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治未病是中医重要的防病治病思想,包含了未病先防,欲病防发,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内容。其临床应用强调人们未病之时要注重保养身体,增强正气,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既病则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疾病传变;瘥后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2.
《光明中医》2021,36(15)
中医"治未病"思想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4个预防措施,该文基于"治未病"思想,分别探讨这4个措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预防与治疗中的具体应用。COPD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整个过程都以"治未病"思想作为指导。于未病、欲病之时就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祛除危险因素、扶正固本、欲病早调以预防COPD病理因素的生成并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时,对COPD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尽快阻截疾病的传播途径并固护好人体正气和还未受到病邪侵袭的脏腑,越早控制病情,就越早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深化和传变;瘥后则应积极调摄,做到除邪务尽,使气血达到平衡,使机体脏腑功能恢复正常,防止疾病复发。"治未病"思想是对预防医学理论的深度总结,为COPD预防和治疗方面提供了不同的思维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即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旴江医家喻昌临证见微知著,整体审察,不但主张“先议病后用药”,同时善于“治未病”。挖堀、分析喻昌“治未病”思想,认为未病之时,应当重视预防养生;既病防变之时,早治疗及时顾护可能受影响的脏腑组织;愈后防复,则以调养为主,防止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4.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提出防病养生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瘥后防复等。提示注意治病-防病-病变发生,在病变未产生前采取措施,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相似文献   

5.
陈斯宁 《吉林中医药》2008,28(7):473-47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正在逐年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痛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要降低COPD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必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未病先防,就是要普及COPD的预防知识,戒烟,预防呼吸道感染,预防COPD的发生;既病防变,就是要早期诊断及治疗COPD,防止其发展、转变;瘥后调摄,就是在疾病初愈时做好疾病后期的治疗与调理,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6.
<正>"治未病"是《内经》、《难经》时代提出的预防为主的思想,由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阐发,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步完善,总体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具体而言,治未病就是以健康为核心,疾病未生时无病养生以防患未然;疾病未发时见微知著以救其萌芽;疾病未传时已病早治以防其传变,避免多脏受损,以致疾病趋于深笃;疾病未复时病后调摄以防止复发。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均很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的治未病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进一步提出治未病的理论,不仅用于养生,而且将其贯穿于临床的全过程,其要点是未病重防、扶助正气、既病防变以及瘥后及早调理康复。运用在肾脏病的治疗上,应在未病时,严防肾虚证出现;病情未显时,要及时控制病情;未见传变时,应及早稳定病情;尚未进入严重阶段,必须延缓和阻止病情进展。这对指导现在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阐述针灸"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即强调"无病"、病而未发、已病而未传变等"未病"状态,并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防止复发的治疗原则。同时强调了针灸重固护正气、保持机体正气充盛的作用及其预防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境界和精华,也是现代预防医学的最高体现,其基本内容主要涉及"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即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发病早期则积极干预、治疗,防止疾病加重、传变,并促进疾病的愈合,病情向愈后采取对应措施防止疾病复发."治未病"理论的精髓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于疾病的防治意...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的序文和正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传2层含义,在治疗方法、遣方用药及药后调护方面都有体现,如时时顾护正气,祛邪不忘扶正,有病早治,防止传变、加重等。整理、挖掘经典医籍,掌握原始资料,还原治未病的真正内涵,对于预防医学的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心身疾病,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都很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水平.情志变化贯穿于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的各个阶段.为了减少心身疾病的产生,应从情志入手,注重精神情志的调摄,积极预防;在治疗方面,采取情志调养与药物治疗并用等方法,从而提高心身疾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罗陆一  黄梦雨 《中医药学刊》2010,(12):2474-2476
冠心病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属虚劳的范畴,可运用《金匮要略》虚劳病篇的理法方药,通过建中益气、温阳补肾、滋养心肝、扶正化瘀、益气补血、祛风散邪的方法进行论治,常可收到良效。  相似文献   

13.
阿尔兹海默病与帕金森病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具有一定的共性,归纳总结为神经元的凋亡;小胶质细胞的调节作用;miRNA的表达;自噬过程的调节作用及P62蛋白的降解作用。通过对阿尔兹海默病与帕金森病的共性机制进行归纳,其优势在于针对部分既有阿尔兹海默病的临床表现,又有帕金森病临床表现的患者,可以采取同一种干预手段进行治疗,这将是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与研究的又一突破点。  相似文献   

14.
络脉瘀滞、络脉损伤与络脉空虚为络脉的病理特点,无论是络脉瘀滞、络脉损伤还是络脉空虚,均可致瘀。络病机理虽然复杂,但络体细窄易瘀.其证候特点总不离一个"瘀"字。血溢络外及离经之瘀,是络脉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络病的局部基本病理应是络脉郁滞,伴有瘀血、痰、湿、毒等病邪的聚集,痰、瘀在络病发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痰瘀互结是络病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痰湿是造成痰湿阻络的病理机制;瘀血则是导致血瘀阻滞络脉的病理特征。痰、瘀、络三者常常互相影响,导致多种复杂病变的产生。因此,痰瘀络阻既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主要证型,也是络病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络以改善微循环可防治冠心病,化痰活血通络方通过改善络脉瘀滞,为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有效方。  相似文献   

15.
论痰对癫狂病发病及病情演变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痰对癫狂类重性精神病发病与病情演变之作用,做了论述。文章指出,痰系癫狂类重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简称精分症)之主要致病因素,而在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简称分裂情感症)中则是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简称躁郁症)发病虽与痰无关,然病久不愈,生痰生瘀,可使病情向重度、复杂性演变。文章最后重点指出,元·朱丹溪首创之痰致癫狂说,是值得肯定的;然需后人对此原始古朴之致病说不断修正、补充与发展提高;若不注意痰之演进、衍生性,一成不变地运用此学说辨治癫狂病,效果将是不理想的。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为止 ,大多将伤寒的涵义分为广义和狭义 ,分别解释为“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和“感受寒邪 ,感而即发的外感病”。笔者于教学中 ,也多遵旨授业 ,不越雷池。然每于解惑之余 ,颇感确有细化的必要。《伤寒论》涉及“伤寒”二字的原文有 98处。其内涵既有广义、狭义的不同 ,又有泛指、特指的区别 ;既有专论病证者 ,又有兼论证候转变者。其不同层面的内涵 ,仅以广、狭区分 ,恐难明经旨。本文试从常规内涵和特殊指代的两个视角 ,做如下探讨 ,不当之处 ,望同道指正。1 常规内涵“伤寒”既有泛指一切外感疾病总称的广义内涵 ,又有专指感寒而发类外…  相似文献   

17.
从中医对"颅脑损伤"认识的现状、颅脑损伤中医命名的尴尬、"外伤性脑病"作为颅脑损伤相关疾病中医病名的合理性、"外伤性脑病"急性期辨证分型的探讨4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外伤性脑病"作为颅脑损伤相关疾病中医命名的观点,为颅脑损伤的中医药治疗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卜祥伟  王颖 《世界中医药》2014,9(8):1099-1101
无脉症是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多发性、非特异性炎症,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提出无脉症的发病过程符合"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发病机制,指出治疗本病关键在于调血调络,应把握病机,及时适当施用活血化瘀药,必要时剂量应倍于常规剂量,敢于攻邪,兼以扶正,强调瘀血阻络多伴随本病始终,故在辨证分型基础上,活血化瘀治法应贯穿本病整个治疗过程。为无脉症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胸痹"、"心痛"范畴,证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温阳散寒、顾护阳气,调节饮食、健脾益气,调畅情志、舒通气机,劳逸适度、淡泊养心,滋养肾阴、强筋壮骨),既病防变(早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防出现并发症),瘥后防复(缓解期宜补脾益肾,固其根本)。将治未病思想融入冠心病的预防中,根据不同发病阶段或康复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干预,可有效减少冠心病的发生、巩固治疗效果、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从临床角度,论述排病治疗与排病反应。指出:排病反应是在正气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时把病排出或者需要药物的帮助,或者靠自身正气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