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段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ior rhizotomy,SPR)治疗儿童下肢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SPR手术治疗26例儿童痉挛性脑瘫患儿手术效果。结果 26例患者术后均有明显肌张力下降,痉挛解除率达100%,部分患儿同时伴有上肢痉挛、流涎、斜视、癫痫及言语障碍等症状有所改善。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是治疗脑瘫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后坚持长期康复训练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9例痉挛性脑瘫患儿行SPR术.结果 39例患者术后肢体痉挛程度降低Ⅱ级15例,降低Ⅰ级24例;肌张力降低Ⅱ级20例,降低Ⅰ级19例.随访:痉挛缓解率为94%,步态功能改善率93%.结论 SPR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满意方法.  相似文献   

3.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作为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旨在减少神经纤维过度的兴奋信号传到,降低肢体过高肌张力,以解除肢体痉挛状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接诊1例痉挛性狼疮性脑病后遗症患者,右上肢出现痉挛状态,功能丧失,在我科予行颈段SPR手术,切断部分颈段右侧脊神经后根,术后患者右上肢痉挛症状明显缓解,证明此类手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后的痉挛性瘫痪同样有效,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地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分级、上肢痉挛程度[临床痉挛指数(CSI)]、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生命质量[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肌张力分级、C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上肢FMA评分及SF-36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用于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效果良好,可降低患肢肌张力和痉挛程度,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SPR及下肢矫形同期治疗下肢痉挛型脑瘫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计腰骶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及下肢矫形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1995年10月-1999年10月在进行腰骶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的同时对下肢关节因软组织挛缩畸形者行下肢软组织松解治疗下肢痉挛型脑瘫97例,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结果:SPR及下肢矫形同期进行较单纯SPR,二期行下肢矫形,具有减轻病人痛苦,减少病人经济负担及能及时康复训练,缩短康复训练时间等优点,对解除痉挛,改善步态效果明显优于单纯SPR手术。结论:SPR及下肢矫形同期进行是一值得提倡的手术。  相似文献   

6.
师文  李红  秦璐  蒋玮  高丽娟  薛玉洁 《医学争鸣》2009,(23):2827-2827
引言 目前认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是解除脑瘫痉挛和改善功能最有效的方法.其机制在于选择性切断来自肌梭的Iα类纤维,破坏肌梭的传人联系,阻断γ-环路,降低肌张力和解除痉挛.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感觉功能,术后辅助各种康复训练,将会明显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我科从2004-10为24位患儿实施该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总结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髋内收畸形的效果,针对内收肌群痉挛的不同情况选择切断不同的神经节段,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对596例伴髋内收畸形的脑瘫患者施行了SPR术或SPR+内收肌部分切断术.其中男364例,女232例,年龄3 ~ 24岁,平均9.8岁.根据术前内收肌痉挛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两组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第1组:整个内收肌群痉挛,第2组:以长收肌痉挛为主,对第1组行腰段SPR治疗,神经节段分别选择L3、5及S1后根和L4、5及S1后根.对第2组分别行一期SPR+矫形术和分期治疗,术后1周对患者进行观察评估,术后6个月和1年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调查.结果 第1组术后肌张力缓解率为97.7%,髋内收畸形改善率为86.6%,第2组术后肌张力缓解率为97.6%,髋内收及步态改善率为85.3%.结论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够长期有效地解除肢体痉挛,改善肢体功能.神经节段选择L3、5及S1后根或L4、5及S1后根在改善髋内收方面无明显差异,SPR与矫形分期手术的效果要优于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康复科门诊收治的7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对每例患儿应用改良Ashworth法进行肌张力评定,测量双下肢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肌张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808,P=0.0173)。治疗后两组患儿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2.5191、-2.5161、-2.3201,P值分别为0.0118、0.0241、0.0203)。结论应用康复训练结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可明显降低肌张力,扩大双下肢关节活动度,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局部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83例痉挛型脑性瘫痪的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BTX-A局部肌肉注射、推拿和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肉毒毒素注射和推拿治疗,以改良阿氏量表(MAS)评定肌张力,以运动评价量表(PRS)评定运动功能。对比分析治疗前、治疗后4周的肌张力、PRS评分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肌张力、P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局部肌肉注射BTX-A结合推拿、康复训练能够更有效地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改善步态、提高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行SPR术治疗的30例脑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患者术后10年以上的肌张力、肌力、下肢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相关术后远期影响。结果:30例患者中肌力改善并长期维持30人。肌张力下降至正常或2级并长期维持30人。尖足、踝阵挛、交叉腿消失并长期维持30人。膝反射亢进消除30人,babinski征转阴率56.7%。下肢功能系列改善率100%,14例术前有残余尿,术后12例残尿消失,长期无复发。复查腰椎X光片22例,其中1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腰椎改变。结论:SPR可长期有效的解除痉挛性脑性瘫痪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和踝阵挛、尖足、交叉腿现象,病理征现象并能一直维持,结合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单纯使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观察组使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脑电功率、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0波值及θ/β比值均低于治疗前,G波值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0波值及θ/β比值低于对照组,G波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66项评分值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GMFM一66项评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腓肠肌肌张力及足背屈角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腓肠肌肌张力及足背屈角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O.05)。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脑功能,增强粗大运动功能,同时降低患儿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中肌电图监测在圆锥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行圆锥部SPR术,术中将L1~S1(除L4)各后根均匀分为2~5个神经束,然后行由低到高的电流刺激,确定每束阈值,根据阈值确定切除部分的比例,并在手术全程对下肢多组肌肉及肛门括约肌收缩情况进行肌电图监测,以防损伤脊髓运动根和支配括约肌的感觉根。结果:本组7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中,术后4周、术后6个月肌张力较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步行功能与术前步行功能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阵挛消失率91%(59/65),髌阵挛消失率96%(22/23),肌力均保持在术前以上水平,所有患者术后无大小便功能障碍。结论:术中电刺激是指导和监测圆锥部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的有效方法,对提高手术疗效,保护括约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了解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瘫后的反应和并发症。方法:通过对209例以下肢痉挛为主的脑瘫患行L2-S1SPR后的观察和随访,对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作了分析和研究。结果:出现9例(4.3%)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支气管痉挛,骨盆倾斜并发症,癫痫发作和脊柱前突增加。其他并发症有高热,血尿、脑脊液漏、腹胀痛和腿乏力等。结论:SPR能有效地解除痉挛,但会带来许多并发症,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减少和避免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高选择性周围神经(包括坐骨神经和闭孔神经)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高选性周围神经切断术结合传统的肌腱和骨性手术,对25例有行走潜能的痉挛性脑瘫患儿进行治疗。并利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患儿术前术后的状态进行对比。结果 25例术后患儿肌张力高症状得到很大程度缓解。剪式步态消失或缓解,尖足畸形得到矫治,下肢各肌群肌力趋于平衡,步态稳定性加强。6周拆石膏时足部及关节外形好且稳定性强,3月复查时各肌群力量恢复良好,锻练效果满意,姿势性痉挛大为改观,6月时可扶物行走或独立行走。结论 高选性周围神经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效果良好。可行性高,应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出脑瘫肢体畸形病理机制及治疗规范。方法根据针刀微创具有解除痉挛、挛缩的功效,建立了切割纠畸术、肌肉刺激术、神经触激术(脊神经触激术与周围神经触激术)三种操作技术。切割纠畸术:切割挛缩的肌组织或切断痉挛肌的部分肌纤维,以减弱肌肉或者肌腱的单元力量,促进痉挛肌和拮抗肌平衡;肌肉刺激术:在痉挛肌肉的肌腹部,对肌肉强刺激,以增加肌肉收缩和舒张的频率,从而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和运动模式,消除或减轻痉挛;神经触激术:对神经给予适度的触激,促进神经兴奋或超限抑制,消除或减轻肌痉挛或改善肌张力。结果运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来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近愈率分别是:马蹄足畸形92%,膝关节屈曲畸形和足内、外翻畸形84%;腕掌屈、背伸畸形80%,膝过伸畸形47%。结论提出了脑瘫肢体畸形治疗的新理念,建立及规范了针刀微创操作技术,促进了行业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后下肢功能,同时分析术前爬行能力与术后行走能力的关键。方法:将下肢功能(包括肌张力)分别量化,观察手术前,后的变化,并统计分析手术前,后功能差异。结果:(1)术后肌张力明显降低,下肢各项功能显著改善;(2)术后2年下肢功能进一步改善;(3)术前爬行能力良好的患儿术后下肢各项功能及独立行走与爬行能力差的患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够有效地解除痉挛,改善下肢功能,术前爬行能力对判断手术预后能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尉禹  关丽珍 《海南医学》2001,12(4):12-13
目的探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惊挛性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复习、整理1996年以来我院22例小儿惊挛性脑瘫行SPR的病例及随访记录.结果本组22例中有21例(占95.45%)惊挛明显解除;步态、肌张力、关节活动及运动功能改善19例(占86.36%);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SPR到目前仍是治疗小儿惊挛性脑瘫的一种较新且有效的方法.国内应用此方法近10年,更深入的研究有待于今后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8.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下肢痉挛时对脑瘫患者大脑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对1990年5月-1998年4月间采用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者进行随访,并对得到2年以上随访的825例病例进行上肢痉挛、癫痫、斜视、流涎及语言发音障碍等情况调查分析。结果:伴有上肢痉挛者328例,其中67例(20.4%)上肢痉挛减轻;伴有癫痫者35例,其中31例(88.6%)术后癫痫发作频率减少或癫痫控制药物服用量减少;伴有斜视者386例,其中132例(34.2%)减轻;伴有流涎者73例,其中49例(67.1%)流涎减少,21例(28.8%)流涎消失;伴有语言发音障碍者456例,其中72例(15.8%)发音功能改善。结论: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减少外周神经传入冲动,从而降低了中枢的兴奋性,影响大脑高级中枢的调控作用;此外周-皮层-外周大环路反射可能是SPR解痉的另一机制。  相似文献   

19.
通过查阅文献,整理目前国内对痉挛性脑瘫的主要治疗方法,结合我院临床实际应用,归纳总结,探讨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方法。治疗痉挛性脑瘫常使用中医的针灸、按摩、中药药浴、中医穴位注射与西医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且要尽早治疗,中药药浴(水药热浴疗法)治疗痉挛性脑瘫可明显降低患儿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