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具有发病急、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因常合并葡萄膜炎、低眼压以及迅速发展的玻璃体视网膜增生改变,其手术成功率显著低于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之前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取得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连续选择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61例61眼,与同期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非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2例53眼进行对比研究,观察二者眼部体征及手术复位率等情况,并分析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好发因素。结果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眼前节反应重,眼压低(平均4mmHg),与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前者的一次性手术复位率为65.51%,后者为88.6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组中年龄50岁以上及屈光度-6D以上的患者占总例数的50%以上,27.87%的患者合并有黄斑裂孔。结论脉络膜脱离伴视网膜脱离具有严重的葡萄膜炎和低眼压症状,老年人和高度近视者好发,多合并有黄斑裂孔,其手术复位率显著低于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  相似文献   

3.
张润琦  周永祚 《眼科新进展》2006,26(10):790-790
1临床资料患者,女,69岁。因左眼视物模糊2月余于2005年10月2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3d前曾在某专科医院诊断为左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予口服强的松等药物,建议行左眼玻璃体切割术。门诊检查:左眼视力0.1,角膜透明,前房深,闪光强阳性,4∶00~10∶00虹膜后粘连,瞳孔不圆,晶状体轻度混浊,眼压9mmHg(1kPa=7.5mmHg);B超示:除鼻上周边象限外,余范围均视网膜浅脱离伴脉络膜脱离;三面镜检查视盘边界清,黄斑水肿,下方周边部玻璃体混浊伴陈旧性积血,后极部及颞上视网膜脱离,1∶30赤道前视网膜见一2/3PD大小圆形裂孔,脉络膜脱离隆起贴近裂孔…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2岁,汉族,农民。2002年12月因左眼鞭炮炸伤后疼痛,视力剧降在当地医院就诊。据病历记载当时眼科情况:左眼视力:数指/眼前,眼压:T 1。左眼睑皮下淤血,结膜混合充血( ),角膜上皮水肿,前房深,前房积血Ⅱ级,虹膜震颤,虹膜9点~12点根部断离,未见晶状体。眼后段窥不清。当时行左  相似文献   

5.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求合适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的手术时机及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总结23例脉脱型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用药、膜增殖情况、裂孔大小、脉络膜脱离范围及手术方法。结果:一次手术复位17眼,复位率73.91%;二次手术共6例6眼,复位3例3眼,3例3眼放弃治疗。总复位率:86.96%。结论:脉脱型视网膜脱离依据其葡萄膜炎症情况,术前子皮质类固醇减轻炎症反应。依据膜增殖情况,裂孔大小,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可减少病人的痛苦,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方法和手术时机的选择并观察疗效。方法:总结、分析2010-01/2012-01因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在我院住院的患者45例45眼,其中原发性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38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7例。手术方法包括巩膜环扎、经巩膜穿刺口脉络膜上腔引流、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眼内光凝、C3F8填充术或硅油填充术。结果:患眼45眼均行巩膜环扎术,均于手术中成功引流脉络膜上腔液体,6眼行C3F8填充,39眼行硅油填充术,45眼视网膜脉络膜全部复位,视网膜裂孔封闭。其中23眼术后视力≥0.1。结论: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视网膜脱离,采用巩膜环扎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经巩膜穿刺口脉络膜上腔积液引流的联合手术方式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简称冲击疗法)在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简称脉脱型网脱)术前应用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10例(10眼)在本病术前采用冲击疗法,对照组10例(10眼)在本病术前采用一般疗法。比较二者术后的疗效。结果 手术复位率:治疗组70%,对照组4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术前采用冲击疗法治疗本病,能更迅速、更可靠地抑制脉络膜炎症,更快地使脉脱减轻或消失,更快地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RRDCD)患者的眼部血流动力学参数,探究眼血流是否参与RRDCD的发生。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60名研究对象入组,其中RRDCD患者3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30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患者患眼和健康眼的眼动脉(OR)、睫状后动脉(PCA)和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血流参数,并收集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详细的眼科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RRD组和RRD对侧眼组,RRDCD组和RRDCD对侧眼组,分析RRDCD的临床特征,并对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参数比较。再分析比较各组眼血流参数。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RRD组患者患眼与对侧眼相比OA、CRA的峰值收缩速度(PSV)和舒张末期速度(EDV)降低(P<0.05)。RRDCD组患者患眼与对侧眼相比,眼压明显降低,CRA和PCA的PSV和EDV降低(P<0.05)。RRDCD组患眼和RRD组患眼相比,RRDCD组患眼PCA的阻力指数(RI)降低(P<0.05)。结论RRD患者患眼OA、CRA血流速度降低,RRDCD患眼CRA、PCA血流速度明显降低;PCA血流供应减少可能解释了RD并发脉络膜脱离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评价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简称冲击疗法)在脉络膜脱离型机网膜脱离(简称脉脱型网脱)术前应用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10例(10眼)在本病术前采用冲击疗法,对照组10例(10眼)在本病术前采用一般疗法。比较二者术后的疗效。结果   手术复位率:治疗组 70%.对照组 4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术前采用冲击疗法治疗本病,能更迅速、更可靠地抑制脉络膜炎症.更快地使脉脱减轻或消失.更有效地抑制PVR形成,从而早期手术,明显提高手术复位率,进一步提高视力,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关于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复杂的伴有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特殊类型。本病起病急,发展迅速,以严重的葡萄膜炎和低眼压为主要临床表现,如治疗不及时,可迅速导致玻璃体和视网膜周围增生,故预后较差。目前对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和治疗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治疗方面,我们对其相关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段安丽  李彬  王景昭 《眼科》2004,13(5):320-320,i002
1 病例简介。患者,男,37岁,感冒后右眼胀痛伴视物模糊20余天,于2001年1月8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觉右面部麻木,右侧偏头痛,无耳鸣、脱发。外院曾给予糖皮质激素、抗生素静脉点滴及球后注射治疗,症状无缓解。既往曾患乙型肝炎,目前谷丙转氨酶71IU/L,血压130/90mmHg。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05,矫正0.6,左眼0.05,矫正0.7,双眼眼压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RRDCD)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PPV)复位视网膜后硅油填充状态下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CT)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35例首次接受PPV成功复位视网膜的RRDCD患者纳入研究(作为RRDCD组)。记录患者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眼压,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SCT。36例首次接受PPV成功复位视网膜的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作为RRD组及40例医院的体检者作为正常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H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等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d、1周,RRDCD组、RRD组SCT均较正常组厚(术后1d:t=9.220,P<0.001;t=6.826,P<0.001。术后1周:t=4.341,P=0.011;t=2.849,P=0.034),而这2个时间点RRDCD组和RRD组间的S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RRD组SCT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7,P=0.646),而RRDCD组SCT相对正常组及RRD组都要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4,P=0.028;t=-6.207,P=0.010)。术后RRDCD组和RRD组SCT均呈持续降低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3个月,RRDCD组SCT与BCVA呈正相关(r=0.399,P=0.017),RRD组SCT与BCVA无相关性(r=0.109,P=0.529)。结论RRDCD术后黄斑SCT变薄,且SCT与BCVA相关。SCT可以作为评估RRDCD术后视力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5.

糖皮质激素作为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药物,其控制炎症、改善脉络膜脱离效果明显,为手术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但其对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和视功能改善的作用眼科学者各持己见。关于术前激素使用与否、使用时间和使用方式,眼科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将对相关知识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可行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合并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CD) 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4-2018年北京同仁医院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占836例。方法 回顾北京同仁医院住院HIS系统,收集高度近视合并RRD-CD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视网膜复位为复位组,发生视网膜再脱离为未复位组。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指标 手术成功率及复发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836例,平均年龄(56.51±12.14)岁;男性518例(61.9%),右眼发病434例 (51.9%)。视网膜脱离未复位为22.7%,与视网膜复位患者相比,未复位患者年龄较轻,术前视力、眼轴、晶状体状态、视网膜裂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等级及手术方式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优势比(OR)=0.972,95%可信区间(95%CI),0.967~0.989〕,术前视力光感(OR=1.898,95%CI为1.297~2.777),人工晶状体眼(OR=1.860,95%CI为1.255~2.758),眼轴>30 mm(OR=1.718,95%CI为1.240~2.379),巨大视网膜裂孔(OR=2.464,95%CI为1.495~4.063)及PVR D级(OR=1.551,95%CI为1.046~2.300)为视网膜脱离未复位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男性比例大,中年发病、超高度近视、人工晶状体眼、巨大视网膜裂孔及PVD D级患者首次手术成功率低,视网膜脱离易复发。(眼科,2021,30: 42-46)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首选玻璃体手术治疗无明显PVR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选取32例(32只眼)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PVR低于C1,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同时尽快采用玻璃体手术,放脉络膜上腔积液,硅油填充或膨胀性气体填充,并酌情联合巩膜扣带术。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黄斑裂孔者17例,27例无PVD,一次手术复位率为87.5%(28/32),有2例2或3次手术成功,余下2例失败。结论对无明显PVR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首选玻璃体手术,有利于减少PVR的发生和提高手术复位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B型超声及彩色多谱勒血流成像(CDH)对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诊断价值.方法 16例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分别行常规B超并叠加CDH诊断,结合临床治疗及手术反馈信息,证实超声诊断准确性.结果 经手术验证,B超结合CDFI诊断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符合率96.85%,B超及CDFI影像具有特征性表现.结论 应用B超结合CDFI,显著提高了对脉络膜脱离犁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准确性,并较精细的显示内眼情况.  相似文献   

19.
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脱离的超声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脱离的超声鉴别诊断。方法对77例视网膜脱离和38例脉络膜脱离的B型超声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者在光带起止部位、形态、后运动、回声强度等方面各有其特征性。结论根据B型超声声像图的各种特征,能鉴别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脱离两种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前膜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01/2002-06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复位后116例(116眼)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眼术前均未发现黄斑前膜,手术方法均采用巩膜外手术。平均随访10月。结果共14眼(12.1%)发生了黄斑前膜,PVR均B级以上。结论继发性黄斑前膜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较常见并发症,针对其主要发生因素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