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心动脉压与微量清蛋白尿(MAU)的关系。方法筛选2009年9月—2012年1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04例,其中伴MAU阳性者95例(MAU组),MAU阴性者109例(对照组),分别测定其空腹血糖、血脂、肾功能、凝血功能、MAU水平。采用Sphygmocor脉搏波分析系统测定中心动脉相关指标:中心动脉收缩压(CSP)、中心动脉脉压(CPP)、增强压(AP)、反射波增强指数(AIX)、泵血时间(ED)和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SEVR),分析其与MAU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病程、高血压家族史及纤维蛋白原、尿素、尿酸、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AU与CSP、CPP、AP呈正相关(r=0.32,P<0.01;r=0.189,P<0.01;r=0.149,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SP、纤维蛋白原、收缩压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CSP、CPP、AP是MAU发生的危险因素,其升高可导致MAU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心动脉压与微量清蛋白尿(MAU)的关系.方法 筛选2009年9月-2012年1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04例,其中伴MAU阳性者95例(MAU组),MAU阴性者109例(对照组),分别测定其空腹血糖、血脂、肾功能、凝血功能、MAU水平.采用Sphygmocor脉搏波分析系统测定中心动脉相关指标:中心动脉收缩压(CSP)、中心动脉脉压(CPP)、增强压(AP)、反射波增强指数(AIX)、泵血时间(ED)和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SEVR),分析其与MAU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病程、高血压家族史及纤维蛋白原、尿素、尿酸、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AU与CSP、CPP、AP呈正相关(r=0.32,P<0.01;r=0.189,P<0.01;r=0.149,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SP、纤维蛋白原、收缩压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CSP、CPP、AP是MAU发生的危险因素,其升高可导致MAU增高.  相似文献   

3.
刘淑霞 《医学综述》2007,13(24):2033-203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超声的改变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5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行颈动脉及左心室超声检查分析。结果EH组内-中膜(IMT)、颈动脉内径和颈动脉斑块高于对照组;EH组颈总动脉顺应性(CC)和扩张性(CD)较对照组减低。颈动脉所有变化在左心室肥厚组更显著。结论EH颈动脉结构变化与左心室肥厚存在相关性,颈动脉变化早于左心室肥厚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心动脉压在老年心脑血管患者中的检测价值及护理干预对心脑血管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65例心脑血管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人6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在治疗基础上给予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受试者周围及中心动脉血压参数,同时分析观察组患者中心动脉压与周围及血管功能检测指标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周围及中心动脉压参数、血管检测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心脑血管患者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和脉压(CPP)与年龄、周围动脉收缩压(PSBP)、周围动脉脉压(PPP)、最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max)、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ABI)存在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检测及评估中心动脉压参数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且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后,可显著提高心脑血管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血压左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血压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并计算80例高血压患者血压、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内-中层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分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内-中层厚度、斑块形成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颈总动脉内-中层厚度增厚及斑块形成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早期发现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健康(AHP)技术评估颈动脉内-中膜的价值。方法利用AHP技术测量283例非动脉粥样硬化受检者(正常组235例和增厚组48例)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获得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平均值(CCA-IMT-Mean)、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最大值(CCA-IMT-Max)、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平均值(CIMT-Mean)、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最大值(CIMT-Max)以及血管年龄(VA)等参数,并对参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AHP技术可用性高(≥90%)。CIMT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CCA-IMT-Mean和CIMT-Mean的上限为0.9 mm,CCA-IMT-Max和CIMT-Max的上限为1.2mm。CCA-IMT-Mean、CCA-IMT-Max、CIMT-Mean和CIMT-Max对诊断内-中膜增厚有很高的效能(r≥0.98,P=0.000),临界值分别为0.65、0.83、0.71、0.86。VA和CIMT相关性好(r0.9,P=0.000),而正常组VA与生理年龄有相关性(r=0.608,P=0.000)。结论 AHP技术能提供评价颈动脉内-中膜的超声参数,为临床提供有效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5,(9):1185-1187
目的:探讨骨密度改变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收集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脏内二科住院并行颈动脉超声证实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患者220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即对照组)210例,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骨密度。结果: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骨密度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骨密度异常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检出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显著高于骨密度正常组(P<0.05)。结论:骨密度改变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密切相关,可作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程度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疆汉族和维吾尔族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25二羟维生素D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中心动脉压(CAP)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2016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科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400例,根据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水平将其分为汉族缺乏组154例、汉族非缺乏组93例、维吾尔族缺乏组92例、维吾尔族非缺乏组61例。检测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IMT及CAP指标包括中心动脉收缩压(CSP)、中心动脉舒张压(CDP)、中心动脉脉压(CPP)、增强压(AP)、反射波增强指数(AIx)。结果 汉族缺乏组IMT大于汉族非缺乏组(P<0.05)。维吾尔族缺乏组HDL-C低于维吾尔族非缺乏组,IMT大于维吾尔族非缺乏组(P<0.05)。维吾尔族缺乏组CSP、CPP均高于维吾尔族非缺乏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汉族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25二羟维生素D水平与IMT呈负相关(r=-0.534,P<0.001);维吾尔族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25二羟维生素D水平与IMT、CSP、CPP呈负相关(r=-0.432、-0.171、-0.290,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t=-3.160)、年龄(t=3.274)、1,25二羟维生素D(t=-9.633)是汉族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IMT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t=2.519)、1,25二羟维生素D(t=-5.990)是维吾尔族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IMT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1,25二羟维生素D是汉族、维吾尔族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25二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为维吾尔族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CSP、CPP增加的危险因素,可能与汉族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CAP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改变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包括2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和18例健康对照者。应用高分辨力超声检测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EDD)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结果高血压病患者EDD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P<0.001),而NEDD两组则无明显不同。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血压病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分别<0.001及<0.05)。颈动脉IMT与肱动脉EDD呈负相关(r=-0.596,P<0.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低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中miR-125b表达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30例早期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将早期T2DM患者分为CIMT正常组(CIMT<0.9 mm)与CIMT增厚组(CIMT≥0.9 mm),同期选择78例参加体检的正常人作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及其反射波变化与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且尿蛋白阴性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2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结果 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60例)和对照组(42例).应用导管法测定主动脉根部压力并对其波形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中心动脉收缩压(CSP)、中心动脉舒张压(CDP)、主动脉输出压(PI)、脉压(PP)、反射波增强压(AP)、反射波增强指数(AI)和起始时间(IT);并对所有患者尿白蛋白水平与中心动脉压及其反射波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微量白蛋白尿组CDP显著降低、PP增大、AP增高、AI增大、起始时间提早;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CSP、CDP、PP、AP、AI及IT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脉压增大、反射波增强压力增高、压力增强指数增大及反射波提早出现与其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颈动脉(CA)、股动脉(FA)的结构变化及其间相关性的研究.寻找2型糖尿病病人并发冠状动脉硬化的早期证据,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观察方法和指标.方法分别测定了30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1型)、30例2型糖尿病无合并症者(2型)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外周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硬化斑块.结果糖尿病人的颈动脉、股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糖尿病合并冠心病(CAD)组与无合并症组颈动脉、股动脉的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合并冠心病组颈动脉、股动脉的内-中膜增厚高于无合并症组(P<0.01);合并冠心病组股动脉的斑块发生率与无合并症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且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冠心病的诊断的敏感性更高.结论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靶器官损害的标志之一,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评价外周动脉病变的程度,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 检测80例EH患者的左心室各有关指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根据LVMI,将EH患者分为LVH组和非左室肥厚(NLVH)组.结果 EH伴LVH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N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H患者IMT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γ=0.302,P<0.05).结论 EH患者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连娟  田瑞霞  祝文虎  王璨  任明磊 《安徽医学》2011,(10):1659-1662
目的 探讨动脉健康评估(AHP)技术定量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价值,以及影响CIMT的相关因素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AHP技术对890名受检者(其中正常组472人,增厚组197人,斑块组221人)的CIMT进行自动测量,获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 CIMT - Mean)和颈动脉内—中膜...  相似文献   

16.
张涛 《陕西医学杂志》2012,(11):1464-1466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不同室间隔厚度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45例,心脏超声检测非室间隔肥厚组20例,室间隔肥厚组25例,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IMT及测血浆HCY浓度。结果:室间隔肥厚组较非室间隔肥厚组IMT明显增厚。室间隔厚度与IMT呈正相关,血浆HCY浓度与血压值成正相关,与室间隔肥厚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高血压室间隔增厚患者颈动脉损害程度更甚,心脏和血管的超声检查可提示高血压的损害程度。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能是高血压形成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周围动脉压及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行左心导管术的老年患者84例,根据患者袖带法测定的肱动脉血压情况分为高血压组(52例)和非高血压组(32例),用导管测定两组患者升主动脉处中心动脉收缩压(CSP)和中心动脉舒张压(CDP);应用超声多普勒测定患者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反映左心功能的指标.结果:①两组对象CSP均明显高于袖带法测定的肱动脉收缩压(P<0.05);CDP与肱动脉舒张压无统计学差异(P>0.01);高血压组CSP及CDP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②高血压组IVST、LVPWT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LVDd、LVEF显著低于非高血压组(P<0.05).③随着心功能的降低,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脉压升高,反射波增强,压力增高,压力增强指数比值增大(P<0.05).结论:袖带法测量的肱动脉血压不能完全代表中心动脉血压,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的改变可以反映患者左心功能情况,中心动脉脉压升高、增强指数增加可能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使用超声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38例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者12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评价,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最大1.21mm,最小0.62mm,平均(0.89±0.12)mm;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最大1.0mm,最小0.51mm,平均(0.71±0.10)mm。两组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317,P<0.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可以使脑梗死的危险性明显增高,通过超声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可以对脑梗死高危人群进行有效筛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弹性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性。[方法]用高频超声测量23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弹性与血管内皮功能并与30例同龄人对比分析。[结果]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增厚(P<0.01)、血管弹性与血管内皮功能明显减低(P<0.01)。[结论]肱动脉依赖性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弹性可作为监测脑梗塞患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5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检测。根据脉压≤40mmHg(1mmHg=0.133kPa),40~60mmHg,≥60mmHg,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结果①随着脉压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明显增厚,且24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显著相关。②随着脉压的升高,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脉压的升高在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