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与方法合成一个新的配体HPIA及其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bpy)2(HPIA)]ClO4(bpy=2,2′-联吡啶,HPIA=2-(2-羟基苯基)咪唑并[4,5-f]苊),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快原子轰击质谱、核磁共振谱表征配体及配合物;用电子吸收光谱和黏度测试研究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结果与结论配合物[Ru(bpy)2(HPIA)]ClO4与DNA之间通过插入作用结合。  相似文献   

2.
DNA靶向手性钌(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设计合成2个手性钌(Ⅱ)多吡啶配合物Λ-[Ru(bpy)2(P-NPIP)](PF)2·2H2O(1)和Λ-[Ru(bpy)2(p-tFPIP)](PF6)2·2H2O(2),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并对配合物2与DNA分子的识别机制及其光裂解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采用MTT方法评价手性钌(Ⅱ)配合物1和2对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设计合成一个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dmp)2(dpip)]2 (dmp=1,10-邻菲咯啉,dpip=2-(6,9-二氧环己环苯基)咪唑并[4,5-f]邻菲咯啉),研究该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元素分析、质谱和1H NMR对其进行表征,用电子吸收光谱、黏度测试、DNA熔点变化和圆二色谱研究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与结论 所合成的配合物结构得到确证,该配合物与DNA之间通过插入作用结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1,8-二羟基-9,10-蒽醌-醛-3与cis-Ru(bpy)2Cl2.2H2O为原料合成钌多吡啶配合物[Ru(bpy)2HAIP]2 (HAIP=(1,8-二羟基-9,10-蒽醌)咪唑[4,5-f][1,10]菲咯啉)(1),并对其与DNA的识别机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以及电子吸收光谱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及热变性实验研究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识别作用。结果电子吸收光谱研究表明,当[DNA]/[Ru]=0.1,钌配合物1的特征MLCT(metal to ligandcharge transfer)荷移跃迁和IL(intraligand charge transfer)荷移跃迁的减色率分别为9%(Δλ=2 nm)和15%(Δλ=1 nm),根据EB-荧光淬灭实验结果计算得到了钌配合物1与DNA相互作用的表观结合常数约为5.13×104,热变性实验结果表明在钌配合物1存在下,小牛胸腺DNA的熔点温度升高约4.8℃,结论目标化合物1可能以非经典的插入模式与DNA分子结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与方法 合成了一种新型钌多吡啶配合物[Ru(phen)2CPIP](PF6)2,采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和电喷雾质谱对配合物进行表征,并采用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性质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 配合物与DNA分子之间有很强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Δ-[Ru(bpy)2(py)2][o,o′-dibenzoyltartrate].12H2O和3-醛基色酮为原料,制备手性钌多吡啶配合物Δ-[Ru(bpy)2IPBP]2 (Δ-1)(bpy=bipyridine,IPBP=2-(4-甲苯并吡喃-2-酮)咪唑[4,5-f][1,10]菲咯啉),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振(NMR)等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采用MTT法初步研究了配合物Δ-1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肺腺癌细胞HCT-8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果与结论目标化合物的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一致;当配合物浓度为50μg/mL时,配合物Δ-1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肺腺癌细胞HCT-8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用密度泛函(DFT)法,对配合物[Ru(phen)2(6,6’-2R-dpq)]^2 (R=F,H,OH)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探讨了配合物的电子结构与其抗癌活性的关系:主配体上6,6’位上F原子的取代有利于配合物与DNA的作用,增加配合物的抗癌活性。计算结果能较好地预测配合物的抗癌活性及为具有较高活性配合物的合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合成钌配合物[Ru(MeIm)4(bpy)]2+并初步探讨其体外抗肝癌活性。方法利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振(NMR)等对目标化合物进行表征并通过溴化乙啶(EB)竞争结合实验检测其与DNA的结合能力;采用MTT法检测其对3株人肝癌细胞株HepG2、HCC-LM3和MHCC-97L细胞增殖的影响,用Hoechst33342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以流式细胞仪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胞的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合成并表征了金属钌配合物[Ru(MeIm)4(bpy)]2+,同时竞争结合实验表明其能取代EB结合DNA。该化合物可抑制HepG2、HCC-LM3和MHCC-97L的增殖,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该化合物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最为明显,且浓度依赖性地诱导HepG2细胞凋亡,并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Sub-G1凋亡峰越增加。31.25~125μg/ml钌配合物阻滞细胞于G0/G1期,而浓度达250μg/ml时则阻滞细胞于G2/M期。结论合成的目标产物钌配合物[Ru(MeIm)4(bpy)]2+在体外可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并能诱导其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合成钌配合物[ Ru (MeIm)4(bpy)]2+并初步探讨其体外抗肝癌活性.方法 利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振(NMR)等对目标化合物进行表征并通过溴化乙啶(EB)竞争结合实验检测其与DNA的结合能力;采用MTT法检测其对3株人肝癌细胞株HepG2、HCC-LM3和MHCC-97L细胞增殖的影响,用 Hoechst33342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以流式细胞仪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胞的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合成并表征了金属钌配合物[ Ru(MeIm)4(bpy)]2+,同时竞争结合实验表明其能取代EB结合DNA.该化合物可抑制HepG2、HCC-LM3和MHCC-97L的增殖,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该化合物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最为明显,且浓度依赖性地诱导HepG2细胞凋亡,并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Sub-G1凋亡峰越增加.31.25~125 μg/ml钌配合物阻滞细胞于G0/G1期,而浓度达250 μg/ml时则阻滞细胞于G2/M期.结论 合成的目标产物钌配合物[Ru( MeIm)4(bpy)]2+在体外可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并能诱导其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虫草素为配体的钌多吡啶(Ⅱ)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方法以虫草素(3′-脱氧腺苷)为配体,合成了3种钌(Ⅱ)配合物[Ru(L)2(DOA)]Cl2(L=bpy,1;phen,2;dmbpy,3;DOA=3′-脱氧腺苷),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MTT法结果表明配合物1,2和3对皮肤癌细胞A375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其抗肿瘤活性优于配体虫草素;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结论以虫草素为配体的钌多吡啶配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1.
以吡啶-2,6-二甲酸(pydcH2)与2,6-二氨基吡啶(pyda)为原料,采用超声方法合成了质子转移化合物(pydaH2)2+(pydc)2-,再与Y(NO3)3反应合成了稀土金属钇与吡啶-2,6-二甲酸和2,6-二氨基吡啶的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pydaH2)Y2(pydc)4?10H2O。通过元素分析、红外、核磁共振、热重和差热分析等对质子转移化合物及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进行了分析与表征,并研究了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pydaH2)Y2(pydc)4?10H2O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合成一种新型大环核铜配合物——— [Cu2 (CN)L](ClO4) 3 ·4H2 O·2CH3 CN作为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模型化合物。方法采用IR、UV Vis、MS及X 射线单晶结构衍射对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与结论X 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 ,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a =1.314 8(3)nm ,b =1.394 6 (3)nm ,c=1.5 70 6 (3)nm ,β =6 6 .6 8(3)°,V =2 .6 181(10 )nm3 ,Z =2 ,Dc=1.5 2 8g/cm3 ,F(0 0 0 ) =12 5 6 ,S =0 .774。配合物中Cu…Cu之间的距离为 0 .5 16 3nm。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Ru(bpy)2(PY)2][o,o'-dibenzoyltartrate]·12H2O和3-醛基色酮为原料,制备手性钌多吡啶配合物△-[Ru(bpy)2IPBP]^2+(△-1)(bpy:bipyridine,IPBP:2-(4-甲苯并吡喃-2-酮)咪唑[4,5-f]^[1,10]菲咯啉),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振(NMR)等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采用MTT法初步研究了配合物△-1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肺腺癌细胞HCT-8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果与结论目标化合物的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一致;当配合物浓度为50μg/mL时,配合物△-1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肺腺癌细胞HCT-8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合成新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模拟物,并测定其结构.方法 由2,5-吡啶二甲酸(H2dipic)、2,2'-联吡啶(bipy)采用溶液法合成,利用X射线衍射对单晶产物进行表征.结果 得到一种新的吡啶二甲酸锰(Ⅱ)配合物,该锰配合物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其中α=11.383 2(4)(A),b=12.031 5(2)(A...  相似文献   

15.
目的合成山奈酚-3,7-O-α-L-二鼠李糖苷(KR)与Zn(II)1∶1的配合物[Zn(KR)(H2O)3(NO3)].4H2O,并研究与DNA的相互作用。方法合成KR与锌的配合物,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圆二色谱分析了KR及其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 KR及其配合物与DNA作用时均以插入方式嵌入到DNA双链的碱基对之间。配合物表现出比KR更强的插入键合作用。结论 KR的锌配合物抗肿瘤能力比KR更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设计并合成高效新型的钌配合物抗肿瘤药物.方法 合成L-蛋氨酸酰-(8-喹啉基)胺(MHQA)和N-叔丁氧羰基MHQA缬氨酸酰-(8-喹啉基)胺(TMHQA),以这两种配体为基础合成了Ru(Ⅲ)配合物Ru(MHQA)和Ru(TMHQA).用元素分析、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表征和推测两种配合物的结构.针对小鼠白血病细胞(P-388)、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HL-60)、人非小细胞性肺癌细胞(A-549)和人肝癌细胞(BEL-7402)测试了配体及其Ru(Ⅲ)配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 该类Ru配合物在一定浓度下(1×10-6mol·L-1)对不同肿瘤细胞都有很高的抑制活性,且比相应配体显著增强.结论 Ru(MHQA)和Ru(TMHQA)配合物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期望将来从该类配合物中发现生物活性更突出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用电位滴定法测定3[N,N-二(羧甲基)氨甲基]-5-(二乙氨甲基)邻苯二酚(代号“8307”,以H_4A表示)的电离常数及Th(Ⅳ)-“8307”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在25±0.2℃,μ=0.1mol/L~(-1)NaClO_4及高纯N_2的条件下,测得pK_1=7.94、pK_2=10.02、pK_3=10.43、pK_4=11.13;lgK_(ThA)=28.10、lg.K_(ThHA )=21.74、lgK_(Th(H_2A)_2)=31.71、lgK_([Th(H_3A)_2])~(2 )=18.41。数据表明这些配合物的稳定性很高,这与动物试验高促排效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辛懋  钟新仙 《华夏医学》2007,20(5):893-895
目的:设计合成化合物[Cu(bipy)(naph)(ClO4)],并测定其晶体结构。方法:通过牛磺酸缩β-萘酚醛与高氯酸铜()、2,2'-联吡啶合成并获得其单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的方法测定了其晶体结构。结果:该晶体属三斜晶系,Mr=490.34,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9.274(1),b=9.961(1),c=10.767(1);α=85.21°,β=82.567°,γ=80.939°,V=972.02(19)3,Z=2,F(000)=498,Dc=1.675Mg/m3,μ=1.305mm-1,最终结构偏离因子R=0.0270,ωR=0.0736,ω=1/[S2(F20) (0.0453P)2 0.0659P],P=(F2O 2FC2)/3。结论:配合物是五配位的变形四方锥构型。配合物通过氢键和芳环л-л堆积作用形成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两种银-氟康唑配合物:[Ag(HFlu)(NO3)]n(A1)和{[Ag(HFlu)2](Cl O4)}n(A2)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按文献[5]的方法,合成两种银-氟康唑配合物:[Ag(HFlu)(NO3)]n和{[Ag(HFlu)2](ClO4)}n,采用美国NCCLS推荐的标准方案——PRMI 640液基稀释法,选用了48株临床分离酵母菌[其中白色念珠菌28株(58.3%),热带念珠菌9株(18.8%),光滑念珠菌7株(14.6%),近平滑念珠菌3株(6.3%),啤酒酵母1株(2.0%)]进行体外抗真菌活性试验,并比较了不同培养基条件对最小抑菌浓度(MIC80)的影响。结果:A1、A2对所选各类酵母菌菌株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明显优于氟康唑,另外PRMI640液基培养基效果明显优于SDA培养基。结论:两种银-氟康唑配合物:[Ag(HFlu)(NO3)]n和{[Ag(HFlu)2](ClO4)}n对酵母菌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Ru-Co/Ac催化剂对2-甲基吡啶的催化加氢性能.方法:采用自制的Ru/Ac、Co/Ac、Ru-Co/Ac(Ac为活性炭)等单金属和双金属负载催化剂,研究了2-甲基吡啶的加氢活性,考察了反应条件对2-甲基吡啶加氢的影响.结果:双金属Ru-Co/Ac催化剂对2-甲基吡啶有较高的加氢活性,在n(Ru Co)/n底物=3/1000,120℃,3MPa条件下,加氢转化率可达75%,生成2-甲基哌啶的选择性为100%.结论:①Ru与Co之间存在协同效应,Ru-Co/Ac双金属催化剂具有比Ru/Ac和Co/Ac单金属催化剂高的催化活性;②Ru-Co/Ac双金属催化剂对2-甲基吡啶的催化加氢具有很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