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冠心病属"胸痹"范畴,病位虽在心,但与脾胃密切相关。本质是脾胃运化失常,痰浊血瘀是疾病之标。心与脾胃在经脉、气血、五行、功能上均具有紧密联系,为从脾胃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胸痹病机为阳微阴弦,"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积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开创了胸痹心痛从脾胃治疗的先河;诸多医家运用健脾、活血、护心、祛瘀、化痰等可有效减少诱发和加重冠心病的因素,从而缓解和改善冠心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临床辨证分型见解不一,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治疗有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益气健脾、痰瘀同治,益气健脾、化痰通脉,和胃降浊、健脾助运等。未来期待强化相关治疗方法的基础研究,如动物实验、相关药物药理学研究及循证医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2.
历代医家对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理多从五脏虚损、肾虚血瘀阐释,该课题组从脾胃立论,认为其总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在于五脏亏虚尤其是脾肾亏虚;其标实在于瘀血痰浊蒙蔽脑窍,髓海浑浊。脾胃功能在整个过程起主导作用,能养五脏、生气血、化痰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益气健脾、化痰开窍、活血化瘀的治法。  相似文献   

3.
从脾胃论治胸痹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痹之病最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正式提出,且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上根据不同的症候制订了栝楼薤白白酒汤等9张方剂,以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其中“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人参汤即理中汤也)开辟了从脾胃论治胸痹之先河。脾虚不运,健脾益气,则宗气自旺;血虚失荣,调理脾胃,以助运化,脾运得健则营血充足;痰浊壅盛,健脾化痰,痰消则血脉自通;心肾阳虚,扶助脾胃阳气以资元阳,胸阳得布则痹阻自通。  相似文献   

4.
杨牧祥治疗高脂血症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浊、瘀血证范畴,与肝脾肾的功能失调相关,因脾失健运,痰瘀互结导致。杨老提出"从痰瘀论治",化痰降浊、活血化瘀治其标,健脾益气、强本清源治其本。每用皆获疗效。  相似文献   

5.
胸痹与脾胃密切相关,常出现脘腹痞闷、恶心、上腹痛等脾胃症状,"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衰,标实为气滞、寒凝、瘀血、痰浊,引起心脉痹阻不畅,虚实夹杂者多见。本于脾胃功能失调,总病机为"阳微阴弦","阳微"乃脾胃失调不能上奉心阳,诸邪因虚上乘阳位而成"阴弦"。心与脾胃位置、经络间密切相连;五行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母子生克;心藏神、脾藏意,心主血行血,脾生血统血,相互依存协同。现代医学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中药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脂作用等均提示与脾胃密切相关。辨证分型:宗气不足-健脾益气、气血两虚-益气补血、瘀血阻滞-活血通脉、痰湿内阻-醒脾化痰祛湿、阳虚寒凝-健脾温中通络、肝脾不调-疏肝理气、胃阴不足-益胃养阴活血。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胸痹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肝、脾、肺、肾虚损是病之本,气滞、血淤、痰浊、阴寒是病之标.而痰浊贯穿于冠心病的始终,从痰论治,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浊、瘀血证范畴,与肝、脾、肾的功能失调相关,因脾失健运,痰瘀互结导致。杨牧祥提出"从痰瘀论治",化痰降浊、活血化瘀治其标,健脾益气、强本清源治其本。每用皆获疗效。  相似文献   

8.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胃虚弱,标实为水饮、血瘀、痰浊,应治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活血化瘀。病久伤正者,给予白术、黄芪、太子参等益气健脾,配伍当归、川芎等行气养血活血。水肿明显者,应脾肾双补,温阳化气利水,常用附子、生姜温阳化水,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配伍白术健脾补气;痰瘀互结者,予半夏、白芥子等温肺暖脾化痰,丹参、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桔梗、枳壳行气化瘀。脾胃在本病发病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平素注意顾护脾胃,可减少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和感染的次数。  相似文献   

9.
朱丹溪擅长从气、血、痰、郁辨治杂病。胃癌的病机以脾胃亏虚、气血不足为基础,痰瘀互结、邪实郁滞为要素,因此临证可基于朱丹溪学术思想,从气、血、痰、郁论治。从气论治,当治以健脾益气、调理气机;从血论治,可治以养血化瘀、清化血热;从痰论治,应治以实脾化痰、顺气导痰;从郁论治,宜治以理气解郁、开郁散结。  相似文献   

10.
从脾论治老年性健忘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伟  张荣华 《陕西中医》2009,30(5):580-581
目的:探讨从脾论治老年性健忘症。方法:根据中医理论从脾脏特殊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探讨其在老年性健忘症发生中的重要地位。结论:脾虚脑窍失养、痰浊阻滞、气血逆乱均可以引起,治疗本病的理法方药的选择上,应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注重调理脾胃,将补脾益气、健脾化痰和活血开窍三者相结合,以期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