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妊娠后双胎自然减为单胎的影响因素以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7月在本院生殖中心行试管婴儿助孕的8 567个周期,双胎妊娠自然减为单胎者为研究组(A组,166例),对照为双胎未发生减胎组(B组,264例)和单胎组(C组,200例)。比较3组间临床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结果 A组的妊娠年龄、新鲜周期HCG日内膜厚度/复苏周期排卵日内膜厚度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移植胚胎质量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早期妊娠流产率低于B组(3.61%vs.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晚期妊娠流产率高于B组(10.24%vs.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高于C组(11.45%vs.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C组(4.82%vs.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低体重儿、早产儿出生率及新生儿体重、出生孕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年龄大于35岁、内膜厚度小于10mm,移植优质胚胎数目比率越低,双胎妊娠发生自然减胎的可能性越大。双胎自然减为单胎的孕妇较正常单胎妊娠者发生妊娠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女性采用IVF-ET助孕治疗中,行冷冻周期和新鲜周期移植胚胎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因单纯PCOS不孕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IVF-ET助孕、并行冷冻胚胎移植的患者共389个周期,为PCOS-冷冻周期组;与同期PCOS不孕患者行IVF-ET助孕而移植新鲜胚胎的患者共255个周期,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状态。结果 PCOS-冷冻周期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冷冻周期组的异位妊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异位妊娠率(P0.05);PCOS-冷冻周期组与对照组的子宫内膜厚度、自然流产率、早产率、多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OS-冷冻周期组与对照组的单胎足月儿体重、单胎足月低体重儿比率、单胎足月巨大儿比率、单胎早产儿体重、多胎早产儿体重及多胎足月儿体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COS不孕症采用IVF-ET助孕治疗,冷冻周期移植方案比长方案促排卵并新鲜周期移植的PCOS患者有更好的妊娠结局,以及相似的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VF/ICSI-ET周期中黄体支持维持的时间对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专科医院行IVF/ICSI-ET助孕并获得临床妊娠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黄体支持减药方案的不同分为2组:常规减药组(304例),在胚胎移植术后65~70d开始减药;早期减药组(296例),在移植后35~42d开始减药。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早期胚胎停育率、孕中期流产率、早产率以及活产率等。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早期减药组与常规减药组的获卵数、MⅡ卵率、2PN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比较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早期减药组与常规减药组的早期胚胎停育率(11.82%vs.12.17%)、孕中期流产率(3.04%vs.5.26%)、早产率(2.70%vs.3.95%)、活产率(82.43%vs.80.59%)比较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VF/ICSI助孕周期中,胚胎移植术后早期开始减少黄体酮用量对临床妊娠结局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既往剖宫产史对IVF鲜胚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期间在我院生殖中心进行IVF助孕治疗的1 9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既往不同的分娩史将患者分为剖宫产史组(756例)和阴道分娩史组(1 231例)。比较两组患者IVF鲜胚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结局。结果剖宫产组临床妊娠共373人,临床妊娠率49.34%;阴道分娩史组临床妊娠共713人,临床妊娠率57.92%,两组间总临床妊娠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囊胚移植妊娠结局比较,阴道分娩史组的双囊胚移植早期流产率显著低于剖宫产史组(P<0.05),但单囊胚移植临床妊娠率、双胎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及双囊胚移植其他各指标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卵裂期胚胎移植妊娠结局比较,阴道分娩史组的总妊娠率、双卵裂胚移植的妊娠率及双胎妊娠率均显著高于剖宫产史组(P<0.05),但单卵裂胚移植临床妊娠率、双胎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在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史并不明显影响IVF助孕单卵裂期胚胎/单囊胚鲜胚移植的临床妊娠结局,双卵裂期胚胎及双囊胚移植后的临床妊娠结局差异是否与剖宫产史有关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助孕后妊娠合并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患者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IVF/ICSI-ET治疗并妊娠的1 182个周期的病例资料。按照是否合并OHSS分为2组:妊娠合并OHSS组(n=93)和对照组(n=1 089)。根据妊娠早期孕囊数目进一步将妊娠合并OHSS组分为OHSS单胎组(n=43)和OHSS双胎组(n=50);对照组分为正常单胎组(n=738)和正常双胎组(n=351)。按照OHSS的严重程度以及妊娠早期孕囊数将93个妊娠合并OHSS周期分为中度OHSS单胎组(n=29),中度OHSS双胎组(n=37),重度OHSS单胎组(n=14)和重度OHSS双胎组(n=13)。结果妊娠合并OHSS组基础窦卵泡计数、获卵数、HCG日E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妊娠合并OHSS组双胎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3.8%vs.32.2%,P<0.05);OHSS单胎组与对照单胎组,OHSS双胎组与对照双胎组的周期分娩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剖宫产率、早产率、产科并发症发生率、低出生体重儿率、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妊娠合并OHSS组及对照组行组内比较,单胎妊娠患者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均显著高于双胎妊娠患者(P<0.05),单胎妊娠患者早产率显著低于双胎妊娠患者(P<0.05)。中度OHSS组与重度OHSS组间比较,双胎妊娠率、周期分娩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剖宫产率、早产率、产科并发症发生率、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中度OHSS组与重度OHSS组的双胎妊娠新生儿出生体重均显著低于同组单胎妊娠(P均<0.05),中度OHSS组内双胎妊娠分娩孕周显著低于单胎妊娠(P<0.05)。结论妊娠合并中、重度OHSS并未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移植胚胎数量和辅助孵化对高龄妇女助孕结局的影响,探讨减少移植胚胎数量及取消辅助孵化对这类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的高龄患者(35~37岁)的395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激光辅助孵化(LAH)分为LAH组(n=274)和对照组(n=121),分析两组患者的受精及胚胎的情况及其妊娠率和种植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BMI、不孕类型、基础FSH水平及不孕因素等资料及获卵数、受精方式、获得的优质胚胎数及卵裂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LAH组移植的胚胎数(2.45±0.50)显著高于对照组(2.00±0.00)(P0.001),但两组的种植率(28.06%vs.30.99%)、临床妊娠率(48.91%vs.48.76%)、流产率(23.13%vs.22.03%)、多胎妊娠率(10.94%vs.9.09%)及新生儿结局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AH组中移植2枚或3枚胚胎的周期有相似的临床结局,但移植3枚者多胎妊娠率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35~37岁高龄首次助孕且有优质胚胎移植的患者,建议移植2枚胚胎,且LAH并未改善其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后双胎生长不一致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专科医院行IVF/ICSI助孕后妊娠且分娩双活胎的1 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双胎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20%为诊断标准,分为生长一致组(n=942)与生长不一致组(n=201例),分析两组产妇和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双胎生长不一致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在产妇年龄、妊娠前体质量指数(BMI)、基础窦卵泡数、不孕年限、原发不孕率、移植胚胎个数、移植14天激素水平(孕酮和β-HCG)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长一致组相比,双胎生长不一致组的冻融胚胎移植率(68.66%vs. 61.25%)显著升高、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10.10±2.17 vs. 10.50±1.99)显著下降(P均<0.05)。双胎生长不一致组双胎之一为低出生体重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生长一致组(分别为68.66%vs. 25.27%和11.94%vs. 1.70%)(P均<0.05),但生长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鲜胚移植和冻融胚胎移植中单卵双胎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我院实施IVF/ICSI-ET并获得临床妊娠的6 893个周期,其中鲜胚移植周期3 355个,冻融胚胎移植周期3 538个。按照患者年龄、移植胚胎种类、授精方式、促排卵方案的不同,以及是否行辅助孵化分为不同组别,比较各组的单卵双胎妊娠发生率,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6 893个临床妊娠周期中共发生单卵双胎妊娠86例,发生率为1.25%;各年龄段、辅助孵化与否、鲜胚移植周期中不同授精方式及不同促排卵方案的单卵双胎妊娠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囊胚移植组的单卵双胎妊娠发生率(1.92%)则显著高于第3天卵裂期胚胎移植组(0.65%)(P0.01)。结论辅助生殖助孕治疗中单卵双胎妊娠的发生可能与囊胚移植显著相关,与年龄、受精方式、辅助孵化与否、促排方案则无显著相关,但仍需更多数据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全胚冷冻后首次冻融胚胎移植(FET)的助孕结局。方法选取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生殖中心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的521个助孕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其中行全胚冷冻后首次FET的419个周期为研究组,同期的102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及妊娠结局。结果两组间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窦卵泡数目、基础FSH、基础E2、腹腔镜术前癌胚抗原(CA-125)值、体重指数、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临床病理类型比例及各控制性促排卵方案比例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中助孕前CA-125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15.6±11.2)U/ml vs.(20.7±14.3U/ml)](P0.05);研究组术后GnRH-a治疗周期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68.7%vs.55.9%)(P0.05);研究组优质胚胎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9%vs.47.7%)(P0.05)。两组间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早期流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7%vs.14.6%),而活胎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3.7%vs.28.4%)(P均0.05)。结论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全胚冻存后首次行FET其临床妊娠率与鲜胚移植相似,但早期流产率更低,活胎分娩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治疗的目的是单胎、足月、健康的婴儿出生,尽量减少双胎妊娠,杜绝三胎妊娠分娩。在辅助生殖助孕过程中减少移植胚胎数目是降低多胎妊娠的最有效措施,将每周期胚胎移植数目减至≤2枚,并通过选择性单胚胎移植(eSET)策略,持续关注减少多胎妊娠。在基本不影响胚胎着床率与累积妊娠率的基础上,减少胚胎移植数目,通过一个阶段努力及临床实践,争取尽早将我国IVF-ET的多胎率降低至20%以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失独患者接受IVF助孕时新鲜移植及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的妊娠结局,以期为失独女性胚胎移植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3月我院生殖中心接收IVF助孕失独患者(共36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移植周期分为两组:新鲜组(114个新鲜周期),FET组(252个FET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妊娠结局,构建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并对年龄进行分层,比较不同年龄(35岁、35~39岁、40~44岁、≥45岁)中两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结果 FET组的男、女方年龄显著高于新鲜组,移植优胚数显著低于新鲜组(P0.05);新鲜组的生化妊娠率(33.33%vs.24.60%)、临床妊娠率(27.19%vs.20.63%)及胚胎种植率(16.84%vs.12.78%)略高于FET组,早期妊娠丢失率(21.05%vs.33.87%)略低于FET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FET组活产率显著低于新鲜组(12.30%vs.20.18%,P0.05)。不同年龄分层各组中新鲜组和FET组的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35~39岁组中新鲜组的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均略高于FET组(57.89%vs.32.35%及47.37%vs.25.81%),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活产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女性年龄为活产的独立影响因素(OR=0.859,95%CI:0.750-0.983,P=0.027)。结论失独患者IVF助孕胚胎移植策略中,新鲜移植周期比FET周期可能会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但该结果尚需更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加以探讨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取卵后第3天(D3)未形成优质卵裂期胚胎的患者移植不同发育时期胚胎的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的患者资料,筛选在第3天未形成优质胚胎的新鲜周期,根据胚胎移植时期分为:卵裂期移植组(n=462)和囊胚期移植组(n=198),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妊娠结局以及两组成功分娩的新生儿结局和产科并发症情况,并分析胚胎移植时期对上述结局变量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中,囊胚期移植组的平均取卵周期数、移植胚胎数均显著小于卵裂期移植组(P<0.05)。妊娠结局比较中,与卵裂期移植组相比,囊胚期移植组的HCG阳性率(56.1%vs. 26.2%)、临床妊娠率(50.0%vs. 22.3%)、活产率(40.9%vs.16.2%)均显著升高(P<0.001),流产率及多胎妊娠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按取卵周期数分层分析后,取卵周期数≤2的患者囊胚期移植组的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显著高于卵裂期移植组(P<0.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新鲜周期IVF/ICSI-ET卵巢储备功能正常患者选择性单囊胚移植(eSBT)与双囊胚移植(DBT)的妊娠结局,探讨eSBT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中心行辅助生殖助孕新鲜周期囊胚移植的210例年龄40岁、卵巢功能正常的患者,根据移植囊胚个数不同分为两组:eSBT组,仅移植1枚优质囊胚,共127例;DBT组,移植2个囊胚(其中至少1个优质囊胚),共8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促排卵情况、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胚胎形成情况、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宫外孕率、活产率、单卵双胎率及出生婴儿畸形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eSBT组的种植率显著高于DBT组(73.23%vs.61.45%,P0.05);eSBT组的多胎率(1.08%vs.49.21%)、晚期流产率(0vs.7.94%)、早产率(3.75%vs.20.37%)、低体重儿出生率(6.17%vs.30.38%)均显著低于DBT组(P0.05);eSBT组新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显著高于DBT组[(3 160.06±441.94)g vs.(2 735.39±555.08)g,P0.05]。结论对于年龄40岁、卵巢功能正常且至少有1枚优质囊胚行新鲜周期移植的患者,可优先考虑eSB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孕期(≤12周)经阴道超声引导下多胎妊娠胚胎减灭术的方法、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2008年7月我院早孕期经阴道减胎341例资料,应用超声引导胚胎抽吸减胎法181例,KCl心搏区注射减胎法160例。选择2007年7月~2008年7月新鲜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后双活胎妊娠215例和单活胎妊娠538例作为对照,与减胎后双胎及单胎妊娠者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胚胎抽吸减胎法与KCl心搏区注射减胎法相比,减胎孕周小[(47.8±3.1)d vs.(60.0±8.0)d,t=-10.249,P=0.000],流产率低[7.7%(14/181)vs.15.6%(25/160),χ2=5.220,P=0.022],两种方法术后未流产病例分娩孕周、早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儿畸形率相似(P〉0.05)。三胎减为双胎妊娠者与IVF-ET术后双胎妊娠者比较,流产率高[13.7%(22/161)vs.7.0%(15/215),χ2=4.641,P=0.031],新生儿出生体重低[(2479.4±579.9)g vs.(2594.2±464.6)g,t=-2.011,P=0.045],但早期流产率、分娩孕周及早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双胎减为单胎妊娠者与IVF-ET术后单胎妊娠者比较,流产率、早期早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双胎减胎组早产率增高[14.8%(9/61)vs.6.6%(31/472),χ2=4.103,P=0.043],分娩孕周及新生儿体重显著低于IVF-ET术后单胎妊娠者[分娩孕周(38.0±2.1)周vs.(38.5±1.4)周,t=-2.662,P=0.008;新生儿体重(3042.9±527.6)g vs.(3340.8±478.9)g,t=-4.801,P=0.000],但减胎组平均分娩孕周也达到38周,新生儿平均体重〉3000 g。而双胎减为单胎组与未减胎双胎比较,分娩孕周明显增加[(38.0±2.1)周vs.(36.6±1.7)周,t=5.270,P=0.000],早产率明显降低[14.8%(9/61)vs.44.5%(89/200),χ2=17.638,P=0.000],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增高[(3042.9±527.6)g vs.(2594.2±464.6)g,t=6.744,P=0.000]。结论早孕期可以行经阴道抽吸减胎法者较须KCl胎心搏动区注射法减胎者结局更优,选择适当的减胎时机对保证手术安全至关重要。早孕期经阴道超声引导下多胎妊娠胚胎减灭术是多胎妊娠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改善母儿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多胎妊娠减胎术后不同保留胎儿数对出生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辅助生殖技术(ART)所获多胎妊娠行减胎术患者资料,其中157例为三胎减为双胎(减为双胎组),51例为多胎减为单胎(减为单胎组;包括三胎减为单胎25例,双胎减为单胎26例),另选同期ART双胎妊娠未行减胎术611例(未减双胎组)、单胎妊娠760例(未减单胎组)作为对照。比较各组新生儿出生结局及妊娠期并发症情况。结果多胎减胎术后子代出生缺陷未显著增加(P0.05);与单胎妊娠比较,双胎妊娠(包括减胎和未减胎)显著增加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儿率(P0.05);减胎术后双胎妊娠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儿率显著高于未减双胎者(分别为56.69%vs.45.34%、57.79%vs.44.77%,P0.05)。结论虽然ART后多胎妊娠减胎术并不增加子代的出生缺陷,但是仍然应该控制多胎妊娠、减少减胎术的干预,提高ART助孕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中早期剥除卵丘细胞对冻融单囊胚移植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生殖医学科接受IVF助孕并行冻融单囊胚移植的241个周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精过程中剥除卵丘细胞的时间不同,分为4 h组(n=116)和16~18 h组(n=125)。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受精情况、胚胎发育、临床妊娠和新生儿结局。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采用多因素线性/Logistic回归分析验证早期剥除卵丘细胞与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之间的独立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受精及胚胎发育情况比较中,不孕原因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4 h组不孕年限、原发不孕比例、促性腺激素(Gn)总量及可利用胚胎率显著高于16~18 h组(P<0.05),其余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妊娠结局比较中,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娩及新生儿情况:胚胎移植后共分娩118个新生儿(4 h组56个,16~18 h组62个),两组患者的单胎新生儿的胎龄、早产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复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胚胎移植数量、质量对不同年龄阶段妇女IVF-ET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的影响。方法 772个行第二次IVF-ET的取卵周期,按年龄分三组(35周岁、35~37周岁和≥38周岁),以移植胚胎数量不同分为两组(A组,移植2个胚胎;B组,移植3个胚胎);再根据移植优质胚胎的个数将A组分别细分为A0、A1和A2组(优质胚胎移植数分别为0、1和2),同法B组分为B0、B1、B2和B3组(优质胚胎移植数分别为0、1、2和3)。比较临床妊娠率、多胎发生率等多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1)35周岁组:A组和B组临床妊娠率无显著差异(49.4%vs.42.5%,P0.05);A组的单胎妊娠率显著高于B组(75.3%vs.55.6%,P0.05),而3胎妊娠率显著低于B组(0%vs.9.8%,P0.05),其中B2组和B3组的单胎妊娠率低于A2组(P0.05),而3胎妊娠率高于A2组(P0.05)。(2)35~37周岁组:A、B两组的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单胎妊娠率显著高于B组(86.7%vs.54.8%,P0.05),双胎妊娠率显著低于B组(6.7%vs.35.7%,P0.05);A0组无胚胎种植,B0组获得11.1%种植率和29.2%妊娠率(P0.05);A1组无双胎妊娠发生,但B1组双胎妊娠率为45.5%(P0.05);B2组双胎率显著高于A2组(53.3%vs.11.1%,P0.05)。(3)≥38周岁组:A、B两组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但B组妊娠率相对较高(23.7%vs.10.0%,P0.05)。结论年龄≥38周岁及无优质胚胎可移植的年龄35~37周岁妇女,增加移植胚胎数至3个,可能增加临床妊娠率;而对于38周岁尤其是35周岁的重复IVF-ET不育妇女,临床上有优质胚胎可移植时,移植胚胎数由3个降至2个可能并不降低临床妊娠率,但可以降低多胎妊娠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胚胎移植术中胚胎滞留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生殖中心行IVF-ET助孕的1834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胚胎移植术中是否发生胚胎滞留分为两组,发生胚胎滞留的为胚胎滞留组(n=65),未发生胚胎滞留的为对照组(n=1769),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妊娠结局;同时,根据移植管不同污染因素分为4个亚组,即血液污染组、粘液污染组、渣污染组和未见异常组,比较各亚组的妊娠结局。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胚胎滞留组移植管被血液、粘液污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4.62%、16.9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09%、7.70%)(P<0.05),而未见异常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0.77%vs.71.48%,P<0.05)。在发生胚胎滞留的情况下,移植管血液污染亚组的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粘液污染亚组和移植管未见异常组(12.5%vs.63.64%、54.55%,P<0.05);在未发生胚胎滞留的情况下,移植管血液污染亚组的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粘液污染亚组(44.58%vs.55.88%,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胚胎移植中胚胎滞留未显著影响妊娠结局,但与移植管粘液污染相比,血液污染可能对妊娠结局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比较受精第3天卵裂速度较快胚胎和卵裂速度正常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结局,发现受精第3天移植卵裂速度较快胚胎的临床妊娠率、着床率和活产率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P0.05),但仍可维持在一定水平,同时并不出现流产率的显著性增加,提示临床助孕治疗中卵裂速度较快胚胎可以作为无卵裂速度正常胚胎或者卵裂速度正常胚胎数目不足时胚胎移植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阿托西班用于首次新鲜胚胎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6年在本院生殖中心行首次新鲜胚胎移植的5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是否使用阿托西班进行分组:移植前半小时静脉滴入37.5mg阿托西班的285例为观察组,移植前不使用阿托西班的3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多胎妊娠率、流产率及异位妊娠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不育年限、体重指数(BMI)、基础FSH、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及优质胚胎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胚胎种植率(46.8%vs.34.7%)、临床妊娠率(64.2%vs.53.0%)及多胎妊娠率(45.9%vs.3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异位妊娠率及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新鲜胚胎移植前应用阿托西班可以明显改善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