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Hunt-Hess Ⅳ、Ⅴ级合并脑室出血的动脉瘤(AN)破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结合脑室外引流、腰大池引流及颅压监测,对42例病情Hunt-Hess Ⅳ、Ⅴ级合并脑室出血的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超早期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结果:动脉瘤31例完全栓塞,11例大部分栓塞(≥90%)。死亡12例(28.6%),随访6~12个月,GOSⅠ级4例,Ⅱ级8例,Ⅲ级14例,Ⅳ级9例,Ⅴ级7例,无动脉瘤复发。结论:积极处理脑室出血及梗阻性脑积水,超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Hunt-Hess Ⅳ、Ⅴ级合并脑室出血的动脉瘤破裂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人动脉瘤破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1年3月入住宣武医院的126例老年患者,急诊CT扫描确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动脉瘤.发生在前交通、后交通、床突上段、眼动脉段及脉络膜前动脉段部位.依Hunt&Hess分级:Ⅱ级39例,Ⅲ级45例,Ⅳ级及以上42例.急诊入院后DSA发现124个动脉瘤,采取介入治疗,根据动脉瘤的不同位置及不同结构,采单纯弹簧圈栓塞、支架结合栓塞与球囊辅助栓塞,术后实施扩容、“尼莫地平”防止血管痉挛及适当升高血压等以及腰穿或间断腰大池引流.对患者的并存疾病,同时展开治疗.结果:成功栓塞119个动脉瘤,治疗成功率高达95.9%.术后评分优良占103例,中残占11例,重残与死亡各占6例.结论: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老年患者进行早期介入治疗,可以有效进行栓塞,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危及生命及,延续患者生命,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13例(15个)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入院。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例采用GDC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9例于1天内、4例于2天内治疗。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7例(1例为2个)。后交通动脉3例。大脑前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1例,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多发(2个)1例;按HESS—HUNT分级:Ⅰ级2例。Ⅱ级7例,Ⅲ级3例,Ⅳ级1例;首次破裂10例,2次破裂3例。结果:随访3月-1年,13例15个动脉瘤。恢复良好11例。中等1例,差1例,无发生再出血病例。结论:采用GDC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是一个有效治疗颅内破裂性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均急诊行开颅动脉瘤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基底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并行腰蛛网膜下腔引流5~7天。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均经CTA或DSA检查证实,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1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8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1例。全部病例恢复良好。结论: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早期明确诊断、积极合理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07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07例均在出血后早期(72 h内)行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均给予尼莫地平持续泵入扩血管、脑脊液引流、3-H疗法等治疗。结果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53例,37例恢复良好,13例中重度残疾,3例死亡。104例患者随访3个月未发现再出血。结论尽早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术后给予尼莫地平持续泵入、脑脊液引流、3-H疗法等是治疗和预防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70岁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5例〉70岁经CT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按Hunt-Hess分级,Ⅱ级15例,Ⅲ级17例,Ⅳ级及以上13例。经数字减影造影(DSA)发现动脉瘤48个。依据动脉瘤的不同结构和不同位置,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支架结合栓塞与球囊辅助栓塞;术后予"3H"、"尼莫地平"预防血管痉挛治疗,同时治疗基础疾病。结果成功栓塞44个动脉瘤,栓塞成功率为91.67%。术后评分优良37例,轻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1例,死亡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可以有效治疗〉70岁患者破裂颅内动脉瘤,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5,(10):1317-1319
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术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GCS 7~12分)341例,其治疗中行腰大池引流220例(治疗组),单纯保守治疗121例(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头痛缓解率75.9%,高于对照组的51.2%(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25.45%,低于对照组的48.76%(P<0.05)。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早期行腰大池引流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3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36例患者,45个动脉瘤,均给与100%致密栓塞,术中出血死亡1例,术后脑梗死2例,脑血管痉挛1例,随访1年无动脉瘤复发。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创伤小,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预后.方法 本组63例均证实为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GDC血管内栓塞治疗,观察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栓塞结束后临床随访结果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观察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手术时间、急性脑积水程度、迟发性脑积水程度、术后颅内压力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63例患者中,栓塞治疗中1例弹簧圈部分脱出瘤腔,无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无动脉栓塞或血栓发生.临床随访恢复良好39例,轻、中度残疾22例,重度残疾或死亡2例,均无栓塞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影像学随访42例,1例动脉瘤栓塞术后瘤颈复发,41例动脉瘤均保持手术栓塞结束当时的状态.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因素依次是: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②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③术后颅内压力.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影响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出血的处理方式.方法 选取接受颅内动脉瘤血管的患者27例,均采取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将接受不同破裂出血治疗的患者定义为行开颅清除血肿组、侧脑室外引流组、腰大池外引流组.对比开颅清除血肿组、侧脑室外引流组、腰大池外引流组预后情况.结果 开颅清除血肿组、侧脑室外引流组、腰大池外引流组预后情况(恢复良好、轻度瘫痪、重度残疾、死亡)结果 比较无差异.结论 本次研究认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出血使用开颅清除血肿、侧脑室外引流或腰大池外引流均为较好的治疗方式,大多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3例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26个)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12例,Ⅲ级8例,Ⅳ级2例,Ⅴ级1例。在动脉瘤破裂48 h内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行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月,恢复良好者20例(86.95%);出现偏瘫和单纯运动性失语各1例(4.35%),后经综合治疗1个月后逐渐恢复;死亡1例(4.35%)(Hunt-HessⅤ级)。无再出血病例发生。结论:超早期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减少脑血管痉挛,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高压氧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证实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8例)、试验组(32例)。所有动脉瘤患者均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对照组术后进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试验组患者术后进行高压氧联合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总脑积水发生率(35.7%)明显高于试验组(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手术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液流速均显著下降,但对照组患者MCA流速(110.67±9.69cm/s)明显高于试验组(98.59±9.09cm/s),对照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57.1%)明显高于试验组(2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高压氧联合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在改善血管痉挛状态及防治脑积水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修尧  刘彬  任超  胡萍  范鹏坤  薛振生 《浙江医学》2022,44(20):2204-2207,2212
目的探讨超早期血管内栓塞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Hunt-HessⅣ~Ⅴ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Hunt-HessⅣ~Ⅴ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室出血患者16例,均予超早期(发病24h内)血管内栓塞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术后评估栓塞结果,并行6个月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量表(GOS)评分评价随访结果。结果16例患者Ⅰ度12例,Ⅱ度4例。术中出现大脑前动脉痉挛4例。术后1个月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3例。16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其中,GOS评分5分10例,4分4例,2分2例。结论超早期血管内栓塞联合脑室外引流是治疗Hunt-HessⅣ~Ⅴ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室出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血管内栓塞并脑脊液置换治疗HuntⅢ-Ⅴ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Hunt Ⅲ-Ⅴ级颅内动脉瘤早期血管内栓塞并脑脊液置换治疗.本组病例均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并脑内血肿急诊入院,入院时27例患者按Hunt-Hess分级Ⅲ-Ⅴ级.其中Ⅲ级8例.Ⅳ级18例、Ⅴ级1例;均早期(3天内)采用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术后早期腰穿行血性脑脊液引流及置换,配合全身治疗. 结果 27例27个瘤体致密填塞(100%)23例.(>90%)填塞4例;1例术中再出血,经栓塞治疗后恢复良好,1例术后动脉神经麻痹,据GOS评价,恢复良好23例,中等3例,差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3~9个月,恢复良好25例,中等1例,死亡1例(死因不详). 结论 早期血管内栓塞并脑脊液置换治疗Hunt Ⅲ-Ⅴ级颅内动脉瘤方法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动脉瘤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早期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筛选因动脉瘤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并进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48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148例患者中29例动脉瘤完全闭阻;24例患者出现动脉瘤破裂性出血(手术过程中的并发症);3手术后15d行脑彩超检测,其中24例患者显示重度血管痉挛,8例患者死亡。结论:早期血管内治疗动脉瘤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靠性依然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影响。方法:选择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发病72 h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动脉瘤,并予吸氧、镇静、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抗纤溶及防治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30 mg/d,2~4 ml/h,微量泵静脉泵入)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发病72 h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动脉瘤,予吸氧、镇静、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抗纤溶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尼莫地平30 mg/d)。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Glasgow预后评分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Glasgow预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有效地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61例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 《吉林医学》2010,31(28):4896-489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21例,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在神经外科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组采用微弹簧圈进行动脉瘤栓塞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根据GOS评分进行临床效果评定,对照组患者治疗后4级和5级患者所占比例为73.3%(44/6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4级和5级患者所占比例为93.4%(57/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能够有效的消除动脉瘤、防止破裂再出血,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国伟  高建忠  郑虎林  李军  刘彦西 《海南医学》2013,24(14):2050-2052
目的 观察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治疗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方法 对89例Hunt-HessⅢ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术后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给予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对照组给予间断腰穿释放脑脊液.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以及脑脊液红细胞以及压力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CVS发生率低,且治疗后脑脊液红细胞以及压力明显较对照组下降(P<0.01).结论 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能有效降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治疗后CV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早期介入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早期对破裂颅内动脉瘤行栓塞治疗的经验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早期(发病后3d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结果10例动脉瘤栓塞闭塞率100%,3例闭塞>90%,1例在栓塞中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1例栓塞术后第3天因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及肺部感染死亡。CTA(CT血管成像)与DS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符合率几乎达100%。结论由于栓塞治疗的微创特点,使早期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相对于手术夹闭更安全和简便。CTA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前的诊断性“筛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腰椎穿刺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治疗的指导性意义。方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自2002年12月至2011年9月收治破裂颅内动脉瘤行动脉瘤栓塞术患者43例,术后第1日起每日行腰椎穿刺治疗,测脑脊液压力,缓慢引流脑脊液。依腰椎穿刺结果决定血压的控制、脱水及补液治疗方案。结果:死亡2例,存活的41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及梗阻性脑积水,经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梗阻性脑积水自行缓解,其余39例患者恢复良好,平均随访(26.0±5.8)个月,无新发神经系统症状。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腰椎穿刺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术后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