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与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患者血清脑肠肽的影响。方法将60例D-IB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参苓白术散和艾灸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洛哌丁胺胶囊治疗,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及血清脑肠肽[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水平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66.7%(20/30),对照组为33.3%(10/3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仅腹泻、腹痛2项症状有改善(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清5-HT、VIP和SP水平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上述指标改变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与艾灸治疗D-IBS的临床疗效优于盐酸洛哌丁胺胶囊,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血清脑肠肽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及其患者血清脑肠肽的影响。方法将90例IBS患者采取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观察组各45例,两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加予服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减,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清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水平的变化。结果 1治疗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5%、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总积分明显低于观察组(P〈0.01);3治疗后两组血清5-HT、VIP和S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显著,能明显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降低血清5-HT、VIP和SP水平而实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联合艾灸干预治疗脾虚泄泻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88例脾虚泄泻患儿,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4例。均给予参苓白术散治疗,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艾灸干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各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联合艾灸干预有效改善脾虚泄泻患儿的症状,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平溃益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美莎拉嗪治疗,观察组采用平溃益肠方治疗(口服加灌肠),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里急后重、腹泻、腹痛发生次数)积分,检测脑肠肽神经递质包括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和生长抑素(SS),检测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根据疗效指数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腹痛、里急后重和腹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VIP和S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SS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溃益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可能与调节脑肠肽神经递质和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分析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吸入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累积、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指标水平、呼吸机耐力水平(MVV)和5min步行最大距离。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间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白蛋白指标水平、MVV和5min最大步行距离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联合匹维溴铵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10例腹泻型IBS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5例,单纯给予匹维溴铵片治疗;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大便稀溏、腹痛及排便次数)积分、血液指标[胆囊收缩素(CCK)、酪神经肽(NPY)及P物质(SP)]及直肠敏感性(直肠感知阈值、腹痛阈值及排便阈值)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45%,对照组总有效率76.9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大便稀溏、腹痛、大便次数积分及总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治疗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血浆CCK、NPY及SP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CCK、SP水平降低(P0.05),NPY水平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CCK、SP水平降低和NPY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治疗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直肠感知阈值、腹痛阈值及排便阈值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增加(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增加水平较对照组治疗后更明显(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联合匹维溴铵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降低CCK、SP水平,提高NPY水平,减少胃肠蠕动,降低直肠平滑肌的兴奋性,降低内脏敏感性,改善肠道运动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介参苓白术散联合匹维溴铵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IBS-D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9)与观察组(n=58)。对照组采用匹维溴铵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治疗,2组治疗周期均为1个月。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统计治疗前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脑肠肽指标及直肠敏感性指标的变化;比较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 10%)高于对照组的(76. 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腹痛、腹胀、腹泻评分及总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比较,2组血清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及P物质(SP)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肛管静息压、直肠感知阈值、腹痛阈值、排便阈值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 08%,1. 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参苓白术散联合匹维溴铵片治疗IBS-D可有效缓解患者腹胀、腹痛及腹泻等临床症状,降低血清脑肠肽水平,改善其直肠功能,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介参苓白术散联合匹维溴铵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IBS-D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9)与观察组(n=58)。对照组采用匹维溴铵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治疗,2组治疗周期均为1个月。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统计治疗前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脑肠肽指标及直肠敏感性指标的变化;比较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 10%)高于对照组的(76. 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腹痛、腹胀、腹泻评分及总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比较,2组血清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及P物质(SP)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肛管静息压、直肠感知阈值、腹痛阈值、排便阈值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 08%,1. 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参苓白术散联合匹维溴铵片治疗IBS-D可有效缓解患者腹胀、腹痛及腹泻等临床症状,降低血清脑肠肽水平,改善其直肠功能,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慢性直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慢性直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例给予西药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保留灌肠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腹泻积分、肛门坠胀感积分、黏液血便积分、肠镜表现积分)变化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状况,于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比较分析2组治愈病例的临床复发情况,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腹泻积分、肛门坠胀感积分、黏液血便积分、肠镜表现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任何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慢性直肠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5,(7):842-843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联合四神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8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42)与对照组(n=42),对照组运用匹维溴胺片治疗,治疗组实施参苓白术散联合四神丸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2%,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肠道症状与生活质量积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肠道症状与生活质量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排便情况积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大便急迫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联合四神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优于匹维溴胺片的治疗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肠道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1.
胡协鸣 《新中医》2016,48(12):44-45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老年脾虚湿盛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脾虚湿盛型AA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2组均治疗5天。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老年脾虚湿盛型AAD,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四磨汤口服液对非胃肠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血清脑肠肽分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非胃肠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四磨汤口服液治疗,连续用药5 d为1个疗程,观察2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血清脑肠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脑肠肽指标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5-HT、S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组5-HT、VIP、S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四磨汤口服液对非胃肠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可能与其调节血清脑肠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匹维溴铵和单纯匹维溴铵治疗脾胃虚弱型糖尿病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4月廊坊市人民医院诊治的脾胃虚弱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在血糖控制平稳状态下,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变化,并对2组中治疗有效者随访2个月,统计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28/30),对照组为73.3%(22/3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IgG、IgM、IgA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4.2%(4/28),对照组为40.9%(9/2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脾胃虚弱型糖尿病性腹泻较单纯匹维溴铵治疗疗效更突出,可显著缓解临床症状,且可提高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孙晓 《新中医》2018,50(2):123-126
目的:观察理气通便合剂配合电针治疗脾虚气滞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脾虚气滞型IBS-C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乳果糖口服液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增加理气通便合剂配合电针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后评估临床疗效及症状积分的变化,检测2组血浆脑肠肽指标及肛肠动力学参数。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治疗后,2组腹痛、腹胀、大便频率、大便性状及排便不尽感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实验组5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浆5-羟色胺(5-HT)、血清P物质(SP)及神经肽Y(NP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实验组的血浆5-HT、SP及NP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肛管最大收缩压(MSP)及实验组肛管静息压(ARP)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2组直肠最大耐受容量(MTV)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实验组的MSP及ARP均高于对照组(P0.05),MTV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乳果糖口服液基础上加用理气通便合剂配合电针治疗脾虚气滞型IBS-C,可降低患者的血浆脑肠肽指标水平,有效调节肛肠动力学指标,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汤剂治疗小儿腹泻脾胃虚弱型的效果。方法: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用乳酸菌素片治疗,观察组用参苓白术散汤剂治疗。结果:两组VIP、NPY、5-HT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症状改善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汤剂治疗小儿腹泻脾胃虚弱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胃气虚型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脾胃气虚型腹泻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症状积分、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8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胃气虚型腹泻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联合微生态疗法、锌剂对腹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微生态疗法、锌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疗程7 d。检测症状改善情况、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血清指标(5-HT、NPY、VIP)、免疫功能指标(IgA、IgG、IgM、CD3+、CD4+、CD4+/CD8+)、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观察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5-HT、VIP降低(P<0.05),NPY、免疫功能指标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联合微生态疗法、锌剂对腹泻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葛明  徐天舒  万茜  赵航  房其军 《陕西中医》2014,(9):1125-1127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放射性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味和诺氟沙星、蒙脱石散治疗;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观察总体疗效、中医单项症状积分、肠镜疗效以及生活质量状况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肠镜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和生活质量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放射性肠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益肠止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5-羟色胺(5-HT),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等脑肠肽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00例IBS-D患者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片/次,于早晨和中午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口服,2 g/次,3次/d;蒙脱石散口服,3 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益肠止泻方,1剂/d。两组疗程均为4周。记录治疗前后消化系统主要症状评分;于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进行IBS患者专用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评分;记录3个月随访期患者得发率情况,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5-HT,SP,VIP和SS水平。结果:经Ridit分析,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消化系主要症状(腹痛、腹胀、排便次数、粪便形状和黏液便)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和随访期IB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为45.8%,低于对照组的69.2%(P0.05);治疗后观察组5-HT,SP,VIP和S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肠止泻方能减轻IBS-D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远期复发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5-HT,SP,VIP和SS等脑肠肽因子来实现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多酶片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厌食症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使用多酶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联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多酶片治疗小儿厌食症,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