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思纯  马博 《新医学》2009,40(1):21-23
目的:比较用于诊断急性药物性肝病的国内既往常用标准(旧标准)与新标准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例急性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两种标准分别诊断并进行比较。结果:202例患者中,按新标准诊断急性药物性肝病179例,排除23例;按旧标准诊断急性药物性肝病184例,排除18例;两种方法共同诊断急性药物性肝病166例,共同排除5例?在23例被新标准排除患者中,4例为停药后15d以上出现肝损伤,8例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感染,HBV DNA明显升高或HBsAg(+)且其他指标不符,11例伴随严重基础疾病,肝功能损伤更可能由基础病引起者。这些病例除HBsAg(+)者可被旧标准排除外,其余均不能被排除。另一方面,此202例病例中,有18例HBsAg(+)病例,无过敏表现,按旧标准均应被排除,但其中13例HBVDNA(-),13例中的10例用药时间与发生肝损伤时间符合急性药物性肝病的诊断条件,且应用药物有明确肝毒性,故此10例诊断为急性药物性肝病更为合适。结论:应用新标准诊断急性药物性肝病较旧标准更接近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肝病或称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在临床上屡见不鲜,但仍未引起足够广泛的重视,常被误诊或漏诊。因此,对于DILI诊断,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3.
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日趋上升,为了增加对药物性肝病的了解,预防其发生,对我院1992年6月-2001年4月收治的100例药物性肝病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和护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药物性肝病或称肝损害(DILI)屡见不鲜,但尚未引起人们和临床医师足够而广泛的重视。大多数临床药物性肝损害不能被明确区分,且常常被误诊或漏诊,因此,有关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长期以来,对有关药物性肝病的诊断一直存在困惑,一方面,药物性肝病发病时间存在很大差异,临床表现与用药的关系也常较隐蔽,容易被临床医师忽视。其次,由于医院体制的问题,消化科的医生常把转氨酶升高的患者转送入感染科,而不少肝脏病相关医师的诊断兴奋点在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或所谓的病因未定的病毒性肝炎,常忽视药物性肝炎的存在。再者,至今为止,确实没有一个很好的确诊方法和非常规范可靠的诊断标准。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7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了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抗结核药22.2%、抗菌药19.4%、中药13.9%、抗甲亢药12.5%、解热镇痛药9.7%、降脂药6.9%、免疫抑制剂5.6%、其他9.8%。临床分型:72例中肝细胞损伤型62.5%,胆汁淤积型22.2%,混合型15.3%。54例病人肝功能在停药后1个月恢复正常,10例(13.9%)病人肝功能在2个月恢复正常,无死亡病例。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为抗结核药,抗菌药及中药,停用相关药物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90例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按国内现行通用诊断标准诊断为药物性肝病的9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根据1997年Maria药物性肝病评分系统作重新评价。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主要为:中药38.9%(35/90)、抗微生物药物17.8%(16/90)、非甾体类消炎药10.0%(9/90)。潜伏期3个月以内者占75.8%。主要症状包括:黄疸51.1%(46/90),纳差45.6%(41/90),乏力44.4%(40/90)。临床分型为:肝脏检查异常6.7%(6/90);肝损伤93.3%(84/90),包括肝细胞损伤型37.8%(34/90),胆汁淤积型36.7%(33/90),混合型18.9%(17/90)。按照Maria评分标准进行再评估,确定为药物性肝病者0例,可能性大者4例(4.4%),有可能者19例(21.1%),可能性小者54例(60%),可除外药物性肝病者13例(14.4%)。结论: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标准不统一,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意识,避免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7.
超声诊断早期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病早期肝门静脉的变化。方法 在二维超声图象下对100例长期服药的精神病患者门静脉的宽度及10例新患者服药前后门静脉宽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长期服药的患者中门静脉增宽的占62%,而肝脏回声稍增强或增强的只占24%。在新患者服药前后的比较中门静脉测值几乎均高于其基础值。结论 门静脉增宽是诊断早期药物性肝病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部分病例的误诊原因分析,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药物性肝病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诊断及预后。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98例药物性肝病用药史、症状、体征、肝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治愈68例,好转21例,无好转7例,死亡2例。诱发肝病的药物有,中草药21例,抗结核病药20例,解热镇痛抗炎药10例,化学治疗药12例,抗生素8例,其他27例。结论药物性肝病常见病因为中草药、抗结核药、解热镇痛消炎药、化学治疗药等。主要为急性病程,预后良好。此类患者治疗时除及时停用损害肝脏的药物,保肝治疗外,提醒临床医生应注意检查肝功能,选择对肝脏损害较小的药物,减少药物性肝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分析急性百草枯中毒致药物性肝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8-01-2013-12入住我院急诊科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112例,根据急性百草枯中毒致肝损伤的的诊断标准判断患者是否发生药物性肝病,分为损伤组和对照组,对患者性别、年龄、口服剂量、是否接受超早期洗胃治疗、是否接受早期血液灌流治疗、是否接受CRRT治疗等因素对百草枯所致药物性肝病的影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口服剂量、是否接受超早期洗胃治疗、是否接受早期血液灌流治疗、是否接受CRRT治疗与急性百草枯患者肝损伤的发生可能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百草枯的口服剂量对肝功能损伤的影响最大,及时给予超早期洗胃治疗、早期血液灌流治疗能减少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药物性肾损害诊断和预防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福安  余毅 《新医学》2000,31(3):138-139
1 引言 肾脏是体内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肾脏血流丰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积很大,肾小管细胞对多种药物兼有分泌和重吸收作用,肾脏髓质的逆流倍增机制使原尿药物浓度明显增高,肾内多种酶的活性可被各种药物抑制和灭活,以上肾脏解剖、生理特点,使肾脏对药物的毒性甚为敏感、易招致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指导临床护士在给患者药疗过程中,要了解药物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对有肝损害的药物,密切观察肝功能的变化,及时诊治,提高治愈率,尽可能减少发生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方法对我院7年里收治的191例DIL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合并其它肝病者易发生DILD;(2)涉及16类药物的病因,前五位依次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激素类药、中草药及中枢神经系统药;(3)停药后保肝治疗,80%以上预后较好;死亡率11%。结论DILD是临床中较常见和易被忽视的疾病,应引起临床护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药物性肝病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地分析87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多种药物可引起肝损害,最常见类型为肝细胞损害型;以心血管系统药物比例最高,有中草药逐渐增加的趋势;药物为常规剂量,常多药并用的情况;存在个体差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经及时停药,对症治疗,大部分均治愈或好转.结论 致肝损害的药物品种较多,因此用药应注意个体化;熟练掌握所选药物;尽量减少多药并用;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护,定期检查肝功能,早期诊断,及时停药与治疗是预防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临床对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确诊的7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肝细胞损伤型46.2%(36/78),肝内淤胆型30.8%(24/78),混合型23.1%(18/78);涉及药物:中草药37.2%(29/78),抗结核药26.9%(21/78),降糖药物14.1%(11/78),非甾体抗炎药10.3%(8/78),抗生素6.4%(5/78),其它5.1%(4/78);治愈78.2%(61/78),好转16.7%(13/78),发展为肝硬化5.1%(4/78).结论 防治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首先是提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消除中药无不良反应、使用安全的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类药品应用于临床,药物性肝损害也相应增加,其临床表现和病理表现变化多端,而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本文对30例药物性肝损害进行临床分析,以利于对该病症及时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超声观察抗结核药引起的慢性药物性肝病患者胆囊排空功能。方法对31例慢性药物性肝病患者脂餐后测定胆囊排空率。结果慢性药物性肝病组胆囊排空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小。正常对照组的最大胆囊排空指数在脂餐后60min,慢性药物性肝病组最大胆囊排空指数在餐后120min。结论慢性药物性肝病患者的胆囊收缩功能较差。  相似文献   

17.
以往认为,药物性肝损(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发病率不高,在各类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10^5~1/10^4。然而,由于其诊断困难、临床表现复杂,不少病例被漏诊,其真实发病率可能远高于此。2006年,法国1项社区前瞻性调查表明,该社区每年每10万人口中有14人发生DILI,约12%的患者需住院治疗,且其中有6%最终因此死亡,这比法国药物警戒系统接到申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案例高出15倍。由于人们对DILI认识不清,其真实发病率被低估,因此加强对DILI的认识以应对临床中的问题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药物性肝病病因、临床特点及关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评价诊断正确性,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做出正确诊断并治疗。方法对22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国际共识会议诊断标准进行关联性评价。结果引起肝病的主要药物为抗结核药33.8%(77/228),中草药24.6%(56/228).临床表现以黄疸多见。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为主,占62.6%(119/190)。关联性评价结果:药物相关性肝损伤69例(36.3%),药物不相关性肝损伤25例(13.2%),未能确定病因的肝损伤96例(50.5%).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以抗结核药和中草药常见,临床分型以肝细胞为主。国际共识会议诊断标准有助于肯定或排除药物性肝病,但本组资料中仍有50.5%病例为疑似状态,现行的临床诊断方法尚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9.
药物性肝损害(DILI)属于一种肝脏毒素,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异常肝功能检测,包括肝脏对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或肝细胞的毒性损害,也可称为药物性肝炎[1]。DILI在临床肝病中最常见,大量国内外研究[2-4]均证实,DILI的发病率占肝炎患者的10%,且由于临床各类新药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为此,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DILI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诊断和  相似文献   

20.
药物性肝损害诊治研究近况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万瑜  杨冬华 《新医学》2005,36(8):476-477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药问世,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不断增高.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药物性肝损害非常重要.笔者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治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