涉及经络12条、使用频次为12次,穴位40个、使用频次为86次;艾灸共涉及经络9条、使用频次为9次,穴位31个,使用频次为50次;推拿共涉及经络9条、使用频次为20次,共用穴位34个、使用频次39次;其他疗法共涉及5种治法,经络6条、使用频次为13次,穴位42个、使用频次为67次。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以气阴两伤和肺脾气虚两种证型为主,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可采用中医适宜技术,经络选择上当首先考虑膀胱经、任脉,穴位选择上当首选肺俞穴。  相似文献   

12.
目的:依据当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国家及各地区的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公布的有关COVID-19恢复期中医适宜技术最新版本的文件,归纳分析此次疫情期间所用到的治法、经络及穴位,以期为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和国家及各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查找国家及各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适宜技术最新版本的的相关文件,提取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治法主要分为针刺、艾灸、推拿、其它疗法四大类,共涉及经络12条,总使用频次为43次;共用穴位66个,总使用频次288次。针刺共涉及经络12条,共用穴位40个,艾灸共涉及经络9条,共用穴位31个,推拿共涉及经络12条,共用穴位17个,其它疗法共涉及5种治法,共用穴位28个,结论:心冠肺炎恢复期的患者以气阴两伤和肺脾气虚两种证型为主,中医适宜技术在康复治疗过程中,经络选择上当首先考虑膀胱经、任脉,穴位选择上当首选肺俞穴。  相似文献   

13.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温灸法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护理的选穴特点。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通过收集温灸法干预卒中后肢体障碍的文献,建立数据库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温灸法干预卒中后肢体障碍的选穴规律和特点。收集到的文献共涉及119个穴位,总使用频次为534次。腧穴的选择上以局部取穴为主,运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依次是曲池(40次)、合谷(36次)、肩髃(33次)、外关(29次)、足三里(25次)。在经络的选择上多考虑阳经腧穴,同时要重视特定穴特别是交会穴的使用。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曲池、合谷、肩髃、外关、手三里等穴的相关性较高,聚类分析结果提示采用温灸法时联合使用腧穴以达到更佳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手三阴经穴结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软瘫期手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86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所有患者均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治疗组予针刺手三阴经穴,对照组予针刺手阳明经穴,疗程30d,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Fugl-Meyer运动功能愈显率72.09%,有效率93.02%,对照组愈显率39.53%,有效率74.42%,治疗组愈显率和有效率分别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后两组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手三阴经穴能改善软瘫期患者手的运动功能,疗效优于手阳明大肠经,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和手阳明大肠经相当。  相似文献   

15.
章玲  范德兰  周凤  孔慧 《全科护理》2022,20(6):721-725
目的:探讨基于关联规则法分析的中医护理技术干预乳腺增生的选穴配伍规律。方法:由2名研究生独立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有关于"刮痧""拔罐""穴位贴敷""艾灸""穴位按摩"等中医护理技术干预乳腺增生的文献。使用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分析经络腧穴频次,基于SPSS Modeler 18.0统计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模型对腧穴配伍规律进行深层次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本研究的文献126篇,提取的腧穴处方共涉及94个穴位,以胸腹部居多,使用频次前3位的穴位依次为膻中(9.4%)、乳根(8.2%)、期门(6.8%),运用频次较高的经络有足阳明胃经(22.7%)、任脉(18%)、足太阳膀胱经(14.1%)。关联规则法分析显示中医护理技术干预乳腺增生最常使用的腧穴配伍为膻中→乳根。结论:通过对中医护理技术干预乳腺增生选穴规律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为临床护理人员使用中医护理技术干预乳腺增生选穴提供一定的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S: This survey was undertaken to learn how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ists' diagnose and treat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in order to develop a standardized treatment for a clinical trial of that condition. DESIGN: We surveyed a randomly selected group of 56 acupuncturists in Washington State, USA about styles of acupuncture they used for treating chronic low back pain, diagnoses made, and key features of treatment for this condition. RESULTS: While substantial variability existed among practitioners, there was agreement on several broad features of treatment including: the use of local and distal acupuncture points (86% of practitioners), the use of acupuncture points on the meridians traversing the back (especially the UB meridian, 90%) the use of acupoints determined by palpation (82%), the importance of eliciting de qi (60%), and of providing up to eight treatments for achieving therapeutic results (79%). CONCLUSION: The use of practitioner surveys can enhance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protocols and should be part of this process in future clinical trials of common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灸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文献现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为规范灸法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PubMed、A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灸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9月,采用Bicomb2.0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和文献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14篇文献。研究内容显示,纳入文献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以痉挛性偏瘫、缺血性卒中、气虚血淤型脑卒中居多,病程多处于恢复期。灸法治疗方案各异,缺乏客观性评价指标;灸时以15~30 min为多,灸程1~2个月,灸频每周5~6次;灸法以温针灸、悬起灸为主,选穴多集中于阳经,其中曲池、合谷、肩髃及足三里为常见选穴。结论灸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研究设计缺乏标准规范的灸法治疗方案,未建立全面、完善的评价体系;研究内容以温针灸、悬起灸为主,选穴以阳经居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