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6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两组,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体质指数、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醉方式及术中使用假体类型为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合并糖尿病、全麻、双侧髋关节置换术、应用骨水泥型假体为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论 影响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众多,其中年龄≥4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全麻、双侧髋关节置换术、应用骨水泥型假体是影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性因素。术前对患者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情况进行评估;术后对患者麻醉方式、髋关节置换数量及术中应用假体类型进行评估。针对存在独立性因素的患者应给予适当治疗护理干预,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403-1404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髋关节置换手术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于术后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达比加群酯治疗,观察两组血小板,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应用,可以有效,安全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方法:以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两院骨科收治的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空心钉内固定,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 A )内固定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并对临床资料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0例,发生率为11.1%。死亡1例,病死率为0.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全身麻醉、骨水泥使用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全身麻醉、骨水泥使用是关节周围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常见,与年龄、体重指数、全身麻醉、骨水泥使用等相关,需加强预防与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临床特点的认识,并探讨其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0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对在苏州吴中人民医院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并有完整资料的145例患者行DVT形成相关风险因素分析,其中男性51例,女性94例,年龄23~83岁,平均(59.8±13.0)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第7天分别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详细调查和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型、是否吸烟、是否饮酒、麻醉类型、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是否使用骨水泥、手术人路、单侧或双侧置换、术后镇痛方式、术前诊断以及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同时记录发生DVT的部位、类型以及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按BMI分为正常组(BMI≤25kg/m2)和肥胖组(BMI> 25 kg/m2).将DVT发生与否作为因变量,把以上可疑因素作为自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有显著差异性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筛选出DVT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1)本组病例共发生DVT 45例,发生率31%.单纯近端DVT为7例(15.6%),远端DVT 33例(73.3%),全静脉DVT 5例(11.1%),均未发生肺栓塞(PTF).无DVT临床症状的25例(55.5%),有DVT临床症状的20例(44.5%); (2)临床因素与术后DVT形成的关系:单因素x 2检验显示:高龄、女性、双侧关节同时置换、全身麻醉、使用骨水泥等与DVT形成显著相关(P<0.05);将临床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相关因素有4个,其中危险因素3个,分别是性别,肥胖及骨水泥的使用,其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倍数分别增加到10.012,3.086,8.834;保护因素1个,为术前患者血型是O型,术后发生DVT的可能性减少到0.191倍.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发生DVT常存在危险因素,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高龄、女性、双侧关节同时置换、全身麻醉、使用骨水泥等.认识DVT的各种危险因素及临床征象,及早给予相应的辅助检查及术前预防性的治疗,是防止PTE的发生和降低DVT的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张瑞霞  李琳  付亚辉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1):1561-1562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普遍应用,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及其继发的肺动脉栓塞逐渐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08年2月对98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使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杨莉  覃美青 《华夏医学》2006,19(5):859-860
目的:通过护理干预减少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将60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术前健康知识宣教,包括饮食、功能锻炼的方法、术后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动态观察病情,出现异常者立即以抗凝及扩容药物改善凝血及微循环状态。对照组按护理常规进行护理。结果: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积极的术前、术后的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4,(7):898-899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经验。方法:对185例(196髋)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采用基本预防(术中减少手术损伤,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患肢主、被动功能锻炼)结合术后机械预防(足底静脉泵)和药物预防(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的综合措施进行预防。结果:术后16例(均为单侧肢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经多普勒超声和下肢静脉造影确诊,占8.16%,无1例肺栓塞发生,无1例死亡。溶栓后12例完全再通,4例部分再通。结论:术中减少手术损伤,缩短手术时间,采取患肢主、被动功能锻炼结合足底静脉泵和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可显著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后DVT发生影响。方法:42例采用骨水泥型长柄双极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21)和观察组( n=21),分别于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和利伐沙班,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凝血功能指标,记录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4d凝血功能指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5%VS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208,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股骨头置换术后应用利伐沙班有利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需要制动,且患者卧床时间比较长,因而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科对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34例患者于术前分析了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结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仅为5.88%,临床效果明显。本文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韩艳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2):232-233
<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为45%~70%,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高达84%。DVT的后果不尽相同,轻者引起下肢肿胀、疼痛,住院时间延长,影响功能康复,重者可因肺栓塞而导致死亡。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们对220例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综合预防措施,防止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形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围手术期间,观察组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5.71%,对照组为22.8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凝血指标相对明显改善,2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围手术期间的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临床效果较好,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王春凤  张新英 《吉林医学》2011,(29):6283-6284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探讨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3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采取护理方法早期干预,减少血栓形成。结果:38例患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发生率7.89%,经及时治疗,症状减轻。结论:掌握合理的防护措施可以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学创新》2015,(36):109-111
目的:探讨行气活血法防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4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行气活血中药汤剂治疗。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0%(10/20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0.0%(40/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气活血法能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有效防治,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16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中50例DVT病例,经术前和术后第7天进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多项临床因素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关系.结果 经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162例手术有50例发现DVT,全部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DVT发生率30.8%;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手术中或手术后输血是并发DVT的危险因素,预防性抗凝治疗,术后功能训练是并发症DVT的保护因素.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抗血栓治疗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应将防止DVT等并发症的发生,作为术后治疗一项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5.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髋关节置换的日益普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已倍受人们关注,因其可继发致命性的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有关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的报道国内罕见,预防方法国内未见报道.我们对未行预防性治疗的2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及24例围手术期行周期性充气加压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全髋置换术患者行上行静脉造影检查,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预防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56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通过早期采取积极主动的护理方法,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56例患者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后,无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只有3例出现术后局部血肿、胀痛,经过及时治疗、护理,患者症状缓解.结论:采取合理可靠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可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骨水泥对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仑  胡豇  刘仲前 《四川医学》2002,23(8):798-799
目的 探讨骨水泥对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 (DVT)形成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全髋置换术患者 181例 (183髋 ) ,其中骨水泥组 10 2例 (10 3髋 ) ,非骨水泥组 79例 (80髋 )。结果 骨水泥组 34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为33.33% ,非骨水泥组 5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为 6 .33%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骨水泥能增加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全髋置换时应尽量不用骨水泥 ,必需时应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邹凤萍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1):1373-1374
目的: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要点。方法: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保护血管,减少损伤,做到积极预防,密切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早期主动、被动地进行功能锻炼,坚持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2例病人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已康复出院。结论: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够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使病人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2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3个月,统计患者下肢不等长发生情况,并对导致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不等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2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不等长25例,发生率为20.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下肢不等长患者与下肢等长患者的年龄、麻醉方式、合并糖尿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不等长患者与下肢等长患者的性别、关节炎、置换髋关节类型、术后主动锻炼、术中使用肌松剂、合并高血压和贫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椎管内麻醉、合并糖尿病均为影响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不等长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80岁、椎管内麻醉、合并糖尿病为影响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不等长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采取针对性措施以避免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81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抽签法分两组,对照组40例予围术期传统干预方案,观察组41例在此基础上增加加速康复外科理念。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对比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2. 50%高于观察组的4. 88%,且髋关节Harris评分低于观察组(P<0. 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患者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可有效减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促进其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