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督脉、夹脊电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实验研究概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近二十年来电针督脉、夹脊穴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实验研究文献整理,从实验动物与选穴,电刺激参数的选择,督脉、夹脊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机理三方面进行概述,并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10年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集近10年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文献,梳理其针灸选穴规律,综述其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以期探索针灸治疗该病的未来研究趋势,为针灸治疗该病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取穴规律,探讨用穴思路。方法检索2005—2015年中国知网中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文献,总结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选穴规律,进而探讨用穴思路。结果纳入的52篇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腧穴有阿是穴、夹脊穴、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合谷、曲池、支沟等;穴位配伍方面,出现最多频率的腧穴配伍组合有阿是穴、夹脊穴配伍,阿是穴、足三里配伍,夹脊穴、阳陵泉配伍,阿是穴、阳陵泉配伍,阿是穴、曲池配伍等。结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用穴思路:多选取阿是穴以局部治疗,选取手足阳经腧穴以整体辨证论治,选取夹脊穴以振奋督脉阳气和刺激脊髓神经丛。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诊疗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所致二便、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的诊疗特点,为临床治疗方案优化提供依据。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1997—2015年)、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1997—2015年)、维普数据库(VIP Date,1997—2015年)、PUBMED(1997—2015年)中关于针灸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文献,总结具体的干预措施、治疗介入时机、辨证及选穴特点、治疗频次、总治疗时间、疗效及其评价指标、随访及其安全性。结果:针灸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导致的二便、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以单纯电针为主,占40.82%(20/49),介入时机多在发病3个月以内;其辨证特点以辨病结合辨主症为主,占81.63%(40/49);膀胱功能障碍以下腹部和腰骶部的任脉和膀胱经的中极、关元、肾俞、次髎及损伤部位夹脊穴为主;肠道功能障碍以下肢部和腹部的胃经和任脉的天枢、关元、上巨虚及损伤部位的夹脊穴、督脉穴为主;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以四肢部和背部的膀胱经、大肠经和胆经的阳陵泉、曲池、合谷、环跳、委中及损伤部位夹脊穴等为主;治疗频次以1次/d,1周5~6次为多,占63.27%(31/49);总治疗时间处于1~29周不等,以4周为最常见。针灸治疗二便、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的疗效为75.0%~96.7%,随访示有一定远期疗效,未出现不良反应报道。结论:针灸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所致二便、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多数是非随机对照文献,且其疗效标准不一,故确切疗效有待于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针灸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针灸治疗外伤性截瘫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中国针灸》2000,20(6):378-381
脊髓外伤是临床常见而又较严重的一种损伤,虽经创伤外科治疗,但常遗留截瘫及二便功能障碍,康复较困难。针灸是一种较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10余年来国内主要期刊有关针灸治疗外伤性截瘫的资料整理概述如下,以探求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1 针灸治疗11 取穴 多取督脉经穴,华佗夹脊穴及背俞穴,尤以损伤脊柱周围的穴位为重点,配以诸阳经的穴位。如郑氏治疗72例,局部取损伤椎节上、下各两节之间的华佗夹脊穴及背俞穴,循经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穴。尿失禁者,配以任脉和肝经的穴位,还可深刺秩边穴及刺盆神经丛,使针感传导至前下腹及会阴部。…  相似文献   

6.
邓聪  老锦雄 《山西中医》2012,28(5):30-31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不全性脊髓损伤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不全性脊髓损伤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夹脊穴电针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肌力指数评分、步行能力、ADL疗效均优于常规药物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对不全性脊髓损伤术后功能恢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赵明华 《上海针灸杂志》2015,(12):1162-1164
目的寻找治疗脊髓不完全损伤后尿潴留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给予夹脊穴排刺配合温针治疗;对照组20例,给予夹脊穴排刺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尿潴留症状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5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穴排刺配合温针治疗脊髓不完全损伤后尿潴留疗效优于单纯夹脊穴排刺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阙穴隔盐灸结合腰椎夹脊穴电针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行常规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行神阙穴隔盐灸,结合腰椎夹脊穴电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尿潴留情况及泌尿系感染情况的评估进而评定患者的膀胱功能。结果治疗组完全性尿潴留和泌尿系感染例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完全性排尿例数明显增多。结论神阙穴隔盐灸结合腰椎夹脊穴电针治疗能较好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助于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选穴规律进行分析.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建库至2020年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电针颈夹脊穴治疗脊髓变性型颈椎病的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60例诊断为脊髓变性型颈椎病的患者分为电针颈夹脊穴组(观察组)与颈夹脊穴常规针刺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配合电针颈夹脊穴与颈夹脊穴常规针刺治疗,每日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间隔一天,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采用颈椎病脊髓功能状态评定24分法、改良VAS疼痛评分法等综合评定两组患者病情变化,对所有评分数据统计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改善与疼痛减轻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法都能有效改善脊髓变性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与上肢疼痛状况;观察组治疗脊髓变性型颈椎病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改善佳于对照组,电针颈夹脊穴治疗脊髓变性型颈椎病可获得更为满意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