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胶(FS)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构建的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作用.方法 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桡骨骨干处建立10 mm骨缺损的动物模型.然后,严密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3组,各组8只.A组(FS +VEGF +BMP)、B组(FS+BMP)、C组(FS)将各组材料经正常皮肤注射到骨缺损处.分别于术后6、12周切取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学、X线摄片、生物力学测试等方法观察各组新骨形成的情况.结果 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术后6周,A组新生组织周围见新生血管丰富,纤维组织下有大量新生骨组织,部分区域有髓腔样结构形成;B组新生组织为纤维组织充填,新生血管不如A组丰富,骨细胞较多,骨组织较少;C组新生组织为纤维组织结构,成纤维细胞丰富,未见成骨.术后12周,A组为成熟骨组织结构,骨髓腔贯通,可见造血细胞;B组骨组织成熟度较A组稍差,髓腔结构不完整;C组仍以纤维结缔组织为主.X线摄片示:术后12周,A组骨缺损完全修复,B组骨缺损基本修复,C组无骨性愈合.X线阻射密度测量示:术后6、12周,骨缺损修复的X线阻射密度值均为A组>B组>C组(P<0.05).生物力学测试示:术后12周,A组最大抗折载荷明显高于B组(P<0.05).C组无骨性愈合标本,未行生物力学检测.结论 FS+VEGF+BMP及FS+BMP复合物均能不同程度促进骨组织生长及加速骨缺损的修复,VEGF能明显促进骨缺损部位早期血管化及新骨形成,比单纯应用BMP能更好地修复骨缺损,说明VEGF+BMP对促进骨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采用生理盐水溶解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微球时,活性成分易于吸收、流失,不能在局部维持较高浓度;而采用静脉血或骨髓血溶解时凝固时间难以掌握,往往在体外已凝血,失去可注射性,操作不便,因此还需一种能控制凝固时间的缓释载体.目的:制备携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聚乳酸与聚乙醇酸缓释微球并将其与纤维蛋白胶复合,构建具有自固化能力的可注射性骨形态发生蛋白缓释体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5-01/2008-04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材料: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聚乳酸/聚乙醇酸75/25,M_W=3 000,黏度0.025 L/g)由山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提供,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纤维蛋白胶由杭州普济公司提供.方法: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载药微球,然后将微球与纤维蛋白胶复合制备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主要观察指标:复合材料凝固时间、体外释放性质、能谱分析及体外降解液pH值.结果:①与纤维蛋白胶相比,复合材料的固化时间少量增加.②复合材料的释放存在突释,2d骨形态发生蛋白释放量达到16.76%,42 d释放量达到76.75%.③能谱分析显示微球混入纤维蛋白胶后优化了释放过程,延长了其释放时间.④复合材料的pH值变化介于微球与纤维蛋白胶之间.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并具有可注射性,既可以降低局部的酸环境,又可以在局部维持较高浓度,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以纤维蛋白胶(Fibrin sealant,FS)为载体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异位诱导成骨的作用。方法:实验分组为:实验组b(FS+bBMP)、对照组b(bBMP)、实验组r(FS+rhBMP-2)、对照组r(rhBMP)、对照组FS(FS)及空白对照组。将各组材料注射或植人小鼠肌袋内,采用用放射学、形态学、碱性磷酸酶(ALP)检测等方法对其成骨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在以bBMP为成骨因子的实验区中,实验组b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其成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b、对照组FS及空白对照组(P&;lt;0.01);在以rhBMP-2为成骨因子的实验区中,实验组r同样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其成骨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r、对照组FS及空白对照组(P&;lt;0.01)。结论:以FS为载体复合BMP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以纤维蛋白胶(Fibrinsealant,FS)为载体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犤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犦异位诱导成骨的作用。方法:实验分组为:实验组b(FS+bBMP)、对照组b(bBMP)、实验组r(FS+rhBMP-2)、对照组r(rhBMP)、对照组FS(FS)及空白对照组。将各组材料注射或植入小鼠肌袋内,采用用放射学、形态学、碱性磷酸酶(ALP)检测等方法对其成骨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在以bBMP为成骨因子的实验区中,实验组b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其成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b、对照组FS及空白对照组(P<0.01);在以rhBMP-2为成骨因子的实验区中,实验组r同样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其成骨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r、对照组FS及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以FS为载体复合BMP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纤维蛋白胶(FS)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与各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骨折后体内成骨的效果.方法 20只日本大耳白兔行桡骨中段骨缺损造模.取第2代BMSCs进行成骨诱导.分别将BMSCs联合成骨诱导后的BMscs(A组)、成骨诱导的BMSCs(B组)、BMSCs(C组)、生理盐水(E组)经皮注入兔桡骨中段骨缺损处,FS复合BMP-2于造模手术中植入(D组).通过组织学、放射学、生物力学方法在不同时相比较骨缺损区修复情况.结果 A组在12周内骨缺损区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与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均优于B组(P<0.01)和C组(P<0.01),E组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 BMSCs联合成骨诱导后的BMSCs、FS复合BMP-2均具有理想的体内成骨能力;BMSCs与成骨诱导后的BMSCs联合移植可能存在协同效应,具有更强的成骨能力,可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io-Oss骨粉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修复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选取SPF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三组:单纯骨粉组、骨粉/BMP组、骨粉/BMP/VEGF组,每组18只。麻醉后在大鼠左侧胫骨前部、胫骨结节下1 cm处磨除5 mm长的骨块缺损(包括髓腔),余留后侧1/3骨皮质和腓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按分组分别植入Bio-Oss骨粉、Bio-Oss骨粉复合BMP-2、Bio-Oss骨粉复合BMP-2/VEGF。术后2、4、8周每组各取6只大鼠行X线检查、HE染色、CD31免疫组化。结果 X线检查、HE染色显示术后2周时各组新骨形成极少,4、8周时骨粉/BMP/VEGF组新骨形成最多,骨粉/BMP组次之,单纯骨粉组最少。术后2、4周时,骨粉/BMP/VEGF组的CD31阳性细胞数目最多,单纯骨粉组最少,骨粉/BMP组居中,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8周单纯骨粉组CD31阳性表达较前增多,但骨粉/BMP组、骨粉/BMP/VEGF组的CD31阳性表达较4周时有所下降。结论 Bio-Oss骨粉复合BMP-2和VEGF修复骨缺损的成骨效果理想,明显优于单纯应用Bio-Oss骨粉及只复合BMP-2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背景:月骨缺血性坏死III、IV期患者,需行月骨切除,而如何选用适宜的替代物填充月骨摘除后所留的间隙,成为治疗此病的关键.目的:评价骨膜包绕松质骨粒及骨形态发生蛋白纤维蛋白胶复合体在体内成骨成软骨能力,探索重建月骨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的可行性.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分为3组:分别于兔膝关节髌上囊置入骨膜包绕松质骨粒及骨形态发生蛋白纤维蛋白胶复合体,骨膜包绕松质骨粒,骨膜包绕肌腱.术后2,4,8,12,16,24周取标本进行大体、放射学、光镜及电镜检查,并对复合体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 复合体组复合体2周即有新生骨出现,8周形成外周为完整骨包壳中心为骨髓细胞的类圆形骨性团块,24周复合体无退变吸收,骨膜包绕松质骨粒组复合体4周有新生骨与软骨形成,8周形成较成熟骨小梁,24周形成骨性团块;骨膜包绕肌腱组复合体24周内无骨团块形成.术后复合体组,骨膜包绕松质骨粒组与骨膜包绕肌腱组复合体CT值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骨膜包绕松质骨粒及骨形态发生蛋白纤维蛋白胶复合体组复合体成骨时间早、成骨完全,并具有适宜的可塑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背景:大量实验证明骨形态发生蛋白2不但对骨组织来源的细胞有刺激分化作用,还可诱导非骨组织来源的细胞株分化为成骨细胞。但是,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将骨形态发生蛋白直接用于骨的修复效果不理想。目的: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纤维蛋白胶复合物植入髓芯减压后的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区,观察股骨头坏死区域的新骨形成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1/2007—12在武警医学院完成。材料:在纤维蛋白胶的抑肽酶溶液内加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形成胶冻状的生物材料,最终聚合材料中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质量浓度1mg/L。方法:制造激素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全部进行股骨头钻孔减压,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纤维蛋白组和单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孔道内植入相应材料,髓芯减压组钻孔后不植入材料。主要观察指标:MRI检查股骨头软骨及软骨下骨质信号改变,光镜下观察新骨生长情况,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测定钙含量。结果:MRI观察显示,植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纤维蛋白胶8周后原骨缺损孔道消失,被新生骨所取代。单纯植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见少量新生骨,髓芯减压组仍为纤维组织。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纤维蛋白胶组术后8周原骨缺损区基本消失,有大量相对较成熟的骨小梁及板状骨并存。单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骨缺损区明显缩小,周边亦有少量骨小梁存在,新生毛细血管少见,缺损区有大量纤维组织填充。髓芯减压组术后8周缺损区缩小,周边有少量新骨形成,中心部仍为纤维组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纤维蛋白胶组钙含量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1)。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在缺血坏死的股骨头内可诱导新骨形成,与纤维蛋白胶复合后,骨形态发生蛋白诱导新骨形成的质量和数量均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9.
背景:大量实验证明骨形态发牛蛋白2不但对骨组织来源的细胞有刺激分化作用,还可诱导非骨组织来源的细胞株分化为成骨细胞.但是,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将骨形态发生蛋白直接用于骨的修复效果不理想.目的:将重组人骨形态发,上蛋白2,纤维蛋白胶复合物植入髓芯减压后的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区,观察股骨头坏死区域的新骨形成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1/2007-12在武警医学院完成.材料:在纤维蛋白胶的抑肽酶溶液内加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形成胶冻状的生物材料,最终聚合材料中重组人骨形态发牛蛋白2的质量浓度1 mg/L.方法:制造激素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全部进行股骨头钻孔减压,在霞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纤维蛋白组和单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孔道内植入相应材料,髓芯减压组钻孔后不植入材料.主要观察指标:MRI检查股骨头软骨及软骨下骨质信号改变,光镜下观察新骨生长情况,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测定钙含量.结果:MRI观察显示,植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牛蛋白2/纤维蛋白胶8周后原骨缺损孔道消失,被新生骨所取代.单纯植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见少量新生骨,髓芯减压组仍为纤维组织.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纤维蛋白胶组术后8周原骨缺损区基本消失,有大量相对较成熟的骨小梁及板状骨并存.单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骨缺损区明显缩小,周边亦有少量骨小梁存在,新生毛细血管少见,缺损区有大量纤维组织填充.髓芯减压组术后8周缺损区缩小,周边有少量新骨形成,中心部仍为纤维组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纤维蛋白胶组钙含量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1).结论:骨形态发牛蛋白在缺血坏死的股骨头内可诱导新骨形成,与纤维蛋白胶复合后,骨形态发生蛋白诱导新骨形成的质量和数量均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0.
崔赓  汪培铭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2376-2377,I001
目的:观察以纤维蛋白胶(fibrin sealant,FS)为载体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对体外培养的兔骨髓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MSC)增殖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实验分组为实验组(FS bFGF rhBMP-2)、对照组1(FS)、对照组2(FS+bFGF)、对照组3(FS+rhBMP-2)及单纯对照组。采用细胞培养、MTT及电镜等方法对各组兔MSC的增殖及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1)各组材料对细胞促增殖作用由强到弱依次是:对照组2(FS+bFGF)、实验组(FS+bFGF rhBMP-2)、对照组1(FS)、对照组3(FS rhBMP-2)、单纯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材料表面粗糙,有微孔存在, 各组细胞与材料融合生长。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实验组的绝大部分细胞呈成骨细胞表型,细胞增殖状态旺盛,分化好。各对照组细胞或是细胞增殖活性高,但向成骨细胞表型分化差,或是向成骨细胞表型分化好,但细胞增殖活性较差。结论:FS+bFGF rhBMP-2即可显著促进MSC增殖和兔MSC向成骨细胞方向的分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双基因转染的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是否具有异位诱导成骨能力。方法:脂质体介导下将pIRES-BMP2-VEGF165导入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双基因在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内的表达:将转染双基因的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植入裸鼠大腿后群肌袋内,4周后用影像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体内诱导成骨效果。结果:转染pIRES-BMP2-VEGF165的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扩增出1.2kb及590bp两条带,胞浆中有棕黄色颗粒阳性信号。该细胞植入裸鼠大腿后群肌袋4周后有大量异位骨形成。结论: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双基因的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较强诱导异位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双基因转染的小鼠骨髄基质干细胞是否具有异位诱导成骨能力。方法:脂质体介导下将pIRES-BMP2-VEGF165导入小鼠骨髄基质干细胞,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双基因在小鼠骨髄基质干细胞内的表达;将转染双基因的小鼠骨髄基质干细胞植入裸鼠大腿后群肌袋内,4周后用影像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体内诱导成骨效果。结果:转染pIRES-BMP2-VEGF165的小鼠骨髄基质干细胞扩增出1.2kb及590bp两条带,胞浆中有棕黄色颗粒阳性信号。该细胞植入裸鼠大腿后群肌袋4周后有大量异位骨形成。结论: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双基因的小鼠骨髄基质干细胞具有较强诱导异位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13.
背景:许多学者在骨肉瘤组织中检测到许多成骨相关分子,并发现这些分子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核心结合因子α1在成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的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分子生物学观察实验,于2007-03/11在上海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成骨肉瘤细胞株MG63购自中科院上海生物研究所.方法:MG63细胞株经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以1×104/cm2接种于100 mL培养瓶,置于37℃、体积分数为5%CO2和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贴壁培养.待细胞生长达到70%~80%汇合时,0.25%的胰酶消化5 min,加入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止消化,按1:3的比例传代培养.主要观察指标:以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核心结合因子α1在MG63中的表达.结果: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均从MG63细胞中检测到骨形态发生蛋白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核心结合因子α1的阳性表达.结论:从转录和翻译的水平证实MG63细胞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核心结合因子α1,提示这些成骨相关分子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前期实验证实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纤维蛋白胶能作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良好可注射性缓释载体。目的:观察可注射性骨形态发生蛋白缓释体系对犬骨髓基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载药微球,然后将微球与纤维蛋白胶复合制备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采用细胞培养及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微球对犬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纤维蛋白胶微球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对细胞的分化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说明纤维蛋白胶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微球能够提高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成骨能力,可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5.
背景:前期实验证实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纤维蛋白胶能作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良好可注射性缓释载体。目的:观察可注射性骨形态发生蛋白缓释体系对犬骨髓基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载药微球,然后将微球与纤维蛋白胶复合制备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采用细胞培养及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微球对犬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纤维蛋白胶微球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对细胞的分化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说明纤维蛋白胶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微球能够提高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成骨能力,可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以纤维蛋白胶(fibrinsealant,FS)为载体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对体外培养的兔骨髓基质细胞(marrowstromalcell,MSC)增殖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实验分组为实验组(FS+bFGF+rhBMP-2)、对照组1(FS)、对照组2(FS+bFGF)、对照组3(FS+rhBMP-2)及单纯对照组。采用细胞培养、MTT及电镜等方法对各组兔MSC的增殖及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1)各组材料对细胞促增殖作用由强到弱依次是:对照组2(FS+bFGF)、实验组(FS+bFGF+rhBMP-2)、对照组1(FS)、对照组3(FS+rhBMP-2)、单纯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材料表面粗糙,有微孔存在,各组细胞与材料融合生长。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实验组的绝大部分细胞呈成骨细胞表型,细胞增殖状态旺盛,分化好。各对照组细胞或是细胞增殖活性高,但向成骨细胞表型分化差,或是向成骨细胞表型分化好,但细胞增殖活性较差。结论FS+bFGF+rhBMP-2即可显著促进MSC增殖和兔MSC向成骨细胞方向的分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背景:红骨髓中的骨髓基质细胞是骨的非特异性生长因子,是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靶细胞,具有骨诱导作用和自身成骨作用;可注射性藻酸钙凝胶属于凝胶态可降解生物材料,其组织相容性好,为成骨、成软骨细胞的增殖、附着提供支架,有利于新生毛细血管的增殖。目的:制备骨形态发生蛋白、自体红骨髓及藻酸钙凝胶复合物,观察其诱导成骨活性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深圳市人民医院骨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2002-02/2003-02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完成,选用27只纯种SD大鼠,雌雄不拘,体质量(200±20)g,购于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骨形态发生蛋白购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方法:随机摸球法将大鼠分为3组:藻酸钙凝胶-骨形态发生蛋白-红骨髓组、藻酸钙凝胶-骨形态发生蛋白组及藻酸钙凝胶组,每组9只,藻酸钙凝胶-骨形态发生蛋白-红骨髓组大鼠在麻醉后,取已制备的藻酸钙凝胶-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0.4mL,于股骨大粗隆处抽取红骨髓0.1mL,加入藻酸钙凝胶-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搅拌混合后用注射器注入股后肌肉中,藻酸钙凝胶-骨形态发生蛋白组及藻酸钙凝胶组双侧肢体股后肌群分别植入藻酸钙凝胶-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及单纯藻酸钙凝胶。①术后观察动物麻醉后苏醒、切口愈合、饮食、活动情况,同时观察植入物的大小、硬度及血管分布情况。②分别在造模后1,2,4周3个时间点进行指标检测,每个时间点3只大鼠,取出标本切片进行光镜下观察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动物一般观察及植入物大体观察。②组织病理观察。③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结果。结果:纳入SD大鼠27只,麻醉4~6h后完全清醒,可正常进饮食;24h切口无血肿、可正常活动;72h切口无感染征象;2周后切口完全愈合、缝线脱落;全部27只大鼠切口均Ⅰ期愈合,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植入物标本大体观察:藻酸钙凝胶-骨形态发生蛋白-红骨髓、藻酸钙凝胶-骨形态发生蛋白组1周时植入物体积无减少、有血管长入;2周时质地较硬,切面呈灰白色,有骨样组织沉积;4周时有大量血管长入,有大量骨样组织沉积,质地较硬。②组织病理观察结果:藻酸钙凝胶-骨形态发生蛋白-红骨髓组1周可见大量间充质细胞聚集,骨母细胞及软骨母细胞增生活跃;2周软骨细胞趋于成熟,有软骨样基质及骨样基质;4周骨细胞多见,有编织骨形成,较其他两组成骨多。③碱性磷酸酶活性:植入后1,2,4周,藻酸钙凝胶组分别为(0.179±0.018),(0.058±0.017),(0.027±0.018)IU/g,低于藻酸钙凝胶-骨形态发生蛋白-红骨髓组[(0.922±0.226),(1.169±0.249),(0.431±0.081)IU/g,P<0.01],植入后1,4周,藻酸钙凝胶-骨形态发生蛋白组活性分别为(0.447±0.015),(0.276±0.081)IU/g,低于藻酸钙凝胶-骨形态发生蛋白-红骨骨髓组(P<0.05)。结论:藻酸钙凝胶-骨形态发生蛋白-红骨髓复合物具有稳定而持久的诱导成骨活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关节置换已成为骨科常规治疗手段,旨在增强人工关节稳定性的研究已广泛开展,骨形态发生蛋白是其中惟一能够单独诱导间充质细胞向骨组织方向分化的生长因子,是骨组织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调节因子,通过骨形态发生蛋白诱导增加界面成骨量成为加强人工关节稳定性的重要思路,己有一些应用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与不同载体结合用于金属置入体周围进行界面骨整合的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新复合纤维蛋白胶可注射性磷酸钙人工骨的理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纤维蛋白胶复合β-磷酸三钙/磷酸二氢钙复合人工骨材料的物理学性能,评价纤维蛋白胶对β-磷酸三钙/磷酸二氢钙骨水泥性能的影响,以及其作为注射型复合人工骨用于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6-12/2007-06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和华南理工大学生物材料实验室完成。①材料:β-磷酸三钙由上海瑞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提供,磷酸二氢钙为东泰化工赠,纤维蛋白胶购自广州倍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②复合材料制备:将β-磷酸三钙/磷酸二氢钙骨水泥按3∶1的比例充分混合后,与纤维蛋白胶按凝固后的体积2∶1体积比混合,制成复合人工骨材料。③观察指标:测定复合材料的凝固时间,抗压强度,抗稀散性能,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煅烧前后的显微结构特征,以未加纤维蛋白胶的磷酸钙水泥为对照(CPC组)。结果:复合人工骨材料的平均初凝时间长于CPC组(P<0.004),终凝时间在初凝时间后2~4 min;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为(14.72±1.81)MPa。复合材料较CPC组有良好的抗稀散性能,扫描电镜发现,纤维蛋白胶贯穿于磷酸钙水泥晶体间,并将磷酸钙水泥晶体紧密连接。煅烧后复合材料的孔径有增大,空隙率为57.28%,并且微孔之间有空隙互相贯通。结论:该骨水泥复合材料凝固时间符合临床操作的需要;抗压强度达到松质骨强度的要求;煅烧后磷酸钙水泥的空隙率明显提高,有利于材料的降解。  相似文献   

20.
杜俊杰  罗卓荆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062-2063,I001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诱导成骨的协同作用。方法 3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70只,设立rhBMP-2/TGF-β/bFGF为实验组;rhBMP-2/TGF-β、rhBMP-2/bFGF、rhBMP-2和单纯松质骨载体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2h-21d共11个时间点取材,进行组织学,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含量测量,观察5组诱导成骨情况。结果 rhBMP-2/TGF-β/bFGF组在诱导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软骨细胞、新生骨形成方面均早于对照组,成骨量优于对照组,碱性磷酸酶水平在早期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组织钙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MBP-2、TGF-β和bFGF在诱导成骨中存在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