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半表半里”用来解释少阳病之病机及定少阳病之病位,似乎已成定律,诸版《伤寒论》教材亦作如是云。所异议者,在于“半表半里”是指太阳与阳明之间,还是指三阳与三阴之间。笔者钻研良久,发现都不是,故  相似文献   

2.
肖相如 《河南中医》2010,30(12):1149-1149
少阳病最本质的特征是正气已显不足,正邪双方都呈衰减之势;扶正祛邪并用是小柴胡汤和解的实质。《伤寒论》中没有“半表半里证”,少阳病也不是“半表半里证”。  相似文献   

3.
师小茜  牛阳 《光明中医》2016,(5):750-753
目的总结"半表半里"学说近10年的研究进展。方法对与近10年来"半表半里"学说相关的文献搜集、汇总、整理并总结。结果 "半表半里"学说包含很多概念和理论,对指导临床有很重要的作用。对研究进展整理后发现,"半表半里"提出时用于解释"少阳证"寒热往来,但是不能将"半表半里证"与"少阳证"完全划等号。在后世医家研究中发现还包括"邪伏膜原证""湿郁三焦证"。结论整理及研究"半表半里"学说对指导临床意义非凡,故因系统化"半表半里"学说。  相似文献   

4.
田永衍 《河南中医》2008,28(12):7-7
一部<伤寒论>,以六经为外感病立法,讲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在六经传变中,少阳的地位比较尴尬.<伤寒论>中是将其列于阳明之后的,后世讲传变,又多将其列于阳明之前,究竟在仲景心中少阳应在阳明之前还是在阳明之后?  相似文献   

5.
扈培增 《河南中医》2014,(3):379-381
三阳经的排序,并未涉及半表半里的问题,是仲景遵循《黄帝内经》阴阳气多少之原意,并将其用于临床创建的辨证论治体系。少阳病于六经中的位序,与半表半里和枢机,其理论源头是不同的,在理论概念上也是有区别的,而且六经位序体现了仲景本意,半表半里则属于注家的演绎,所以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6.
关于《伤寒论》少阳病“半表半里”历代医家争论颇多,目前尚无定论。“半表半里”既是少阳病的病位又是少阳病的辨证纲领。“半表半里证”是一个独特的证候,其病位既不在太阳之表,也不在阳明之里,而是在不表不里、表里之间的位置。本人研习少阳病篇,偶有所得,以飨同行,不妥之处,请予教正。  相似文献   

7.
半表半里首见于注家,《伤寒论》中并无此词目,但半表半里学说对后世医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伤寒论》相关文献梳理,结合后世代表注家对半表半里的阐释、后世因半表半里引发的学说、辨证体系。归纳得出结论:(1)半表半里首见于《注解伤寒论》,并非《伤寒论》原文;《伤寒论》提出的是"半在里,半在外",且"半在里,半在外"与后世半表半里关联密切的少阳病、小柴胡汤证有区别;(2)后世医家尤其温病医家对半表半里的继承发展如半表半里膜原学说,半表半里三焦学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对中医院校《中医诊断学》教材的回顾来看,在论及半表半里证时几乎均仅以伤寒少阳证为是。但笔者以为,既然外感伤寒可以形成邪正分争于表里之间的半表半里证,那么外感温病理应可以形成邪居表里之间的半表半里证。考温病前贤叶天士、薛生白、章虚谷等诸家之论述,可以认为,薛生白所谓“温热阻遏膜原”一证,当属半表半里证。  相似文献   

9.
武冰  姜元安 《环球中医药》2012,(10):746-747
少阳为半表半里之说,并非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提出,而是后世医家在解读《伤寒论》过程中所创立,用来阐释少阳病的病位及病机。但经过仔细推敲,半表半里既不是少阳之部位,少阳病也不该理解为伤寒病从表入里传变过程中的半表半里证,这一含混不清的概念与仲景六经本义相去甚远,对于认识少阳病的本质和病位反而造成混乱,有必要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将脉象以其相关属性一分为二,并以"阴阳"统称之,以寸为阳、尺为阴,诊脉以浮取为阳、沉取为阴。《伤寒论》将复杂的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以其属性概而分之为阴阳,认为只要"阴阳自和",则疾病即可痊愈,也间接说明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是"阴阳和",疾病的本质是"阴阳不和"。这里的阴阳显然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而是对人体生理("体")和功能("用")的规定、概括和分类。在《伤寒论》中,张仲景使用"三阴三阳"来命名外感疾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病位,称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概念,原本是阴、阳的分化,一阴分为三阴,一阳分为三阳,既是对经脉的划分,又是对六气(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的阴阳划分,也是对脏、腑(太阴肺、脾,少阴心、肾,厥阴肝、心包络,太阳膀胱、小肠,阳明胃、大肠,少阳胆、三焦)的阴阳划分。可以看出,在《伤寒论》中,阴阳主要是用来分类的,而阴阳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则是由事物的阴阳属性演化而来。张仲景将阴阳学说具体的运用到临床实际,没有用"阴阳"去进行过多的理论演绎,而是用了最原始和简单的方法,用阴阳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进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规定和分类,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相似文献   

11.
"半表半里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说对半表半里证的认识,阐述半表半里证的现代研究进展,从而为临床治疗半表半里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挖掘“半表半里”证-症-药规律研究.方法 将半表半里相关医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数据库,采用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取类等方法,分析“半表半里”的证-症-药规律.结果 收集半表半里医案213个,涉及中医疾病53种、中医证候34个、症状253个、中药219味.从证...  相似文献   

14.
肝与消渴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彦丽 《中医药导报》2009,15(10):10-12
从消渴的病因病机出发,结合肝的生理病理及肝与五脏的关系,论述了肝与消渴发病及其变证发生的关系。认为肝气郁结、肝血亏虚是消渴发病的内在因素;肝失疏泄是消渴发病的病理机制;肝郁肝虚、湿热内生、痰瘀交阻是消渴变证发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剖析了现代儿童体质以病理体质,特别是阴虚体质为多见的原因,强调父母应重视修身,其子女才能有健康的体魄。  相似文献   

16.
论哮喘与痰     
张伟  郑建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11):2375-2376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痰为其主要病理因素,是哮喘发病的潜在"夙根",哮喘的分型及其治疗均与痰密切相关,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痰液与哮喘的发作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治疗与预防都应以祛痰为主。  相似文献   

17.
人类对于防治衰老、延年益寿,提高生命活力以及生活质量有着迫切的需求,医药工作者们要不断提取前人经验,并从我国丰富的中药宝库中筛选、开发安全有效的各种抗衰老新药。  相似文献   

18.
"肺痿"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近年来部分学者认为肺纤维化与肺痿相对应,然而二者表现不尽相同。考证自汉以降中医文献,所载肺痿症状并不一致。仲景记述肺痿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要表现,与支气管扩张最为相近。仲景之后,随着疾病谱改变,医家言及肺痿,所述症状除浊唾涎沫外,尚有咯血、咳脓痰等,对应疾病与仲景所指则有所拓展,除支气管扩张外还包括肺结核、肺脓肿等。中医病名所指疾患随时代变迁多有不同,"肺痿"一病不同时期所对疾病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风与肾病论     
从外风伤肾、内风扰肾、肾病治风等方面论述了风与肾病发病观与治疗特点.认为风邪贯穿于急慢性肾风的始末.外风伤肾,肺先受邪,肺肾同病;内风扰肾,外风由表及里潜伏肾中,成为肾风;肾深居下焦,唯风易至,潜存于内,伏机待发;风邪内侵,干扰肾水与相火,形成肾中之风;风邪痹阻肾络,气滞血瘀,病情顽固;肾中风邪内扰,气化不健,封藏失职,故水肿、蛋白尿、血尿难以消除.肾病治风,风药祛风的同时,尚有除湿、化浊、利水、解毒、活血等多种功能,对慢性肾病的治疗无疑是完全适应的.  相似文献   

20.
论血管性痴呆与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肝的生理、病理与血管性痴呆 (VD)的关系 ,认为肝之疏泄条达是正常思维情志活动的保障 ,肝主宰着情志活动 ,又影响水谷精气化生。肝失疏泄不仅使他脏功能失调 ,导致VD病理因素 ,痰瘀的产生 ,同时决定着VD病情的演变。进而从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 ,从肝论治 ,可以防止痰瘀产生 ,阻断VD病情加重 ,不失为一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