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瘤型和结核样型麻风患者的免疫力处于不同的极端,结核样型一般只出现I型麻风反应;瘤型麻风一般只出现g型麻风反应.但通过现类药物治疗后,少数瘤型病人免疫力可以恢复,而出现瘤型麻风“升级反应”.就临床所见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2.
高脂蛋白血症Ⅳ型又称高前β 脂蛋白血症或碳水化合物性高脂血症,不同类型的高脂血症常引起黄瘤。近几年国内对Ⅱ型高脂血症引起的黄瘤已有报道[1~3]。现将作者所见Ⅳ型引起的1例结节性黄瘤报告如下。患者男,37岁,干部。四肢皮肤出现黄色结节3年。3年前患者...  相似文献   

3.
作者初步报告一例瘤型麻风在单用氯苯吩嗪(B663)治疗7.5年后发生了临床和细菌学复发,鼠足垫研究证实为B663耐药.患者男性,56岁,埃塞俄比亚人,于1963年诊断为瘤型麻风予氨苯砜治疗.在治疗2年9个月后由于反复发生重度麻风性结节性红斑而服药不规则.1972年10月病情再度活动,1973年3月躯干和臀部出现组织样结节,左眼出现巩膜麻风瘤,临床显示  相似文献   

4.
1963年Wade首次报告了组织样麻风瘤,并认为主要见于砜类药物长期治疗,但治疗不充分、病情恶化或复发的患者,可能与氨苯砜耐药有关,为瘤型麻风和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的一种特殊表现[J].组织样麻风瘤临床上较少见,而瘤型麻风18年后复发,并表现为组织样麻风瘤更为少见,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麻风合并恶性肿瘤,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并发淋巴瘤的情况,文献上报告不多,现将我们遇到的一例瘤型麻风并发网织细胞肉瘤报告如下:患者陈某,女性,48岁,农民,于1950年右小腿外侧麻木不出汗,面部浸润并出现结节,54年诊断为瘤型麻风病,间断服氨苯砜25年,治疗期间四肢及面部经常出现结节(经病理证实为组织样麻风瘤,鼠足垫证实为耐药菌株)及麻风反应。近来,左颏部出现三个鸽蛋大结节,左胸上部胸大肌处发生一隆起肿块,约13×13Cm 大小,较硬,有  相似文献   

6.
自从氯苯吩嗪(B 663)的抗麻风和抗麻风反应的效果被证实以来,至今在某些医疗单位已广泛使用。其疗效尚称满意,主要的副作用是由于该药的积聚而使皮肤和粘膜着色。本文报告一例曾用B 663治疗的瘤型患者尸解所见。病者为一22岁妇女,患晚期瘤型麻风,兼有严重麻风反应。最初用抗疟药和锑剂治疗,出现轻度蛋白尿。5个月后改用强的松龙15毫克每日二次,6周后反应未减轻并出现坏死性皮损。因而加用  相似文献   

7.
正水疱型毛母质瘤(bullous pilomatricoma)又叫皮肤松弛型毛母质瘤(anetodermic pilomatricoma)或淋巴管扩张型毛母质瘤(lymphangiectatic pilomatricoma),是毛母质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水疱外观,触之质软。现报告1例水疱型毛母质瘤,并汇总既往中外文献共33例病例进行分析讨论。1病历摘要患者男,24岁,汉族。因背部丘疹、结节3个月余于  相似文献   

8.
瘤型麻风患者因血源性播散,往往发生广泛,对称性皮损,可是腋下、腹股沟及会阴等处,因体表温度相对较高,少有麻风损害,Sahni等称此为“麻风免疫区”。瘤型及界线类麻风患者阴囊部的皮损均有报告,且其darfos肉膜为持久菌的“庇护所”,可是结核样型麻风阴囊皮损极为罕见,迄今文献中未有记载。作者报告1例50岁的患者,病期1年。左侧阴囊  相似文献   

9.
限界型血管角皮瘤伴增殖性皮炎1例李国阳,李承新,王金海,和军平,车乃增限界型血管角皮瘤较罕见,作者收治1例小腿部疣状损害的患者,经确诊为限界型血管角皮瘤伴增殖性皮炎,现报告如下。患者男,17岁,出生时右小腿伸侧见3个黄豆大紫红色环形斑疹,后逐渐增多并...  相似文献   

10.
瘤型麻风常有许多斑疹、丘疹或小结对称分布在面部和四肢的皮肤上,而仅有单一损害但细菌很多的目前尚未见报告,多数人也认为这种情况十分罕见。作者报告了一例只有单一皮损的瘤型麻风。患者52岁,白人,出生于印尼,1966年迁到美国,于1977年入Cdrville医院,9个月前左肘部出现类似昆虫叮咬的损害,随后持续扩大,过了几个月他的私人医生用干冰冷冻欲消除之,但后来再扩大成为疤痕。因而曾计划做整形手  相似文献   

11.
组织样麻风瘤(HL)1963年首先由Wade报告,认为是瘤型麻风(LL)和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的一种特殊临床表现,可能与砜类药物耐药有关[1]。Sebgal报告该病例占瘤型麻风3.6%;Becx-Bleumink报告占复发病例11.8%[2]。现就我院1970~1997年所见25例HL侧重临床分析如下。1资料和分析本组病例根据临床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确诊19例,另6例仅根据临床诊断。其中上海市患者16例,外地患者9例。LL15例,BL10例。男性19例,女性6例。根据HL出现时有元抗麻风治疗…  相似文献   

12.
报告1例48岁男患者,患V型高脂血症,其皮肤伴发发疹性黄色瘤。组织病理学检查见真皮层内有黄瘤细胞和大量泡沫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3.
作者报告一例应用氨苯砜治疗的瘤型麻风,出现一种特殊形态的泛发性多数溃疡损害。该病例(50岁,男性)因患瘤型麻风治疗过3年。1965年初诊时,下肢和躯干有散在性深溃疡,直径1到数个厘米,伴有许多浸润性斑块和结节。对氨苯砜(100毫克,每周两次)的治疗能适应。1970年4月,皮肤切片未查到抗酸杆菌,但组织学所见符合瘤型麻风,常规皮肤查菌仅见少量退化之杆菌。患者仍继续服同等剂量的氨苯砜,但在1971年治疗不规则,中断约五个月。同年11月,四肢躯干出现大批皮内和皮下结节,直径由0.5~2厘米,躯干处的  相似文献   

14.
小汗腺汗孔瘤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告1例左足趾小汗腺汗孔瘤。患者女,55岁。1年前左足第2趾出现一约1.5cm×1.2cm大的肿块,组织病理诊断为小汗腺汗孔瘤。  相似文献   

15.
瘤型麻风误诊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我所门诊确诊1例病期5年、发病期间曾被多家医院误诊的瘤型麻风病人,现报告如下。1 病例摘要 病者,男,52岁,教师,患者1995年开始出现双膝关节肿痛,下肢浮肿,面部和关节周围出现红斑、丘疹,四肢、躯干逐渐出现黄豆至蚕豆大皮下结节,部分结节破溃,流出稀薄分泌物,结痂,难以  相似文献   

16.
我省一直处于麻风低流行状态,自基本消灭麻风达标验收以后,新发现麻风患者愈加少见,最近我们收治1例被误诊的界限类偏瘤型麻风(BL型)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瘤型麻风患者血清中曾证明有抗分枝杆菌抗体存在。过去常用Ouchterlony氏双向琼脂扩散法检查此类抗体,须血清中含相当大量抗体才能获得阳性结果,如只有小量循环抗体是测不出的。本文报告用对流免疫电泳法测定瘤型麻风患者抗分枝杆菌抗体获得快而简便且敏感性高的结果。鉴于已有报告鼠麻风杆菌的某些抗原成份能与麻风患者体内抗分枝杆菌抗体起交叉反应,作者将用鼠麻风杆菌作抗原,自感染鼠麻风杆菌的鼠体组  相似文献   

18.
乙胺丁醇是于1961年人工合成的抗结核药物,墨西哥于1971年有报告,谓其曾用乙胺丁醇治疗成年男女麻风病患者各10例(其中16例瘤型),12个月后,作者认为4例瘤型达临床治愈,3例临床改善,具有相当疗效。因此我院也选择病例试用乙胺丁醇治疗,现将首批4例疗效观察小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由于结核样型麻风的神经损害缺乏特异性,近几年来许多实验室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麻风杆菌,但尚未在神经标本中应用。为此作者报告应用PCR方法检测神经损害中的麻风杆菌。 神经活检标本分别取自7例瘤型和3例少菌型麻风患者。有2例瘤型患者在本研究前接受过MDT。有2例神经标本取自结节性坏死性动脉炎或结节病患者的炎症损害作为阴性对  相似文献   

20.
对2014-2017年发现的6例瘤型麻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瘤型麻风均有典型的症状体征及病理特征,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30~60岁,病史1个月~40年.皮损类型主要为结节、丘疹.面部均累及,累及四肢的有4例,累及躯干的有2例.4例患者有神经受累现象,1例出现肢体疼痛,1例出现右下肢反复溃疡.组织病理学符合瘤型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