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观察针刺对视神经萎缩的疗效和对视觉电生理的影响。比较36例视神经萎缩患者针刺治疗前后的视力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63只眼中视力进步46只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平均波幅增高。针刺可用于治疗视神经萎缩。  相似文献   

2.
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神经萎缩是严重影响视力的慢性眼底病。各种病因引起的视神经纤维变性或坏死均可导致不同程度视神经萎缩,但不论病机、病变程度如何,临床共同特点是:视乳头颜色变浅或苍白,视野异常,视力下降。本病病程缠绵,治疗棘手。近年文献报道以中药为主治疗该病疗效尚好;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针刺疗法对本病同样有效。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愈视神经萎缩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 《四川中医》2002,20(12):71-71
患者 ,男 ,15岁。求诊时间 :2 0 0 0年 3月 18日。 1月前患者因两眼视力急剧下降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 ,查双眼视力仅数指 / 30cm ,眼科检查眼底后确诊为双眼急性视神经乳头炎 ,予大剂量激素冲击及中药治疗后 ,急性炎症消退 ,但视力仍不到 0 1,查双侧眼底为视神经萎缩表现 ,嘱带药回当地治疗。患者来我科就诊。检查 :双侧视乳头边界不清 ,颜色变淡 ,双眼视力为数指 /5 0cm。诊断 :双侧视神经萎缩。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取穴 :阳白 (双 )攒竹 (双 )、承泣(双 )、风池 (双 )、肝俞 (双 )、肾俞 (双 )。操作方法 :(1)取坐位…  相似文献   

4.
刘嘉立  朱莺 《河北中医》2020,42(2):285-288
目的观察针刺、穴位注射联合疏肝解郁活血汤治疗肝郁气滞型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60眼)肝郁气滞型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29例(30眼)予甲钴胺片口服治疗;治疗组30例(30眼)采用针刺、穴位注射联合疏肝解郁活血汤治疗。2组均28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1、2、3个疗程后的视力变化,以及治疗前后视野平均光敏感度(MS)和平均缺损值(MD)变化,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25/30),对照组总有效率53.33%(16/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1、2、3个疗程后,2组视力较治疗前均改善(P 0.05),且治疗组视力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同期(P 0.05)。治疗后2组MS升高(P 0.05),MD降低(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MS高于对照组(P 0.05),MD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刺、穴位注射联合疏肝解郁活血汤治疗肝郁气滞型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疗效显著,在提高视力和视敏度及改善视野缺损度方面,较单纯口服营养神经类药物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5.
针刺新明穴治疗视神经萎缩69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针灸》2009,29(9):714
目的:探寻提高视神经萎缩患者视功能的有效疗法.方法:针刺治疗38例(54只患眼)视神经萎缩患者,采用眼局部取穴及全身辨证取穴相结合的方法,穴取睛明、攒竹、风池为主,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3%,视力、视敏度及P_(100)波的振幅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针刺可提高视神经萎缩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8.
针灸加药物治疗视神经萎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荣 《中医研究》1998,11(4):56-57
本文观察了药物组和药物加针灸组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效果比较,结果:药物加针灸组对视神经萎缩有显著疗效,与单用药物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10.
针药并用治疗外伤性视神经萎缩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惠君 《河北中医》2000,22(8):617-617
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是眼科临床疑难病之一 ,若损伤不严重 ,治疗及时 ,视力尚能恢复较好 ,反之致病情迁延者 ,则更难以治疗。 1 998~ 1 999年 ,我院收治外伤性视神经萎缩 1 9例 2 5只眼 ,采用针刺结合中药内服方法治疗 ,疗效尚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1 9例住院患者 ,男 1 8例 ,女 1例 ;年龄最大 54岁 ,最小 7岁 ;病程最短 2个月 ,最长 3年 ;其中双眼发病 6例 ,单眼发病 1 3例 ;全部病例入院前均接受过西药治疗 ,少数病例接受过针刺或中药治疗 ;本组病例起于车祸 8例 ,摔伤 5例 ,拳击 3例 ,其他 3例。2 治疗方法2 .1 针灸治疗 主穴 :…  相似文献   

11.
视神经萎缩是指由于各种病因所导致的视神经纤维传导功能产生障碍的视神经退行性改变 ,具有视力障碍、视野损害和视乳头退色临床特点。该病的治疗十分困难 ,效果多不显著 ,为眼科临床的一种疑难病症。我的导师赖新生教授虽是针灸学专家 ,却精于针灸与方药 ,对该病的认识及治疗有独到之处 ,现总结如下 ,以飨同道。1 辨证依据视神经萎缩是西医病名 ,根据其临床表现 ,当归入中医“视瞻昏渺”、“青盲”的范畴。目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 ,《灵枢·大惑论》云 :“目者 ,五脏六腑之精也”。《内经》又云 :“肝受血而视”、“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相似文献   

12.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视神经萎缩14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采用针刺兼服中药的方法治疗视神经萎缩患者147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47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仅1岁;男性94例,女性53例;病程最长者19年,最短者37天;原发性视神经萎缩79例,继发性视神经萎缩45例,外伤性...  相似文献   

13.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研究进展田涛指导项立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0021)视神经萎缩(atrophyoftheopticnerve)乃由外膝体以前的视纤维、节细胞及其轴索因疾病或外伤所致的结果,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力的慢性眼底病。其临床表现特点为...  相似文献   

14.
15.
靳瑞教授运用传统针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经验总结510407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系于海波眼三针疗法是靳瑞教授发明的治疗视神经萎缩症的方法,总结如下。一、定位取穴:采取局部与远道取穴相配合的方法。靳老认为,视神经萎缩症,类似古医籍中记载的青盲、视瞻昏渺,原因...  相似文献   

16.
针刺结合耳埋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神经萎缩为临床疑难症之一,中医属“青暴”、“视瞻昏眇”、“青盲症”等范畴,并认为此病多由肝肾不足、精血耗损、气血不足等致精不养目而失明,传统的中西药物及针灸治疗,往往时间长,疗效久佳,患者难以坚持,近年来,笔者以辨证取穴为原则,施以浅刺多穴多捻针法...  相似文献   

17.
中医综合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方法将纳入的视神经萎缩患者66例95眼,随机分为中医综合治疗组(34例52眼)和西医治疗组(32例43眼)。中医综合治疗组予口服中药汤剂、针刺及穴位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并予肌注甲钴胺和静脉滴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西医治疗组仅予肌注或口服甲钴胺、维生素B1。连续治疗15天,比较2组视力、视野平均敏感度、P-VEP及症状改善情况,并随访1个月。结果中医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76.47%,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28.1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综合治疗组视野平均敏感度、P-VEP及症状改善情况也好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对视神经萎缩疗效较好,可以有效地改善视功能,提高视神经萎缩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视神经萎缩患者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采用艾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力的变化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4%,对照组为41.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配合穴位注射是一种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74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4例134眼视神经萎缩患者采用针刺睛明、攒竹、瞳子髎、丝竹空、太阳、视区、球后三联穴、风池等穴,辨证施治.结果 显效30只眼,好转36只眼,有效41只眼,无效27只眼.总有效率79.9%.讨论中医辨证从"瘀"、"虚"入手,采用针灸疗法可有效提高视神经萎缩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20.
刘颖 《河北中医》2009,31(3):429-430
视神经萎缩病因复杂,病情严重,治疗棘手,为眼科的疑难病症,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疗法。2007-01-2008-10,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视神经萎缩48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