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典型医案,从病因病机、证治规律方面入手探讨冉雪峰治疗胃脘痞痛的学术经验。冉雪峰认为胃脘痞痛的主要病机为寒热错杂、痰气交阻、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热互结、瘀血凝滞、胃阴虚、胃气虚等,但多以寒热错杂为基础相互兼夹,治疗总以辛开苦降为主,和胃降逆,开上痹,畅中气。  相似文献   

2.
胃痛的发生,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本文主要讨论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实证胃痛,将其分为寒邪客胃证、湿热中阻证、饮食伤胃证、肝气犯胃证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周英信 《四川中医》2008,26(9):25-26
胃脘痛的发生与肝密切相关,木不疏土,肝病及胃,或土壅侮木,胃病及肝,则肝胃不和,胃气壅滞,失于和降,则胃脘疼痛,法当肝胃同治.然胃脘痛肝胃不和的病因病理有异,肝胃同治当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疏肝和胃、健脾养血,疏肝清热、和胃通降.柔肝养阴、益胃生津,暖肝温胃、理气止痛,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法六法.  相似文献   

4.
<正>胃痛为临床常见疾病,以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为主症,常伴有嗳气、泛酸、恶心、呕吐,大便干结或溏,多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所导致,又称胃脘痛~([1])。本病病位在胃,其病因病机均与肝密切相关。脾胃相为表里,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联通上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为刚脏,主疏泄,其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关系到五脏六腑气机之疏畅条达。肝的疏泄功能  相似文献   

5.
胃痛可归属"胃脘痛"范畴,肝气犯胃所致胃痛特点为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腕痛连胁,嗳气频繁,喜长叹息,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得嗳气、矢气则舒,大便不畅,苔薄白,脉弦。恼怒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中焦气机阻滞,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忧思伤脾,脾弱肝旺,木贼土虚,胃腑受克,则脘部胀痛,另外,思则气结,胃气不得宣通,故郁而作痛。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治疗原则,柴胡疏肝散加减应用,并配以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6.
我市已故名老中医秦启波,行医五十余载,擅治内科杂证,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有独到之处。秦老认为,脾升胃降,胃降是关键,胃气不降则受纳不得,胃气不降则水谷不化,胃气不降则脾无所升,胃气不降则三焦不利。脾胃病无论实证虚证,气机升降均受到障碍,胃气实则壅滞,胃气弱则无力和降。临床多以食欲不振、胃脘胀满或疼痛为主症,以脐上一寸处按之不适或痛为特征,  相似文献   

7.
引起慢性胃病的原因有:六淫所伤、饮食失调、精神因素等。胃气失于通降、“不通则痛”是其该病的主要病机。胃脘胀痛是其主要症状。治疗关键是使胃气通降。文章所述调气和胃、理气活血、补气温中、益气养阴等种种治法,从气论治,统领诸法,“气”贯始终,都是不同的通法,符合胃气主降,胃宜降则和,腑以通为补的原则,达“通则不痛”之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8.
中药治疗胃痛疗效确切,现将胃痛证治探讨如下. 1 半夏泻心汤的应用 寒温失调,饥饱失常,过度饮酒,过食辛辣厚味等,均可导致脾胃的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形成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用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来概括胃的生理特点。言及胃气之升,多认为是病理性的胃气上逆。治疗胃病往往只虑降之不及,较少言升。笔者认为,对于胃气只言其降尚不全面,胃气降中实亦寓升,只有其升降协调方能称之为和,升降协调之和降才是胃的生理特点。治疗胃病不应只重降之一端,而应注意恢复其升降协调之和。一、在生理上,降中有升、升降协调  相似文献   

10.
腹部推拿治疗气滞型胃脘痛4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脘痛是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亦称为"胃痛".其中,由于饮食不节,伐伤胃气,或感受外邪,客于胃府,均可引起胃气壅滞,失于通降,而引起的胃脘胀满而痛者称之为气滞型胃痛.  相似文献   

11.
周志敏 《光明中医》2011,26(6):1261-1262
胃脘痛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痛经在胃。根据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脾胃虚寒进行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12.
羌法和胃止痛汤治疗胃痛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痛 ,又称胃脘痛 ,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病症。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 :“木郁之发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指出 :“胃病者 ,腹月真胀 ,胃脘当心而痛”。在当今社会 ,由于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诸多因素 ,劳累奔波 ,膏粱厚味 ,醇酒声色 ,再加上许多人为贪早眠之快 ,不食早餐 ,这不独戕伐先天之真———肾元 ,同时亦败后天之本———胃气 ,故几乎人人或多或少的患有胃疾。因此 ,胃痛在脾、胃、肠病症中最为多见 ,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且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众所周知 ,胃痛的病…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以胃气上逆立论,深究胃气上逆之因,采用辩证论治方法,将胃食管反流病分为食滞胃脘,胃气上逆;肝郁化火,横逆犯胃;痰(湿)热中阻.胃失和降;脾胃虚弱,升降失调等证型,分别采用消食导滞、疏肝解郁、清热化痰燥湿、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之治法,使邪实得去,使虚得补,胃气得降,诸症自除.  相似文献   

14.
张增瑞 《河南中医》2014,(10):1872-1873
胃与肝生理联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临床上,多见肝胃不和,胃气壅滞,失于和降,致胃脘疼痛,法当肝胃同治。以疏肝理气为常法,然肝胃不和的病因病理有异,故辨证施治或疏肝和胃止痛,或疏肝清热、和胃通降,或柔肝滋阴、益胃生津,或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等法。  相似文献   

15.
辨证施灸治疗胃痛3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痛常见于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急性胃炎起病较急,疼痛剧烈.慢性胃炎起病较慢,疼痛隐隐;溃疡疼痛有节律性;胃神经官能症多在精神受刺激时发病,痛连胸胁,无固定痛点.慢性胃炎和溃疡有出血倾向.胃痛初起,多因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气滞日久,由气滞导致血瘀.如络脉受损,亦可出现吐血便血.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与肝脏在经络循行、生理功能、病例变换等方面密切相关,肝失疏泄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主要因素,把握"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围绕治肝可以安胃的原则,以气机通畅为先,以升降平衡为目的。  相似文献   

17.
胃,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主疏泄藏血,一主纳化而多气多血,肝之性喜升,而恶降,胃以通降为顺,五行之理,木能疏土,肝气条达,中土疏利,亦即肝气的疏泄升发,有利于胃气之和降下行.<灵枢·平人绝谷>说:胃肠"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言五脏则肝在其中,而胃肠气机又以胃气的下行为主导,"胃肠流通,气机畅茂",因此,胃气之息息下行,有助于肝气疏发布散,肝藏血为刚脏,以阴为体,胃纳谷属燥土,喜滋润濡养,又为水谷之海,气血化源,"食气入胃,散精于肝",化源充盛,胃津胃液满盈,则肝阴肝血充足,对肝胃气机的协调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金铃子散加味治疗肝胃气滞型胃脘痛10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病因为情志抑郁不畅,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肝气横逆犯胃,导致胃气失于和降。治宜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方用金铃子散加味,气行血畅,疼痛自止。  相似文献   

19.
赵文章 《陕西中医》2003,24(11):1055-1056
胃痛又称胃脘痛 ,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 ;多由忧思郁怒 ,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 ,损伤脾胃之气所致。胃痛初起 ,多属实症 ,久者虚实夹杂 ,寒热交错。进而气滞血淤 ,络脉损伤 ,出现呕血 ,便黑等症。根据中医脾胃学说的理论 ,临床中应充分重视胃的功能和特性 ,注意胃和其它脏腑的关系 ,在治疗上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胃”汇也 ,水谷汇聚之所 ,是谓四时之变病 ,死生之要会也。“胃”,是人体脏腑中的重要器官 ,《内经》称它是“仓廪之官”,前人特别强调胃气 ,所谓“人以胃气为本”,说明胃气在人体有其特殊的重要性。胃之所以能纳 ,是依靠胃气 …  相似文献   

20.
1 小茴香根1把,苦楝皮10g ,陈皮10 g。功用:理气和胃,止痛。主治:胃腹疼痛。用法:水煎服。2 香附10 0 g ,高良姜5 0 g。功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主治:各种胃气痛。用法:共为末,每次服用10g。3 莱菔根30 g ,花椒10g ,陈石灰3g。功用:理气消胀,杀虫止痛。主治:腹胀寒气作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