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观察了小儿结核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结核病组红细胞免疫粘附活性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活性呈明显正相关。抗结核治疗3个月后,C3b受体花环率无明显变化,而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下降至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例病人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进行心脏缺血预处理,观察其对肺缺血再灌注后的影响。结果表明:心脏缺血预处理对肺亦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了中性粒细胞(PMN)在肺内聚集与激活及减少了氧自由基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患者与正常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差异,观察手术治疗前后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C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肿瘤红细胞花环率(TRR)作为观察指标,测定了正常人30例和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40例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表明,肿瘤患者的RCR、TRR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而RICR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RCR与RICR呈负相关,提示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继发性的。各类肿瘤患者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提示红细胞免疫粘附活性下降是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的共同特征。术后RCR、TRR升高,RICR明显下降(P<0.01),但与正常人比较仍有差异,提示宿主免疫与肿瘤之间的作用和影响是相互的。  相似文献   

5.
6.
曾彦超  易凤琼  张光新  赵伟鹏  钟昌艳 《重庆医学》2017,(30):4190-4191,4195
目的 探讨两种核心体温监测方法对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时间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为心脏直视手术核心体温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将2016年6-12月该院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140例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组(n=70),其中对照组监测膀胱温和鼻咽温,观察组监测直肠温和鼻咽温,记录手术中体外循环降温时间、阻断升主动脉时间、复温时间、体外循环总时间;两组患者均在术前1d及术毕抽血监测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对照组在降温时间、复温时间及体外循环总时间上均多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TT、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TT、PT、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凝血功能各指标优于对照组.结论 用直肠温监测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的核心体温优于膀胱温,可以缩短体外循环时间,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7.
微创伤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刨伤措施运用于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优点及适应证.方法 全组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行心脏直视手术.本组先天性心脏病75例,风湿性二尖瓣疾病20例,其中62例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占65.26%;33例采用右侧腋下小切口,占34.74%.结果 本组95例术野显露满意或较满意.全组无手术死亡,无脑部并发症,均治愈出院.来门诊复查的患者切口瘢痕较小,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结论 在手术熟练的前提下,掌握适应证,运用适合的微创伤措施,不仅可以使疾病本身得到根治,而且可以达到创伤小、恢复快及美容效果好的目的 .  相似文献   

8.
王平  陈冠中 《广西医学》2002,24(9):1384-1386
心脏直视手术是心脏外科治疗心脏病的主要手段 ,是借助低温麻醉或体外循环 ,打开心脏进行心内畸形纠正达到治疗目的。由于心脏直视手术开展 ,结束了过去心内畸形不能治疗的历史 ,使心脏病患者得到了治疗。1 心内直视手术的历史简介195 3年Lewis开始在临床应用低温麻醉施行心内直视手术〔1〕 ,用体表降温的方法 ,当体表降温至30℃时 ,上、下腔血流阻断可以安全延长至 6~ 8分钟 ,用这方法进行心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195 7年 ,梁其琛首先在低温下行切开肺动脉主干 ,在直视下切开狭窄的肺动脉瓣〔2〕。这一低温心内直视手术成功 ,为我国开…  相似文献   

9.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20多年来尽管冷钾心脏停跳液结合浅-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已成为大多数医疗机构常规的心肌保护方法。由于心肌不可避免缺血缺氧损伤和再灌注损伤,对心脏高度增大、心功能不良和术中阻断主动脉时间较长者,心肌保护效果欠佳,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严重心律失常仍是主要死...  相似文献   

10.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 历史回顾 自1953年Gibbon应用体外循环技术为一房间隔缺损患者直视修补成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与之相随的心肌保护技术也不断发展。首先在手术过程中是否维持心肌供血方面经历了供血-缺血-供血的过程;其次心脏停跳也有化学-非化学-化学的反复;然后体外循环过程的全身及心肌温度也出现常温-低温-浅低温变化[1]。而在心脏静止与跳动方面,出现停跳与不停跳的研究。自1950年Bigerlow,Lindsay和Greeword把低温技术导入心脏手术,1973年Gay成功应用冷钾晶体心停跳液术中心肌保护以来,传统的低温停跳液便成了心肌保护的重要措施。由于心肌不可避免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及低温所致全身生理紊乱,心肌保护效果欠佳,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严重心律失常仍是主要死亡原因[2]。  相似文献   

11.
需要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或后天性心脏病往往合并其他需要手术的外科疾病 ,本文总结 3 0 0 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 10例合并心脏外疾病 ,同期进行手术治疗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例病人中 ,男 6例 ,女 4例。年龄 6~ 5 0岁。先天性心脏病 3例 ,风心病 5例 ,左房粘液瘤 2例。合并髂总动脉血栓 4例 ,髂总动脉瘤栓 2例 ,先天斜颈、右斜疝、尿道口狭窄、右乳癌各 1例。合并先天斜颈和右斜疝的病人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完成手术 ,分别做了胸锁乳突肌 (胸骨头和锁骨头 )切断和疝修补术。余 8例均是心内直视手术开始前完成手术。留置尿管…  相似文献   

12.
<正> 我科自1984年以来,对直视心脏手术病人采用经皮股动静脉置管术,用作术中、术后血液动力学监测及输液、抽血化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临床资料直视心脏手术患者23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61岁,体重11~68kg。股动脉插管成功率99.3%,股动脉插管成功率100%,股动脉置管时间3.5~26h平均8.5h,股静脉置管时间20~144h,平均31.5h,在股动静脉置管后未发生出血、动脉栓塞及静脉血栓形成或感染等併发症。1例股动脉插管不成功,采用升主动脉测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与研究在右胸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情况下的心脏直视手术 (常温体外循环 )与在正中切口心脏停跳下的心脏直视手术 (低温体外循环 )对心肌损害程度。 方法:将 30例单纯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 :在常规方法下行心内直视手术 ,术中控制心肌缺血时间在 35 min以内 ;实验组 :在常温体循环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 ,阻断上、下腔静脉 ,完成心内直视手术。测定两组心肌肌钙蛋白 T(c Tn T)和肌酸激酶 (CK)的变化。 结果 :实验组 c Tn T和 CK在血中的释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体外循环时间为 (2 1± 5 ) min,无死亡及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出院时间为 (12± 2 .5 ) d,随访 1个月 ,恢复良好。结论: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的心内直视手术中 ,心肌有持续供血、供氧 ,无再灌注损伤及心脏复苏时心脏按摩及电除颤等引起的机械性损伤 ,此方法明显优于常规手术方法 ,符合微创外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15.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和评价心脏不停心内直视手术时体外循环管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231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二尖瓣换瓣、粘液瘤摘除等体外循环下手术,用无血生理盐水预充液,中度血液稀释,转流中不阻断主动脉,只阻断腔静脉,维持心脏缓慢(40 ̄60次/min)窦性节律空跳下手术。鼻咽温度33 ̄34℃。灌注流量70 ̄90ml/kg·min^-1。结果:心脏操作完毕无需复跳,很快可脱离体外循环机,腔静脉平均阻断时  相似文献   

16.
韩瑞 《中外医疗》2009,28(1):23-23
心脏直视手术的开展,从术前的检查诊断到麻醉、体外循环、到手术及术后监护,不仅要求手术医生的技术,更要有合格的麻醉、体外、监护、辅助检查等各科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比其他手术更易影响病人的免疫功能,目前认为其具体机制包括:手术创伤、体外循环中血细胞的破坏、非组织配型输血、岂缺血再灌注损伤、低温以及炎性因子的释放。缺血忆证实有较强的心肌保护作用,是一种内源性保护方法。该研究旨在探讨缺血预处理与术后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例上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采用3-3缺血预处理方案,对照组不作缺血预处理。分别检  相似文献   

18.
19.
夏漫辉  沈振亚  郑琳  李科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4):210-211,21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病因,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2004年8月324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病例资料。结果术后有167例并发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1.54%。其中激动起源异常124例,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各型传导阻滞43例,以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最多。心律失常的发生与病人年龄、心胸比值、术前心功能、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术后低心排、电解质紊乱等有密切关系。结论应根据病人的术前情况,重视围手术期处理,预防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对术后严重心律失常应作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20.
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