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微小病毒B19在乙肝病毒相关肝病患者中的感染情况及其对这些疾病的影响.方法 应用ELISA技术检测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三组患者(各50例)和健康对照组(50例)血清中HPV B19特异性抗体IgM(B19-IgM),同时检测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析HPV B19感染对肝脏功能的影响.结果 乙肝病毒相关肝病组人微小病毒B19感染率(16.7%)远高于正常对照组(2%),差别有显著性(P<0.05);原发性肝癌人微小病毒B19-IgM阳性率(28%)远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10%)、肝硬化组(12%)及正常对照组(2%)(P<0.05);肝硬化组人微小病毒B19-IgM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原发性肝癌组中人微小病毒B19-IgM阳性患者转氨酶(ALT、AST)水平、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及肝癌分期较阴性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病毒相关肝病患者合并人微小病毒B19的感染常见,其中原发性肝癌组感染率最高;且转氨酶的水平及肝功能Child-Pugh评分高于未感染者,提示受人微小病毒B19感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受损将更严重.  相似文献   

2.
古巧燕  冯义朝 《肝脏》2014,(10):759-76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与血清类风湿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190例,健康对照组50例,联合检测乙肝病毒DNA定量、乙肝病毒 HBeAg 定量、谷丙转氨酶、类风湿因子,对不同组检测结果进行差异性统计分析。结果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RF 阳性率为25%,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RF阳性率为15%,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RF阳性率为25%,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RF阳性率为35%,肝癌RF阳性率为33.33%,健康对照组RF阳性率为4%。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与健康对照组RF阳性率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组、肝癌组三组RF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HBeAg阳性与 HBeAg阴性组RF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五、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ALT正常组与ALT异常组RF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体内类风湿因子与患者 HBeAg水平、谷丙转氨酶水平有相关性,它的存在可以从不同侧面反应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机体免疫紊乱的情况、肝脏损害的情况,动态监测RF的变化,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机体免疫状况和肝细胞损害,有利于进一步指导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效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3.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老年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在我国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大约占10%,而其中有5%~10%的急性感染转为慢性持续性感染,并发展成为不同程度的慢性肝脏疾病,如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目前对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治疗多采用联合治疗,如使用干扰素、核苷酸类药物、免疫调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是世界上广泛流行的传染病,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现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3000万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有15%~25%可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要减轻或阻断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肝癌发展,必须要清除乙肝病毒,才能减轻肝脏损害并最终恢复正常。拉米夫定是抗乙型肝炎病毒核苷类似物药物中的第一种药物,能直接抑制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调控免疫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优势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世界范围的重大传染病,患者肝脏的炎性损伤主要是由宿主免疫细胞针对受到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肝细胞的免疫应答所造成,如果感染不被控制,持续的炎性坏死性肝损伤和不正常的修复即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中等流行区,现有的HBV感染者约9 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有2 000万例。HBV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病原因素,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的根本~([1])。核苷(酸)类似物可以有效地抑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的复制,从而抑制疾病进展,因此能改善预后,推迟或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肝有安全、有效、易行的优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9.57%,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慢性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一种严重后果,因为估计15%~2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将过早地死于肝硬化和肝癌。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疾病,占疾病死因的第九位。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但  相似文献   

8.
杨敏燕 《肝脏》2006,11(Z1):36-39
慢性乙型肝炎常并发肝细胞癌(HCC),30%~40%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肝癌(HCC),大多数HCC病人的肝脏实质细胞损害来自于肝硬化,其中特别是与乙型肝炎和饮酒发生的肝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目的是最大程度的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轻肝脏损害和肝纤维化形成,防止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1].安络化纤丸与水林佳胶囊均具有护肝、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临床上常用拉米夫定常与二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我们对拉米夫定联合安络化纤丸与拉米夫定联合水林佳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CHB)和慢性丙武型肝炎(CHC)的持续存在易导致肝病进展成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因而,及时应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对于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病毒,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CHB)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容易进展为肝硬化及肝癌,终末期肝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因此,探索CHB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目前,CHB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而抗病毒治疗则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Xu B  Hu D  Daniel R  Jiang Q  Lin X  Lu J  Li X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6):384-387
目的 研究上海市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方法 以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式,比较1981-1993年确诊的322例慢性乙型肝炎有肝硬化者和无肝硬化者的失代偿性肝硬化发生率、肝癌发生率、生存率以及两组对象死于肝癌、肝脏疾病和全死因的标化死亡率比(SMR)。结果 无肝硬化组和有肝硬化组的人年病死率分别为7.6‰和35.2‰,肝癌人年发生率依次为2.8‰和8.2‰,失代偿性肝硬化人年发生率分别为6.7‰和35.6‰。SMR分析两组对象全死亡率、肝癌和肝脏疾病病死率均高于上海市一般人群,尤以有肝硬化组为甚。结论 上述队列中有肝硬化组的生存率、不发生失代偿性肝硬化率显著低于无肝硬化组,两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死于肝癌、肝脏疾病和总死亡的SMR显著高于上海市一般人群。  相似文献   

13.
正炎症反应是一个多因素、多细胞、多通路、多层次、进行性的复杂病理生理学反应。HBV所致的肝脏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是疾病进展至肝硬化的主要病理学基础。近年来慢乙肝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在重视抗病毒同时,对抗炎保肝治疗有所忽视。有研究发现,乙肝病毒抑制后,转氨酶仍增高(需排除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大多始于幼龄期,特别是母婴传播,幼龄感染者中90%可以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又有40%可以发展为肝硬化,而成人感染者中只有5%转为慢性乙型肝炎(CHB),其中又有5%~20%会发展为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隐形的疾病,其早期症状轻微,很容易被忽视而耽误治疗,发展到肝硬化和肝癌的阶段,已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临床阶段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病毒血清标志物、HBV-DNA载量及主要肝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病程进展过程中的变化。方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HBV-DNA载量;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肝功能指标(ALT、AST)。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及原发性肝癌组CD3~+T、CD4~+T百分比呈下降趋势(P0.05),CD8~+T百分比呈升高趋势(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HBV-DNA载量高于正常对照组、肝硬化组及原发性肝癌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及原发性肝癌组HBsAg均高于正常组(P0.05),且肝炎组HBsAg最高;慢性乙型肝炎组ALT、AST高于其他组(P0.05);各指标间比较CD3~+T、CD4~+T与HBV-DNA呈负相关(P0.05);CD8~+T、ALT、HBeAg与HBV-DNA呈正相关(P0.05)。结论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和HBV持续复制是病程发展的主要原因;肝细胞损伤程度与HBV复制程度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可作为疾病诊断的指标之一,但不能反映HBV在体内的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6.
疏肝化瘀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疏肝化瘀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用疏肝化瘀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病人76例,疗程为3~6个月。观察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B超声像图及肝脏储备功能的变化,对各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降低丙氨酸转氨酶、门冬氨酸转氨酶,提高血清白蛋白及肝脏的储备功能,降低血清肝纤维他指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疏肝化瘀颗粒具有明显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临床应用未发现毒副作用,是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5年8月在该院治疗的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74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乙肝肝硬化患者74例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临床检测,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吸烟、饮酒、糖尿病史、酒精肝、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载量、不良饮食、e抗原阳性等因素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方面差异显著(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长期饮酒(OR=10.274,95%CI=2.886~30.891)、未抗病毒治疗(OR=9.366,95%CI=1.373~14.119)、糖尿病史(OR=1.218,95%CI=1.104~4.860)和乙肝病毒载量阳性(OR=4.382,95%CI=1.368~7.096)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长期饮酒史、HBV DNA阳性、糖尿病史和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是主要危险因素,具有以上因素的乙肝肝硬化患者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进行抗病毒治疗10年后病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地坛医院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治疗10年后截至2018年12月将发生肝硬化患者34例设为病例组,而未发生肝硬化患者118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各项化验指标、乙肝病毒载量及肝脏病理等结果,分析肝硬化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饮酒史、血小板、脾脏厚度、门静脉宽度、终点HBV DNA与肝硬化形成存在相关性(P0.05)。通过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随着肝脏病理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加重,肝硬化发生率升高(χ~2=18.749,P0.001;χ~2=33.214,P0.001)。通过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患者年龄、饮酒史、肝脏纤维化分期及终点HBV DNA水平等因素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年龄、饮酒史、纤维化分期及终点HBV DNA水平等因素是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肝硬化发生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CHB)可以引起肝硬化、肝细胞癌等.其治疗目前仍以综合治疗为主.由于乙肝病毒(HBV)持续复制与肝脏损害密切相关,因此,抑制病毒复制应是CHB治疗的重点.本文总结了近年来CHB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CHB) 是我国导致肝硬化、肝癌最常见的病因,乙肝病毒持续复制导致的肝细胞损伤、坏死,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与降解失调,过度沉积在肝脏内,导致肝纤维化,如果不加以控制,病情持续将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目前内科治疗以积极控制原发病及并发症为主,缺乏有效逆转肝硬化及纤维化的西药,经过多年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中药抗肝纤维化具有良好前景和潜在优势,鳖甲煎丸是经典古方,源于《金匮要略》,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