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张晓红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6,(5):378-380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纤治疗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进行降纤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5例临床资料,根据降纤治疗后复查头颅CT及MRI发现梗死部位出血分为出血性转化(HT)组,非出血性转化(非HT)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34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为15.11%,24例发生于降纤治疗后1周内,10例发生于第8~13天;中位时间4 d。因脑实质血肿死亡1例。HT组冠心病、房颤、大面积脑梗死、皮质梗死、心源性脑栓塞占比例明显高于非HT组,HT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糖、尿酸值明显高于非HT组,均与降纤治疗出血性转化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房颤、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严重神经损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纤治疗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4.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00例脑梗死非出血性转化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资料,列入以下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分析: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入院时血压、血糖水平,梗死面积,酗酒,吸烟,心房颤动,高胆固醇血症,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等,对以上因素行卡方检验或t检验,将可能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有关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心房颤动(OR=5.483,95%CI∶2.756~10.253,P=0.000)、大面积脑梗死(OR=5.252,95%CI∶1.308~21.083,P=0.019)、入院时血糖(OR=4.500,95%CI∶1.029~19.684,P=0.046)、入院时血压(OR=2.050,95%CI∶1.019~3.016,P=0.047)、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OR=2.353,95%CI∶1.198~4.292,P=0.018)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入院时血糖、入院时血压、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脑梗死后发生HT患者49例,并随机选取同期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未发生HT)106例作为对照.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数及计量资料分别应用x2、t检验,各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再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HT组出血后临床症状加重21例(42.9%),其中表现为意识障碍程度加重8例、偏瘫加重7例和出现头痛头晕或加重5例;(2)梗死后15d内发生HT占87 0%;(3)皮层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心房纤颤(房颤)、脑栓塞、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均增加脑梗死后HT的风险(P<0.05),其中以脑栓塞及房颤影响最大;(4)HT各亚型中以脑实质血肿形成2(PH-2)型出现临床症状的概率较高.结论 大动脉主干闭塞较易发生HT,且多在脑梗死后15d内发生,其短期预后与分型有关;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房颤、脑栓塞、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文章纳入对象为福建省立金山医院2018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均采取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分析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出血组年龄、心房颤动、血糖、既往阿司匹林服用史、早期见CT低密度病灶、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合并心房颤动、溶栓前NIHSS评分及基线血糖水平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危险因素。结论 合并心房颤动、溶栓前NIHSS评分及基线血糖水平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HT)发生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指导方向。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116例行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溶栓后有无发生出血转化情况分为出血转化组与无出血转化组,其中出血转化组有24例,无出血转化组有92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其出血转化发生的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出血转化组患者第一次出血部位主要包括:颅内出血、皮肤出血、泌尿系统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皮肤出血与其他出血部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高舒张压≥90 mmHg、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NIHSS评分20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主要是以皮肤出血为主,溶栓前舒张压≥90 mmHg、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NIHSS评分20分是其发生的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对此要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040姚景莉脑梗塞是由于供应脑组织的血流中断,引起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造成患者肢体瘫痪、失语、神志不清等症状,俗称"中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现已成为我国城乡居...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临床研究表明,溶栓治疗不仅适用于心肌梗塞,也同样适用于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尽管所用药物和方法有所不同,但疗效却是肯定的。 尿激酶静脉溶栓 北京医大贺茂林等采用尿激酶(UK)对5例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致外伤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2例颅脑损伤后脑梗塞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评分(GCS)、入院时血压及是否并发脑疝、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糖尿病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伤后脑梗塞患者与低龄、低GCS、低收缩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疝、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关系密切。结论:低龄、低GCS、低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疝、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可能是外伤后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14.
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危害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治疗的关键即为尽快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其方法选择多为溶栓治疗及急诊介入治疗,而其治疗基础均是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随即进行溶栓或PCI治疗及其后续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5.
闫丽红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8):94-95
近年来,由于CT、核磁共振(MRI)的广泛应用和对脑梗塞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应用溶栓方法治疗急性脑梗塞重新受到重视,我们采用尿激酶对急性脑梗塞病人分别进行动脉、肢体静脉溶栓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18.
徐培锡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88,(12)
一百多年前Lidell在脑栓塞性卒中后24-48小时看到梗塞区有出血,称之为“红色软化”,并描述了它的病理改变。直至1951年Fisher等提出了出血性梗塞(HI)这一术语,强调了HI和脑栓塞有关系,并提出了产生HI机制的假说。从CT和MRI使用以来,HI由尸检的病理诊断越来越成为临床诊断,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对HI的认识。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溶栓和抗凝治疗的评价争论中,更引起了人们对HI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正>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脑梗死急性期常见并发症,Bayramoglu等提出当脑梗死发生时缺血脑组织内,有多灶性继发性出血,其程度为小出血点到实质血肿,这种缺血区内的继发出血,称为HT,也可称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