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肠管状腺瘤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采用内镜下电活检钳切除术、圈套切除术、尼龙绳套扎术治疗结肠管状腺瘤54例。结果 54例患者均获成功,其中25例用电活检钳切除,20例用圈套器电切切除,5例较大管状腺瘤给予尼龙绳套扎后圈套器电切,其中2例管状腺瘤在圈套器电切后发现残端有少量渗血给予电凝止血,2例给予局部注射肾上腺素和钛夹止血成功,54例均无大出血及穿孔。结论管状腺瘤不论大小均应切除,经内镜下治疗结肠管状腺瘤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治疗结肠管状腺瘤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肠癌在螺旋 CT影像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 2012年 8月 ~2013年 6月经手术或结肠镜确诊的结肠癌患者 23例,X线、CT及内镜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诊断结肠占位准确方面,23例全部经 CT检查出 21例,准确率为 91.36%;X线检查出 14例,准确率为60.87%.23例中 18例经内镜检查均结肠腺癌.结论 结肠癌致肠梗阻螺旋 CT诊断准确率高、无创伤性、适应性宽,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钛夹定位在腹腔镜肠道手术前的应用。方法经结肠镜常规检查发现结肠肿瘤时,于病灶处置人钛夹,立即行卧位腹平片以确定金属夹的体表投影位置,进行术前病灶定位,观察和比较钛夹联合腹平片定位与钡灌肠定位的准确率。结果结肠病变肠镜下钛夹标记联合腹平片20例,与手术结果均相符,符合率100%,钡灌肠术前定位的准确率为80%。结论钛夹标记联合腹平片对结肠肿瘤定位准确,是腹腔镜结肠手术前可靠的病灶定位方法,与钡灌肠术前定位相比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2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GIST的18例临床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部10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6例,结肠1例。1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良性9例,交界性3例,恶性6例。随访率100%,患者均存活。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首选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肠黑变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结肠镜检查207例结肠黑变病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结果全结肠累计者36例,占17.4%,横结肠及右半结肠98例,占47.3%,左半结肠47例,占22.7%,累计直肠者26例,占12.7%,合并结肠息肉者32例,占15.5%,合并肠癌者8例,占3.8%。结论结肠黑变病与便秘、长期服用泻药有关,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黑变病及随访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消化道病变患者112例,其中食管病变27例、结肠病变32例、胃部病变53例,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结肠病变患者2例和胃部病变患者5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余患者经内镜治疗成功,内镜治疗成功率为93.8%。消化道病变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2.4±16.7)min。消化道病变患者的病变直径为(2.9±0.8)cm。消化道病变患者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有效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0月共收治左半结肠肿瘤和乙状结肠扭转患者 5 0例 ,均进行结肠一期切除吻合 ,术后应用昨毛主席大承气汤经肛门滴注 ,无吻合口漏发生 ,避免了肠造口、二次手术的痛苦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本组 5 0例患者 ,男 35例 ,女 15例 ,年龄 2 0~6 8岁 ,平均 4 6岁 ,左侧结肠肿瘤 4 6例 ,其中结肠脾区肿瘤19例 ,降结肠肿瘤 9例 ,乙状结肠肿瘤 18例 ,乙状结肠扭转坏死 4例 ,全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肠梗阻表现 ,不同程度的脱水、酸中毒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全组均治愈 ,无死亡病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经Krause入路治疗松果体区肿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我院2017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24例松果体区肿瘤患者,采取神经内镜经Krause入路手术治疗。结果 通过Krause入路,由神经内镜抵近、多角度观察,24例肿瘤均手术全切,13例病理显示为生殖细胞瘤,后期转肿瘤科继续治疗;其中14例术前合并不同程度脑积水,术后均缓解,均未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4例术后随访半年,均预后良好。结论 松果体区肿瘤行内镜下Krause入路的自然通道手术,可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常文旭  赵宁  蔡晓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0):3100-3101
目的 探讨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下切除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43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均在鼻内镜下或鼻内镜辅助下切除肿瘤,术后29例患者加放射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经影像学检查,40例患者的肿瘤全部切除,3例部分切除,所有患者随访3~4年,7例患者复发,再次采用同样的手术治疗,另有2例死于肿瘤转移.结论 内镜或内镜辅助下切除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临床效果显著,创伤小,避免面部损伤,手术后配合放疗,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内镜确诊42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行内镜下黏膜下肿瘤切除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黏膜下肿瘤完全切除,2例病变底部有少量残留。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损伤小、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结肠黑变病(MC)的病因、预后与大肠肿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88例结肠黑变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便秘患者58例(65.91%),其中长期服用泻药患者43例(48.86%),无明确服泻药史患者15例(17.04%);合并结肠息肉25例,其中管状腺瘤性息肉12例,增生性息肉5例,炎性息肉8例;合并结肠癌1例。结论结肠黑变病可能与长期便秘及服用泻药有关,泻剂中多为蒽醌类。结肠黑变病与结肠肿瘤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周静  陈崇喜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5):2307-2308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病例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随访2~5年,28例中3例复发,再次经鼻内镜手术后未再复发.结论 经鼻内镜手术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疗效满意.准确的术前评估、骨膜下层切除肿瘤和术后定期随访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克罗恩病(CD)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981年至2011年经内镜诊断的163例CD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1981年~1995年和1996年~2011年两组中,经内镜诊断的CD患者占同期镜检总数的比例从0.43%上升至0.49%.患者男女之比为1.20:1,平均发病年龄42.6岁,发病年龄呈双峰型分布20~39岁及50~59岁;病程大于10年者占79.14%;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并伴有贫血、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病变部位属小肠型者占42.94%、结肠型者占23.31%,、回结肠型者占33.74%.结论 CD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临床表现多样化,内镜结合临床及病理学检查是目前诊断CD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孙家蓉 《首都医药》2022,(4):109-111
目的 探讨模块式护理干预对经鼻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病人疼痛和焦虑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鼻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的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模块式护理.采用疼痛视觉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肠脂肪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 结合有关文献对1981~2004年我院收活的11例结肠脂肪瘤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1例患者术前确诊率为36.4%(4/11),9例行结肠节段切除或半侧结肠切除术。2例行电子结肠镜切除肿瘤,均治愈。结论 结肠脂肪瘤易误诊为结肠肿瘤,临床上出现成人慢性肠套叠且全身情况良好者应考虑到结肠脂肪瘤的可能。对有症状者需行手术治疗,主要术式为结肠节段切除或经电子结肠镜电灼除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经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桥小脑角肿瘤采取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后,再用神经内镜进行探查,切除残余肿瘤。结果12例听神经瘤11例全切并保留面神经,1例因与周围血管、神经粘连紧密,行次全切除;8例胆脂瘤及1例脑膜瘤全切除,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结论经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肿瘤,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可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术后发生尿崩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9月福建省立医院南院收治的97例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功能性、肿瘤侵袭性、肿瘤生长类型(是否突破鞍膈)、肿瘤切除程度、手术时长为可能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尿崩症相关因素.结果 97例患者中术后尿崩50例,占比51.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的肿瘤生长类型及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鞍上生长型垂体腺瘤是术后发生尿崩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肿瘤生长类型与内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术后并发尿崩症密切相关,鞍上生长型腺瘤术后尿崩症发生风险高.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结肠受累程度与临床严重程度和长期预后差肯定相关。放射学与内镜方法评定结果差异很大。作者通过反复内镜观察和活检研究来评定病变程度。材料与方法:1981~1984年作者以结肠镜检诊疗、随访31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3~78岁,平均48.1岁。结肠镜检前平均病程91.2月。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检查对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微创治疗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内镜发现的210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其结果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其中145例采用内镜微创治疗及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定期内镜随访。结果210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胃肠道平滑肌瘤78例、间质瘤84例、脂肪瘤20例、异位胰腺19例、囊肿6例、神经内分泌瘤3例。120例采用内镜微创治疗,25例行外科手术切除。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性质符合率为87.6%,来源层次符合率87.6%。103例内镜术后随访1~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病变的来源及性质判断有较高准确性,且为隆起病变在内镜下选择何种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余娜  韦红  吴克利  蔡国豪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0):1413-1413
近年来,我们在内镜下应用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巨大息肉34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4年9月至2007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男25例,女9例;平均年龄57.4(36—83)岁。间歇性腹疼9例,间歇性黏液脓血便17例,粪便外附有鲜血5例,大便次数增多6例,便秘2例,无症状者1例。病程2d-2年。诊断大肠息肉8例,结肠肿瘤可疑19例,大肠肿瘤待排除11例,贫血查因3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