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少阳病最本质的特征是正气已显不足,正邪双方都呈衰减之势;扶正祛邪并用是小柴胡汤和解的实质。《伤寒论》中没有“半表半里证”,少阳病也不是“半表半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半表半里"学说近10年的研究进展。方法对与近10年来"半表半里"学说相关的文献搜集、汇总、整理并总结。结果 "半表半里"学说包含很多概念和理论,对指导临床有很重要的作用。对研究进展整理后发现,"半表半里"提出时用于解释"少阳证"寒热往来,但是不能将"半表半里证"与"少阳证"完全划等号。在后世医家研究中发现还包括"邪伏膜原证""湿郁三焦证"。结论整理及研究"半表半里"学说对指导临床意义非凡,故因系统化"半表半里"学说。 相似文献
4.
5.
三阳经的排序,并未涉及半表半里的问题,是仲景遵循《黄帝内经》阴阳气多少之原意,并将其用于临床创建的辨证论治体系。少阳病于六经中的位序,与半表半里和枢机,其理论源头是不同的,在理论概念上也是有区别的,而且六经位序体现了仲景本意,半表半里则属于注家的演绎,所以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6.
关于《伤寒论》少阳病“半表半里”历代医家争论颇多,目前尚无定论。“半表半里”既是少阳病的病位又是少阳病的辨证纲领。“半表半里证”是一个独特的证候,其病位既不在太阳之表,也不在阳明之里,而是在不表不里、表里之间的位置。本人研习少阳病篇,偶有所得,以飨同行,不妥之处,请予教正。 相似文献
7.
半表半里首见于注家,《伤寒论》中并无此词目,但半表半里学说对后世医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伤寒论》相关文献梳理,结合后世代表注家对半表半里的阐释、后世因半表半里引发的学说、辨证体系。归纳得出结论:(1)半表半里首见于《注解伤寒论》,并非《伤寒论》原文;《伤寒论》提出的是"半在里,半在外",且"半在里,半在外"与后世半表半里关联密切的少阳病、小柴胡汤证有区别;(2)后世医家尤其温病医家对半表半里的继承发展如半表半里膜原学说,半表半里三焦学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维骐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9,22(15)
从对中医院校《中医诊断学》教材的回顾来看,在论及半表半里证时几乎均仅以伤寒少阳证为是。但笔者以为,既然外感伤寒可以形成邪正分争于表里之间的半表半里证,那么外感温病理应可以形成邪居表里之间的半表半里证。考温病前贤叶天士、薛生白、章虚谷等诸家之论述,可以认为,薛生白所谓“温热阻遏膜原”一证,当属半表半里证。 相似文献
9.
少阳为半表半里之说,并非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提出,而是后世医家在解读《伤寒论》过程中所创立,用来阐释少阳病的病位及病机。但经过仔细推敲,半表半里既不是少阳之部位,少阳病也不该理解为伤寒病从表入里传变过程中的半表半里证,这一含混不清的概念与仲景六经本义相去甚远,对于认识少阳病的本质和病位反而造成混乱,有必要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将脉象以其相关属性一分为二,并以"阴阳"统称之,以寸为阳、尺为阴,诊脉以浮取为阳、沉取为阴。《伤寒论》将复杂的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以其属性概而分之为阴阳,认为只要"阴阳自和",则疾病即可痊愈,也间接说明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是"阴阳和",疾病的本质是"阴阳不和"。这里的阴阳显然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而是对人体生理("体")和功能("用")的规定、概括和分类。在《伤寒论》中,张仲景使用"三阴三阳"来命名外感疾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病位,称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概念,原本是阴、阳的分化,一阴分为三阴,一阳分为三阳,既是对经脉的划分,又是对六气(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的阴阳划分,也是对脏、腑(太阴肺、脾,少阴心、肾,厥阴肝、心包络,太阳膀胱、小肠,阳明胃、大肠,少阳胆、三焦)的阴阳划分。可以看出,在《伤寒论》中,阴阳主要是用来分类的,而阴阳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则是由事物的阴阳属性演化而来。张仲景将阴阳学说具体的运用到临床实际,没有用"阴阳"去进行过多的理论演绎,而是用了最原始和简单的方法,用阴阳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进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规定和分类,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挖掘“半表半里”证-症-药规律研究.方法 将半表半里相关医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数据库,采用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取类等方法,分析“半表半里”的证-症-药规律.结果 收集半表半里医案213个,涉及中医疾病53种、中医证候34个、症状253个、中药219味.从证...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