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用《千金》原方加茯苓、大枣,生姜则由原来的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新用     
李新存 《新中医》1994,26(1):56-56
温胆汤新用李新存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积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  相似文献   

3.
<正> 温胆汤方首见于唐代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原方基础上增茯苓、大枣,减生姜之量,是为今日习用之温胆汤。后世医家更灵活变通,加减化裁  相似文献   

4.
黄建西 《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2):565-565
温胆汤临证应用体会黄建西福建省厦门法拉总公司医疗门诊部(厦门361005)温胆汤源于南北朝姚僧垣《集验方》,最早见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该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后来《三因极一备证方论》在原方基础上增加茯苓、大枣,减生...  相似文献   

5.
正温胆汤,据考最早出自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的《集验方》,靖康之后该书亡佚~([1])。其方药组成"竹茹、枳实、半夏、生姜、陈皮、甘草",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二胆腑·胆虚第二》。现代临床所用温胆汤多出自宋代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其在《备急千金要方》基础上加茯苓、大枣二味,"半夏、竹茹、枳实(面炒)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炙)一两,茯苓一两。上锉散,  相似文献   

6.
温胆汤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集验方》,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由半夏、陈皮、竹茹、枳实、甘草、生姜组成。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则增加了茯苓、大枣,生姜明显减量,是为今日临床常用之温胆汤。本方临床应用甚广,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有关温胆汤治疗各种疾病的报道,藉以说明其运用规律。  相似文献   

7.
付伟  余海保 《国医论坛》2004,19(3):33-34
温胆汤首见于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用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其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致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等症。笔者近年来用本方治疗脑血栓形成、耳源性眩晕、精神分裂症收效良好,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温胆汤是一首以脾胃为中心,可作用于诸脏腑的有效祛痰名方,多数医家认为本方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而《外台秘要》、《医方集解》等书却记载本方出自南北朝姚僧垣的《集验方》。古代医家记载温胆汤可用于多种疾病中,如《集验方》:"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法……"[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虚烦证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相似文献   

9.
王艳  杨小军  张福利 《新中医》2014,46(3):217-219
<正>温胆汤首见于南北朝姚僧垣所著的《集验方》[1],后为《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引用,到宋代陈言在原温胆汤基础上加茯苓、大枣进而形成了新的温胆汤,并作为十大名方而沿用至今。温胆汤在《千金方》中主要治疗痰饮留于少阳的"胆寒证",如其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亦服温胆汤方。"后陈言将其所治之证进一步发展,由原来的少阳痰饮证扩展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痰诸证"的痰证。明清时医家对温胆汤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除将其治疗范围扩大为痰湿、痰热、湿热证外,亦将其代表之法提炼为分消走泄法。正如叶桂在《温  相似文献   

10.
温胆汤是古今治疗内科杂病的名方,原方出自孙思邈《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6味药组成,具有清热化痰、和胃降逆之功,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宋代陈无择对该方进行了加减化裁,在原方基础上加茯苓、大枣,生姜减为五片,主治"虚烦"、"惊悸"等病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药物进行调整后,遂使温胆之性由温而平,实为清胆,临床运用也更加广泛,后世所用黄连温胆汤、十味温胆汤及蒿芩清胆汤等均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化裁而来.笔者在临床中对气郁痰结、痰热内扰、痰瘀互结型多种疾病,灵活运用该方,异病同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最早见于《集验方》,《三因方》之温胆汤较《集验方》之温胆汤组成稍有变化,病机由"胆虚寒"扩展为胆郁痰阻,其主治病证由"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扩展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诸证。目前温胆汤是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笔者抓住痰气阻滞,郁而化热,痰热内扰病机,加减运用治疗汗症,失眠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2.
温胆汤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温胆汤立方可追溯于南北朝时期名医姚僧垣所撰的《集验方》,由于其制方精要,配伍巧妙,自南北朝时期始,温胆汤作为治疗内科杂病的名方流传至今。根据《中医方剂大辞典》记载,以温胆汤命名而药物组成不同的方剂共有十三首,出自十一部方书。其中尤以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温胆汤最为出名。在《集验方》亡佚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始载于南北朝时期名医姚僧垣之《集验方》,历代数经衍化,每多用治失眠、不寐之证,特别是近年来临床应用颇为频繁,在失眠等神经精神疾患中屡建奇功,笔者临床用于失眠每每奏效,所获良多,现就其源流、配伍及临证加减体会试作分析,以抛砖引玉,与同仁商榷。1方剂源流据考温胆汤最早载于《集验方》(此书已佚),其后《外台秘要》及《备急千金要方》均有引载,其中《千金方》云“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而未言其出处;《外台秘要》言“《集验》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方: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  相似文献   

14.
《集验方》《备急千金要方》中温胆汤以生姜为君,温胆和胃,燥湿行气,用于胆胃虚寒、湿郁气滞证,体现了"温胆"之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温胆汤以半夏为君,清胆和胃,理气化痰,用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体现了"清胆"之意。结合《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中"温"的理解,提出三种温胆汤之"温"并非均是温胆之义,而是令胆"和",复胆之清静温和之性,以求胆之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温胆汤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燕清 《中医研究》2010,23(11):59-60
<正>温胆汤方出自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温胆汤衍化而来。该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胆胃不和、痰湿内扰之证。笔者在临证时采用该方治疗失眠、眩晕等病,疗效良佳,总结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方中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甘草一两(炙),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三因极一并方论》中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生姜减为五片,使此方药性即由偏温而归于平和。  相似文献   

17.
温胆汤化裁治疗中风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彦海  迟丽屹 《陕西中医》2004,25(2):166-168
温胆汤是临床常用的一首古代名方,由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六味药物组成。本方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集验方》,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其主治症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虚烦证治和惊悸证治”条下所载温胆汤与  相似文献   

18.
温胆汤新用     
温胆汤原出自南北朝时期名医姚僧垣的《集验方》,后为《千金方》、《外台秘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而得以存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之《集验方》稍有变化,主治由“胆虚寒”扩展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而为后人所习用并灵活加减变化形成温胆汤类方。本方名虽仍为温胆,其功用实为清胆,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笔者宗其旨义,用于治疗多种顽疾杂病,古方新用,异病同治,获取良效,现不揣愚昧,择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全方药性以温为主,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在原方基础上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个,生姜减为五片,使全方药性由偏温而归于平和,其主治在"虚烦证治"仍沿袭《外台秘要》之治,又治"惊悸",在"惊悸证治"项下则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涎"变生的诸证。笔者发现温胆汤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临床中,且收效甚显,兹列举验案三则,以供同道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20.
正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方由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生姜、甘草组成,《景岳全书》《医宗金鉴》所载之温胆汤,均比原方多了一味茯苓。本方能清痰热而和肝胆,恢复肝胆正常的生理功能,故取名温胆汤。《医方集解》把温胆汤列入和解门,属于调和肝胃的常用方,治疗因肝胃不知、痰热而产生胸憋、口苦、恶心呕吐、虚烦不得眠等。笔者临证时根据临床不同的兼证加减化裁,用于治疗各种内科杂病,屡获捷效,现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