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应用神经导管的依据是将导管套接于缺损神经的两端,神经再生即可通过管腔来进行,可以预防神经间隙内神经瘤形成和纤维组织进入,更重要的是,远侧神经支产生的趋化性和营养性因子能在导管内积聚,营养性因子有助于损伤轴突的存活和生长,趋化性因子则对再生轴突的生长方向有重要影响犤1-2犦。  相似文献   

2.
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损伤与修复中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轴突再生,产生一些神经营养因子支持轴突生长;另一方面又抑制轴突生长,局部胶质细胞形成坚硬的胶质瘢痕并分泌一些抑制性因子,阻碍轴突的生长、穿过等;然而少突胶质细胞的细胞膜及成熟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的髓鞘又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再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了解少突胶质细胞表达的抑制性蛋白抑制作用的机制对神经再生新途径的开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受损神经元和轴突不能再生。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成年动物脊髓损伤后,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在适当的生长环境下,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一些受损的神经元轴突能有少许再生,并能与靶细胞形成功能性的突触联系。应用神经营养因子、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正在迅速发展中。  相似文献   

4.
应用神经导管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经历了上百年的探索,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距离临床推广使用仍需时日。早期在临床上常用自体的血管、肌肉桥接神经缺损,引导神经轴突的再生。随后人们又尝试用人工合成的非降解和可降解材料制成神经导管,作为神经再生的临时通道,引导神经向远端生长。不过研究表明,对于较长距离的神经缺损,无论使用何种单一神经导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在大鼠损伤脊髓内的表达,观察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3对损伤脊髓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试验于2003-10/2004-04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实验室进行。采用NYU脊髓打击器制备脊髓完全损伤模型(T9平面)。以直接注射法将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和重组质粒pEGFP-神经营养因子3混合后注入大鼠损伤脊髓。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转染后的体内表达,并通过菜豆凝集素L顺行示踪标记,神经中丝免疫组化染色,神经纤维计数和图像分析来评价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转染对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神经营养因子3可有效的转染脊髓组织并得到表达。神经营养因子3转基因后可明显增加神经中丝阳性轴突数目(P<0.01),促进皮质脊髓束再生并通过损伤区。结论: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3在损伤区局部大量表达具有神经损伤保护和促进轴突再生作用,表明脂质体介导神经营养因子3体内转染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吴军  孙天胜  王献章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4):96-97,i005
目的:研究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在大鼠损伤脊髓内的表达,观察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3对损伤脊髓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试验于2003-10/2004-04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实验室进行.采用NYU脊髓打击器制备脊髓完全损伤模型(T9平面).以直接注射法将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和重组质粒pEGFP-神经营养因子3混合后注入大鼠损伤脊髓.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转染后的体内表达,并通过菜豆凝集素L 顺行示踪标记,神经中丝免疫组化染色,神经纤维计数和图像分析来评价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转染对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神经营养因子3可有效的转染脊髓组织并得到表达.神经营养因子3转基因后可明显增加神经中丝阳性轴突数目(P<0.01),促进皮质脊髓束再生并通过损伤区.结论: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3在损伤区局部大量表达具有神经损伤保护和促进轴突再生作用,表明脂质体介导神经营养因子3体内转染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应用壳聚糖导管-生物活性载体系统修复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壳聚糖导管-生物活性载体系统诱导神经再生的情况。方法:50只成年雌性Wister大鼠脊髓T7-9节段行脊髓右侧半离断,分别植入含有(40只)或不含有(10只)生物活性载体的壳聚糖导管作桥梁,缝合硬脊膜,恢复脑脊液循环。结果:6-12个月后,在含有生物活性载体的导管中脊髓缺损部位神经再生完成,经过WGA-HRP进行顺行神经 束路追踪,发现再生轴索已到达缺损部位的远端,并越过导管远端与宿主的界面进入损伤平面以下脊髓组织,超微结构观察到典型的神经纤维、髓鞘结构和突触。在不含生物活性载体的导管中,再生的轴突很少,且没有轴突穿过导管中点。结论:内含生物活性载体的生物材料导管可诱导大鼠脊髓神经轴突的再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损伤脊髓具有再生潜势,但多种抑制因素阻碍了脊髓损伤的修复,如神经细胞凋亡、神经营养因子缺乏、髓鞘蛋白及胶质瘢痕等因素均对脊髓损伤修复起抑制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3-07/2004-06的章,检索词为”spinal cord injury,apoptosis,neurotrophic factors,MAG,Nogo,CSPGs”,限定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http://www.wanfangdata.com.cn1993-07/2004-06的章,检索词为“脊髓损伤、凋亡、神经营养因子、髓鞘相关糖蛋白、轴突生长抑制因子、胶质瘢痕”,限定章语言种类为中。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抑制脊髓损伤修复因素的研究。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排除标准:①综述献。②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37篇与脊髓损伤修复相关的献,其中20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17篇章系同一类重复性研究和综述献。资料综合:①神经细胞的凋亡:脊髓损伤后bcl-2蛋白仅有少量表达,而bax蛋白大量表达。说明脊髓损伤后促进凋亡因子占优势,而保护因子不足从而使神经细胞向凋亡方向发展。②神经生长的促进因子缺乏:中枢神经系统轴突损伤后,由于星形胶质细胞不能像周围神经系统的许旺细胞那样产生多种神经营养因子,而是产生多种抑制因素,不能形成利于轴突再生的微环境。③髓鞘蛋白的抑制作用:脊髓髓鞘内具有多种蛋白成分,其中髓鞘相关糖蛋白和轴突生长抑制因子-35/250的轴突再生的抑制作用较为明确。而中枢神经系统中髓鞘相关糖蛋白含量为周围神经系统中的10倍。④胶质瘢痕的抑制作用:致密的胶质瘢痕是轴突再生的物理屏障,对轴突的再生起着直接的阻碍作用。而胶质瘢痕内大量的抑制因子则构成阻碍神经轴突再生的化学屏障。结论:神经细胞凋亡、神经营养因子缺乏、髓鞘蛋白及胶质瘢痕等因素对脊髓损伤修复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没有能提供断裂轴突有效再生的微环境而使SCI不能痊愈,给伤者留下严重的躯体功能障碍.大多数神经胶质细胞在CNS移植后均能诱导CNS轴突的再生.在早期,人们从外周神经移植、轴突完全再生的成功经验中发现:外周神经系统(peripleral nervous system,PNS)之所以能完全再生,主要是由于神经轴突的髓鞘细胞-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C,神经膜细胞)能有效地增殖形成引导通道,并分泌大量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分子,促使轴突有效再生,功能恢复.而在CNS与SC相一致少突胶质细胞却无此类功能,其增生迁移晚于再生轴突,不能形成轴突迁移的引导通道,导致再生轴突"迷路",并分泌抑制性因子抑制轴突生长;CNS中另一主要胶原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在损伤后能较快反应性增生,过度增生形成胶原瘢痕,使已迷路的中枢再生轴突失去有效再生.因此,在SCI区域,能植入一种有能力改变CNS损伤后微环境、促进和诱导SCI轴突有效修复再生的基质,是人们一直努力的目标.应用SC(包括周围神经)、胚胎脑和脊髓组织、少突胶质细胞以及胶质细胞类的空管膜细胞(ependymal cell)[1]和伸展细胞(tanycyte)[2]等移植于SCI内,通过大量实验证实是有效的,但终未能达到类似于SC在PNS中有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外膜缝合法修复神经,其缺点为没有束间方向的控制,即再生的神经纤维错向生长,难以保证精确对合而影响神经的再生。导管法修复神经比其它方法具有明显的优点[1],即在神经再生中暂时固定并支撑神经的两端,引导再生的轴突定向生长,避  相似文献   

11.
电场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主要取决于神经轴突的再生。脊髓损伤后血管缺损、缺乏有效营养运输是影响轴突再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电场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可能对脊髓损伤后的结构和功能修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皮质脊髓束轴突再生的研究进展与脊髓修复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临床康复》2003,7(8):1300-1303
介绍了促进轴突再生的方法,即增加有利再生的细胞,应用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利用抗体进行中和反应,促进未损伤轴突的功能恢复。在总结已有成就和存在问真的基础上,对脊髓修复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营养因子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影响。资料来源:进行全面的检索,检索手段包括电子检索(网站为www.ineurosci.org。www.ncbi.nlm.nih.gov,else.hebis.de)、手工检索(6种以上国外期刊)。资料选择:选择关于神经营养因子以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献,不排除其是否为随机、盲法等论证推荐的章。数据提炼:对检索到的关于神经营养因子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影响章中相关信息进行综述。资料综合: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证实神经元的发育、轴突的生长、递质的合成和细胞的凋亡等4个阶段均依赖于神经营养因子的调控,而神经营养因子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神经调控、再生、保护和修复等方面的作用亦已被许多实验证实并初步应用于临床。结论:神经营养因子对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有神经保护和修复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超声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al stem cells,MSCs)在外周神经缺损修复中的价值。方法利用壳聚糖包被中药单体川芎嗪制备的缓释微球和胶原蛋白混合构建组织诱导性神经导管,应用大鼠MSCs予体外诱导,选择Wistar大鼠8只,随机分为MSCs组和无MSCs组,分别在连接后7 d、30 d和90 d时应用超声跟踪观察缺损神经的生长修复情况。结果 MSCs组神经导管内的缺损神经生长早于无MSCs组,MSCs组神经导管内的缺损神经纤维数量多于无MSCs组,MSCs组神经导管降解快于无MSCs组。结论 MSCs能显著促进缺损神经的修复。而超声对于评价MSCs在周围神经缺损修复中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干细胞分化及神经元轴突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背景:将大量的神经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后的神经细胞能否与其他神经细胞建立功能联系是目前解决神经干细胞应用于临床的重要问题之一。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以及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轴突形成和生长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06/2008—12在中国医科大学设备处完成。 材料:清洁级二三天龄新生SD雄性大鼠3只,神经生长因子为peprotech公司产品。 方法:酶消化和机械分离法相结合体外分离培养新生鼠神经干细胞,传至第4代的细胞克隆团行巢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剩余细胞团用机械法分散,采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单克隆神经干细胞培养,加入完全培养基制成10^8L^-1的单细胞悬液,分为2组滴入培养板,对照组加入10%FBS,诱导组加入10%FBS+50μg/L神经生长因子,培养5~7d。连续观察5个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染色阳性且未与其他神经元发生连接的孤立神经元,求助于以神经元为圆心的同心圆,分别计数内径为37.5μm和75μm圆环内的突触数量,将两者均值视为神经元轴突数量,通过此同心圆测量最长轴突的长度。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巢蛋白、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检测神经元数量及轴突数量、长度。 结果:所培养出的细胞团均为巢蛋白阳性,诱导分化后均可产生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诱导分化第6天,诱导组神经元数量、单个神经元轴突数量、最长轴突长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3.301,2.982,4.012,P均〈0.01)。 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还可以增加由神经干细胞分化而来的神经元突起数量及长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神经片段结合神经导管治疗外周神经缺损,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重建的解决途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4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B、C组,分别为神经自体移植、与含有神经片段的神经导管和单纯导管移植桥接大鼠10mm神经缺损,各组间在形态学、电生理、组织学进行比较。结果 B组大鼠移植侧肢体足迹实验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为-81.20±2.81,神经干传导速度为(28.93±5.07)m/s、动作电位的振幅为(5.46±2.76)mV,再生神经中段检查髓鞘化轴突密度为(3953±468)/视野,髓鞘面积为(2.77±0.83)μm,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有神经片段的神经导管组织工程移植体桥接神经缺损有促进神经轴突再生与神经功能恢复的良好作用,效果优于单纯神经导管移植。  相似文献   

17.
雪旺氏细胞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雪旺氏细胞(Schwann cells,SCs)是一种神经胶质细胞,由Schwann于1939年首先发现并命名。在周围神经系统,它以两种形式存在:包绕轴突并形成髓鞘或包绕轴突不形成髓鞘。SCs来源于胚胎时期的神经嵴细胞,并且先后经历SCs前体和不成熟的SCs两个阶段,最终形成成熟的SCs。周围神经损伤后,SCs则发生形态、行为学的改变,具体包括:①SCs的崩解、增生、迁移及其崩解物对巨噬细胞的趋化作用;②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及细胞外基质,防止受损神经元死亡,并为轴突提供良好的再生环境;③与再生轴突形成缝隙连接和紧密连接,直接与其进行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研究端侧神经吻合后轴突再生初期生长相关蛋白在背根神经节内的表达情况。方法将兔两侧耳大神经制成神经端侧吻合模型,首先对再生神经轴突相应的背根神经节进行GAP-43寡核苷酸探针标记,再利用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结果半定量分析。结果神经切断及切断后端侧神经吻合,背根神经节内便立刻有GAP-43的表达,14d时达到高峰,后逐渐回落,两者之间有共性更有差异。结论神经的损伤与再生均能引起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这将有利于端侧神经吻合后轴突再生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研究端侧神经吻合后轴突再生初期生长相关蛋白在背根神经节内的表达情况 。方法将兔两侧耳大神经制成神经端侧吻合模型,首先对再生神经轴突相应的背根神经节进 行GAP-43寡核苷酸探针标记,再利用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结果半定量分析。结果神 经切断及切断后端侧神经吻合,背根神经节内便立刻有GAP-43的表达,14d时达到高峰,后 逐渐回落,两者之间有共性更有差异。结论神经的损伤与再生均能引起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 变化,这将有利于端侧神经吻合后轴突再生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雪旺细胞与周围神经组织工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雪旺细胞(SchwannCell,SC)是周围神经系统特有的胶质细胞,不仅是支持保护轴突、维持周围神经的正常功能与良好微环境的重要因素,而且在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中也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多从幼年动物周围神经或成年动物瓦勒变性神经获取、培养SC,并与聚乙醇酸(PGA)、聚乳酸(PLA)等材料粘附、复合,预构成含SC的人工神经导管,引导轴突再生.但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临床周围神经缺损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