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应用中药熏洗配合康复训练,对其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张力及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本院83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的方法将其分组.对照组41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42例组联合中药熏洗辅助治疗.8 w后,对比两组患儿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张力、下肢表面肌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中D区、E区分值均升高,但研究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内收肌、腓肠肌、腘绳肌分值均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主动状态下腓肠肌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EMG)、胫骨前肌iEMG均升高,被动状态下腓肠肌iEMG、胫骨前肌iEMG均降低,但观察组升高或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洗辅助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增强下肢肌力,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替扎尼定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正规的康复中心收治的86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将所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替扎尼定进行治疗。回顾性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患者肌张力、痉挛程度和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AS评分1+级、1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级、4级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S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替扎尼丁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症状,降低肌张力,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恢复神经中枢功能,对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肌电生物反馈与悬吊疗法联合应用于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我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和悬吊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较之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GMFM-8评分更高,MAS评分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评分、ADL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NGF高于对照组,ET含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与悬吊疗法联用,可有效调节患儿血清NGF与ET含量,减轻肌痉挛,改善患儿平衡及运动功能,从而提升患儿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王琦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7):1176-1178
目的:分析运动干预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张力增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偏瘫肌张力增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运动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上下肢的改良Ashworth评分情况、上下肢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情况、以及肢体关键肌的肌电信号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上下肢的改良Ashworth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肱二头肌、腓肠肌sEMG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过临床6 m的随访观察,两组未发现有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干预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张力增高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8月我院98例痉挛性脑瘫患儿,抽签法分组,各49例。对照组予以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予以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均治疗4周。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与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9.80%(44/49)高于对照组71.43%(3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GMFM、C-WISC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GMFM、C-WISC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增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予以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患儿GMFM与C-WISC评分,改善其运动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四肢联动联合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提供有效的方法。方法 将2015年6月~2016年11月30例本院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增加四肢联动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对照组增加下肢重复性运动训练。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患者下肢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评定下肢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股四头肌MAS评分高于治疗前,小腿三头肌MA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小腿三头肌MAS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评分及Berg平衡功能评定均较治疗前提高,且实验组Fugl-Meyer下肢评分及Berg平衡功能评定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肢联动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可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功能,且优于传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脑梗死后遗偏瘫的老年患者,性别不限,年龄60~80岁。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比较两组系统康复治疗后三角肌、肱三头肌、前臂伸肌最大收缩时的肌电信号幅度水平、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与患肢活动度。结果 训练后,两组三角肌、肱三头肌、前臂伸肌最大收缩时的肌电图波幅、FMA评分及患肢的外展、外旋、内旋角度均较训练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以上指标更高(P<0.001)。结论 对于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可在综合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重建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头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院内86例诊断为痉挛型脑瘫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分组方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头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法.分析对比两组的粗大运动功能、体感诱发电位波幅、痉挛程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的体感诱发电位波幅的提升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0级痉挛程度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头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能够改善运动功能和痉挛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应用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对上肢运动功能、腕关节活动度及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择取鹤壁市人民医院于 2020年 8 月至 2022 年 8 月期间收治的 114 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各 57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增加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4 w后,对比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腕关节活动度、表面肌电图.结果:训练后,实验组患者上肢、腕部、手部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实验组患者腕关节桡偏、尺偏、背伸、掌屈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实验组患者三角肌前束平均肌电值(Averaged electromyography,AEMG)、冈上肌AEMG、斜方肌上部AEMG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腕关节活动度及上肢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平板组,每组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平板组仅予以减重平板训练,联合组在平板组的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双侧平均步长、肢体负重时间百分比、3 min步行距离、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10 m最快步行速度(MWS),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双侧平均步长、双侧肢体负重时间百分比、3 min步行距离等步态评定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联合组步态效果较平板组改善更明显(P0.05);FMA、CSS、MW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联合组较单纯平板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减重平板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能有效提高其步行效果,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步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现已广泛运用于脑卒中后患者的肌力康复训练,文章系统评价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面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有关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卒中后痉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梗死痉挛性瘫痪患者在"荣气理论-促血管新生"指导下应用活血荣络方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及线粒体游离Ca2+浓度水平和血浆线粒体偶联因子6(coupling factor,CF6)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128例脑梗死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机械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疏血通注射液、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并同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丰增加活血荣络方辅助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和血清因子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γ-氨基丁酸(γ-Aminobutanoic acid,GABA)和甘氨酸(Glycine,Gly)水平均升高,中医症候积分、血浆CF6及线粒体游离Ca2+浓度水平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各指标变化更明显,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荣络方辅助治疗脑梗死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佳,中医证候和血清因子都有所改善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铜陵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48~74岁。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2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3.83岁;平均病程17.89 d;其中脑梗死13例,脑出血17例;左侧偏瘫16例,右侧偏瘫14例。观察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54.18岁;平均病程18.10 d;其中脑梗死12例,脑出血18例;左侧偏瘫18例,右侧偏瘫1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指导,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干预。采用多普勒超声经颅对患者脑血管进行检查,测定并记录治疗前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分别采用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改良版)、简式Fugl-Meyer(FMA)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痉挛量表(ASS)、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下肢运动功能、下肢痉挛、平衡功能等改善情况,另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及6 min步行测试、ADL评分法中的巴氏指数(Barthel指数)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两组治疗后的ACA及MCA平均血流速度、FMA评分、BBS评分、FAC评分、6 min步行距离、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上述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ACA、MCA平均血流速度,有效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下肢痉挛程度,显著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其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经颅电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经颅皮层电刺激治疗对大鼠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选择12 0只SD成年雄性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 ,将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6 0只 ,治疗组在术后 3天给予经颅电刺激治疗 ,对照组术后不进行治疗 ,于术后第 1、2、3、4、5、6周末 ,分别以横木行走试验 (BWT)及运动诱发电位为指标评价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大鼠 ,运动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P <0 .0 1)。第 6周末治疗组患侧MEP波幅与潜伏期基本恢复正常 ,而对照组患侧MEP波幅仅恢复到 73.5 % ,潜伏期仍有所延长 ,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颅电刺激可以促进急性脑梗死大鼠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其机理可能与电刺激直接兴奋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有关  相似文献   

16.
李翰杰  陈恒  马玉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7):1179-1183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77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9).对照组接受常规训练联用RTMS治疗,观察组接受知识转化模式的家庭康复训练联用RTMS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踝关节活动度、侧肢体肌张力变化、Gesell量表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语言发育能力、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潜伏期、动脉血流速度(Arterial blood flow velocity,VP)和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88项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FMFM)、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Sign-significant relation,S-S)、Gesell量表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改良Ashworth分级(Modified Ashworth classification,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MEP潜伏期短于对照组,VP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可提高脑瘫患儿粗大、精细运动功能、踝关节活动度,疗效确切,并能促进智力、语言发育,增加大脑血流量、皮质运动区兴奋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三维平衡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步态及跌倒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12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采取三维平衡训练方案干预,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经颅磁刺激方案干预.对比两组康复疗效、神经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态参数及跌倒效能.结果:观察组总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低(P<0.05);两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or the LE,FMA-LE)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高(P<0.05);两组步态各参数和跌倒效能各维度均较干预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平衡训练联合rTMS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干预可提高其康复疗效,改善其神经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提高其行走时效能,增加活动时不跌倒信心,值得推广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徐冬梅  刘华 《医学信息》2019,(17):95-96
目的 研究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新余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17年8月~2018年2月内接诊的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变化以及10s抓握测试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2、4、8周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所上升,观察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0s抓握测试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疾病有助于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增加10s抓握测试次数,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动态肌电图及周围神经形态学的影响。方法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康复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基础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低频电刺激治疗。用Tecnnobody康复系统本体感觉评定模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本体感觉[平均轨迹误差(ATE)、测试所用时间]进行评估;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价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价肌张力,使用表面肌电图仪记录肱二头肌、腓肠肌收缩时的积分肌电值(IEMG),计算协同收缩率;利用表面电极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患者的周围神经形态学[宽度(W)、厚度(T)、横截面积(CSA)]。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ATE、时间值、肱二头肌、腓肠肌协同收缩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FMA评分、MAS评分以及腓总神经、胫神经MCV、SCV值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正中神经腕横纹处W值较治疗前升高(0.59±0.06比0.54±0.05,P<0.05),且高于对照组(0.59±0.06比0.56±0.05,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SA值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础康复治疗辅以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可有效提高患者感觉、运动功能、肌张力水平,且可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联合口肌生物反馈训练在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2月我院神经科收治的86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序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基础西药治疗联合口肌生物反馈训练,观察组于此基础上采用tDCS治疗.两组均治疗3 m后评估临床效果、对比治疗前及治疗3 m后神经营养指标水平、吞咽功能、吞咽障碍严重程度、神经损伤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3 m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神经营养指标水平、改良曼恩吞咽功能量表(Modified Mann Assessment of Swallowing Ability,MMASA)评分、吞咽障碍的结局与严重度量表(Dysphagia outcome and severity scale,DOSS)评分、吞咽功能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SWAL-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tDCS联合口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效果确切,能调节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有助于改善吞咽功能,且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