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Willis动脉环上动脉瘤的研究一直是目前医学临床基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由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仍是目前多数学者首荐的方法,介入法只能作为手术治疗的补充,因此了解Willis环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进展对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Willis环前部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62例前组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及术后并发症。结果:62例65个Willis环前部动脉瘤中,手术成功夹闭62个,包裹1个梭形动脉瘤,2例手术前死亡,失去夹闭机会。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本组62例患者中Ⅰ级4例,Ⅲ级6例,Ⅳ级4例,V级48例。结论:①显微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可明显提高动脉瘤的治愈率;②颅内动脉瘤一旦确诊,应尽早治疗,避免等待期间动脉瘤破裂出血;⑧积极处理术后并发症,降低伤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各组成血管的解剖变异特点。方法利用45具(9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硬脑膜完整的成人脑标本进行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各血管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血管的形态和走行。结果约13.3%的标本大脑前动脉双侧A1段发育不均衡,约6.7%交叉对侧供应;前交通动脉简单型仅占37.8%,复杂型占60%。结论约60%以上的人脑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存在变异,熟悉这一区域的变异对介入治疗和手术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各组成血管的解剖变异特点.方法 利用45具(9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硬脑膜完整的成人脑标本进行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各血管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血管的形态和走行.结果 约13.3%的标本大脑前动脉双侧A1段发育不均衡,约6.7%交叉对侧供应;前交通动脉简单型仅占37.8%,复杂型占60%.结论 约60%以上的人脑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存在变异,熟悉这一区域的变异对介入治疗和手术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人脑Willis动脉环"三分叉"的解剖特点,为颅底外科及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45例(90侧)经10%甲醛溶液处理的人脑标本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和摄影.结果 "三分叉"的出现率为15.6%(7/45),其中大脑前动脉(ACA)双侧A1段管径明显不等(血管外径相差0.5 mm以上)6例(13.3%),一侧A1段缺如1例(2.2%).前交通动脉(AcoA)变异率为62.2%(28/45),其中单支17例(37.8%),双支25例(55.6%),三支2例(4.4%),缺如1例(2.2%).结论 形成"三分叉"原因之一是人脑Willis动脉环中AcoA的复杂解剖变异造成.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解剖显微镜观察了50例国人大脑的Willis环前部及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又可分成两小段,即Ⅰ段和Ⅱ段。Ⅰ段发出丘脑下部支,Ⅱ段发出前穿支。前交通动脉向后上方发出丘脑下部支,向前上方发出胝脈体正中动脉,其出现率为56.0±7.02%。脉络从前动脉绝大多数起自颈内动脉,极少数起自后交通动脉。该动脉平均发出13.3支穿支分布于邻近的脑组织。大脑前动脉被分成A_1段及A_2段。A_1段发出四组穿支,即前穿支、丘脑下部支、胼胝体下回支及返动脉。大脑前动脉共发出十支皮质支,可分成三种干型。本文讨论了Willis环前部及大脑前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和大脑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手术切除颅咽管瘤提供下丘脑的显微解剖知识。方法:对10例游离的成人脑底组织和10例矢状正中切开脑组织的终板、三脑室底进行显微解剖和测量。结果:①终板的高度和最大宽度分别为9.3mm和7.2mm;结节漏斗区的高度、长度、外侧界、宽度分别为11.6mm、8.3mm、8.6mm、15.1mm;②前交通动脉发出3.1支穿通动脉,经过终板外侧角和上角周围进入下丘脑前部。③三脑室底的供血动脉主要包括来自视交叉下动脉、垂体上动脉、后交通动脉,以及基底动脉顶端和大脑后动脉的穿通动脉,它们之间形成网状的血管丛。结论:显微外科切除颅咽管瘤时应注意对下丘脑组织及其周围重要穿通动脉的识别和保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鼠W illis环的解剖结构,为不同种系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雄性昆明小鼠和Balb/C小鼠各20只,各随机等分成两组即分别为K1、K2、B1、B2组。K1和B1组经左心室灌注墨汁乳胶液约2m l,去骨取脑,观察颈内动脉及W illis环的结构。K2和B2组采用插线法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M CAO)模型,术后1h和24h观察并记录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后,取脑并切成2mm厚片,2%TTC染色,运用图像分析系统对梗死体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昆明小鼠后交通动脉多发育良好,90%有完整的W illis环;而Balb/C小鼠后交通动脉多发育不良或缺失,90%W illis环不完整。昆明小鼠M CAO模型梗死灶仅波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24h症状轻,生存率100%;而Balb/C小鼠M CAO模型梗死灶波及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血区,24h症状重,病死率40%。结论:小鼠M CAO模型的梗死灶大小与W illis环的结构密切相关;昆明小鼠与Balb/C小鼠比较,更适宜制作永久性M CAO模型。  相似文献   

9.
鞍区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0.
颅内窦汇区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手术中结扎一侧横窦或乙状窦及颈内静脉提供解剖学根据,在4~25倍手术显微镜下对50例颅脑标本的窦汇区进行观测。结果:①窦汇的分流优势,右侧优势占58%,左侧优势26%,对称分流16%。②左、右横窦之间的交通多为非直接通道。③窦汇的汇入血管:平均每例2.3支,直径2.8±1.3mm,大多数来自小脑幕下面后内侧的幕下桥静脉。④枕窦多分为2支汇入左右横窦。  相似文献   

11.
计划生育是全国人民的大事,施行绝育手术是节制生育的可靠方法。但输卵管结扎后能不能再接、再孕,这是目前开展绝育手术中受到重视的问题之一。 过去对输卵管的研究,国内,外资料虽有记载,但对输卵管的分部不统一,各部的长短、口径、管壁的厚度等亦缺乏记载,或记载不完全。如To将输卵管分为峡部和壶腹部二部;Morris分为峡部、壶腹部和漏斗部三部;真炳正直和Gray分为子  相似文献   

12.
垂体柄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垂体柄的显微外科解剖特点和显露垂体柄的显微外科技术。方法 :在 1 5例 (30侧 )经颈内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头颅上模拟翼点入路 ,借助手术显微镜在 6~ 2 5倍下通过鞍区手术间隙对下垂体柄显微解剖。结果 :经翼点入路 ,通过鞍区的手术间隙可对垂体柄进行良好的显露。垂体柄的主要血管为垂体上动脉 ,平均每侧有 1 .8支 ,平均直径为 (0 .33±0 .0 2 ) mm ,它分为烛台型和单支型。结论 :经翼点入路对鞍区病变 ,特别是颅咽管瘤显微手术时 ,可利用垂体柄的解剖特点 ,尤其是垂体上动脉的标志对其进行辨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岩静脉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岩静脉(Petrosal Vein)系指位于小脑幕前部之下,岩骨嵴后方的一支小静脉。Dan-dy 氏将该静脉描述为“离开小脑下面,跨过蛛网膜下腔,加入岩静脉窦”。并谓该静脉“一般都位于三叉神经根的前方,但有时也位居三叉神经根之上”。不过,因它只是颅内一支很小的静脉,有关教科书记述极为简略,所以虽Dandy 氏早在1929年就作了上述记述,但一般解剖学工作者对之仍较陌生。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脑血管造影(DSA)和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的临床广泛应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Willis环动脉瘤的阳性检出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Willis 环变异的临床意义,迄今尚未清楚。罕有从生体上进行观察研究者。著者根据脑血管造影所见来研究 Willis 环的变异以及与脑血管损伤的相互关系。通过197例脑血管损伤病人与40—60岁之健康者39例之一侧或两侧之颈动脉造影,发现在脑血管损伤组大脑后动脉及对侧大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研究Willis环的正常解剖和变异.方法 分析2006年2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行头部或头颈部VCTDSA检查的174例患者资料,观测Willis环各组成动脉的发育情况、形态、大小,Willis环的完整性及Willis环穿支小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 ①Willis环动脉发育不良各段均有发生,按发生率不同依次为L-PCoA(20.1%)、R-PCoA(16.1%)、R-ACA A1(13.8%)、R-PCA P1(9.2%)、ACoA(7.3%)、L-PCA P1(6.3%)及L-ACA A1(3.4%),动脉缺如以R-PCoA(54.6%)、L-PCoA(52.3%)、ACoA(15.8%)为高.②174个Willis环中,后循环发育不良或缺如占55.8%,前后循环发育不良或缺如占29.8%,具有完整形态Willis环的仪占9.2%.③174个Willis环清楚显示穿支血管17支,平均直径0.82 mm.Heubner同返动脉26支,平均直径0.94 mm.结论 VCTDSA对Willis环显示完整、清晰,多角度显示能发现Willis环的各种变异,并显示Willis环穿支小血管.  相似文献   

17.
<正> Willis氏环前部包括大脑前动脉近侧段和前交通动脉,此部血管异常,与很多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常见的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关。了解此部血管的异常和显微解剖学对疾病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手术具有实际意义。作者在解剖显微镜下放大6~40倍观察了106例成人和儿童的Willis氏环前部的血管,着重分析和探讨了与显微外科有关的问题。 大脑前动脉近侧段(A_1)左侧较右侧粗短;其主要变异是一侧发育不全,计18例,占8.49±1.191%,以右侧多见。A_1的全长往往呈现各种弯曲。两侧A_1越经视神经或视交叉的上方至大脑纵裂,在视交叉前方(56.19±4.74%)或上方(43.8±4.74%)借前交通动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头CT血管成像(CTA)了解某地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颅内血管Willis环的特点。方法:招募该地区脑卒中高危志愿者行头CTA检查,主要观察血管直径变化,对Willis环的变异进行分析,把所得数据与关于健康中国人的研究进行比较。结果:281人(男153人,女128人)的头CTA成像用于分析。Willis环完全不完整108例(38.44%),且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78)。脑卒中家族史人群与中国健康人群Willis环不完整率分别是39%、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研究人群中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0±8.7)岁,高于非卒中人群(49.6±10.2)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脑卒中家族史人群Willis环的变异与年龄无关,其可能在胚胎早期阶段已发育,生后保持形态不变;此高危人群Willis环较高的不完整率可能是其脑卒中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相似遗传背景的人群随年龄增高,外部因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迷路进路手术中所遇到的耳蜗导水管及其周围的结构提供显微解剖学数据。 方法 :选用 2 0具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 (共 4 0侧 )进行耳蜗导水管的显微解剖 ,并进行测量和观察。 结果 :耳蜗导水管外口宽度为 (2 .6 4± 0 .82 ) m m ,长度为 (8.4 0± 1.35 ) mm ,耳蜗导水管外口到内听门下唇的距离为 (5 .5 3± 0 .93) mm ,外口至 脑神经距离为 (1.0 8± 0 .36 ) m m,外口至 脑神经距离为 (2 .71± 0 .6 3) m m,外口至 脑神经距离为 (4.5 2± 1.2 5 ) mm。结论 :在迷路进路手术中 ,走行于内听道与颈静脉球之间的耳蜗导水管可作为避免伤及其他重要结构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股内侧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30侧新鲜成年尸体下肢的股内侧区皮瓣,发现口径在0.4mm以上的动脉共354支,平均每侧11.8支。股内侧区分为五段,第一段相当于腹股沟区内侧部,第四、五段相当于膝区内侧部,但都忽视第二、三段,即股内侧区中部皮瓣,在此部有1~3支动脉,它的起源与走行恒定,口径在1mm以上,我们称为股内侧主要皮动脉,为此部皮瓣的轴心血管。此区的伴行静脉与皮神经也较恒定。因此,我们认为股内侧区第二、三段是一个理想的游离皮瓣移植的供皮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