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治意义,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0月912例妇产科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5例病历资料,结合临床表现,通过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下肢静脉造影和D-二聚体检测,早期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抗凝溶栓治疗。结果:912例妇产科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5例,其中7例小腿肌肉静脉丛有2例下肢静脉造影未检出,2例髂静脉血栓有1例患者超声未检出,行深静脉造影发现;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D-二聚体明显升高,25例患者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D-二聚体是早期血栓最敏感指标,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需结合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和下肢静脉造影,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预防肺栓塞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1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患者20例为发生DVT组,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90例为未发生DVT组,选取同期至本院行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比较三组检测结果。结果发生DVT组与未发生DVT组、对照组术后3 d、术后7 d 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DVT组患者术前、术后3 d以及术后7 d的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DVT组患者术前、术后3 d以及术后7 d的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检测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94.44%、100.00%、92.73%。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围手术期应用可回收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接受骨科手术的41例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在术前0-48 h置入可回收腔静脉滤器。滤器置入后8-14 d后复查下肢血管超声,血栓已机化或溶解、D-二聚体下降或正常后取出滤器。结果 41例患者滤器均成功置入预定位置,平均留置时间为(14.33±2.81)d,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回收39例滤器,18例(46.15%)滤器捕获血栓。结论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置入可回收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避免了滤器长期置入导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更具临床价值的D-二聚体临界值及其在高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预防中的必要性。方法对112例年龄>65岁的下肢骨折患者分别在术前第2天,术后第3、7、10天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术后第5天行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统计分析探讨更具临床价值的D-二聚体临界值。结果 术后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普遍升高。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阴性患者相比,DVT阳性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术后第3天,D-二聚体水平>3mg/L诊断DV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37%和86.96%。统计分析显示,以3mg/L作为D-二聚体临界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 以3mg/L作为D-二聚体临界值,在高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预防中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食管癌手术后肺动脉栓塞(以下简称肺栓塞)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变化规律以及手术前后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关联.方法 所有食管癌患者术前、术后第1、3、5天分别化验D-二聚体水平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将发生肺栓塞的患者检测结果与同期未发生栓塞者进行比较,同时观察肺栓塞与手术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否相关.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肺栓塞患者术后第1、3、5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术后第1天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高于未发生肺栓塞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术前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术后肺栓塞并无关联(P>0.05),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易导致肺栓塞.结论 通过监测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术后尽早发现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术后肺栓塞的预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患者健侧肢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9年1月期间我科室收治的151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住院期间使用抗凝剂预防和治疗,并对双下肢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血栓发生情况.结果:71例发生患侧肢体深静脉血栓,25例发生健测肢体深静脉血栓;经多因素回顾分析,健侧发生深静脉血栓与年龄、术后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关.结论:年龄较大以及术后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容易发生健侧肢体深静脉血栓,需加大关注力度,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86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下肢静脉超声检查、Wells评分与D-二聚体检测,评估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峰值分布及D-二聚体到达峰值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二聚体检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Wells评分的诊断一致性较好。不同骨折类型、不同疾病分期与血栓位置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结论:临床检测骨折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诊断其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评估D-二聚体动态变化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因髋部骨折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4例。监测术前、术日、术后第1,2,3,6,9,12天血浆D-二聚体值,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5天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现D-二聚体显著升高时,即刻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无法确诊的病例,行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绘制ROC曲线,评估D-二聚体动态变化对DVT的预测价值。 结果 94例患者中发生DVT 20例(21.3%)。2组D-二聚体水平均呈升高再降低趋势,术后第3天达峰值,血栓组变化幅度较大,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日至诊断DVT的中位时间为3 d。在术后第3天D-二聚体水平显示中等精度,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740~0.971,P<0.001)。截止到最大约登指数为0.696对应cut-off值为6.23 mg/L。 结论 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DVT有重要意义,第3天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DVT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D-二聚体与血浆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检测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意义。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期间116例老年髋部骨折并行手术的患者,依据是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分组,对照组58例为术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组58例为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与FIB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3dD-二聚体与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检测FIB及D-二聚体的水平,有助于早期预测及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丁建军   《中国医学工程》2014,(12):146-146
目的研究骨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经我院救治的骨盆及下肢骨骨折患者30例,其中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7例为DVT组,其余23例为非DVT组,另选30名健康人(无骨创伤)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并在术后第7 d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研究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骨创伤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监测作用。结果 DVT组患者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DVT的一致性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术前,且术后7 d(2190.86±4.67)μg/L明显高于术后3 d(1032.76±5.7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实验室指标可以提早揭示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系数,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科学数据,有助于骨创伤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排除诊断,值得广大医护工作者大力推广及普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病人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增强型乳胶免疫比浊法对57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跟踪观察患者病情。结果:57例患者有7例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进行性增高。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对骨折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浆D-二聚体在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alf muscular venous thrombosis, CM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sis, DVT)患者214例,均行下肢静脉血管造影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D-二聚体检查。以下肢静脉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D-二聚体检查诊断CMVT的结果,以及与下肢静脉血管造影检查诊断CMVT的一致性。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D-二聚体检查单一及联合诊断CMVT的诊断效能。结果 下肢静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214例疑似下肢DVT的患者中确诊下肢DVT 8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显示,CMVT 90例,其中诊断准确72例,与下肢静脉血管造影检查一致性Kappa值为0.728。D-二聚体检查结果显示,CMVT 96例,其中诊断准确73例,与下肢静脉血管造影检查一致性Kappa值为0.694。血栓患者的D-二聚体平均水平为(761.38±179.41)μg/L,非血栓患者的D-二聚体平均...  相似文献   

13.
陈文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6,(24):3438-3440
目的:探讨骨科 D-二聚体高于正常值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对56例 D-二聚体高于正常的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术后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防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病情好转出院。结论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骨科 D-二聚体高于正常值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时间规律及血浆D一二聚体浓度对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38例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天、术前1d、术后1d、术后3d、术后5d测定血浆D一二聚体浓度,并于伤后第1天、伤后第3天、伤后第5天,伤后超过5d及术后第2天、术后第5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血栓组共纳入23患者例患者,其中8例(5.80%)发生于伤后1~3d,8(5.80%)例发生于术后第2天.患者创伤后D-二聚体水平均值高于正常值,术前1d血栓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D-二聚体临界值为2.31ug/mL时,敏感性为0.631,特异性为0.509当D-二聚体临界值为4.63ug/mL时,敏感性为0.481,特异性为0.807.结论:①患者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是伤后第3天和术后第1天.②D-二聚体对创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术前1d以4.63ug/mL,作为临界值较为合适.③D-二聚体变化趋势与血栓发生的高峰趋势相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D-二聚体与超声联合检测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65例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第7 天行D-二聚体检测与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将D-二聚体浓度≥1 000 μg/L视为阳性,对D-二聚体阳性而超声阴性患者重复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行X线下肢静脉造影.结果 X线下肢静脉造影共检出47例患者为DVT,血浆D-二聚体浓度检测DVT敏感性为87.2%,特异性为80.5%;超声检查DVT敏感性为80.9%,特异性为100.0%;若两者相结合敏感性可高达91.5%,特异性为100.0%.超声检查中央型DVT敏感性为95.2%,检查周围型DVT敏感性为81.3%.结论 D-二聚体与超声相结合诊断下肢DVT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髋部骨折患者常规筛查DVT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春   《中国医学工程》2015,(1):78+80
目的探讨医用弹力袜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自2012年8月-2013年6月间的64例剖宫产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采用医用弹力袜进行深静脉血栓干预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干预护理措施,于术后5 d采用多普勒超声或静脉造影检查血栓,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浆D-2聚体水平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经医用弹力袜干预护理后,试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远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1 d血浆D-2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5天试验组血浆D-2聚体水平远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患者应用医用弹力袜进行干预护理操作简便、安全,能够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浆D一二聚体动态检测对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于入院当天、术前1天和术后1、3、5、7、9、14天采集静脉血样动态测定本院10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析其动态变化特点。按照彩超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比较两组各时间点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与术前相比,102例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升高,术后1天即达2000 ug/L以上,其中有l0例D-二聚体浓度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升高,术后5d达高峰(4427±324) ug/L,并呈持续升高状态,术后14 d仍有(2622±96)ug/L,而其他92例患者D-二聚体值能较快地下降,其峰值仅持续3d,术后5d即降至2000ug/L以下。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后确认10例持续升高患者发生DVT(DVT组),92例D-二聚体水平迅速下降患者未发生DVT(非DVT组),DVT的发生率为9.8%。与非DVT组比较,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接近,术后1d和术后3、5、7、9、14d 的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均P<0.05)。结论 高龄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动态监测对术后并发DVT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爱霞  刘鹏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1):966-968
目的讨论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1年间68例子宫肌瘤术后患者,特别是其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患者的诊治并提出早期诊断体会。结果9例治愈出院,1例死于栓子脱落引起的肺栓塞。结论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可以提高患者预后,为治疗争取时间。结合静脉超声和D-二聚体检测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大大减少静脉造影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D-二聚体检测在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中风恢复期病人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特异性、阴性预测值以及经济性.[方法]用D-二聚体浊度法分析109例因近期局部出血或缺血导致的中风后恢复期患者血浆样本.病人在24h内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5例患者有深静脉血栓形成.以500μg/L作为D-二聚体的cut-off值分类患者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敏感性100%,特异性89%,阳性预报值31%,阴性预报值100%.[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在排除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非常好的有效性以及可接受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并分析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中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对其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并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下肢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判断的临界标准可为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为500μg/L,在500μg/L以下可将DVT基本排除。D-二聚体在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有如下评价指标:敏感性及阴性预期值为100%。结论在骨折患者DVT的诊断中,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作为首选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