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染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简便法栾希英,周吉礼,刘春会(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256603)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标本通常以吉氏染液染色,长期使用虫体往往褪色,失去可辨认的形态特点。近年来,笔者对部分褪色待弃的前鞭毛体玻片标本,改换染色方法,进行复染处...  相似文献   

2.
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透射电镜观察较多,而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结构及分裂过程的报道甚少,为了研究前鞭毛体表面结构与取食、活动的关系及其分裂繁殖特点,本文用扫描电镜对离体培养的前鞭毛体进行初步观察。 材料与方法 一、虫种:选用体外培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培养基为MEM(pH 7.4),培养前加15%小牛  相似文献   

3.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检视,可用所抽出之骨髓液做成涂片,以瑞忒 Wright 氏或其它常用之血片染色液染色后进行鏡检。杜氏利什曼原虫只有在昆虫体内或培养基上可发育生出鞭毛,于人体内呈无鞭毛之利什曼原虫型;虫体为圆或卵圆形,大小约为红血球的五分之一至七分之一,但也有较大者,我们曾见到过大到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染制阴道毛滴虫标本的一种改良方法。本法系先采取纯培养推片,再用姬姆萨—瑞氏混合染液染色。其优点在于同一时期内可获取大批的、形态结构清晰的阴道毛滴虫标本,可供教学和科研需用。本法也可用于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标本制作,同样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是寄生虫学实验课中必须观察的重要标本。这种标本的制作,国内外均沿用吉氏、瑞氏染色法。实践证明,此种制备方法很不埋想,标本易褪色,易擦拭掉,细胞质,前鞭毛等结构逐渐模糊,失去使用价值,即使复染效果也不理想。当前这种标本来源困难,因此,寻找一  相似文献   

6.
易误诊的几种病原体Ⅰ-马尔尼菲青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琳  梁炽  曹爱莲 《热带医学杂志》2003,3(3):351-352,326
通过观察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骨髓涂片标本、外周血涂片标本和组织切片标本;并采集外周血进行体外培养观察,从而分析比较该菌与杜氏利什曼原虫、弓形虫、荚膜组织胞浆菌等病原体的鉴别特征,以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amastin)编码基因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amastin.方法:提取杜氏利什曼原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出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片段导入质粒载体pET-32a(+),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amastin.结果:扩增出大小约550 bp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重组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用SDS-PAGE、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新疆株前鞭毛体中McAbs识别的抗原成分进行了检测。我们制备的抗杜氏利什曼原虫新疆株McAbs(A-9、A-11、C-11、E-12和H-10)共识别7条特异性抗原区带,抗原分子量分别为77000、74000、59000、54000、48000、43000和41000。  相似文献   

9.
利什曼原虫病免疫学一利什曼原虫的多种型性利什曼原虫的特征是在其动基体的细胞器中有‘核外’的脱氧核糖核酸。这种原虫种型繁多,均寄生在不同脊椎动物宿主的细胞内部,而这些细胞主要是属于单核吞唁细胞系统。这种原虫在动物宿主细胞内繁殖为无鞭毛的圆形小体,称无鞭毛体(amastigoles)并在媒介昆虫——白蛉的肠壁内发育为单鞭毛体,称前鞭毛体(Promastigatas)。  相似文献   

10.
黑热病病原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脾进行性肿大)贫血等。我院于2005年5月-8月收治2例黑热病患儿,骨髓检查发现巨噬细胞胞浆内及细胞外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体外培养方法,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其抗原特异性。方法小鼠皮损组织处获得的无鞭毛体(Al)、由前鞭毛体转化束的无鞭毛体(Ap)、J774.G8巨噬细胞来源的无鞭毛体(Aj)置于改良后的Schneider’s Drosophila培养基,pH4.6、33℃条件下培养,取培养物光镜下观察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结果三种不同来源无鞭毛体体外培养物光镜检查形态相似,均与纯培养获得的无鞭毛体一样。与无鞭毛体特异性蛋白P-8和P-4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显示,三种不同来源的无鞭毛体均出现阳性,且浓度与部位相似。而前鞭毛体与抗P-8单克隆抗体(mAb)染色呈弱阳性反应,与抗P-4单克隆抗体呈阴性反应。相反,GP-46/M-2McAb与前鞭毛体染色呈强阳性反应,与无鞭毛体仅呈弱阳性反应。结论在33℃条件下,用改良的Schneider’s Drosophila培养基进行无鞭毛体体外培养获得成功。用阶段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法可鉴定亚马进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重组γ-干扰素、α-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3诱导巨噬细胞的活化,观察其对杜氏什曼原虫的杀伤活性。结果,IFN-γ处理巨噬细胞48小时后,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巨噬细胞百分率为34%,每个受染巨噬细胞内利什曼原早无鞭毛体数平均为3.9个;而未经处理的对照组巨噬细胞,前者为62%,后者平均为6.8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细胞内利什曼原虫的入侵、生存机制,为研制阻断利什曼原虫与巨噬细胞结合的新型抗利什曼药物以及利什曼病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抗Mac 1单克隆抗体(M1/70和M18/2)和重组的IFN γ,TNF α和IL 3处理巨噬细胞,观察经上述因子处理后的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入侵和无鞭毛体在细胞内生存的影响。结果:经M1/70和M18/2单抗处理后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易感性明显降低,其原虫感染率和受染巨噬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减低,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过程和速度也减慢。M1/70和M18/2两种单抗同时应用,则对原虫入侵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通过对实验中所用的三种细胞因子活化巨噬细胞能力的观察发现,重组的IFN γ或TNF α均可激活巨噬细胞,提高巨噬细胞的杀原虫活性,且上述两种细胞因子联合对巨噬细胞的活化具有协同增强作用。但重组的IL 3不仅不能激活巨噬细胞而且尚抑制IFN γ对巨噬细胞的活化作用。通过测定活化巨噬细胞内氧化氮产物(NO2)的生成量,观察NO2生成与巨噬细胞对原虫杀伤活性的关系,进一步探索了活化巨噬细胞对细胞内原虫的杀伤机制。结论:作用于巨噬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深圳市1例输入性黑热病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分子溯源分析以确定感染虫株。方法 收集2023年3月15日深圳市确诊1例黑热病病例的骨髓穿刺液和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测。对患者骨髓穿刺液涂片姬姆萨染色后进行显微镜检查,对血液样品采用内脏利什曼原虫快速诊断试剂(rk39)进行血清抗体检查,并提取全血DNA,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Ⅰ(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1, ITS-1)序列并测序比对,同时基于ITS-1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对患者骨髓涂片显微镜检查查见大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为黑热病,患者血液采用rk39快速诊断试剂检测结果呈阳性,PCR扩增出ITS-1基因产物序列与预期大小一致,经NCBI数据库中比对,与婴儿利什曼原虫ITS-1基因序列相似度为100%,确定感染虫株为婴儿利什曼原虫。对扩增的ITS-1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发现与婴儿利什曼原虫聚到一个分支,且与所选的参比序列中的KC347299距离较近。结论 深圳市1例黑热病病例是由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的,黑热病在我国仍时有发生,应加强非疫区医务人员诊断技术,积极配合使用新的诊断技术进行辅助诊断,同...  相似文献   

15.
光敏生物素标记k-DNA打点杂交鉴定利什曼原虫种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光敏生物素标记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k-DNA),以打点杂交鉴定利什曼原虫。结果表明,在前鞭毛体数为10~4~10~5时,此法能显示出利什曼原虫不同的种和株间有明显的区别,并且发现采自国内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不同的地区的虫株间k-DNA 在同源程度上存在差异,但用传统分类法则无法加以鉴别。此法为快速、简便地鉴定利什曼原虫及诊断黑热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1例60岁女性患者因面部渐渐增大的红色丘疹就诊。9月前,患者面部中央出现直径1~2cm无痛性红色丘疹,偶尔增大并波及鼻、双颊和眼睑。诊断为表浅皮肤感染,局部系统应用抗生素,但是无效。最近2月,鼻子中央疼痛。患者居住于东安那托利亚的东部,该地区近20年无皮肤利什曼病的病例。皮肤科检查见双颊部、下眼睑、整个鼻子10cm×5cm的红色蝴蝶形斑块,质硬,表面轻度鳞屑,边缘清楚。皮损涂片检查细胞内外可见大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单核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散在浸润和小肉芽肿。皮损涂片革兰染色和厌氧菌需氧菌培养阴性…  相似文献   

17.
黑热病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等,病原学检查骨髓涂片可见利杜体。近年黑热病发病例数有所上升,早期诊断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院1996~2001年共收治黑热病3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扩增杜氏利什曼原虫假定蛋白PA5基因,原核表达该假定蛋白并预测其结构与功能。方法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基因组DNA为模板,巢式PCR法扩增该基因,将其克隆入pQE30质粒构建pQE30-PA5重组质粒,经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蛋白进行同源性分析、信号肽及跨膜区预测、蛋白质结构与B细胞抗原肽位点分析。结果成功扩增出PA5基因,序列全长为765 bp,构建的pQE30-PA5重组质粒,经诱导后目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所获得的蛋白含25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27 065,等电点为5.71的亲水性不稳定蛋白,不含信号肽及跨膜区。二级结构以α-螺旋及不规则卷曲为主,共含5个B细胞抗原肽片段。结论成功表达了杜氏利什曼原虫PA5蛋白,该亲水蛋白具有体液免疫刺激潜能,具有利什曼病潜在免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经连续培养传代5次后的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人工感染金黄仓鼠,观察不同数量的前鞭毛体及不同接种方法对金黄仓鼠的易感性。材料与方法一、动物:金黄仓鼠,体重5.5g/只,分6组,每组6只,♀♂各半。由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提供。  相似文献   

20.
我们对利什曼原虫特别是对从貉分离的利什曼原虫无鞭体进行了超微结构的研究,并与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初步认为与杜氏利什曼原虫群相似,并首次报道在其胞浆中发现的“包函体”样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