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刺干预脑性瘫痪不同留针时间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针刺治疗脑性瘫痪存在着最佳的时效关系,头体针留针30min的疗效优于留针5min的速刺,在此基础上,观察延长头针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择2003-05/2003-1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诊室及广州市靳三针治疗中心收治的门诊脑性瘫痪息儿43例.男28例,女15例。均为已接受2个月靳三针基础治疗而再诊者。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头针留针1h组22例,头针留针30min组21例。针刺病例采用靳氏头针四项(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为主穴.两组皆采用主穴结合经络辨证及对症取穴配用四肢、躯干部穴位。头针留针1h组穴位体针留针30min,每间隔5min运针1次,头针留针1h。头针留针30min组穴位头体针均留针30min。采用小儿脑性瘫疾粗大运动评价量表[共80项指标,分5个功能区。①仰卧、俯卧位结合翻身、原始反射残存及直立反射建立。②四点位跪结合爬。③坐结合平衡反射。④站。⑤走、跑、攀登。每一项指标以完成程度给分,完全不会为0分;完成动作&;lt;10%为1分;10%~90%为2分,100%为3分,神经反射以仍残存或未出现的年龄给分。最后评分有3项,①功能区得分,为该功能区总分X100。②实际得分,为检查功能区得分除以检查功能数。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分别在病例纳入时及治疗2个月后各评定1次。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3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头针干预后2个月脑性瘫痪2,3,4功能区运动功能评估结果(功能区得分和实际得分):头针留针1h组均明显高于头针留针30min组(P&;lt;0.05)。结论 延长头针留针时间更有利于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刺是临床治疗脑性瘫痪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留针时间存在重大分歧,探讨不同头针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2003-05/2003-12,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诊室及广州市靳三针治疗中心,收集确诊为脑瘫,已接受两个月靳三针基础治疗而再诊患儿43例,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及靳三针疗法,进行头针留针1 h与30 min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对比观察.结果采用GMFM测评,治疗前留针1 h组2,3,4功能区得分各为1 562.8±592.6.2 452.1±723.5,1 573.8±513.4,各区实际得分为152.9±39.2,162.2±61.4,144.73±29.2,治疗后各功能区得分为2 989.7±451.3,3 897.9±652.1,2 341.7±317.9,实际得分为231.5±41.5,271.4±85.8,228.6±38.3.留针30min组2,3,4功能区得分各为1 696.8±215.3,2509.5±385.4,1 495.3±203.7,实际得分为159.7±32.4,155.6±49.3,131.9±21.3,经治两个月后,其相应功能区得分为2 386.5±423.5,3 372.1±592.6,1 968.2±295.6,实际得分为197.3±42.5,207.2±71.5,180.5±20.5.治疗后两个针刺组运动功能均有所提高,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组间比较头针留针1 h组对跪爬、坐、站几个运动功能区的改善优于留针30 min组.结论延长头针留针时间以达到足够刺激量是针刺治疗脑瘫取得较好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靳三针”不同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针刺是临床治疗脑性瘫痪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留针时间存在重大分歧,探讨不同头针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2003—05/2003—12,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诊室及广州市靳三针治疗中心,收集确诊为脑瘫,已接受两个月靳三针基础治疗而再诊患儿43例,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及靳三针疗法,进行头针留针1h与30min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对比观察。结果:采用GMFM测评,治疗前留针1h组2,3,4功能区得分各为1562.8&;#177;592.6,2452.1&;#177;723.5,1573.8&;#177;513.4,各区实际得分为152.9&;#177;39.2,162.2&;#177;61.4,144.73&;#177;29.2,治疗后各功能区得分为2989.7&;#177;451.3,3897.9&;#177;652.1,2341.7&;#177;317.9,实际得分为231.5&;#177;41.5,271.4&;#177;85.8,228.6&;#177;38.3。留针30min组2,3,4功能区得分各为1696.8&;#177;215.3,2509.5&;#177;385.4,1495.3&;#177;203.7,实际得分为159.7&;#177;32.4,155.6&;#177;49.3,131.9&;#177;21.3,经治两个月后,其相应功能区得分为2386.5&;#177;423.5,3372.1&;#177;592.6,1968.2&;#177;295.6,实际得分为197.3&;#177;42.5,207.2&;#177;71.5,180.5&;#177;20.5。治疗后两个针刺组运动功能均有所提高,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组间比较头针留针1h组对跪爬、坐、站几个运动功能区的改善优于留针30min组。结论:延长头针留针时间以达到足够刺激量是针刺治疗脑瘫取得较好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量化评估问题。方法 100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前后分别用修订的小儿脑性瘫痪运动评价量表 (GMFM)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 20 d后,脑性瘫痪患儿功能区得分和实际得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P均  相似文献   

5.
音乐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针灸中焦虑疼痛生命体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针灸治疗中焦虑、疼痛和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将57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29例,对照组28例。观察组在针灸过程中予聆听音乐,乐曲为患儿所喜爱的儿歌;对照组只予针灸治疗。两组均留针30min,期间不转针。在针刺前、针刺1min、针刺15min,分别记录57例患儿血压、心率和呼吸,并评估患儿的焦虑和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针刺15min心率和焦虑得分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间的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5min,观察组对疼痛的基本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音乐疗法能缓解脑性瘫痪患儿针灸治疗中的焦虑、疼痛感,使之心率趋于稳定。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音乐疗法对针灸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感觉统合训练联合穴位注射对脑性瘫痪并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精细运动功能、行为表现及智力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5例脑性瘫痪并精神发育迟滞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加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精细运动功能、行为表现、智力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及智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行为表现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联合穴位注射可以有效改善脑性瘫痪并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以及行为表现,提高患儿智力水平。  相似文献   

7.
侧弯反射为原始反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侧弯反射残存,会阻碍正常抗重力伸肌发展,躯干不能稳定,影响患儿翻身及坐立,使患儿运动及姿势发育异常,此反射消失与否,直接关系着脑瘫患儿康复疗效,利用梅花针叩刺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夹脊穴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脑瘫患儿侧弯反射残存58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韩雪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0):1614-1615
侧弯反射为原始反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侧弯反射残存,会阻碍正常抗重力伸肌发展,躯干不能稳定,影响患儿翻身及坐立,使患儿运动及姿势发育异常,此反射消失与否,直接关系新脑瘫患儿康复疗效,利用梅花针叩刺项背腰低部约督脉和夹脊穴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脑瘫患儿侧弯反射残存58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国内外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痪)的治疗手法很多,疗效各异。探讨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方法:2001/1~2003/1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脑性瘫痪康复门诊或住院患儿264例,纳入标准:①性别不限;②患儿家长知情同意。③符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标准,并伴有智力障碍。排除标准:其他病因致中枢性运动障碍者;单纯智力低下者。符合上述标准的12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综合治疗,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按中医经络理论进行针刺及穴位按摩。针刺方法:主穴取四神聪,上肢穴取肩、肩贞、曲池等,下肢穴取风市、伏兔、足三里等。配穴:根据个案不同增加舌三针、耳三针、智三针等。按摩:采用节段性按摩法、异常姿势矫正法。疗程为2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综合疗效评价(异常姿势改善;Milani运动发育评价;肌张力;智力;头颅CT)。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炎94%好于对照组75%,(χ2=6.723,P<0.05);治疗后发育对照组76.86±5.65,观察组83.67±7.3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284,P<0.01)。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对脑性瘫痪患儿治疗效果是确切的。骨偶  相似文献   

10.
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国内外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痪)的治疗手法很多,疗效各异。探讨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方法:2001/1~2003/1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脑性瘫痪康复门诊或住院患儿264例,纳入标准:①性别不限;②患儿家长知情同意。③符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标准,并伴有智力障碍。排除标准:其他病因致中枢性运动障碍者;单纯智力低下者。符合上述标准的12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综合治疗,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按中医经络理论进行针刺及穴位按摩。针刺方法:主穴取四神聪,上肢穴取肩髑、肩贞、曲池等,下肢穴取风市、伏兔,足三里等。配穴:根据个案不同增加舌三针、耳三针、智三针等。按摩:采用节段性按摩法、异常姿势矫正法。疗程为2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综合疗效评价(异常姿势改善;Milani运动发育评价;肌张力;智力;头颅CT)。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炎94%好于对照组75%,(x^2=6.723,P&;lt;0.05);治疗后发育对照组76.86&;#177;5.65.观察组83.67&;#177;7.3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284,P&;lt;0.01)。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对脑性瘫痪患儿治疗效果是确切的。  相似文献   

11.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新的量化评估方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刘振寰  朱小宁 《现代康复》2000,4(9):1310-1311
目的 探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量化主估问题。方法 100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前后分别用修订的小儿脑性瘫 运动评价量表(GMFM)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20d后,脑性瘫痪患儿功能区得分和实际得分均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90d后,脑性瘫痪患儿第2、3、4功能区得分、实际得分和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以上)。结论 该量表有较好的敏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可在国内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对患儿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体系(the 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measurement models,PedsQL)4.0作为儿童生存质量的测定工具,分别对脑性瘫痪患儿、一般疾病患儿及正常儿童进行生存质量测定,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脑性瘫痪患儿113例,男68例,女45例,平均年龄为(3.65±2.15)岁;一般疾病患儿52例,男30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3.77±1.83)岁;正常儿童314例,男177例,女137例,平均年龄为(4.46±1.13)岁。脑性瘫痪组患儿的生理功能得分为(27.80±22.61)分,情感功能得分为(55.88±22.02)分,社交功能得分为(37.17±23.44)分,PedsQL总分为(39.05±17.20)分;一般疾病组患儿的生理功能得分为(89.12±11.99)分,情感功能得分为(76.44±15.81)分,社交功能得分为(88.46±13.98)分,PedsQL总分为(83.12±10.54)分;正常对照组儿童的生理功能得分为(91.42±36.58)分,情感功能得分为(83.28±80.61)分,社交功能得分为(84.91±16.25)分,PedsQL总分为(86.57±24.83)分。脑性瘫痪组患儿在生理功能得分、社交功能得分及PedsQL总分方面均较一般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儿童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性瘫痪组患儿的情感功能得分较正常儿童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性瘫痪组患儿的学校表现得分[(55.00±18.95)分]低于一般疾病组[(68.39±13.65)分]和正常对照组[(83.66±11.29)分]儿童,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性瘫痪患儿的生理功能、社交功能及总体生存质量明显低于一般疾病患儿及正常儿童,其情感功能低于正常儿童,但是与一般疾病患儿无明显差异,提示脑性瘫痪患儿生存质量存在明显的损害,而对情感功能的损害相对较小;脑性瘫痪患儿的学校表现较一般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儿童差,提示疾病对脑性瘫痪患儿的学校表现有严重影响。因此,对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应是对其生存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3.
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只采用运动疗法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小儿功能独立性评定(WeeFIM)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期间所有患儿均无不良反应。观察组WeeFIM评分、GMFM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能促进运动疗法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背景:干细胞具有修复和替代受损脑组织的潜力,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方法。目的: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及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45项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对20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及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45项对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时患儿的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随访过程中有3例患儿失访。顺利完成研究的17例患儿治疗后1,3,6个月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总分及A(卧位与翻身)、B(坐位)、C(爬与跪)功能区得分,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45项总分及B(上肢关节活动能力)、C(抓握能力)功能区得分均较移植前显著提高(P<0.05),以治疗后1个月的提升速度最显著,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功能,对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性瘫痪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并与未进行康复的患儿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3-10/2005-10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60例,均进行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术后根据监护人意愿分为两组(n=30):①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②康复组执行预先拟定的综合康复治疗,采用Bobath技术,以一对一方式,进行康复训练,每天一两次,20~30min/次;同时进行体针和头针治疗,隔日针1次,30d为1个疗程,间隔半个月,再进行第2个疗程。术后1年进行肌力、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及病理反射的测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应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满分100分,<60分为不能自理)进行评定。结果:6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改良的Barthel指数:康复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8.50±0.97,70.70±0.56,t=12.07,P<0.01)。②肌力:评定了5块肌肉,康复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③肌张力:康复组降低比较明显,基本上降至正常,除髋内收肌外,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④关节活动度:康复组内收肌角、窝角、足背屈角3个角度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1)。⑤病理反射:除跟腱反射外,其他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患儿在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中受益,是患儿术后进一步改善功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的根治脑性瘫痪的方法,以药物穴位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66例,有效地促进了患儿运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探讨运用头针治疗脑性瘫痪患儿语言障障碍的疗效,通过针刺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的头皮相应投射区及地仓、百会、廉泉等穴位,目的在于通过针刺达到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使受损的神经网络重建及发育,同时调节发音器官局部肌肉的协调能力,促使脑性瘫痪患儿语言功能的恢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药物穴位注射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运动能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吴爱梅    刘平  单春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7):3691-3691
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的根治脑性瘫痪的方法,以药物穴位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66例,有效地促进了患儿运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梁莉丹  陈翔  陈天聪   《护理与康复》2017,16(3):233-236
目的了解脑性瘫痪患儿的智力水平及智力结构情况。方法采用修订版韦克斯勒儿童智能量表对60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60例脑性瘫痪患儿总智商(70.01±18.35)分,较正常儿童偏低;言语智商(79.71±18.56)分,操作智商(64.35±18.37)分,轻度脑性瘫痪患儿总智商和言语智商高于中度和重度脑性瘫痪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操作智商轻、中、重度脑性瘫痪患儿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言语智商与操作智商的差值12分;应用因素分析方法研究患儿的智力结构,患儿概念因素得分(19.51±11.21)分,获得因素得分(18.00±9.89)分,空间因素得分(17.02±9.25)分,序列因素得分(14.78±9.22)分。结论脑性瘫痪患儿智力水平低于正常儿童,其智力结构存在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及Gesell发育量表在脑性瘫痪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5-05/12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初次接受康复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25例,符合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金标准),监护人均知情同意。脑性瘫痪患儿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①Vojet法。②Bobath法。③推拿。④针灸,每次留针1h。每周连续治疗6d,休息1d,持续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所有患儿在接受康复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均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和Gesell发育量表粗大运动发育龄、发育商评估。①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总分100分表明患儿能完全完成该量表的全部内容,0分表明患儿不能完成该量表的最低运动评估项目。总分百分比为5个能区原始分占各自总分百分比之和再除以5。②Gesell发育量表:发育龄=∑(M×n)÷∑n(M代表测查取的月龄,n代表测查通过的项目,∑为若干数据的总和);发育商为测得的发育年龄与实际年龄的百分比。大运动发育商数55~75为轻度障碍,40~54为中度障碍,25~39为重度障碍,<25为极重度障碍。结果:25例患儿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患儿的量表评分比较:康复治疗进行1个疗程后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总分百分比及Gesell粗大运动发育龄显著高于治疗前[(22.64±4.18)%,(11.92±3.42)个月;(16.96±4.50)%,(10.18±3.48)个月(t=28.74,16.44,P<0.01)],而发育商显著低于治疗前(50.05±8.04,51.12±8.20,t=11.85,P<0.01)。②两个量表的敏感性比较: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总分百分比治疗后提高百分比为(6.46±5.65)%,Gesell发育量表粗大运动发育龄治疗后提高百分比为(1.28±1.29)%,两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Gesell发育量表在脑性瘫痪康复疗效评估中有一定的局限性,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可用于脑性瘫痪康复疗效的评估,而且对康复训练也能起到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