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5-2008年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00例,年龄45~88岁.术后2周行双侧下肢静脉Duplex彩色超声检查,观察DVT形成的情况,根据是否形成DVT,分为非DVT组和DVT组.记录围术期有关患者、手术和麻醉方面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下肢DVT发生率38%,而近端DVT发生率3%.与非DVT组比较,DVT组年龄大,麻黄碱使用率及其用量增加,麻醉时间延长,术后1 d白细胞计数及术后最高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与下肢DVT有关(r=0.913,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为年龄>75岁,使用麻黄碱>25 mg、麻醉时间>3.5 h及术后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2.
张瑞霞  李琳  付亚辉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1):1561-1562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普遍应用,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及其继发的肺动脉栓塞逐渐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08年2月对98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使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4,(7):898-899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经验。方法:对185例(196髋)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采用基本预防(术中减少手术损伤,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患肢主、被动功能锻炼)结合术后机械预防(足底静脉泵)和药物预防(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的综合措施进行预防。结果:术后16例(均为单侧肢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经多普勒超声和下肢静脉造影确诊,占8.16%,无1例肺栓塞发生,无1例死亡。溶栓后12例完全再通,4例部分再通。结论:术中减少手术损伤,缩短手术时间,采取患肢主、被动功能锻炼结合足底静脉泵和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可显著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张福琴  常雪萍  刘云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0):1423-1424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较多见,甚至继发肺栓塞(PE)危及生命,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住65岁以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37例,现就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综合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竺亚  傅国美  唐文怡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12):921-921,923
回顾性分析205例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早期预防和护理。  相似文献   

6.
杨寅  李展奇  王坤正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1):1481-1482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探讨一期翻修手术方法并观察术后疗效。方法:对16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疼痛、功能障碍患者行一期翻修手术治疗并随访。结果:所有患者翻修手术伤口均愈合,随访3月至4年,患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主要为假体松动、脱位、感染、排异反应等导致患髋疼痛、功能障碍。行翻修手术应彻底清理关节内异物和坏死组织,修复、重建骨缺损,重新植入恰当假体。  相似文献   

7.
从2005年5月开始我们开展了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23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6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涛  历强  王润辉  董红  郭启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1):1502-1503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对6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围手术期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本组64髋,手术切口平均9.5cm,平均手术时间为97min,术中平均出血375ml,术后24h引流量260ml,术后12月Harris评分平均91.3分。结论: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75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施行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带大转子柄的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根据手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评价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后平均随访13.5个月,优17例、良6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77%。结论: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对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在短时间内进行床上功能锻练,早期下地负重活动。提高了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403-1404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髋关节置换手术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于术后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达比加群酯治疗,观察两组血小板,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应用,可以有效,安全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陕西医学杂志》2017,(7):896-899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221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111)和对照组(n=110)两组。观察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下地时间,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下地时间分别为(77.34±8.61)min和(12.29±2.18)d,明显低于对照组(120.35±9.48)min和(13.37±2.88)d;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37.11±53.26)ml,少于对照组(358.94±62.27)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4.68%,低于对照组96.36%;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适用于高龄且身体综合情况较差者,全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生活质量较高者。  相似文献   

12.
循证护理是以护理研究为依据,为临床实践制定指南,其核心是使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向以科学为依据的现代护理的方向发展,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科2003年1月~2006年8月将循证护理应用于3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Uti)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血栓素B2(TXB2)水平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年龄65~85岁,随机分为4组(n=20)。U1组:Uti5000U/kg;U2组:Uti1万U/kg;U3组:Uti2万U/kg;C组:同体积0.9%NaCl溶液对照。分别于术前(T1)、术毕(T2)、术后1d(T3)、2d(T4)、3d(T5)5个时间点抽血检测TXB2水平,并于术后3天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与T1比较,C组T2-5时,U1组T2-4时,U2,U3组T2时TXB2水平均升高(P〈0.01);与C组相比,U1组T2-3时、U2,U3组T2-4时TXB2水平降低(P〈0.01);与U1组比较,U2,U3组T2-4时点TXB2水平降低(P〈0.01)。C组术后3天有8例发生深静脉血栓(40%),U1组有2例(10%),U2,U3组未发生。结论:Uti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TXB2释放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刘晖  秦四清  姚建锋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1):1559-1559
我科于2000-2003年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 replacement,THR)治疗髋臼发育不良14例18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措施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 2009年6月-2011年1月对106例髋关节置换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基本预防、药物预防和物理预防的综合措施预防DVT形成,对照组采取基本预防和药物预防措施预防DVT形成。两组均在术前1d行超声多普勒检查确定无DVT形成,术后连续7d观察两组下肢肢体周径、Homan’s征和询问患者主观感觉,术后第7天再次行超声多普勒检查确定有无DVT形成。结果观察组53例DVT出现2例(3.77%),对照组53例DVT出现10例(18.87%),两组均未出现肺栓塞。结论综合措施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132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玉明  徐阳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9):1112-111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在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的特点和不同处理方法。方法:对132例168髋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单髋关节置换96例,双髋同期置换36例72髋。原发疾病分别为骨关节炎87例,类风湿关节炎21例,强直性脊柱炎24例。所有病例经检测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原发骨质疏松症82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43例,特发性骨质疏松症7例。所有病例均采用骨水泥人工假体置换。结果: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最短1年5个月,最长6年3个月,平均4年3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法)术前平均为37分,术后平均随访4.25年,平均评分89分。优良率为93%。结论:对于骨质疏松的病例,骨质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使用骨水泥固定,能够使假体增加稳定性,而且术后假体松动的可能性将减少。假体选择的个体化,手术操作的精细化以及术后康复治疗具体化等对临床疗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髋关节术后预防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9月行髋关节置换资料完整患者571例,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23例.对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脑梗死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OR=1.075,95% CI:1.031~1.122,P=0.001)和股骨颈骨折(OR=0.673,95% CI:0.126~0.732,P=0.008).多因素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为年龄(OR=1.054,95% CI:1.005~1.105,P=O.029).结论 高龄(>70岁)和股骨颈骨折为髋关节置换术后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老年患者多数伴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因创伤等因素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解除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现将我科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的THA患者的护理情况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科2013年1~12月共收治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6例,其中女26例,男20例,年龄70~80岁的43例,  相似文献   

20.
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50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前外侧小切口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价值。方法:5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Garden Ⅲ型29例,Garden Ⅳ型21例。均采用前外侧小切口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结果:手术切口平均长9cm(7~11cm)。手术时间60~100min,平均80min。随访6~28个月,无感染、脱位、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早期X线片显示骨水泥型假体周围骨水泥分布均匀;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评价:优35例、良13例、中1例。所有病例无下肢深静脉栓塞及术后感染发生,无明显双下肢不等长。结论:采用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切实可行,手术操作无明显困难,有创伤小、愈合快、失血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