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健强 《医学综述》2012,18(15):2533-2534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两种切口(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和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42例(56眼),将其分为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A组)和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B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以及半年检查视力以及角膜散光值,观察两组术后裸眼视力以及角膜散光的恢复情况。结果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值B组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在疗效方面优于透明角膜切口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6,(8):1016-1017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手术在老年硬核白内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0例(92眼)老年硬核白内障患者采取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术后第1、3天和术后3个月患者的裸眼视力均较手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术后第3天患者角膜水肿情况较术后第1天明显改善(P<0.05)。手术前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分别为2562.7±127.5cells/mm2、435.7±133.6um2;手术后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分别为2217.8±76.3cells/mm2、483.5±145.9um2;术后1个月患者角膜内膜细胞密度较手术前明显的降低,而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较手术前明显的变大(P<0.05)。手术6个月后患者角膜散光值为1.5±0.3D,明显的高于手术前的0.9±0.2D(P<0.05)。6例患者角膜水肿,1例眼压高,1例虹膜损伤,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0.0%。结论:对老年硬核白内障患者应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有着显著疗效,能提高患者的视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正>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已经广泛在临床开展,但是成熟期白内障的超乳手术仍然具有一定困难。现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60例成熟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成熟期白内障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68岁,平均74±9岁。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56例,并发性白内障4例。晶体按LOCSII分级:III级核48例,IV级核9例,V级核3例。合并全身疾病患者53例(88.3%),其中高血压36例(60%),糖尿病23例(38.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5,(8):1033-1034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采取的白内障切除术和超声乳化摘除术的临床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122例(150眼)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2例(80眼)行小切口白内障切除术;观察组60例(70眼)行超声乳化术。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视力恢复情况、眼压下降情况以及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等手术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6.67%),观察组的手术后眼压为15.33±2.26mmHg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眼压(18.21±2.65)显著降低(P<0.05)。在患者视力恢复情况上,术后3d观察组患者视力和散光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抗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手术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局麻下行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护理要点和体会。方法对2003年以来局麻下行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白内障手术前后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从2003年起我科白内障患者均顺利实施局麻下行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针对性的术后护理是配合局麻下行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膜的散光常由循规散光向逆规散光转化,因此,在患有白内障的老年人中,有相当部分在术前就存在逆规散光。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除了手术技术、仪器设备、人工晶状体的计算选择及有无其他的眼部和全身疾病以外,角膜透明与否以及散光状态都将影响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程度。本研究将颞侧透明角膜切口与按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透明角膜切口做比较,回顾性分析术前有逆规散光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裸眼视力和角膜散光的随访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6,(11):1468-1471
目的:观察和比较1.8mm透明角膜微切口与3.2mm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5例117眼,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微切口组59眼行1.8mm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小切口组58眼行3.2mm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术前、术后1d、术后7d、术后30d和术后90d分别进行LogMAR视力、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散光检查。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各项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术后1d微切口组比小切口组视力恢复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点两组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微切口组和小切口组的中央角膜厚度增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微切口组和小切口组的手术源性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在术后30d角膜散光趋于稳定。结论:与3.2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相比,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手术源性散光小,术后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瞳孔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应用虹膜拉钩的手术技巧、手术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对 3 1例 (3 1眼 )小瞳孔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术中均使用虹膜拉钩扩大瞳孔 ,术后随访 3~ 1 2月。结果 :术后 3 0眼 (96.7% )瞳孔恢复圆形 ,1眼 (3 .3 % )呈不规则圆形 ;2 9眼 (94% ) ,视力不同程度的提高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小瞳孔下白内障采用虹膜拉钩手术方法 ,术后可获得良好视力和圆瞳孔 ,而无严重并发症 ,是一种较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方向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术后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我科接受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共34例,按手术切口方向位于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方向或位于颞上方及鼻上方分为Ⅰ、Ⅱ两组,术后比较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着时间延长,手术角膜散光度均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均在术后1周时较术前增加最多,但随着时间增加,角膜散光度也逐渐减小。结论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白内障治疗前应根据患者的角膜散光情况特异性选择手术切口方向,即在角膜曲率最大处子午线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白内障手术中角膜切口的选择对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影响及术后散光的改变。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于我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56例(61眼),依据手术切口不同随机分成常规手术切口位于角膜10点钟方向(对照组);手术切口位于角膜最大屈光轴方向(试验组)两组,其中对照组28例(31眼),试验组28例(30眼)。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术前、术后1w、1mon、3mon视力和角膜散光度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对照组术后1w、1mon、3mon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散光度数较术前显著幅度减小(P<0.05),且术后1w、1mon、3mon均低于对照组;两组裸眼视力较术前升高,且试验组术后1w、1mon、3mon裸眼视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位于角膜最大屈光轴方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可较好的改善患者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及散光轴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飞秒激光是一种以脉冲形式运转的近红外线光,因其具有瞬间高功率、精确的靶向定位等特点,精准性远超常规手术而被应用于临床~[1]。2009年,Nagy等首次报告了LenSx 飞秒激光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2]。2010 年被美国FDA 批准应用于白内障手术领域,并于2011年正式应用于临床实践[3-6]。2013年田芳等最先报道了国内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病例[7]。但是,相对于传统的白内障手术,应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在眼科界一直存在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和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后角膜散光变化的影响。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69例(83只眼),根据切口位置分为两组:1组为透明角膜切口39眼;2组为巩膜隧道切口44眼,分别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于术前、术后1周、1、3月行Orbscan角膜地形图检查角膜散光。结果:术后1周、1月手术源性散光1组均大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1组散光>2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手术源性散光,比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大,但术后3月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与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对术后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组:A组:(30眼)选择颞侧主切口(3点或9点方位),上方侧切口;B组:(30眼)选择上方11点方位主切口,1点方位侧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分析术前、术后1d,7d,30d,90d的所有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BUT)情况。结果 BUT结果表明术后1d,7dBUT均较术前明显缩短,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30d、90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比较术后1d、7d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早期出现泪膜不稳定,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较上方切口在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更差。  相似文献   

14.
邢淑惠  张卫忠  刘是  王毅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2):1721-1722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内炎虽然少见,若处理不当,可致视力丧失,甚至导致摘除眼球的严重后果,应充分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13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术治疗内白障以及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136例(164眼)白内障及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个月至3年,对比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和房角开放范围。结果:术中、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好于术前;眼压比入院接诊时明显下降;前房深度加深,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原狭窄房角增宽,关闭的房角部分开放。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17.
孙潮动  张凤妍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1):1940-1943
目的调查河南地区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患者术前角膜散光情况分布和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的523例(673眼)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前后表面的散光度数、散光轴位,并对以上参数进行描述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角膜前表面散光(ACA)中位度数为0.8(0.5,1.3)D,顺规散光占49.5%,逆规散光占29.3%。角膜后表面散光(PCA)中位度数为0.3(0.2,0.4)D,顺规散光占9.2%,逆规散光占76.1%。年龄与ACA类型显著相关(r=0.176,P<0.01),随年龄增加,ACA有从顺规散光向逆规散光转变趋势。随年龄增加,PCA逆规散光比例有下降趋势。ACA度数与PCA度数呈正相关(r=0.301,P<0.01),ACA轴位与PCA轴位呈正相关(r=0.165,P<0.01)。结论建议在白内障患者术前充分检查其角膜前后表面散光情况,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角膜散光应手术矫正。  相似文献   

18.
王文卓 《当代医学》2016,(31):76-77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白内障患者200例(200只眼);通过随机取样法完成所有白内障患者的分组。B 2组(对照组100例,100只眼):临床选择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方法进行治疗;B 1组(观察组100例,100只眼):临床选择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所有患者在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的差异。结果 B1组患者术后1天裸眼视力>0.5的患者84例,裸眼视力≤0.5的患者16例;术后1周裸眼视力>0.5的患者90例,裸眼视力≤0.5的患者10例,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0.5的患者96例,裸眼视力≤0.5的患者4例;B 2组患者术后1天裸眼视力>0.5的患者68例,裸眼视力≤0.5的患者32例;术后1周裸眼视力>0.5的患者76例,裸眼视力≤0.5的患者24例,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0.5的患者82例,裸眼视力≤0.5的患者18例;B 1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度为(0.90±0.32)D、患者术后1周为(1.24±0.39)D以及术后1个月为(0.88±0.30)D;B 2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度为(0.91±0.30)D、患者术后1周为(1.29±0.40)D以及术后1个月为(1.23±0.31)D;所有白内障患者完成临床治疗后,在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方面,同B 2组患者进行比较,B 1组表现出显著优势(P<0.05)。结论针对白内障患者,临床选择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获得显著效果,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视力恢复,成功降低患者出现疾病并发症的概率,凸显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谭念  叶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1):1111-1113
目的观察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并与3.2 mm同轴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60眼),年龄55~78岁,晶状体混浊3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22例(28眼),B组24例(32眼)。A组行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行3.2 mm传统同轴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记录超声乳化时间和能量,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观察随访,记录术后的散光改变、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手术并发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中2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average phaco time,APT)、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平均超声乳化能量(average phacopower,AV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变化:术后第1周A组裸眼好于B组裸眼视力,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和第1个月2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变化:术前与术后比较,2组角膜散光均有不同程度改变;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A组角膜散光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源性散光更小,早期视力恢复快,前房密闭稳定,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动态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角膜缘松解对角膜散光的矫正效果;【方法】 本研究纳入2009年11 ~ 12月在中山眼科中心住院的35例(37只眼)白内障患者;依据术前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检测角膜散光的结果,分为对照组15例(15只眼,角膜散光< 1.5 m-1)和干预组20例(22只眼,角膜散光≥ 1.5 m-1;干预组于最陡角膜散光轴向上做一对角膜缘松解切口,同时按常规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而对照组仅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分别于术后1 ;1周;1月;3月观察两组角膜散光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照组和干预组术后裸眼视力均有明显改善,同时根据IOL-Master的检测结果,术前对照组及干预组角膜平均散光(m-1)分别为0.56 ± 0.23;2.44 ± 0.79;术后1天;1周;1月;3月对照组角膜平均散光分别为0.52 ± 0.18;0.46 ± 0.14;0.50 ± 0.19;0.49 ± 0.12,干预组角膜平均散光分别为0.96 ± 0.49;0.90 ± 0.45;1.12 ± 0.46;1.13 ± 0.43&#65377;统计学分析显示对照组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无明显变化,干预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散光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降低,但术后1月;3月与术后1周相比,角膜散光矫正效果有所回退;【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角膜缘松解是矫正白内障术前散光的一种简便;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