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产后宫缩痛是产褥早期因子宫收缩而引起的小腹疼痛[1],以往认为产后宫缩痛是"正常过程",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更加注重产妇产后舒适度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此,我院妇产科对正常分娩的产妇采取穴位疗法配合情志调理、辨证施膳等措施应对产后宫缩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正常分  相似文献   

2.
正产褥期内,出现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著者,称为"产后身痛",亦称"遍身痛""产后关节痛"。《中医妇科学》[1]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产后营血亏虚或风寒湿邪稽留有关,《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决》概括病因主要有血虚、外感与血瘀。目前临床治疗多以虚实两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循经艾灸子宫穴在降低产后宫缩痛中的护理效果。方法以本院产科经阴道分娩的100例经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对照组产妇产后6h后给予远红外线热疗贴外敷下腹部气海穴缓解宫缩痛,研究组产妇给予循经艾灸子宫穴缓解宫缩痛,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宫缩强度及各时间点宫缩痛的情况和护理后疼痛缓解程度。结果两组产妇产后首次宫缩痛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产妇产后宫缩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妇产后24h、48h、72h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更为轻微(P<0.05)。研究组产妇护理后的疼痛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经艾灸子宫穴可有效降低宫缩强度及产后宫缩痛程度,提升疼痛缓解率,对提高产妇产后舒适度、促进产后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产后风湿病是妇女产后的常见疾病,多发生在产褥期,病程可延长至数月,甚或经年不愈。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肢体肌肉关节疼痛、麻木、酸楚、重着,可伴有怕风、怕凉、畏寒、乏力等症状,常于劳累、受寒或天气变化时病情加重,且其查体常无阳性体征,风湿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无异常[1]。古称"产后痛风""产后身痛"、 "产后中风""产后关节痛""产后筋脉拘急""产后痹"等,属于中医"痹症"的范畴。目前西医药对该病的治疗欠佳,而中医对该病采用辨证论治,内外合治之法,收到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奄包热熨关元、中极、气海穴位治疗产后宫缩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产后宫缩痛的患者10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产后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中药奄包热熨关元、中极、气海穴位缓解产后宫缩痛。观察两组小腹疼痛缓解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24 h、72 h疗效均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宫缩痛采用穴位中药奄包热熨治疗,方便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产后宫缩痛患者应用腕踝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 2020 年 5 月至 2021 年 12 月收入的 120 例阴道分娩 且宫缩痛评分达 4 分以上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60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在 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腕踝针。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宫缩状态和产后恢复满意度。结果 治疗前两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 评分 法)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 0.5、1、2、3h 观察组 NRS 评分全部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宫缩缓解起效时间较对 照组短,宫缩痛发作次数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对产后恢复情况总满意率(98.33%)高于对照组(88.33%)(P<0.05)。 结论 产后宫缩痛患者采用腕踝针治疗,能有效减轻宫缩痛程度,缩短宫缩缓解起效时间,减少宫缩痛发作次数,提高产后恢 复满意率。  相似文献   

7.
妇女产褥期间出现肢体疼痛、麻木、酸困、重着者,称“产后痛风”、“产后身痛”、“产后肢体疼痛”。2000年5月-2007年2月,笔者运用张锡纯先生创设之健运汤加山萸肉方共治疗产后身痛36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门诊病例,共36例,其中年龄最小者22岁,最大者41岁,平均年龄28岁;第一胎产后30例,第二胎产后6例;顺产31例,剖腹产5例;病程在产后1个月之内者6例,1~3个月6例,3~6个月15例,6个月以上7例;单侧上肢疼痛者4例,双侧上肢疼痛者6例,单侧下肢疼痛者5例,双侧下肢疼痛者3例,单腰背部疼痛者5例,多部位疼痛者13…  相似文献   

8.
产后身痛是妇女产褥期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立足于妇女产后多虚多瘀特点,临床辨证施治多以血虚、风寒、血瘀为出发点。中医学认为妇女产后亡血伤津致虚,余血浊液或胞衣残留或感染邪毒致瘀,此皆致为该病。治疗上杜师强调扶正祛邪为大法,辨证与辨病结合,通补并用,同时辅以畅情志、运脾胃。用药上导师善用藤类、虫类药物疏经通络止痛,此有百脉通则病自除之意。作者从"虚""瘀"着手,探讨产后身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用药思路以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王彦俊 《全科护理》2016,(23):2417-2418
[目的]观察中药神阙穴贴敷治疗产后宫缩痛的疗效。[方法]将12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包括改变体位、局部热敷、按摩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产后2h开始进行神阙穴中药贴敷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宫缩痛程度,比较两组产妇产后24h、48h、72h宫缩痛程度。[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24h、48h、72h宫缩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阙穴中药贴敷能有效减轻产后宫缩痛。  相似文献   

10.
林淑珍  庄珠英  杨娟 《妇幼护理》2022,2(12):2701-2703
目的 观察分析耳穴贴压配合护理早期干预对初产妇产后子宫复旧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于 2020 年 2 月至 2021 年 2 月 在我院分娩的 100 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 50 例。对照组采用护理早 期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耳穴压贴。分析比较两组的产后宫缩痛程度、宫高变化情况、恶露持续时间以及临床疗 效。结果 研究组在产后 12h 和 36h 的宫缩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后 12h 和 36h 的的宫高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的恶露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短(P<0.05)。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初产妇 的产后护理采用耳穴贴压配合护理早期干预,能缓解宫缩痛及降低宫高,提高产后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产后身痛的中西医认识,针对产后身痛患者多正虚邪盛的特点,对单纯艾灸、针灸结合、灸药结合、特色铺灸及其他特色灸法五个部分治疗产后身痛进行综述.结合上述研究,分析认为艾灸在治疗产后身痛的较好的临床效果,尤以督脉铺灸治疗效应最佳,其应用也最为广泛.在此基础上,发现并讨论当前研究的问题与不足,为今后研究方向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并致力于为此项疾病的研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制中药封包联合护理在剖宫产术后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1日~8月31日行剖宫产术分娩的6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自制中药封包联合护理;比较两组产后肠鸣音评分,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产后72 h泌乳时间,宫缩痛评分,Kolcaba舒适度量表评分及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后12 h、24 h肠鸣音评分正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产后72 h泌乳量多于对照组(P<0.01),宫缩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Kolcaba舒适度量表中生理、心理、精神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沟通能力、舒适疼痛感受、人文关怀3个方面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制中药封包联合护理有助于剖宫产术后产妇胃肠功能恢复,促进泌乳,减轻产后宫缩痛,提高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督脉铺灸疗法对产后身痛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8例符合产后身痛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采用督脉铺灸治疗,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33例,采用布洛芬缓释片口服治疗,7d为1个疗程。均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1.43%、有效率为94.29%,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9.39%、72.72%(P0.05,0.01)。结论:督脉铺灸疗法治疗产后身痛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蒙金梅 《全科护理》2016,(18):1889-1890
[目的]探讨雷火灸子宫穴同时配合双侧合谷穴对治疗产后宫缩痛的疗效。[方法]选择自然分娩的100例经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50例经产妇在顺产后予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经产妇在顺产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雷火灸子宫穴同时配合双侧合谷穴的方法。按疼痛缓解效果评估表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病人产后宫缩痛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后1d、2d宫缩痛缓解明显,治疗前后两组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中医护理雷火灸治疗对产后宫缩痛有良好的疗效,该操作简便,无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产程中实施护理干预对分娩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程中实施护理干预对分娩结果的影响。方法:将238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及时评估产妇存在的护理问题,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干预,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比较两组产妇总产程平均时间、产痛耐受性、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总产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产痛耐受性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和新生儿窒息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P<0.05)。结论:产程中实施护理干预能缩短产程,有效减轻产痛,提高阴道分娩质量,降低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和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在分娩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参加拉玛泽减痛分娩法训练的孕妇设为观察组,100例未参加拉玛泽减通分娩法训练的孕妇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疼痛程度及产后出血量,第一、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产后出血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产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玛泽减痛分娩法能有效缩短产程,减轻疼痛程度,减少产后出血量,最大限度保障母体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药热罨包治疗产后子宫收缩痛的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龙岩人民医院收治的产后子宫收缩痛产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中药热罨包,比较2组产妇治疗效果、治疗满意度以及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高于对照组的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9%,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热罨包能有效治疗产后子宫宫缩痛,减少疼痛,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从而提高产妇满意度。因此,中药热罨包利于产妇子宫收缩痛减轻及产后恢复,同时可以有效提升产后的睡眠质量,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经产妇和初产妇的产后宫缩痛、泌乳、排尿及恶露情况,以探讨提高产妇产后康复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100例住院阴道分娩的初产妇和有过大于孕28周引产或分娩史的经产妇在产后第1—第3天进行疼痛强度评估,同时观察两组产妇的泌乳、排尿及恶露情况。结果经产妇组产后第1天疼痛评分中位数为3.5分高于初产妇组,泌乳量、恶露排出量多于初产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后尿潴留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产妇产后宫缩痛明显,应早期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疼痛,促进产后康复;初产妇产后第1天泌乳量较少,应及时指导喂养技巧,增加乳量分泌。  相似文献   

19.
陈凤玲  常娟 《妇幼护理》2024,4(1):38-40
目的 探讨产后康复护理对产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产妇80例,以随机信封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观察组提供产后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的不良情绪、产后康复及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的焦虑与抑郁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宫缩痛评分及宫缩痛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子宫入盆骨时间及恶露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妇实施产后康复护理能够改善不良情绪,促进子宫恢复,减轻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TDP治疗仪照射关元穴缓解缩宫素引发产后宫缩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3月行剖宫产的260例住院经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于术后1~3d静脉滴注缩宫素注射液,对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4分的产妇于第2天行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心理护理结合腹部按摩,实验组采用TDP治疗仪照射关元穴。比较2组护理前、护理后1h、12h、24h、72hVAS评分,并采用我院自制的疼痛影响量表评估产后宫缩痛对睡眠、情绪、哺乳、日常生活的影响。 结果 护理后,2组VAS评分均降低,而实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产后宫缩痛对睡眠、母乳喂养的影响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t=5.848,P<0.001;t=2.133,P<0.001)。 结论 TDP治疗仪照射关元穴可有效缓解缩宫素引发的产后宫缩痛,对改善产妇睡眠、早期母乳喂养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