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愕部恶性肿瘤近距离放疗中义齿基托布源器的设计与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与制作含有125I放射性粒子的义齿基托布源器,应用其对腭部腺源性恶性肿瘤进行术后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方法:42例硬腭或软硬腭交界处的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经局部手术切除术后佩戴含有125I放射性粒子的义齿基托布源器进行近距离放疗。义齿基托布源器由3部分组成:组织面为树脂层,用于容纳放射性粒子;磨光面为钴铬合金层,用于对正常组织提供放射性防护;还有起固位作用的卡环。义齿基托布源器的固位与稳定参考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原则设计,如患者伴有上颌牙齿缺失,则可在布源器上排列人工牙,以同期恢复患者咀嚼功能。结果:42例患者佩戴使用义齿基托布源器良好,放射性粒子没有移位、丢失。随访12~72个月,照射区组织愈合良好,恶性肿瘤未见复发。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结论:放射性粒子治疗腭部恶性肿瘤时,义齿基托布源器有利于实现靶区治疗,该方法具有方便、有效,并对周围正常组织具有放射性防护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预防涎腺恶性肿瘤复发的初步疗效。方法 24例涎腺恶性肿瘤经手术完整切除,术后利用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预防复发,其中14例为腮腺,7例为下颌下腺,2例为舌下腺,1例为磨牙后区小涎腺。结果随访5~72个月,22例患者局部未复发,未发生远处转移;2例患者局部无复发,但出现区域转移和肺部转移。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内植入能有效控制涎腺恶性肿瘤术后的局部复发率,但对于高度恶性涎腺肿瘤,仍有发生局域及远处转移的可能,需要结合术后化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125碘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0例恶性肿瘤患者实施125碘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结果:本组125碘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粒子未迁移;术中、后不良反应较轻微且易处理.病情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12例,稳定10例,进展2例,总有效率60.0%.结论:125碘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内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方便、安全、有效,同时可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护理在CT导引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颅内恶性肿瘤的具体措施及作用.方法 对13例实施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颅内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积极护理,包括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放射护理及防护,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结果 13例患者术前均无明显恐惧心理,术中能积极主动配合手术治疗,确保了穿刺准确及粒子的顺利植入,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CT导向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是一项创伤小、疗效肯定的治疗颅内恶性肿瘤的新技术,积极充分的护理工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单独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治疗口腔颌面 头颈部腺源性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2001年至2008年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头颈部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43人,因全身或局部因素不能进行手术切除,肿瘤部位包括腮腺、舌、上颌、颌下、咽旁、颅底颞下凹和口底。肿瘤直径为2~8 cm。本组患者均采用了单独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粒子活度2.59×107~2.96×107 Bq(0.7~0.8 mCi),周缘匹配剂量为120~160 Gy。术后复查随访,统计有效率、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以及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使29人获得了肿瘤完全消退(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7人消退大于50%(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 PR),4人消退小于50%,2人无效,有效率CR+PR为83.7%。术后随访时间为8~48个月,平均21个月,失访1人,局部控制率为79%,总生存率为76.7%,最长无瘤生存已达48个月,未发现严重放疗副反应。结论:对于手术禁忌的患者或无法切除的腺源性肿瘤,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采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法作用于口腔颌面部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的16例口腔颌面部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内复查发现,完全缓解率50%,显效率37.5%,治疗有效14例,有效率为87.5%。结论采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疗法,可对口腔颌面部腺源性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起到显著作用,其不仅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小,还可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复发,使患者临床疗效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胡海霞  沈亚男  赵悦 《吉林医学》2011,(8):1575-1576
目的:总结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加强心理干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同时加强对家属和医护人员的防护。结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通过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术后对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有效的提高预后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5例,在CT引导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4例胰腺癌和1例转移性肝癌在开腹术中超声引导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随访1~12个月观察疗效。结果:10例均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技术成功率100%;5例术前有疼痛病史,术后临床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术后2个月CT观察肿瘤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有效率达90%。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能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放射(RPI)治疗肝癌是目前新开展的治疗方法,不仅可以局部控制肿瘤,还可以控制肿瘤的转移,具有创伤小、安全、易防护等优点.本文通过对术中粒子植入治疗肝癌患者30例,术前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及心理护理,术后加强生命体征及并发症的观察,使30例患者术后肝功能均无明显异常,肝区包块显著缩小,详细探讨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治疗肝癌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碘125粒子植入治疗癌性疼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12s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一定例数中晚期恶性肿瘤伴癌性疼痛患者,在CT引导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术后进行随访,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疼痛指标的变化.结果 入选32例患者,年龄18~75岁,中度疼痛14例,重度疼痛18例.粒子活度为0.6~0.8 mCi,最小周边剂量为110~160 Gy,人均植入粒子31颗.并发症为气胸、穿刺部位少量出血,均治愈,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癌痛减轻,VAS评分下降,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术安全、微创、耐受性好,可有效治疗癌性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护理方法与经验。方法对21例行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包括术前的心理护理、物品的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和放射防护。结果所有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手术成功。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均无手术相关疾病。结论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肝癌安全、可靠,通过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可确保治疗成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CT引导下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行CT引导下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均为因各种原因不能手术或术中不能切除的恶性肿瘤患者.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精确制定等剂量曲线,在CT引导下根据治疗计划将125Ⅰ粒子植入到预定位置.比较术后患者肿瘤大小、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6个月后CT复查,44例患者病灶完全缓解(CR)22例,部分缓解(PR)13例,无效变(NC)7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为79.6%.结论 CT引导下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具有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疗效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无法手术切除中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无法手术切除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LAPC)患者46例,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法,随机分为两组,粒子植入组26例,肿瘤内植入^125I放射粒子;对照组20例,单纯行剖腹探查术。两组患者有梗阻症状者加行胆肠吻合术或胆道外引流术和(或)胃空肠吻合术。观察患者肝功能、胆红素、肿瘤大小、腹痛腰痛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和生存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肝功能胆红素均明显改善;粒子植入组肿瘤直径有缩小趋势,腰痛腹痛明显改善,生存期明显延长,对照组肿瘤直径无明显变化或增大,疼痛无改善;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125I粒子植入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安全有效。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意义及疗效.方法采用常规手术切除肺瘤体后,术中直视下将^125I粒子植入到肿瘤残存部分,手术无法切除的转移的淋巴结内,治疗23例非小细胞肺癌.结果 23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未出现植入^125I粒子而导致严重并发症,随访3~11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疗效。方法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38例患者接受TACE治疗后2周行CT扫描,制定^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植入术后进行CT扫描和甲胎蛋白检查,并定期随访。结果38例患者在术中、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22例,病变稳定4例,病变进展5例,总有效率为86.84%。血液甲胎蛋白(AFP)术后2周下降至(894±98)ng/ml,术后1个月下降至(225±19)ng/ml,相对于术前的(1328±194)μg/L明显下降(P〈0.05)。术后2周38例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变化。结论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是HCC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中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及适应证,并初步评价其疗效。方法对我科2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治疗计划系统(TPS)指导下,常规手术切除肺部肿瘤后(3例肿瘤无法切除),术中直视下将^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到肿瘤残留部分、手术无法切除的转移灶、淋巴结或者癌细胞易播散部位,观察并初步评价其疗效。结果全组手术均成功,无围术期死亡。术中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10~57粒,共543粒,平均(25.9±11.7)粒。平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52.6±47.2)min和(8.4±3.5)d,与常规肺叶手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16个月,3例肿瘤无法切除患者中2例死亡,1例肿瘤明显缩小,其余18例生存患者局部未见肿瘤复发,亦未发现远处转移。肿瘤局部控制率达90.5%(19/21)。结论术中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有效地改善肿瘤局部控制率,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有症状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于2015年4月—2019年1月对在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35例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采用CT引导下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前先应用计划系统(TPS)做淋巴结的重建三维图像,然后计算125I粒子的相应数量和分布。CT引导下经皮、经肝植入粒子。评价患者1年生存率、临床获益率、客观有效率,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随访期为5~18个月,平均时间为7个月。难治性疼痛的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卡氏评分明显上升。术后1、3、6、9、12个月患者生存率分别为100.00%、100.00%、71.42%、54.29%、48.57%。客观有效率分别为69.49%、79.66%、79.49%、82.39%、70.97%,临床获益率分别为89.83%、91.53%、84.62%、85.29%、77.42%。18例患者死亡。在组织间内照射治疗期间未发生粒子移位或术后骨髓抑制、大出血、感染、放射性腹膜炎、放射性肠炎、瘘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是可行的、安全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报道1例行超声引导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肝门区肝癌病例,并文献复习。方法: 术前对患者行CT及超声检查并制定术前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计划,在超声引导下以平行的方式进针将粒子植入肿瘤内(粒子间的距离为1.0~1.5cm),使患者肿瘤内的粒子分布符合TPS计划。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完成;术后1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无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行超声和CT检查,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肿瘤局部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是治疗肝门区肝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联合支气管动脉介入化疗治疗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4-10~2011-06共58例肺癌患者,先行125I粒子植入术,之后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术.术前采用特定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模拟布源,计划术中所需125I粒子的总活度及粒子的数量.在CT引导下将125I粒子植入瘤体区.术后2,4,6,12个月CT扫描,参照WHO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测量肿瘤组织两个垂直直径之乘积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25I粒子植入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后2,4,6,12个月随访,有效率分别为62.07%,71.93%,83.64%,78.18%.全组58例中1例4个月因出现全身转移而病死,2例6个月因心包转移医治无效病死,其余55例患者均全部完成治疗;所有患者未出现放射损伤症状,未发现粒子迁移,化疗不良反应轻(部分患者出现轻度恶心呕吐,1例患者脱发).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能有效控制肿瘤治疗"冷点"及针道种植转移;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介入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C)的并发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研究肝门部胆管癌患者7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肝胆管引流(PTCD)及金属内支架植入术,术后7d在CT引导下行^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随访6~36个月,出现胆汁性腹膜炎8例,腹泻5例,气胸4例,粒子迁移3例,肝出血1例,胆汁瘤2例.结论 双介入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病因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对提高手术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